年級字:訛(P0) 言(P1) 惑(P5) 衆(P3)
《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東宮,甲寅,誅西京訛言惑衆者。”
年級字:解(P2) 疑(P3) 釋(P4) 惑(P5)
漢·孔融《薦禰衡表》:“使衡立朝,必有可觀。飛辯騁辭,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餘。”
年級字:授(P4) 業(P2) 解(P2) 惑(P5)
年級字:妖(P3) 言(P1) 惑(P5) 衆(P3)
年級字:惑(P5) 世(P1) 誣(P0) 民(P1)
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極厭憎釋教,以爲惑世誣民,最宜擯絕者。”
年級字:誑(P0) 時(P1) 惑(P5) 衆(P3)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陳蕃傳》:“況乃寢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誑時惑衆,誣污鬼神乎?”
年級字:惑(P5) 世(P1) 盜(P3) 名(P2)
漢徐澣《中論·考僞》:“於是惑世盜名之徒,因夫民之離聖教日久也,生邪端,造異術,假先王之遺訓以緣飾之。”
年級字:眩(P5) 視(P1) 惑(P5) 聽(P1)
章炳麟《*書訂文》附《正名雜義》;“樊(樊宗師)盧(盧仝)諸子,憙爲險怪,以眩視惑聽邪?”
年級字:大(P1) 惑(P5) 不(P1) 解(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大: 巨大、龐大。
惑: 疑惑。
不: 無法、不能。
解: 理解、解決。
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莊子.天地》:「大惑者終生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宋.陸游〈與趙都大啟〉:「伏念某下愚無知,大惑不解,罪宜永斥。」
年級字:調(P4) 三(P1) 惑(P5) 四(P1)
《紅樓夢》第十回:“惱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調三惑四。”
年級字:二(P1) 缶(P0) 鍾(P4) 惑(P5)
指對缶和鍾兩種盛器的容量大小分不清楚。比喻是非不明。
年級字:妖(P3) 言(P1) 惑(P5) 眾(P3)
年級字:訛(P0) 言(P1) 惑(P5) 眾(P3)
《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東宮,甲寅,誅西京訛言惑眾者。”
年級字:蠱(P0) 惑(P5) 人(P1) 心(P1)
蠱惑:迷惑。指用欺騙引誘等手段迷惑人,搞亂人的思想。
《元史·刑法志》:“諸陰陽家者流,輒爲人燃燈祭星,蠱惑人心者,禁之。”
年級字:流(P1) 言(P1) 惑(P5) 衆(P3)
《漢書·翟方進傳》:“今翟義、劉信等謀反大逆,流言惑衆,欲以篡位。”
年級字:不(P1) 惑(P5) 之(P2) 年(P1)
年級字:造(P1) 謠(P5) 惑(P5) 眾(P3)
年級字:質(P4) 疑(P3) 辨(P5) 惑(P5)
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張彥清]初從朱子游,得其大旨,後與李公呂質疑辨惑,造諧益深。”
年級字:造(P1) 謠(P5) 惑(P5) 衆(P3)
年級字:二(P1) 缶(P0) 鐘(P2) 惑(P5)
二:疑,不明確;缶、鍾:指古代量器。弄不清缶與鐘的容量。比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地》:“以二缶鐘惑,而所適不得矣。”
年級字:發(P1) 蒙(P3) 解(P2) 惑(P5)
發蒙:啟發蒙昧;解惑:解除疑惑。指啟發開導,脫離蒙昧,解除疑惑。
年級字:迷(P2) 惑(P5) 視(P1) 聽(P1)
使人耳目迷亂。比喻以錯誤的言論欺騙社會,毒害羣衆。
年級字:迷(P2) 惑(P5) 不(P1) 解(P2)
老舍《鼓書藝人》二十七:“她鞠了個躬,轉身慢慢走進了下場門。掌聲很熱烈。聽衆瞧着她,迷惑不解。”
年級字:流(P1) 言(P1) 惑(P5) 眾(P3)
《漢書·翟方進傳》:“今翟義、劉信等謀反大逆,流言惑眾,欲以篡位。”
年級字:發(P1) 矇(P5) 解(P2) 惑(P5)
發矇:啓發矇昧;解惑:解除疑惑。指啓發開導,脫離矇昧,解除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