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ī
年級字:息(P1)
詞性:副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從「心」、從「自」。「自」是鼻,呼吸與心相關。
呼吸時進出的氣的份量和氣速度:鼻息、喘息、窒息、奄奄一息。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寧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川流不息。
極短時間: 瞬息之間、瞬息萬變。
悲哀、惋惜:嘆息。
生命的繁殖,滋生: 休養生息、滋息。
財富的繁殖,滋生: 股息、生息、息率、利息、月息、年息。
優化知識或效益的音信: 消息、信息。
兒女的稱呼: 子息、兒息。
【姓氏】明代:息隆泰。
《說文》:「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聲。」
《漢書.卷五四.蘇建傳》:「武氣絕,半日復息。」
《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傳》:「貧不能與息者,取其券而燒之。」
《戰國策.趙策四》:「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黃帝素問靈樞經.卷一.邪氣藏府病形篇》:「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風。」
《孟子.梁惠王下》:「飢者弗食,勞者弗息。」
《漢書.卷四八.賈誼傳》:「百姓素樸,獄訟衰息。」
《荀子.大略》:「有國之君,不息牛羊。」《戰國策.齊策四》:「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zhǐ xī
tàn xī
年級字:嘆(P3) 息(P1)
詞性:副詞
因憂悶、悲痛而發出長聲。
嘆: 因憂悶、悲痛而吐出長聲。
息: 呼吸時進出的氣的份量和氣速度:
《樂府詩集·木蘭詩》惟聞女嘆息。
諸葛亮《出師表》未嘗不嘆息。
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聞琵琶已嘆息。
唐· 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倚杖自嘆息。
《資治通鑑》僅嘆息曰。
清· 張廷玉《明史》御史嘆息去。
清· 魏源《聖武紀》府繞階嘆息,知變生肘腋,頃刻間便有作亂之事。
bí xī
年級字:鼻(P1) 息(P1)
詞性:名詞
1. 從鼻腔出入的氣息。
漢張仲景《傷寒論·辨溫病脈證》:“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 :“衡所以揣其輕重,纊所以屬其鼻息。” 巴金《寒夜》五:“可是他連鼻息也極力忍住,不敢發出一點聲音,怕週主任會注意到他心裡的不平。”2. 特指熟睡時的鼾聲。
《宋史·王韶傳》:“嘗夜臥帳中,前部遇敵,矢石已交,呼聲震山谷,侍者往往股栗,而韶鼻息自如。”《醒世恆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齁齁鼻息,響動如雷。” 王統照《攪天風雪夢牢騷》:“而左側的景武也有了鼻息呼呼的聲音。”
3. 比喻聲勢;氣勢。
《後漢書·袁紹傳》:“ 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魏書·蕭衍傳》:“授以名器之尊,救其重圍之死,憑人繫援,假人鼻息。”唐李白《古風》之二四:“鼻息幹虹蜺,行人皆怵惕。” 清趙翼《感興和放翁韻》:“少年鼻息薄星河,只覺將來歲月多。” 郭沫若《反正前後》第二篇:“在那時的司道府縣的大小候補官員沒有一個不去仰仰他的鼻息的。”
xiū xī
shēng xī
年級字:生(P1) 息(P1)
詞性:動詞
孳乳 繁殖死滅1.生活;生存
例:湖里有許多珍禽在那裡生息
2.人口繁殖
例:休養生息
3.使生長
例:生息力量
4.產生利息
xùn xī
chuǎn xī
píng xī
年級字:平(P1) 息(P1)
詞性:動詞
停息,
平定,
暫息紛亂,
紛爭1.以作出讓步來平靖騷亂或強烈的要求。
2.使平靜,使安定。
3.以武力鎮壓暴亂。
Jiǎn xi
年級字:減(P3) 息(P1)
詞性:名詞
所謂減息或者加息是指央行利用利率調整,來改變現金流動。當央行降息時,把資金存入銀行的收益減少,所以降息會導致資金從銀行流出,存款變為投資或消費,結果是資金流動性增加。一般來說,降息會給股票市場帶來更多的資金,因此有利於股價上漲。當央行加息時,則反之。利率調整是貨幣政策實施的重要手段。
xìn xī
年級字:信(P1) 息(P1)
詞性:名詞
消息,
訊息,
音訊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別不同事物,得以認識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訊和控制系統中,信息是一種普遍聯繫的形式,有目的地標記在通訊系統或計算機的輸入上面的信號。
qì xī
xī ne
xiāo xī
qī xi
tíng xī
shùn xī
xī xiū
年級字:息(P1) 休(P1)
詞性:動詞
休息。
例:《宋史·樂志十二》:“天地閉藏,農且息休。”
zhì xī
ān xī
年級字:安(P1) 息(P1)
詞性:名詞
1.平靜地休息
2.安靜地休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用語
例:烈士們,安息吧!
xī xī
年級字:息(P1) 息(P1)
詞性:動詞,形容詞
lì xī
年級字:利(P2) 息(P1)
詞性:名詞
利錢,
息金本金,
本錢1. 去除本金以外所增加的利錢。2. 財物。
3. 收益。
shēng xī
wú xī
xiē xī
bǐng xī
年級字:偃(P0) 甲(P1) 息(P1) 兵(P3)
年級字:息(P1) 交(P1) 絕(P4) 遊(P2)
語出晉·陶潛《歸去來辭》:“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
年級字:消(P1) 息(P1) 盈(P4) 虛(P4)
年級字:禽(P5) 息(P1) 鳥(P1) 視(P1)
《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虛荷上位而忝重祿,禽息鳥視,終於白首。此徒圈牢之養物,非臣之所志也。”
年級字:消(P1) 息(P1) 盈(P4) 衝(P2)
年級字:自(P1) 強(P2) 不(P1) 息(P1)
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
年級字:望(P2) 息(P1) 心(P1)
《南史·何點傳》:“豫章王嶷命駕造點,點從後門遁去。司徒竟陵王子良聞之,曰:‘豫章王尚,吾當望岫息心。’”
年級字:金(P1) 雞(P1) 消(P1) 息(P1)
《新唐書·百官志三》:“赦日,樹金雞於仗南,竿長七丈,有雞高四尺,黃金飾首,銜絳幡長七尺,承以彩盤,維以絳繩。”
年級字:重(P1) 足(P1) 屏(P4) 息(P1)
宋·葉適《法度總論二》:“魏武雖嚴科條,審律令,以重足屏息操制羣下,而截然使人各得自盡以行其職守者猶在也。”
年級字:仰(P4) 人(P1) 鼻(P1) 息(P1)
仰:依賴;息:呼吸時進出的氣。依賴別人的呼吸來生活。比喻依賴別人,不能自主。
《後漢書·袁紹傳》:“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年級字:束(P2) 肩(P3) 斂(P0) 息(P1)
年級字:保(P2) 境(P2) 息(P1) 民(P1)
《周書·劉雄傳》:“先是,國家與齊通好,約言各保境息民,不相侵擾。”
年級字:望(P2) 息(P1) 心(P1)
遙望山巒巍峨而塵念隨之平息。多指遁世隱居。亦喻知難而止息。
南朝·樑·吳均《與朱元思書》:“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年級字:息(P1) 事(P1) 寧(P4) 人(P1)
息:平息;寧: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騷擾百姓,後指調解糾紛,使事情平息下來,使人們平安相處。
《後漢書·章帝紀》:“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
年級字:重(P1) 足(P1) 累(P3) 息(P1)
《梁書·柳忱傳》:“朝遷狂悖,爲惡日滋,頃聞京師長者,莫不重足累息。”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三:“於是內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於終。”
年級字:瞬(P5) 息(P1) 之(P2) 間(P1)
《北史·魏世祖太武帝本紀》:“雅長聽察,瞬息之間,下無以措其奸隱。”
年級字:一(P1) 息(P1) 奄(P0) 奄(P0)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七回:“紫鵑等看去,只有一息奄奄,明知勸不過來, 惟有守着流淚。”
年級字:杳(P0) 無(P2) 消(P1) 息(P1)
明·沈德符《野獲編》:“微聞有浮海行者,蹤跡可疑。乃南至閩廣近海諸地,無不遍歷,杳無消息。”
年級字:奄(P0) 奄(P0) 一(P1) 息(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奄奄:呼吸微弱的樣子。只剩下一口氣。形容臨近死亡。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七回:“惠王親往問疾,見痤病勢已重,奄奄一息。”
年級字:尋(P3) 消(P1) 問(P1) 息(P1)
明·馮夢龍《醒世通言》卷十三:“今日慕小妹之才,雖然炫玉求售,又怕損了自己的名譽,不肯隨行逐隊,尋消問息。”
年級字:來(P1) 好(P1) 息(P1) 師(P1)
年級字:屏(P4) 氣(P1) 懾(P6+) 息(P1)
暫時止住了呼吸。形容心情緊張或注意力過於集中的情狀。
唐·盧肇《上王僕射書》:“今乃不意遇聖君賢相,以僕射爲日月照臨,多士莫不屏氣懾息。”
年級字:買(P1) 牛(P1) 息(P1) 戈(P0)
猶言賣劍買牛。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後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
年級字:喘(P3) 息(P1) 之(P2) 間(P1)
《後漢書·張綱傳》:“若魚遊釜中,喘息須臾之間耳!”
年級字:息(P1) 息(P1) 相(P1) 通(P3)
年級字:流(P1) 光(P1) 瞬(P5) 息(P1)
明·徐霖《繡襦記·鳴珂嘲客》:“流光瞬息駒過隙,莫把青春枉拋擲。”
年級字:息(P1) 息(P1) 相(P1) 關(P2)
息:呼吸時進出的氣。呼吸也相互關聯。形容彼此的關係非常密切。
年級字:不(P1) 遑(P0) 寧(P4) 息(P1)
沒有閒暇的時間過安寧的日子。指忙於應付繁重或緊急的事務。同“不遑寧處”。
《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故勉精歷操,晨興夜寐不遑寧息,經之以歲月,累之以日力。”
年級字:鼻(P1) 息(P1) 如(P2) 雷(P3)
鼻息:鼾聲。打呼嚕的聲音就象打雷一樣響。形容熟睡時鼾聲大作。
宋·沈括《夢溪筆談·人事》:“上使人微覘準所爲,而準方酣寢於中書,鼻息如雷。”
年級字:淹(P3) 淹(P3) 一(P1) 息(P1)
《儒林外史》第十五回:“馬二先生大驚,急上樓進房內去看,已是淹淹一息,頭也擡不起來。”
年級字:偃(P0) 旗(P3) 息(P1) 鼓(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不動聲色大張旗鼓、揚旗吶喊偃:仰臥,引伸爲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裴松之注引《趙雲別傳》:“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年級字:瞬(P5) 息(P1) 萬(P2) 變(P2)
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很多變化。形容變化很多很快。
清·吳趼人《痛史》第十六回:“軍情瞬息萬變,莫說我們到南邊還要好幾天,就是此時,文丞相也不知在那裏不在了?”
年級字:搖(P2) 頭(P1) 嘆(P3) 息(P1)
年級字:小(P1) 道(P1) 消(P1) 息(P1)
指非經正式途徑傳播的消息。往往傳聞失實,並不可靠。
年級字:屏(P4) 聲(P1) 斂(P0) 息(P1)
《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漢·蔡邕《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臣邕怔營慚怖,屏氣累息,不知所自投處。”
年級字:息(P1) 怒(P2) 停(P1) 瞋(P0)
瞋:發怒時睜大眼睛。停止發怒和生氣。多用作勸說,停息惱怒之辭。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夫人休閃了手,且息怒停瞋,聽紅娘說。”
年級字:雞(P1) 豚(P5) 之(P2) 息(P1)
年級字:無(P2) 聲(P1) 無(P2) 息(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
成語見不到任何動態。
年級字:卷(P2) 旗(P3) 息(P1) 鼓(P2)
猶偃旗息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清·孫鬱《繡幃燈·公討》:“須等那不賢之婦親口道允,我等才卷旗息鼓,暫寬一時。”
年級字:食(P1) 飢(P3) 息(P1) 勞(P2)
年級字:經(P1) 久(P1) 不(P1) 息(P1)
年級字:川(P2) 流(P1) 不(P1) 息(P1)
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淵澄取映。”
年級字:間(P1) 不(P1) 容(P2) 息(P1)
間:中間;容:容納;息:喘息。中間都不容喘一口氣。形容時機緊迫,不容延誤。
《文子·道原》:“時之變則間不容息,先之則太過,後之則不及。”
年級字:息(P1) 黥(P0) 補(P2)
《莊子·大宗師》:“……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
年級字:屏(P4) 氣(P1) 斂(P0) 息(P1)
漢·蔡邕《表賀錄換誤上章謝罪》:“臣邕怔營慚怖,屏氣累息,不知所自投處。”
年級字:一(P1) 息(P1) 尚(P2) 存(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息:呼吸,氣息;尚:還。還有一口氣。指生命的最後階段。
《論語·泰伯》:“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朱熹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
年級字:休(P1) 養(P2) 生(P1) 息(P1)
休養:何處保養;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戰爭或社會大動盪之後,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
年級字:消(P1) 息(P1) 靈(P4) 通(P3)
年級字:苟(P0) 延(P4) 殘(P5) 息(P1)
苟延:苟且延續;殘息:臨死前殘存的喘息。指勉強維持生命。
宋·朱熹《乞追還待制職名……》:“方敢冒昧,今雖苟延殘息,終是不堪異日使令。”
年級字:氣(P1) 息(P1) 奄(P0) 奄(P0)
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斷氣的樣子。也比喻事物衰敗沒落,即將滅亡。
晉·李密《陳情表》:“但以劉日薄西山,乞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年級字:風(P1) 平(P1) 波(P1) 息(P1)
《四海記·祖師復下凡間救苦》:“武當山祖師大顯威靈,逢難救難,遇危救危,四海風平波息,發感神威。”
年級字:人(P1) 亡(P2) 政(P3) 息(P1)
詞性:形容詞
人存政舉指一個敢治領導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會隨着被人改變。
《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年級字:杳(P0) 無(P2) 信(P1) 息(P1)
明·湯顯祖《邯鄲記》第十八出:“一從盧郎徵西,杳無信息,不知彼中征戰若何。”
年級字:進(P1) 退(P2) 消(P1) 息(P1)
年級字:息(P1) 跡(P2) 靜(P2) 處(P2)
息:止息;跡:行跡,腳印;處:處所。要想不見行跡,只有自己靜止不動。引申爲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
《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
年級字:斂(P0) 聲(P1) 屏(P4) 息(P1)
抑制語聲和呼吸。形容畏懼、小心的樣子。同“斂聲屏氣”。
年級字:偃(P0) 武(P2) 息(P1) 戈(P0)
《後漢書·公孫述傳》:“囂(隗囂)不及此時推危乘勝,以爭天命,而退欲爲西伯之事,尊章句,賓友處士,偃武息戈,卑辭事漢,喟然自以文王復出也。”
年級字:與(P2) 時(P1) 消(P1) 息(P1)
指事物無常,隨時間的推移而興盛衰亡。消,消亡。息,孳生。
《周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後漢書·孔融傳》:“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繩之以古行刑,投之以殘棄,非所謂與時消息者也。”
年級字:屏(P4) 聲(P1) 息(P1) 氣(P1)
《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年級字:扼(P6) 腕(P4) 嘆(P3) 息(P1)
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發出嘆息的聲音。形容十分激動地發出長嘆的情態。
晉·王隱《晉書·劉錕傳》:“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長嘆者也。”
年級字:喘(P3) 息(P1) 未(P1) 定(P1)
急促的呼吸還沒有平穩下來。指還沒有休息、恢復的時間。喘息:呼吸急促。
明·施耐庵《水滸傳》七十七回:“方纔進步,喘息未定,只見前面塵起,叫殺連天。”
年級字:東(P1) 窗(P2) 消(P1) 息(P1)
明·無名氏《精忠計·東窗》:“心事難憑枉致疑,夫人其實好心機,憑此黃柑無後患,東窗消息少人知。”
年級字:鴻(P6+) 消(P1) 鯉(P0) 息(P1)
年級字:烽(P5) 鼓(P2) 不(P1) 息(P1)
南朝·樑·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晉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歲時不息。”
年級字:掩(P4) 旗(P3) 息(P1) 鼓(P2)
①捲起軍旗,停擂戰鼓。指軍隊隱蔽行動,避免暴露目標。②比喻停止行動。
《明史·流賊傳·張獻忠》:“獻忠因得與山民市鹽芻米酪,收潰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年級字:生(P1) 生(P1) 不(P1) 息(P1)
《周易·繫辭上》:“生生之謂易。”宋·周敦頤《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年級字:姑(P2) 息(P1) 養(P2) 奸(P3)
姑息:爲求苟安,無原則地寬容;養:助長;奸:壞人壞事。無原則地寬容,只會助長壞人作惡。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xī
年級字:樹(P1) 欲(P5) 靜(P2) 而(P1) 風(P1) 不(P1) 息(P1)
詞性:形容詞
多字熟語樹欲靜而風不止、樹欲靜而風不停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願。
樹 : 樹木、樹枝。
欲 : 意欲。
靜 : 平靜、安靜。
而 : 但是。
風: 風吹、風力。
不: 不會、不能。
息: 停息、休息。
樹想要靜下來,風卻不停地颳着。
宋.陳亮〈祭淩存仲母夫人文〉:「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
shù yù xī ér fēng bù tíng
年級字:樹(P1) 欲(P5) 息(P1) 而(P1) 風(P1) 不(P1) 停(P1)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願。現也比喻階級鬥爭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同“樹欲靜而風不止”。
rì chū ér zuò rì rù ér xī
年級字:日(P1) 出(P1) 而(P1) 作(P2) ,(P1) 日(P1) 入(P1) 而(P1) 息(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形容勤懇有規律的工作態度。
太陽升起就起來勞動,太陽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後亦泛指單純簡樸的生活。
《莊子·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