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悛 」
年級字:諱(P6) 惡(P3) 不(P1)
《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後漢書·朱穆傳》:“諱惡不悛,卒至亡滅。”
年級字:長(P1) 惡(P3) 不(P1)
《左傳·隱公六年》:“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年級字:惡(P3) 不(P1)
怙:依靠,依仗;悛:改過。悔改。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年級字:長(P1) 惡(P3) 靡(P0)
《隋書·煬帝紀下》:“朕以許其改過,乃詔班師,而長惡靡悛,宴安鴆毒,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年級字:頑(P2) 不(P1)
《明史·廣西土司傳二·思明》:“帝曰:‘蠻人怙頑不悛,終必取禍,姑待之。’”
年級字:終(P2) 不(P1)
語出《書·舜典》:“眚災肆赦,怙終賊刑。”孔傳:“怙奸自終,當刑殺之。”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君子之心未嘗不欲其去非而就是,舍邪而適正。其怙終不悛,則當爲《夬》之上六矣。”
年級字:造(P1) 惡(P3) 不(P1)
明·劉基《春秋明經·公會齊侯伐萊公至自伐萊大旱》:“宣公造惡不悛,而流毒於其國若是哉!”
年級字:惡(P3) 不(P1)
明·宋濂《胡公神道碑銘》:“苟能去逆效順,悉從厚宥;或稔惡不悛,城一破,悔無及矣。”
年級字:過(P1) 不(P1)
清·林則徐《傳諭唩嚟哆將澳門洋樓鴉片呈繳》:“倘再執迷不悟,不肯盡數繳呈,妄思存留售賣,是其有心違抗,怙過不悛。”
年級字:革(P2) 面(P1) 心(P1)
唐·劉禹錫《代謝赴行營表》:“以忠義感脅從之伍,以含弘安反側之徒。革面悛心,期乎不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