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 」
刷新
繁體:息
國語:xī
粵語:sik1
簡體:息
HK EDB English : to stop; breath; interest
筆畫:10
部首:心
字形結構:上下
字元部件:自,心
倉頡:HUP
年級:1

校正

年級字:息(P1)

詞性:副詞

語法:
文言文字詞姓氏

字形含義:
從「心」、從「自」。「自」是鼻,呼吸與心相關。

本義:
呼吸時進出的氣的份量和氣速度:鼻息、喘息、窒息、奄奄一息。

引伸義: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寧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川流不息。
極短時間: 瞬息之間、瞬息萬變。
悲哀、惋惜:嘆息。


假借意:
生命的繁殖,滋生: 休養生息、滋息。
財富的繁殖,滋生: 股息、生息、息率、利息、月息、年息。
優化知識或效益的音信: 消息、信息。
兒女的稱呼: 子息、兒息。

應用例子:
【姓氏】明代:息隆泰。

參考資料:
    《說文》:「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聲。」
    《漢書.卷五四.蘇建傳》:「武氣絕,半日復息。」
    《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傳》:「貧不能與息者,取其券而燒之。」
    《戰國策.趙策四》:「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黃帝素問靈樞經.卷一.邪氣藏府病形篇》:「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風。」
    《孟子.梁惠王下》:「飢者弗食,勞者弗息。」
    《漢書.卷四八.賈誼傳》:「百姓素樸,獄訟衰息。」
    《荀子.大略》:「有國之君,不息牛羊。」《戰國策.齊策四》:「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校正
xī ne

年級字:息(P1) 呢(P1)

詞性:助詞

釋義:
    1.停止,歇息,休息。
    2.利錢,息率,利息。
校正
qì xī

年級字:氣(P1) 息(P1)

詞性:動詞

釋義:
    1.呼吸;呼吸出入之氣。

    2.指說話生氣。

校正
ān xī

年級字:安(P1) 息(P1)

詞性:名詞

釋義:
    1.平靜地休息
    2.安靜地休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用語
    例:烈士們,安息吧!
校正
xùn xī

年級字:訊(P3) 息(P1)

詞性:名詞

近義詞:
信息新聞消息音信音訊

釋義:
    信息;消息
校正
xiū xī

年級字:休(P1) 息(P1)

近義詞:
休憩停歇安歇憩息暫息休息

反義詞:
作工做事勞動工作

釋義:
    1. 休養生息

    2. 暫停活動,以恢復精神體

    3. 停止

校正
xìn xī

年級字:信(P1) 息(P1)

詞性:名詞

近義詞:
消息訊息音訊

釋義:
    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別不同事物,得以認識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訊和控制系統中,信息是一種普遍聯繫的形式,有目的地標記在通訊系統或計算機的輸入上面的信號。
校正
shēng xī

年級字:生(P1) 息(P1)

詞性:動詞

近義詞:
孳乳 繁殖

反義詞:
死滅

釋義:
    1.生活;生存
    例:湖里有許多珍禽在那裡生息
    2.人口繁殖
    例:休養生息
    3.使生長
    例:生息力量
    4.產生利息
校正
xī xī

年級字:息(P1) 息(P1)

詞性:動詞形容詞

釋義:
    呼吸,氣息出入;猶言時時刻刻;歇一歇;象聲詞。
校正
Jiǎn xi

年級字:減(P3) 息(P1)

詞性:名詞

釋義:
    所謂減息或者加息是指央行利用利率調整,來改變現金流動。當央行降息時,把資金存入銀行的收益減少,所以降息會導致資金從銀行流出,存款變為投資或消費,結果是資金流動性增加。一般來說,降息會給股票市場帶來更多的資金,因此有利於股價上漲。當央行加息時,則反之。利率調整是貨幣政策實施的重要手段。
校正
lì xī

年級字:利(P2) 息(P1)

詞性:名詞

近義詞:
利錢息金

反義詞:
本金本錢

釋義:
    1. 去除本金以外所增加的利錢。

    2. 財物。

    3. 收益。

校正
zhǐ xī

年級字:止(P1) 息(P1)

詞性:副詞

近義詞:
休息休憩停息停歇憩息暫停

釋義:
    1.停止。
    2.平息(糾紛)。
校正
tíng xī

年級字:停(P1) 息(P1)

詞性:形容詞

近義詞:
中止休息休憩停歇停止停滯停留停頓平息憩息擱淺暫停暫息止息阻滯

釋義:
    停止;止息。
校正
bǐng xī

年級字:屏(P4) 息(P1)

詞性:形容詞

釋義:
    1.猶屏氣。形容注意力集中或恐懼

    2.指寂靜無聲

校正
chuǎn xī

年級字:喘(P3) 息(P1)

近義詞:
喘氣

釋義:
    1.呼吸深而快

    2.暫停活動、舒緩一段時間

校正
shùn xī

年級字:瞬(P5) 息(P1)

詞性:形容詞

近義詞:
一會兒

反義詞:
良久

釋義:
    1.形容極短促的時間

    2.引申為暫時偷生

校正
píng xī

年級字:平(P1) 息(P1)

詞性:動詞

近義詞:
停息平定暫息

反義詞:
紛亂紛爭

釋義:
    1.以作出讓步來平靖騷亂或強烈的要求。
    2.使平靜,使安定。
    3.以武力鎮壓暴亂。
校正
xī xiū

年級字:息(P1) 休(P1)

詞性:動詞

釋義:
    休息。
    例:《宋史·樂志十二》:“天地閉藏,農且息休。”
校正
wú xī

年級字:無(P2) 息(P1)

詞性:形容詞

釋義:
    1.不間斷。
    2.沒有利息。
校正
shēng xī

年級字:聲(P1) 息(P1)

詞性:形容詞

近義詞:
聲氣

釋義:
    1.聲音。
    2.情況或消息,信息。
校正
xiē xī

年級字:歇(P4) 息(P1)

詞性:名詞

近義詞:
休息 休憩 安歇 安眠

反義詞:
幹活

釋義:
    1.休息
    2.住宿;睡覺
校正
qī xi

年級字:棲(P3) 息(P1)

詞性:動詞

近義詞:
棲身

反義詞:
遷徙

釋義:
    1.休息,停留,住。
    2.寄居。
    3.含隱居的意思。
校正
zhì xī

年級字:窒(P4) 息(P1)

近義詞:
窒塞

釋義:
    1.呼吸困難甚至停止

    2.形容因受阻而中斷

校正
tàn xī

年級字:嘆(P3) 息(P1)

詞性:副詞

關鍵含義:
因憂悶、悲痛而發出長聲。

本義:
嘆: 因憂悶、悲痛而吐出長聲。
息: 呼吸時進出的氣的份量和氣速度:


參考資料:
    《樂府詩集·木蘭詩》惟聞女嘆息。
    諸葛亮《出師表》未嘗不嘆息。
    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聞琵琶已嘆息。
    唐· 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倚杖自嘆息。
    《資治通鑑》僅嘆息曰。
    清· 張廷玉《明史》御史嘆息去。
    清· 魏源《聖武紀》府繞階嘆息,知變生肘腋,頃刻間便有作亂之事。
校正
bí xī

年級字:鼻(P1) 息(P1)

詞性:名詞

釋義:
    1. 從鼻腔出入的氣息。
    漢張仲景《傷寒論·辨溫病脈證》:“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 :“衡所以揣其輕重,纊所以屬其鼻息。” 巴金《寒夜》五:“可是他連鼻息也極力忍住,不敢發出一點聲音,怕週主任會注意到他心裡的不平。”

    2. 特指熟睡時的鼾聲。
    《宋史·王韶傳》:“嘗夜臥帳中,前部遇敵,矢石已交,呼聲震山谷,侍者往往股栗,而韶鼻息自如。”《醒世恆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齁齁鼻息,響動如雷。” 王統照《攪天風雪夢牢騷》:“而左側的景武也有了鼻息呼呼的聲音。”

    3. 比喻聲勢;氣勢。
    《後漢書·袁紹傳》:“ 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魏書·蕭衍傳》:“授以名器之尊,救其重圍之死,憑人繫援,假人鼻息。”唐李白《古風》之二四:“鼻息幹虹蜺,行人皆怵惕。” 清趙翼《感興和放翁韻》:“少年鼻息薄星河,只覺將來歲月多。” 郭沫若《反正前後》第二篇:“在那時的司道府縣的大小候補官員沒有一個不去仰仰他的鼻息的。”

校正
xiāo xī

年級字:消(P1) 息(P1)

詞性:名詞

近義詞:
音信

釋義:
    關於人或事物情況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