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割(P3) 恩(P2) 斷(P3) 義(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
年級字:恩(P2) 同(P1) 山(P1) 嶽(P0)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梅女》:“萍水之人,何敢遽以重務浼君子。但泉下搞骸,舌不得縮,索不得除,求斷屋樑而焚之,恩同山嶽矣。”
年級字:恩(P2) 威(P3) 並(P2) 重(P1)
《三國志·吳書·周魴傳》:“魴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恩威並行。”
年級字:恩(P2) 恃(P0) 寵(P3)
怙:依靠。恃:憑藉,依靠。憑藉別人所給予的恩澤和寵幸而橫行霸道、驕橫妄爲。
《後漢書·朱穆傳》:“兇狡無行之徙,媚以求官,恃勢怙寵之輩,漁食百姓,窮破天下。空竭小人。”
年級字:罔(P0) 極(P2) 之(P2) 恩(P2)
罔:無,沒有;極:盡頭。舊時用以頌揚父母養育子女的無窮無盡的恩德。
《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唐·陳子昂《唐故朝議大夫梓州長史楊府君碑》:“緬維罔極之恩,思崇永錫之道”
年級字:知(P1) 恩(P2) 報(P2) 恩(P2)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掩家裏有信行,知恩報恩。”
年級字:負(P3) 恩(P2) 忘(P2) 義(P3)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和好處,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同“負恩背義”。
元·施惠《幽閨記·虎頭遇舊》:“緊降階,釋縛扶將起,是兄弟負恩忘義。”
年級字:忘(P2) 恩(P2) 背(P1) 義(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六回:“只見蔣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僉大怒,厲聲罵曰:“忘恩背義之賊,有何面目見天下人乎!”撥回馬復與魏兵接戰。”
年級字:負(P3) 恩(P2) 昧(P6) 良(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回:“不意今日羣芳大放,彼獨無花。負恩昧良,莫此爲甚。”
年級字:大(P1) 恩(P2) 大(P1) 德(P4)
恩:恩惠;德:恩德,好處。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澤深厚。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異鄉之鬼矣。大恩大德,將何補報!”
年級字:德(P4) 洋(P1) 恩(P2) 普(P3)
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蓋聞中國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
年級字:恩(P2) 怨(P3) 分(P2) 明(P1)
恩:恩惠;怨:仇恨。對於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
年級字:以(P1) 義(P3) 斷(P3) 恩(P2)
《晉書·劉毅傳》:“凡所以立品設狀者,求人才以理物也,非虛飾名譽,相爲好醜。雖孝悌之行,不施朝廷,故門外之事,以義斷恩。”
年級字:恩(P2) 重(P1) 如(P2) 山(P1)
宋·陸游《刪定官供職謝啓》:“拔茅以徵,冒處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無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年級字:背(P1) 恩(P2) 負(P3) 義(P3)
年級字:恩(P2) 斷(P3) 義(P3) 絕(P4)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折:“咱兩個思斷義絕,花殘月缺,再誰戀錦帳羅幃。”
年級字:絲(P2) 恩(P2) 髮(P2) 怨(P3)
《資治通鑑·唐紀·文宗太和九年》:“是時李訓、鄭注連逐三相,威震天下。於是平生絲恩髮怨無不報者。”
年級字:恩(P2) 將(P3) 仇(P4) 報(P2)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二十七:“奴字亦望夫榮妻貴,何期你忘恩負本,就不念結髮之情,恩將仇報,將奴推墮江心。”
年級字:恩(P2) 威(P3) 並(P2) 行(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安撫和強制同時施行。
《三國志·吳書·周魴傳》:“魴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恩威並行。”
年級字:忘(P2) 恩(P2) 負(P3) 義(P3)
恩:恩惠;負:違背;義:情誼,恩誼。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
年級字:忘(P2) 恩(P2) 失(P2) 義(P3)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二回 :“李固道:‘我不是忘恩失義的人,慢慢地報答你兩個。’”
年級字:恩(P2) 榮(P2) 並(P2) 濟(P4)
恩榮:恩惠榮寵。濟:調濟。恩惠與榮耀兩種手段一起施行。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並濟,上下有節,爲治之道,於斯著矣。”
年級字:千(P1) 恩(P2) 萬(P2) 謝(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四回:“李助是個星卜家,得了銀子,千恩萬謝的辭了範全、王慶,來到段家莊回覆。”
年級字:返(P2) 哺(P4) 之(P2) 恩(P2)
《春秋運鬥樞》:“飛翔羽翮爲陽,陽氣仁,故烏反哺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鳳》:“君如念妾,還祈以樓宅相假,使妾得以返哺之私。”
年級字:恩(P2) 不(P1) 放(P1) 債(P4)
對親人不宜放債。意指免因錢財交往而致發生怨懟。恩,指親人。
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二折:“他可是肯心肯意的還咱……正是恩不放債。”
年級字:負(P3) 義(P3) 忘(P2) 恩(P2)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一個個背槽拋糞,一個個負義忘恩。”
年級字:知(P1) 恩(P2) 報(P2) 德(P4)
知道了受人家的恩惠就報答人家的恩惠。同“知恩報恩”。
《羣英類選·〈紅蕖記·觸身諧配〉》:“可憐見咱魂銷盡,知恩報德情難混。”
年級字:恩(P2) 重(P1) 泰(P4) 山(P1)
宋·劉攽《彭城集·次韻孫少述二首》:“君思重泰山,未有毫髮酬。”
年級字:知(P1) 遇(P2) 之(P2) 恩(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爲之一哭。”
年級字:再(P1) 造(P1) 之(P2) 恩(P2)
年級字:負(P3) 恩(P2) 背(P1) 義(P3)
負:違背,背棄。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和好處,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
《新唐書·列女傳·楊慶妻王氏》:“今負恩背義,自爲身謀,可若何?”
年級字:父(P1) 母(P1) 恩(P2) 勤(P2)
年級字:恩(P2) 有(P1) 重(P1) 報(P2)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素姐道:‘若得如此,恩有重報。’”
年級字:負(P3) 德(P4) 辜(P6) 恩(P2)
年級字:感(P3) 恩(P2) 懷(P3) 德(P4)
《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古之捨生取義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懷德,投命無悔,或利害有機,奮發以應會,詔所稱聶政、介子是也。”
年級字:義(P3) 海(P1) 恩(P2) 山(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將人的義海恩山,都做了遠水遙岑。”
年級字:辜(P6) 恩(P2) 背(P1) 義(P3)
辜:辜負;背:違反,違背。辜負別人的恩德,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情。
宋·樂史《綠珠傳》:“今爲此傳,非徒述美麗,窒禍源,且欲懲戒辜恩背義之類也。”
年級字:絲(P2) 恩(P2) 發(P1) 怨(P3)
《資治通鑑·唐紀·文宗太和九年》:“是時李訓、鄭注連逐三相,威震天下。於是平生絲恩發怨無不報者。”
年級字:雨(P1) 露(P2) 之(P2) 恩(P2)
唐·劉禹錫《蘇州謝上表》:“江海遠地,孤危小臣。雖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馬之戀,親近爲榮。”明·程登吉《幼學瓊林·天文》:“望切者,若雲霓之望;思深者,如雨露之恩。”
年級字:以(P1) 義(P3) 割(P3) 恩(P2)
《漢書·孝成趙皇後傳》:“夫小不忍亂大謀,恩之所不能已者義之所割也。”
年級字:背(P1) 恩(P2) 棄(P4) 義(P3)
漢·桓寬《鹽鐵論·未通》:“反以身勞民,民猶背恩棄義而遠流亡。”
年級字:橫(P2) 恩(P2) 濫(P5) 賞(P4)
宋·葉適《寶謨閣直學士劉公墓誌銘》:“冗兵冗吏,所宜痛減;橫恩濫賞,不可輒啓。”
年級字:掠(P5) 美(P1) 市(P2) 恩(P2)
掠美:奪取別人的美名或功績以爲己有。市恩:買好,討好。 指用別人的東西來買好。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二九:“所謂曲意徇物,掠美市恩,其用心要作甚?”
年級字:恩(P2) 同(P1) 父(P1) 母(P1)
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處、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樣。
唐·陳子昂《爲張著作謝父官表》:“伏惟神皇陛下,恩同父母,矜照懇誠,信其赤心,實有馨竭。”
年級字:侈(P5) 恩(P2) 席(P4) 寵(P3)
明·張居正《答湖廣巡按朱謹吾辭建亭書》:“吾平生學在師心,不蘄人知,不但一時之譭譽不關於慮,即萬世之是非,亦所弗計也,況欲侈恩席寵,以誇耀流俗乎?”
年級字:恩(P2) 德(P4) 如(P2) 山(P1)
明·周楫《西湖二集·壽禪師兩生符宿願》:“老夫垂死之命恩人救援,恩德如山,無可圖報。”
年級字:恩(P2) 威(P3) 並(P2) 用(P1)
安撫和強制同時施行。現也指掌權者對手下人,同時用給以小恩小惠和給以懲罰的兩種手段。
《三國志·吳書·周魴傳》:“魴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恩威並行。”
年級字:恩(P2) 山(P1) 義(P3) 海(P1)
恩愛像高山一樣重,情義像大海一樣深。形容恩惠深,情義重。
宋·晁端海《卜算子》:“恩義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黃金北斗高,這一分,何由買?”
年級字:義(P3) 斷(P3) 恩(P2) 絕(P4)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可憐是千里關山,獨自跋涉。似這般割肚牽腸,倒不如義斷恩絕。”
年級字:義(P3) 重(P1) 恩(P2) 深(P2)
唐·呂頌《代郭令公謝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榮加望外,恩深義厚,何以克堪;糜軀粉骨,不知所報。”
年級字:負(P3) 德(P4) 孤(P3) 恩(P2)
宋·李覯《閔雨詩》:“安知愚下鬼,負德孤恩難制指,弄天之權侮人命。”
年級字:感(P3) 恩(P2) 戴(P3) 德(P4)
《三國志·吳志·駱統傳》:“今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
年級字:遺(P3) 恩(P2) 餘(P4) 烈(P2)
《後漢書·王昌劉永傳論》:“觀更始之際,劉氏之遺恩餘烈,英雄豈能抗之哉!”
年級字:小(P1) 恩(P2) 小(P1) 惠(P2)
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傑》第三回:“偶有一個狡猾的民賊出來,略用些小恩小惠來撫弄他,他便歡天喜地感恩戴德。”
年級字:拜(P2) 恩(P2) 私(P3) 室(P1)
《北史·王晞傳》:“受恩天朝,拜恩私室,自古以爲幹紀。”
年級字:恩(P2) 若(P3) 再(P1) 生(P1)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一回:“勾踐囚於吾國……今吾復其社稷,恩若再生。”
年級字:顧(P3) 復(P4) 之(P2) 恩(P2)
《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年級字:恩(P2) 深(P2) 義(P3) 重(P1)
唐·呂頌《代郭令公謝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榮加望外,恩深義厚,何以克堪;糜軀粉骨,不知所報。”
年級字:恩(P2) 同(P1) 再(P1) 造(P1)
再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極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樣。
年級字:孤(P3) 恩(P2) 負(P3) 義(P3)
《後漢書·張俊傳》:“臣孤恩負義,自陷重刑,情斷意訖,無所復望。”
年級字:背(P1) 義(P3) 忘(P2) 恩(P2)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義忘恩,更待干罷。”
年級字:背(P1) 義(P3) 負(P3) 恩(P2)
《舊唐書·喬琳傳》:“上以其累經重任,頓虧臣節,自受逆命,頗聞譏諧悖慢之言,背義負恩,固不可舍,命斬之。”
年級字:感(P3) 恩(P2) 圖(P2) 報(P2)
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年級字:恩(P2) 逾(P6) 慈(P2) 母(P1)
逾:超過。比慈愛的母親給予的恩情還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唐·韓愈《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飢狀》:“陛下恩逾慈母。”
年級字:德(P4) 重(P1) 恩(P2) 弘(P6)
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廣大。形容普施恩德。
唐·韓愈《袁州刺史謝上表》:“顯榮頻煩,稱效寂蔑,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
年級字:恩(P2) 甚(P4) 怨(P3) 生(P1)
年級字:恩(P2) 恩(P2) 相(P1) 報(P2)
用恩惠報答恩惠;把有利於人的行爲回報給有恩於己的人。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十一回:“曾有病,他割下腿上的一片精肉煎湯我吃,我就好了……我會去救他,正是恩恩相報。”
年級字:賣(P3) 法(P1) 市(P2) 恩(P2)
元·白仁甫《梧桐雨》楔子:“某也惜你驍勇,但國有定法,某不敢賣法市恩。送你上京,取聖斷,如何?”
年級字:辜(P6) 恩(P2) 負(P3) 義(P3)
元·柯丹邱《荊釵記·覓真》:“畜生反面目,太心毒;辜恩負義難容恕,真堪惡。”
年級字:背(P1) 恩(P2) 忘(P2) 義(P3)
《晉書·劉聰傳》:“沈等皆刀鋸之餘,背恩忘義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