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忠(P2) 貞(P5) 不(P1) 渝(P0)
詞性:形容詞
忠貞貞:意志或操守堅定不移;渝:改變,違背。忠誠堅定,永不改變。
張揚《第二次握手》:“我始終期望着,有朝一日,把自己的學識、才能獻給祖國;同時把自己忠貞不渝的感情,完美無缺地獻給你。”
年級字:盡(P3) 忠(P2) 報(P2) 國(P1)
《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年級字:矢(P0) 忠(P2) 不(P1) 二(P1)
清·吳應逵《書鍾錫明》:“妾今日歸,爲君守貞,矢死不二,君果有靈,當飲此。”
年級字:忠(P2) 貫(P1) 白(P1) 日(P1)
貫:貫通。忠誠之心可以貫通白日。形容忠誠無比。亦作“忠心貫日”。
《宣和書譜·顏真卿》:“惟其忠貫白日,識高天下,故精神見於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
年級字:志(P2) 慮(P4) 忠(P2) 純(P4)
年級字:忠(P2) 言(P1) 逆(P6) 耳(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逆耳:不順耳。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於改正缺點錯誤。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於行。”
年級字:宅(P5) 心(P1) 忠(P2) 厚(P2)
年級字:忠(P2) 心(P1) 耿(P5) 耿(P5)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七回:“當日令尊伯伯爲國損軀,雖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年級字:竭(P6) 忠(P2) 盡(P3) 智(P3)
《屈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
年級字:忠(P2) 孝(P1) 節(P1) 義(P3)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爲。”
年級字:效(P3) 死(P3) 輸(P4) 忠(P2)
《舊五代史·晉書·皇甫遇王清等傳倫》:“若乃世道方泰,則席寵恃祿者實繁;世運既屯,則效死輸忠無幾。”
年級字:盡(P3) 忠(P2) 竭(P6) 力(P1)
戰國·楚·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智盡忠。”
年級字:忠(P2) 貫(P1) 日(P1) 月(P1)
《新唐書·郭子儀傳贊》:“子儀自朔方提孤軍,轉戰逐北,誼不還顧……雖唐命方永,亦有忠貫日月,神明扶持者哉!”
年級字:義(P3) 膽(P3) 忠(P2) 肝(P4)
《水滸傳》第七二回:“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
年級字:竭(P6) 智(P3) 盡(P3) 忠(P2)
戰國楚·屈原《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智盡忠。”
年級字:孝(P1) 悌(P0) 忠(P2) 信(P1)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的封建社會的應具備的道德標準。
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凡遇人,只勸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年級字:移(P2) 孝(P1) 作(P2) 忠(P2)
謝覺哉《不惑集·愛父母》:“不錯,封建社會曾把養父母這件事塗上一些神祕色彩。它是利用人類熱愛父母——‘孝親’的自然倫理,要人民‘移孝作忠’。”
年級字:忠(P2) 驅(P4) 義(P3) 感(P3)
唐·呂溫《題陽人城》詩:“忠驅義感即風雷,誰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誅董卓,長沙子弟最先來。”
年級字:忠(P2) 貞(P5) 職(P4) 守(P2)
詞性:形容詞
忠貞,
忠貞不渝對職責忠心。
「忠」忠心、忠誠。
「貞」意志或操守堅定不移。
「職」職業、職責、職權。
「守」守護、守衛、堅守,嚴守不放。指對職責忠心,不被其他因素影響,堅定完成任務。
《南丁格爾誓言》中文版本: 「余謹以至誠,於上主及會眾面前宣誓,終身純潔,忠貞職守,盡力提高護理專業標準,⋯⋯」
年級字:公(P1) 忠(P2) 體(P2) 國(P1)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研究》:“辦外交的人有私心是不行的,一定要用公忠體國的有才能的人,來辦這項國事。”
年級字:求(P2) 忠(P2) 出(P1) 孝(P1)
語本《後漢書·韋彪傳》:“夫國以簡賢爲務,賢以孝行爲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年級字:忠(P2) 孝(P1) 兩(P1) 全(P2)
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雙全”。
年級字:移(P2) 孝(P1) 爲(P2) 忠(P2)
語出《孝經·廣揚名》:“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年級字:忠(P2) 不(P1) 避(P4) 危(P3)
jìn sī jìn zhōng tuì sī bǔ guò
年級字:進(P1) 思(P2) 盡(P3) 忠(P2) ,(P1) 退(P2) 思(P2) 補(P2) 過(P1)
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報效君主;辭官隱退時,就反省自己,以彌補過失。
《左傳·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