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ī
年級字:思(P2)
詞性:副詞
文言文字詞「思」字從「田」,古時像「窗」向外望。從「心」意義是以內心去思考從窗看到的外間事物。
人類在成長的過程中到了一定的階段,腦海中能經常進行知識編排這是一種知識組合的活動: 思考、思念、思維。
它的來源是從以往累積的知識、體驗、和五官在平日接收到的信息。
它的結果能影響隨著的行為、決定和下一步的思想。
考慮: 反思、思考、深思熟慮、三思而後行。
組織、構想: 思想、構思、心思、思索、思維、思路、意思。
懷念: 思念、相思、思慕、思親、思鄉、思家。
狀態: 思緒、思潮、思春期。
《說文》思,容也。
《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唐· 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shén sī
sī suǒ
yíng sī
chóu sī
sānsī
sī lù
sī liang
míng sī
sī cǔn
sī cháo
年級字:思(P2) 潮(P3)
詞性:名詞
1. 某一時期內在社會上流行的思想傾向
反動思潮2. 腦海裡湧現的念頭
我百感交集,思潮翻滾。 --《一件珍貴的襯衫》
xín sī
shēn sī
chén sī
Bǎi sī
年級字:百(P1) 思(P2)
詞性:名詞
百思是美國加州Frank Pursel先生培育的山茶品種,中花,喜半陰,忌烈日,喜溫暖氣候,略耐寒,耐暑熱,喜空氣濕度大,忌乾燥。
Sī a
sī kǔ
qiū sì
lì sī
sān sī
sī wéi
年級字:思(P2) 維(P2)
詞性:名詞
思想1. 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
2. 進行思維活動
sī mù
年級字:思(P2) 暮(P5)
詞性:形容詞
朝思暮想:
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經常想著某一件事。多用於男女情愛方面。
xiāng sī
sī xù
gòu sī
sī xiǎng
年級字:思(P2) 想(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思維、想法基本知識的初步的組合。
他的思想很成熟。
她一生致力於研究儒家思想。
「思」思念、思考、思維。
「想」想念、想法、構想。
人類在成長的過程中到了一定的階段,腦海中能經常進行知識編排,這是一種知識組合的活動。
它的來源是從以往累積的知識、體驗、和五官在平日接收到的信息。
它的結果能影響隨著的行為、決定和下一步的思想。
三國魏.曹植〈盤石篇〉:「仰天長太息,思想懷故邦。」
Sī míng
sī mō
年級字:思(P2) 摸(P2)
詞性:動詞,形容詞
cfǎn sī
sī kǎo
mèng sī
sī ya
xīn sī
yì sī
年級字:意(P1) 思(P2)
詞性:形容詞
思想, 心思, 意義, 道理, 意圖, 用意, 略表心意, 某種趨勢或跡象, 情趣, 趣味。
sī niàn
jìng sī
sī lǜ
hú sī
Sī luàn
年級字:思(P2) 亂(P2)
小說類型異術異能內容簡介紅面知羞終不負!低頭忍辱乃有誆!老商蓿客言必切!稚童雛子性急不長!隔面唱盤終有弊!不時做戲豈無因!誠實賒求遵承諾!做人為本向善良!—孤傲集團創始人王善文
sī shì
sī móu
年級字:一(P1) 門(P1) 心(P1) 思(P2)
孫華炳《重賞之下》:“他自己又到圖書館借來關於數控的書,什麼也不顧了,一門心思鑽研起來。”
年級字:霜(P3) 露(P2) 之(P2) 思(P2)
《禮記·祭義》:“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
年級字:不(P1) 好(P1) 意(P1) 思(P2)
①表示礙於情面而只能怎樣或不便怎樣。②害羞;難爲情。
年級字:入(P1) 骨(P2) 相(P1) 思(P2)
五代·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二》詞:“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年級字:胡(P1) 思(P2) 亂(P2) 量(P2)
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慈聖意不懌,曰:‘皇親輩皆笑太后欲於舊渦尋兔兒。’聞者驚懼,皆退數步立。獨琦不動,曰:‘太后不要胡思亂量。’”
年級字:孔(P3) 情(P2) 周(P2) 思(P2)
年級字:買(P1) 鐵(P3) 思(P2) 金(P1)
年級字:憶(P4) 苦(P1) 思(P2) 甜(P2)
年級字:靜(P2) 極(P2) 思(P2) 動(P1)
指生活平靜到了極點,就希望有所改變。亦指事物的靜止狀態達到極點,便會向動的方向轉化。
清·曾樸《孽海緣》第七回:“正是靜極思動,陰盡生陽。”
年級字:思(P2) 歸(P3) 其(P2) 雌(P5)
年級字:深(P2) 思(P2) 苦(P1) 索(P3)
明·胡應鱗《詩藪·外編二》:“靈運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
年級字:思(P2) 患(P3) 預(P2) 防(P3)
年級字:窮(P3) 極(P2) 思(P2) 變(P2)
年級字:朝(P3) 思(P2) 暮(P5) 想(P1)
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經常想着某一件事。
明·馮夢龍《警世恆言》卷二十四:“再說沈洪自從中秋夜見了玉姐,到如今朝思暮想,廢寢忘餐。”
年級字:周(P2) 情(P2) 孔(P3) 思(P2)
周公、孔子的思想感情。封建社會奉之爲思想情操的楷模、典範。
年級字:退(P2) 思(P2) 補(P2) 過(P1)
退思:退朝後檢查自己的言行;過:過失,錯誤。表示事後省察自己的言行,有沒有錯誤必須補正的地方。
《左傳·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
年級字:窮(P3) 則(P3) 思(P2) 變(P2)
原指事物到了盡頭就要發生變化。現指在窮困艱難的時候,就要想辦法改變現狀。
《易·繫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年級字:遷(P5) 思(P2) 回(P1) 慮(P4)
漢·司馬相如《封禪文》:“乃遷思回慮,總公卿之議,詢封禪之事。”
年級字:前(P1) 思(P2) 後(P1) 想(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六回:“他既得失心重,未有不前思後想。”
年級字:遺(P3) 風(P1) 餘(P4) 思(P2)
唐·樊宗師《絳守居園池記》:“絳即東雍,爲守理所,稟參實沉分,氣蓄兩河潤,有陶唐冀遺風餘思。”
年級字:挖(P2) 空(P1) 心(P1) 思(P2)
魯迅《花邊文學·考場三醜》:“例如問《十三經》是什麼,文天祥是那朝人,全用不着自己來挖空心思做,一做,倒糟糕。”
年級字:思(P2) 前(P1) 想(P1) 後(P1)
思:考慮;前:前因;後:後果。對事情發生的緣由,發展後果,作再三考慮。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二回:“且聞太師見後無襲兵,領人馬徐徐而行;又見折了餘慶,辛環帶傷,太師十分不樂,一路上思前想後。”
年級字:枉(P6) 費(P3) 心(P1) 思(P2)
年級字:沉(P2) 思(P2) 熟(P2) 慮(P4)
茅盾《虹》:“像受了什麼刺戟似的,梅女士忽然戴着一付沉思熟慮的面孔。”
年級字:行(P1) 思(P2) 坐(P1) 籌(P5)
年級字:苦(P1) 身(P1) 焦(P2) 思(P2)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年級字:三(P1) 思(P2) 而(P1) 行(P1)
年級字:週(P2) 情(P2) 孔(P3) 思(P2)
周公、孔子的思想感情。封建社會奉之為思想情操的楷模、典範。
年級字:遷(P5) 思(P2) 迴(P3) 慮(P4)
漢·司馬相如《封禪文》:“乃遷思迴慮,總公卿之議,詢封禪之事。”
年級字:仲(P4) 好(P1) 意(P1) 思(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口語做錯了事不但沒有悔意,仍然態度依舊,若無其事。
口語: 他吃多了兩份餐,仲好意思不付餐費。
書面語: 他吃多了兩份餐,還好意思不付餐費。
「仲」常用於比較時的廣東地方口語。
「意思」意向和思維,指態度。
這是一句暗喻的評語,指做錯了事不但沒有悔意,仍然態度依舊,若無其事,甚至更要爭取額外的權益。
年級字:感(P3) 今(P1) 思(P2) 昔(P1)
宋·劉珙《滿江紅·遙壽仲固叔誼》詞:“嘆離多聚少,感今思昔。”
年級字:砥(P0) 志(P2) 研(P3) 思(P2)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胡四娘》:“程入闈,砥志研思,以求必售。”
年級字:勞(P2) 思(P2) 逸(P6) 淫(P5)
逸:安逸。指參加實際勞動,才能想到愛惜物力,知道節儉;貪圖安逸就容易放蕩墮落。
《國語·魯語》:“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
年級字:眠(P3) 思(P2) 夢(P3) 想(P1)
《醒世悟言·李玉英獄中訟冤》:“且說那禁子貪愛玉英容貌,眠思夢想,要去奸他。”
年級字:集(P3) 思(P2) 廣(P2) 議(P5)
年級字:思(P2) 婦(P2) 病(P2) 母(P1)
年級字:晝(P4) 思(P2) 夜(P2) 想(P1)
年級字:不(P1) 可(P1) 思(P2) 議(P5)
《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
年級字:暮(P5) 想(P1) 朝(P3) 思(P2)
年級字:潛(P4) 精(P2) 研(P3) 思(P2)
年級字:深(P2) 思(P2) 熟(P2) 慮(P4)
《楚辭·漁父》:“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爲?”《史記·穰侯列傳》:“願君熟慮之。”
年級字:刻(P2) 骨(P2) 相(P1) 思(P2)
五代·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二》詞:“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年級字:左(P1) 思(P2) 右(P1) 想(P1)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八回:“左思右想,欲求自脫之計。”
年級字:勞(P2) 心(P1) 苦(P1) 思(P2)
明·趙弼《夢遊番陽彭蠡傳》:“競虛名,奪浮利,日夜勞心苦焦思。”
年級字:才(P1) 短(P2) 思(P2) 澀(P5)
才:才識。短:短淺。澀:遲鈍。見識短淺,思路遲鈍。指寫作能力差。
宋·樓鑰《攻媿集·雷雨應詔封事》:“適當書詔填委之時,才短思澀,目不暇給。”
年級字:研(P3) 精(P2) 覃(P0) 思(P2)
研:研究;精:細密;覃:深入;思:思考。精心研究,深入思考。
唐·孔穎達《尚書序》:“承詔爲五十九篇作傳,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經籍,採摭羣言,以立訓傳。”
年級字:思(P2) 不(P1) 出(P1) 位(P1)
思:考慮;位:職位。考慮事情不超過自己的職權範圍。比喻規矩老實,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闖勁。
《易·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年級字:思(P2) 賢(P4) 如(P2) 渴(P3)
如渴:如口渴思飲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年級字:狡(P3) 焉(P0) 思(P2) 逞(P4)
年級字:若(P3) 有(P1) 所(P2) 思(P2)
年級字:閉(P2) 合(P1) 思(P2) 過(P1)
《漢書·韓延壽傳》:“民有昆弟相與訟田自言,延壽大傷之……是日移病不聽事,因入臥傳舍,閉合思過,一縣莫知所爲。”
年級字:體(P2) 大(P1) 思(P2) 精(P2)
體:體制,規模;思:思慮;精:精密。指著作規模宏大,思慮精密。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自序》:“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
年級字:見(P1) 利(P2) 思(P2) 義(P3)
《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爲成人矣。”
年級字:居(P2) 利(P2) 思(P2) 義(P3)
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居利思義,在約思純,有守心而無淫行。”
年級字:聞(P2) 聲(P1) 相(P1) 思(P2)
《鬼谷子·內揵》:“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年級字:撫(P5) 今(P1) 思(P2) 昔(P1)
秦牧《長街燈語一九七九年的晨鐘》:“撫今思昔,心頭掀起了思想的浪花。”
年級字:紅(P1) 豆(P1) 相(P1) 思(P2)
紅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徵愛情。比喻男女相思。
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年級字:寒(P2) 泉(P1) 之(P2) 思(P2)
《詩經·邶風·凱風》:“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年級字:熟(P2) 讀(P1) 深(P2) 思(P2)
宋·蘇軾《送安犉秀才失解西歸》:“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年級字:哀(P4) 思(P2) 如(P2) 潮(P3)
京劇《平原作戰》第五場:“趙勇剛(唱)哀思如潮熱淚灑,平川有邊仇無涯。”
年級字:孝(P1) 思(P2) 不(P1) 匱(P0)
年級字:履(P6) 信(P1) 思(P2) 順(P2)
年級字:無(P2) 思(P2) 無(P2) 慮(P4)
沒有什麼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開闊,也形容無所用心。
《周易·繫辭下》:“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莊子·天地》:“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
年級字:研(P3) 精(P2) 殫(P0) 思(P2)
明·宋濂《〈葬書新注〉序》:“金華鄭君彥淵,其尊吳氏不下於則章,晝夜研精殫思,正其句讀,觀其會通,探其旨趣。”
年級字:發(P1) 人(P1) 深(P2) 思(P2)
深:無限,沒有窮盡。啓發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語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尋味。
唐·劉禹錫《柳花詞三進首(其二)》:“輕飛不假風,輕落不委地。撩亂舞晴空,發人無限思。”
年級字:研(P3) 精(P2) 苦(P1) 思(P2)
宋·王令《答劉公著微之書》:“研精苦思,捫隙發罅,以窺求門戶。”
年級字:思(P2) 如(P2) 涌(P3) 泉(P1)
《舊唐書·蘇頲傳》:“舍人思如涌泉,嶠所不及也。”
年級字:見(P1) 異(P3) 思(P2) 遷(P5)
遷:變動。看見另一個事物就想改變原來的主意。指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
《管子·小匡》:“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年級字:百(P1) 思(P2) 莫(P2) 解(P2)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年級字:孔(P3) 思(P2) 周(P2) 情(P2)
年級字:慧(P3) 心(P1) 巧(P2) 思(P2)
聰明的心地,精巧的構思。多用以形容女子某種技藝精巧,別出心裁。
年級字:反(P1) 覆(P5) 思(P2) 考(P3)
詞性:形容詞
三思而後行、深思熟慮一種警惕的行為, 表示對工作或問題謹慎處理,希望想出真正的答案或更好的方法。
年級字:千(P1) 思(P2) 萬(P2) 慮(P4)
年級字:飲(P2) 水(P1) 思(P2) 源(P3)
北周·庾信《徵調曲》:“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年級字:勞(P2) 身(P1) 焦(P2) 思(P2)
《史記·夏本紀》:“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年級字:雲(P1) 悲(P3) 海(P1) 思(P2)
《梁書·豫章王綜傳》:“窺明鏡,罷容色,雲悲海思徒揜抑。”
年級字:止(P1) 渴(P3) 思(P2) 梅(P2)
猶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亦作“止渴望梅”。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三折:“到三更四更便似止渴思梅,充飢畫餅。”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二折:“咱正是那止渴思梅。”
年級字:瞑(P0) 思(P2) 苦(P1) 想(P1)
《十月》1981年第2期:“這會兒你在這兒瞑思苦想,腦子裏一定在盤算:怎麼樣再幹?——我能夠猜得出。”
年級字:集(P3) 思(P2) 廣(P2) 益(P2)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
成語,
三國成語羣策羣力獨斷獨行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集: 集合、集體。
思: 思考、思量。
廣: 廣泛、廣大。
益: 獲益、益智。
集中衆多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宋.許月卿〈次韻陳肇芳竿贈李相士〉詩:「集思廣益真宰相,開誠布公肝膽傾。」
宋.魏了翁〈跋晏元獻公帖〉:「先朝一政一令必集思廣益,孰復而後行之,其審重蓋若此。」
《宋史.卷四三七.儒林列傳七.魏了翁》:「宜察時幾而共天命,尊道揆而嚴法守,集思廣益,汲汲圖之,不猶愈於坐觀事會,而聽其勢之所趨乎?」
《老殘遊記》第三回:「但凡聞有奇才異能之士,都想請來,也是集思廣益的意思。」
《清史稿.卷一一三.選舉志八》:「各督、撫當本集思廣益之懷,行好惡同民之政,虛衷審察,惟善是從。」
三國·蜀·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夫參署者,集衆思,廣忠益也。」
年級字:焦(P2) 思(P2) 苦(P1) 慮(P4)
年級字:殫(P0) 思(P2) 極(P2) 慮(P4)
唐·白居易《策林一·策頭》:“殫思極慮,以盡微臣獻言之道乎!”
年級字:苦(P1) 思(P2) 冥(P6) 想(P1)
巴金《創作回憶錄·關於<激流>二》:“我拿起筆從來不苦思冥想,我照例寫得快,說我‘粗製濫造’也可以,反正有作品在。”
年級字:潛(P4) 精(P2) 積(P3) 思(P2)
年級字:雲(P1) 愁(P3) 海(P1) 思(P2)
唐·李白《飛龍引》之一:“騎龍飛上太清家,雲愁海思令人嗟。”
年級字:百(P1) 思(P2) 不(P1) 解(P2)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年級字:焦(P2) 心(P1) 勞(P2) 思(P2)
宋·司馬光《進五規狀·遠謀》:“臣竊見國家每邊境有急,羽書相銜,或一方饑饉,餓莩盈野,則廟堂之上焦心勞思,忘寢廢食以憂之。”
年級字:刻(P2) 薄(P4) 寡(P4) 思(P2)
馮至《朱自清先生》:“黨同伐異,刻薄寡思在朱先生寫的文字裏是讀不到的。”
年級字:匪(P6) 夷(P3) 所(P2) 思(P2)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談行動離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據常情所能想象的。
年級字:冥(P6) 思(P2) 苦(P1) 想(P1)
年級字:熟(P2) 思(P2) 審(P3) 處(P2)
年級字:行(P1) 成(P1) 於(P2) 思(P2)
行:做事;思:思考。做事情成功是因爲多思考,失敗是由於不經心。指做事情要多思考,多分析。
年級字:無(P2) 慮(P4) 無(P2) 思(P2)
年級字:不(P1) 假(P1) 思(P2) 索(P3)
宋·黃榦《黃勉齋文集》卷四:“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間,此意便在。”
年級字:憂(P3) 深(P2) 思(P2) 遠(P1)
《詩經·唐風·蟋蟀》小序:“憂深思遠,儉而用禮,乃有堯之遺風焉。”
年級字:閉(P2) 門(P1) 思(P2) 過(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不思悔改,
執迷不悟《漢書·韓延壽傳》:“因入臥傳舍,閉閤思過。”三國蜀·諸葛亮《黜來敏教》:“自謂能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年級字:見(P1) 鞍(P4) 思(P2) 馬(P1)
宋·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三·感興》:“倚鞍思駿骨,撫轡念綠駬。”
年級字:沉(P2) 思(P2) 默(P3) 想(P1)
魏巍《路標》:“在沉思默想的時候,我彷彿聽到一種深沉有力的呼喊。”
年級字:之(P2) 思(P2)
蒹葭:初生的蘆葦。思:思念,懷念。指戀人的思念之情。
《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年級字:行(P1) 思(P2) 坐(P1) 想(P1)
宋·袁去華《金蕉葉》:“行思坐憶,知他是,怎生過日。”
年級字:積(P3) 思(P2) 廣(P2) 益(P2)
三國·蜀·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夫參署者,集衆思,廣忠益也。”集,亦作“積”。
年級字:之(P2) 思(P2)
《晉書·張翰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
年級字:見(P1) 賢(P4) 思(P2) 齊(P2)
《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年級字:風(P1) 木(P1) 之(P2) 思(P2)
明·張居正《承天大志紀贊·陵寢紀》:“臣謹以山川形勝、陵宮規制,各爲一圖,用備九重瞻覽,少慰風木之思。”
年級字:狡(P3) 焉(P0) 思(P2) 肆(P4)
年級字:千(P1) 思(P2) 萬(P2) 想(P1)
明·袁宏道《去吳七牘·乞歸稿一》:“千思萬想,惟有乞休歸田一節,可以慰此朝夕懸望之情而已耳。”
年級字:思(P2) 緒(P4) 萬(P2) 千(P1)
思緒:思想的頭緒。萬千:極多。指思想的頭緒相當多,思慮複雜多端。
年級字:思(P2) 如(P2) 湧(P3) 泉(P1)
《舊唐書·蘇頲傳》:“舍人思如湧泉,嶠所不及也。”
年級字:思(P2) 深(P2) 憂(P3) 遠(P1)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
年級字:狡(P3) 焉(P0) 思(P2) 啓(P0)
《左傳·成公八年》:“夫狡焉思啓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國蔑有?”
年級字:深(P2) 思(P2) 遠(P1) 慮(P4)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先帝即位,務休力役,然猶深思遠慮,安不忘危,探觀舊典,復收鹽鐵,欲以防備不虞,寧安邊境。”
年級字:澄(P4) 思(P2) 渺(P5) 慮(P4)
清·宗稷辰《姚適庵怡柯草堂詩賦抄序》:“然而澄思渺慮,順事婉陳,雖處危急煩擾之地,而所宣不失其和平。”
年級字:胡(P1) 思(P2) 亂(P2) 想(P1)
《朱子全書·學》:“宜於日用之間,稍立課程,不要如此胡思亂量,過卻子也。”
年級字:倡(P4) 情(P2) 冶(P4) 思(P2)
清·戴名世《吳他山詩序》:“餘遊四方,往往聞農夫細民倡情冶思之所歌謠,雖其辭爲方言鄙語,而亦時有義意之存。”
年級字:晝(P4) 度(P2) 夜(P2) 思(P2)
《新唐書·李絳傳》:“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加有雷霆之威,彼將晝度夜思,始欲陳十事,俄而去五六,及將以聞,則有憚而削其半,故上達者財十二。”
年級字:樂(P2) 不(P1) 思(P2) 蜀(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樂而忘返歸心似箭《三國志·蜀書·後主傳》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年級字:極(P2) 智(P3) 窮(P3) 思(P2)
清·侯方域《豫省試策四》:“聖人所極智窮思而以爲無奇者,乃就十數肉食之人而詢焉,採焉……則亦徒見其勞民傷財而已矣。”
年級字:見(P1) 德(P4) 思(P2) 齊(P2)
年級字:霞(P3) 思(P2) 天(P1) 想(P1)
年級字:思(P2) 潮(P3) 起(P1) 伏(P4)
年級字:思(P2) 所(P2) 逐(P4) 之(P2)
年級字:閉(P2) 門(P1) 思(P2)
《三國志·蜀志·來敏傳》“坐事去職”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自謂能以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年級字:遊(P2) 思(P2) 妄(P4) 想(P1)
年級字:雲(P1) 樹(P1) 之(P2) 思(P2)
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年級字:痛(P2) 定(P1) 思(P2) 痛(P2)
指悲痛的心情平靜以後,再追想當時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來之意。
唐·韓愈《與李翱書》:“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
年級字:思(P2) 斷(P3) 義(P3) 絕(P4)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折:“咱兩個思斷義絕,花殘月缺,再誰戀錦帳羅幃。”
年級字:閔(P0) 亂(P2) 思(P2) 治(P2)
年級字:顧(P3) 名(P2) 思(P2) 義(P3)
《三國志·魏書·王昶傳》:“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
年級字:賭(P4) 物(P1) 思(P2) 人(P1)
進入革命烈士紀念館,大家~,想起烈士們生前的英雄事蹟,不禁肅然起敬。
年級字:研(P3) 精(P2) 致(P3) 思(P2)
《後漢書·翟酺傳》:“願陛下親自勞恤,研精致思,勉求忠貞之臣,誅遠佞諂之黨,損玉堂之盛,尊天爵之重,割情慾之歡,罷宴私之好。”
年級字:風(P1) 情(P2) 月(P1) 思(P2)
明·高濂《玉簪記·合慶》:“京兆府當年指腹,女貞觀重會玉簪。慢寫出風情月思,畫堂前侑酒承歡。”明·楊柔勝《玉環記·韋皋延賓》:“記當年與那人初見,只指望郵亭一夜姻緣,誰想他風情月思深留戀,安甜靜,樂幽閒。”
年級字:行(P1) 思(P2) 坐(P1) 憶(P4)
宋·袁去華《金蕉葉》:“行思坐憶,知他是,怎生過日。”
年級字:神(P1) 思(P2) 恍(P4) 惚(P6)
神思:精神,心緒;恍惚:神智不清。指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一者是心中不足,二者是神思恍惚,恰閤眼父子相逢,正數說當年間阻,忽然的好夢驚回。”
年級字:居(P2) 安(P1) 思(P2) 危(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裏,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年級字:睹(P5) 物(P1) 思(P2) 人(P1)
睹:看;思:思念。看見死去或離別的人留下的東西就想起了這個人。
唐·裴鉶《傳奇·顏睿》:“貴妃贈闢(避)塵犀簪一枚,曰:‘異日睹物思人。’”
年級字:涸(P6+) 思(P2) 幹(P2) 慮(P4)
明·王志堅《表異錄·藝文》:“極思爲文,曰涸思幹慮。”
年級字:霞(P3) 思(P2) 雲(P1) 想(P1)
清·王晫《今世說·規箴》:“此事定須霞思雲想,刻意經營,奈何頹唐落墨,便布人間?”
年級字:閉(P2) 閣(P4) 思(P2) 過(P1)
《漢書·韓延壽傳》:“民有昆弟相與訟田自言,延壽大傷之……是日移病不聽事,因入臥傳舍,閉閣思過,一縣莫知所爲。”
年級字:專(P2) 精(P2) 覃(P0) 思(P2)
《三輔黃圖·閣》:“劉向於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北齊書·馮偉傳》:“後還鄉里,閉門不出將三十年,不問生產,不交賓客,專精覃思,無所不通。”
年級字:冥(P6) 思(P2) 苦(P1) 索(P3)
明·胡應鱗《詩藪·外編二》:“靈運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
年級字:於(P2) 安(P1) 思(P2) 危(P3)
於:處於;思:想。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裏,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戰國策·楚策四》:“臣聞之《春秋》,於安思危,危則慮安。”
年級字:勞(P2) 心(P1) 焦(P2) 思(P2)
唐·杜甫《憶昔二首》一:“張後不樂上爲忙,至令今上猶撥亂,勞心焦思補四方。”
年級字:三(P1) 思(P2) 而(P1) 後(P1) 行(P1)
年級字:飽(P1) 暖(P2) 思(P2) 淫(P5) 慾(P5)
年級字:心(P1) 之(P2) 官(P2) 則(P3) 思(P2)
心:古人以爲心是思維器官,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說做心,現指腦筋;官:官能,作用。腦筋的官能就是思維。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年級字:飽(P1) 暖(P2) 思(P2) 淫(P5) 欲(P5)
年級字:思(P2) 而(P1) 不(P1) 學(P1) 則(P3) 殆(P0)
詞性:形容詞
只靠想像的方法,沒有經過嚴格教授和學術的支持,執行時會容易出錯,甚至可能產生危險的結果。
思: 思想。
而: 但是。
不: 不是、沒有。
學: 學習。
則: 便會。
殆: 危殆。
年級字:學(P1) 而(P1) 不(P1) 思(P2) 則(P3) 罔(P0)
詞性:形容詞
真實的知識是學習之後經過自己思考、反思,才會明確,不受欺騙,加強辨別是非的能力。。
學: 學習。
而: 但是
不: 不是, 沒有.
思: 思想, 思索
則: 便會
罔: 迷罔。
年級字:百(P1) 思(P2) 不(P1) 得(P1) 其(P2) 解(P2)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年級字:成(P1) 吉(P1) 思(P2) 汗(P1) 蒙(P3) 打(P1) 仔(P2)
jiàn zhī bù qǔ sī zhī qiān lǐ
年級字:見(P1) 之(P2) 不(P1) 取(P2) ,(P1) 思(P2) 之(P2) 千(P1) 里(P1)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二八:“見之不取,思之千里。只道張協狀元,不知榜眼探花是那里人,買本看。”
jìn sī jìn zhōng tuì sī bǔ guò
年級字:進(P1) 思(P2) 盡(P3) 忠(P2) ,(P1) 退(P2) 思(P2) 補(P2) 過(P1)
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報效君主;辭官隱退時,就反省自己,以彌補過失。
《左傳·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