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忘(P2) 恩(P2) 負(P3) 義(P3)
恩:恩惠;負:違背;義:情誼,恩誼。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
年級字:銘(P6) 感(P3) 不(P1) 忘(P2)
銘:在器物上刻字,比喻永記心上。深刻地記在心上,感激不忘。
清·吳趼人《痛史》第七回:“得蒙仗義釋放,已是銘感不忘,厚貺斷不敢受。”
年級字:過(P1) 目(P1) 不(P1) 忘(P2)
年級字:記(P1) 功(P1) 忘(P2) 失(P2)
《後漢書·黨錮傳·李膺》:“夫立政之要,,是以武帝舍安國於徒中,宣帝徵張敞於亡命。”一本作“記功忘過”。
年級字:汲(P6+) 引(P2) 忘(P2) 疲(P3)
汲引:從井裏提水,比喻引薦和提拔人才。引薦和提拔人才而忘記了疲勞。
唐·駱賓王《上袞州刺史啓》:“汲引忘疲,獎題不倦。”
年級字:得(P1) 意(P1) 忘(P2) 象(P1)
唐·樑肅《止觀統例議》:“非夫聰明深達,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年級字:忘(P2) 情(P2) 負(P3) 義(P3)
年級字:負(P3) 義(P3) 忘(P2) 恩(P2)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一個個背槽拋糞,一個個負義忘恩。”
年級字:忘(P2) 乎(P2) 其(P2) 形(P2)
年級字:公(P1) 耳(P1) 忘(P2) 私(P3)
漢·賈誼《治安策》:“化成俗定,則爲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上之化也。”
年級字:久(P1) 久(P1) 不(P1) 忘(P2)
陶鑄《松樹的風格》:“雖是坐在車子上,一棵棵松樹一晃而過,但它們那種不畏風霜的姿態,卻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
年級字:忘(P2) 年(P1) 之(P2) 好(P1)
忘記年齡的交友。即不拘年歲行輩產差異而結交的朋友。
南朝·宋·顏延之《吊張茂度書》:“言面以來,便申忘年之好。比雖艱隔成阻,而情問無睽。”
年級字:遂(P0) 迷(P2) 忘(P2) 反(P1)
年級字:忘(P2) 戰(P4) 者(P1) 危(P3)
三國·魏·桓範《兵要》:“故曰好戰者亡,忘戰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年級字:舍(P2) 生(P1) 忘(P2) 死(P3)
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二折:“你須索捨死忘生,建立功勳。”
年級字:流(P1) 溺(P3) 忘(P2) 反(P1)
年級字:棄(P4) 瑕(P0) 忘(P2) 過(P1)
年級字:得(P1) 意(P1) 忘(P2) 形(P2)
《晉書·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年級字:忘(P2) 啜(P1) 廢(P4) 枕(P5)
年級字:樂(P2) 而(P1) 忘(P2) 返(P2)
非常快樂,竟忘記回家。形容沉迷於某種場合,捨不得離開。
《史記·秦本紀》第五卷:“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
年級字:得(P1) 意(P1) 忘(P2) 言(P1)
原意是言詞是表達意思的,既然已經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詞。後比喻彼此心裏知道,不用明說。
《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年級字:忘(P2) 形(P2) 之(P2) 契(P5)
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韋丹》:“丹與東林靈澈上人爲忘形之契,丹嘗爲《思歸》絕句以寄澈。”
年級字:忘(P2) 形(P2) 之(P2) 交(P1)
明·楊循吉《吳中語·魏守改郡治》:“然蒲圻愛彼殷勤,竟遂棄寐告,爲。忘形之交”
年級字:背(P1) 恩(P2) 忘(P2) 義(P3)
《晉書·劉聰傳》:“沈等皆刀鋸之餘,背恩忘義之類。”
年級字:貴(P3) 人(P1) 善(P2) 忘(P2)
錢教授上了年紀,又身兼多項要職,難怪他~,把我們的要求拋到九霄雲外了。
年級字:流(P1) 連(P1) 忘(P2) 反(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5回:“人君之宴樂有常,未聞流連忘反。”
年級字:徇(P0) 國(P1) 忘(P2) 身(P1)
徇:爲國獻身。爲國盡忠而將個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
唐·白居易《贈裴垍官制》:“故太子賓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爲理,事君盡禮,徇國忘身。”
年級字:蟲(P4) 忘(P2) 辛(P1)
吃慣了蓼(一種有辣味的草)的蟲子已經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爲了所好就會不辭辛苦。
《文選·王粲(七哀)》:“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晉·左思《魏都賦》“習蓼蟲之辛,玩進退之維谷。”
年級字:捨(P3) 死(P3) 忘(P2) 生(P1)
舍死:捨得犧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二折:“你須索捨死忘生,建立功勳。”
年級字:發(P1) 憤(P4) 忘(P2) 食(P1)
《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年級字:適(P3) 性(P3) 忘(P2) 慮(P4)
年級字:記(P1) 功(P1) 忘(P2) 過(P1)
年級字:忘(P2) 戰(P4) 必(P2) 危(P3)
戰:戰備。危:危險,危機。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記了戰備就一定會產生危機。
年級字:久(P1) 要(P1) 不(P1) 忘(P2)
《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年級字:鷗(P3) 鷺(P6+) 忘(P2) 機(P2)
指人無巧詐之心,異類可以親近。後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爲懷。
《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遊,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年級字:理(P2) 不(P1) 忘(P2) 亂(P2)
年級字:沒(P1) 世(P1) 不(P1) 忘(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十回:“長老,你果是救得我回朝,沒齒不忘不恩。”
年級字:國(P1) 爾(P6) 忘(P2) 家(P1)
《漢書·賈誼傳》:“則爲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
年級字:憂(P3) 公(P1) 忘(P2) 私(P3)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憂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後私即自辦也。”
年級字:樂(P2) 道(P1) 忘(P2) 飢(P3)
年級字:太(P1) 上(P1) 忘(P2) 情(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年級字:忘(P2) 其(P2) 所(P2) 以(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夫人傾身配奉,忘其所以。”
年級字:沒(P1) 世(P1) 難(P2) 忘(P2)
《禮記·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年級字:念(P1) 念(P1) 不(P1) 忘(P2)
詞性:形容詞
疊詞,
成語懷念、留戀。懷念、印象深刻、留戀。
念: 思念、想念。
不忘: 不忘記。
深刻的記在心中,常常回憶著,沒有忘記。
《朱子全書·論語》:「言其於忠信篤敬,念念不忘。」
年級字:每(P1) 飯(P1) 不(P1) 忘(P2)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文帝曰:‘吾居代時,吾尚食監高袪數爲我言趙將李齊之賢,戰於鉅鹿下。今吾每飯,意未嘗不在鉅鹿也’”
年級字:忘(P2) 恩(P2) 背(P1) 義(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六回:“只見蔣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僉大怒,厲聲罵曰:“忘恩背義之賊,有何面目見天下人乎!”撥回馬復與魏兵接戰。”
年級字:貴(P3) 人(P1) 多(P1) 忘(P2)
貴人:地位貴顯的人。指地位顯赫的人往往不念舊交或譏笑人健忘。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恚恨》:“倘也貴人多忘,國士難期,使僕一朝出其不意,與君並肩內閣,側眼相視,公始悔而謝僕,僕安能有色於君乎?”
年級字:寵(P3) 辱(P5) 皆(P3) 忘(P2)
受寵或受辱都毫不計較。常指一種通達的超絕塵世的態度。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年級字:忘(P2) 寢(P5) 廢(P4) 食(P1)
寢:睡覺。廢:廢止,停止。形容專心致志地幹謀一件事情,連睡覺、吃飯都顧不上了。
宋·司馬光《進五規狀·遠謀》:“臣竊見國家每邊境有急,羽書相銜,或一方饑饉,餓莩盈野,則廟堂之上焦心勞思,忘寢廢食以憂之。”
年級字:戀(P6) 新(P1) 忘(P2) 舊(P2)
《羣音類選·八聲甘州·閨情》:“從他別後,杳無半紙音書,多應他戀新往舊,撇得我一日三餐如醉癡。”
年級字:得(P1) 魚(P1) 忘(P2) 荃(P1)
年級字:沒(P1) 齒(P3) 不(P1) 忘(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十回:“長老,你果是救得我回朝,沒齒不忘不恩。”
年級字:捨(P3) 生(P1) 忘(P2) 死(P3)
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二折:“你須索捨死忘生,建立功勳。”
年級字:忘(P2) 年(P1) 之(P2) 契(P5)
即不拘年歲行輩產差異而結交的朋友。同“忘年之好”。
唐·顏真卿《孫逖文集序》:“十五時,相國齊公崔日用試《土火爐賦》,公雅思遒麗,援翰立成,齊公駭之,約忘年之契。”
年級字:得(P1) 魚(P1) 忘(P2)
筌:捕魚用的竹器。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後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
年級字:國(P1) 耳(P1) 忘(P2) 家(P1)
漢·賈誼《陳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則爲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
年級字:徙(P5) 宅(P5) 忘(P2) 妻(P3)
徙:遷移;宅:住所。搬家忘記把妻子帶走。比喻粗心到了荒唐的地步。
《孔子家語·賢君》:“寡人聞忘之甚者,徙宅而忘其妻。”
年級字:背(P1) 義(P3) 忘(P2) 恩(P2)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義忘恩,更待干罷。”
年級字:公(P1) 而(P1) 忘(P2) 私(P3)
爲了公事而不考慮私事,爲了集體利益而不考慮個人得失。
《漢書·賈誼傳》:“故化成俗定,則爲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
年級字:忘(P2) 生(P1) 捨(P3) 死(P3)
年級字:貪(P3) 利(P2) 忘(P2) 義(P3)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姚滴珠避羞惹羞》:“我是此間良人家女兒,在姜秀才家爲妾,大娘不容。後來連秀才貪利忘義,竟把來賣與這鄭媽媽家了。”
年級字:公(P1) 爾(P6) 忘(P2) 私(P3)
明·李贄《晃錯》:“[晃錯]公爾忘私,而其父又唯知日夜傷晃氏之不安矣。”
年級字:相(P1) 忘(P2) 形(P2) 骸(P0)
年級字:貪(P3) 蛇(P4) 忘(P2) 尾(P1)
年級字:破(P2) 死(P3) 忘(P2) 生(P1)
《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張太太]今日在舅太太屋裏聽得姑爺果然中了,便如飛的從西過道兒裏直奔到這裏來,破死忘生的大着膽子上去,要當面叩謝魁星的保佑。”
年級字:感(P3) 遇(P2) 忘(P2) 身(P1)
感遇:感激恩遇;忘身:願捨身相報。舊時士大夫向皇帝謝恩,表示忠心的套話。
《晉書·庚亮傳》:“且先帝謬顧,情同布衣,感今恩重命輕,遂感遇忘身。”
年級字:丟(P1) 三(P1) 忘(P2) 四(P1)
形容做事馬虎粗心,不是丟了這個,就是忘了那個。同“丟三落四”。
《紅樓夢》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塗了!丟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年級字:遺(P3) 物(P1) 忘(P2) 形(P2)
宋·秦觀《心說》:“目無外視,耳無外聽,遺物忘形,在我而已。”
年級字:出(P1) 公(P1) 忘(P2) 私(P3)
清·梅曾亮《送周石生序》:“非出公忘私、盡掃刮同異恩怨、屏置城府外,不足稱朝廷委任、寄耳目之意。”
年級字:勿(P1) 怠(P5) 勿(P1) 忘(P2)
勿:不要;怠:懈怠;忘:忘記。告誡不要懈怠,不要忘記。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待勿忘!”
年級字:沒(P1) 齒(P3) 難(P2) 忘(P2)
唐·李商隱《為汝南公華州賀赦表》:“司馬談闕陪盛禮,沒齒難忘。”
年級字:遺(P3) 形(P2) 忘(P2) 性(P3)
超脫形骸,捨棄心性,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同“遺形藏志”。
前蜀·杜光庭逸句:“返樸還淳皆至理,遺形忘性盡真銓。”
年級字:半(P1) 面(P1) 不(P1) 忘(P2)
《後漢書·應奉傳》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造車匠於內開扇出半面視奉,奉即委去。後數十年於路見車匠,識而呼之。”《北齊書·楊愔傳》:“其聰記強識,半面不忘。”
年級字:廢(P4) 寢(P5) 忘(P2) 餐(P3)
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學習。
南朝·齊·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
年級字:銘(P6) 記(P1) 不(P1) 忘(P2)
年級字:逐(P4) 末(P3) 忘(P2) 本(P2)
明·胡應麟《詩藪·近體中》:“今題金山而必曰金玉之金,詠赤城而必雲赤白之赤,皆逐末忘本之過也。”
年級字:安(P1) 不(P1) 忘(P2) 危(P3)
在安全的時候不忘記危難。意思是時刻謹慎小心,提高警惕。
《周易·繫辭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禮,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年級字:日(P1) 忘(P2) 食(P1)
《後漢書·儒林傳上·尹敏》:“與班彪親善,每相遇,輒日旰忘食,夜分不寢。”
年級字:從(P1) 流(P1) 忘(P2) 反(P1)
《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一記得了,久而久之,不論尊卑長幼,遠近親疏,一股腦子,把稱謂擱起來,都叫別號,尤其怪。照這樣從流忘反,流到我大清二百年後,只怕就會有‘甲齋父親’‘乙亭兒子’的通稱了。”
年級字:忘(P2) 餐(P3) 廢(P4) 寢(P5)
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學習。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忘餐廢寢舒心害,若不是真心耐,志誠捱,怎能勾這相思苦盡甘來。”
年級字:樂(P2) 以(P1) 忘(P2) 憂(P3)
年級字:永(P2) 誌(P5) 不(P1) 忘(P2)
冰心《〈兒童文學選〉序言》:“捻軍的失敗,也引起人民無盡的悲憤,他們對起義的英雄們是永誌不忘的。”
年級字:心(P1) 手(P1) 相(P1) 忘(P2)
年級字:逐(P4) 流(P1) 忘(P2) 返(P2)
章炳麟《文學說例》:“不通斯例,則古義不完,逐流忘返,則謬說滋起。”
年級字:不(P1) 忘(P2) 故(P1) 舊(P2)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四折:“多謝大王不忘故舊。”
年級字:忘(P2) 年(P1) 之(P2) 交(P1)
《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爲交友。”《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範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
年級字:數(P2) 典(P2) 忘(P2) 祖(P1)
數:數着說;典:指歷來的制度、事蹟。談論歷來的制度、事蹟時,把自己祖先的職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對於本國歷史的無知。
《左傳·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
年級字:流(P1) 連(P1) 忘(P2) 返(P2)
詞性:形容詞
依依不捨,
樂不思蜀,
樂而忘返,
戀戀不捨流連:原地徘徊、留滯。
忘返: 忘記回返。
形容玩樂時留戀不願離開,一般指忘記回家。
《東周列國志》第八一回:「夫差自得西施,以姑蘇臺為家,四時隨意出遊,絃管相逐,流連忘返。」
《兒女英雄傳》第三○回:「照這等流連忘返,優柔不斷起來,我姐妹竊以為不可。」
《聊齋志異.卷一○.葛巾》:「未幾,花漸含苞,而資斧將匱;尋典春衣,流連忘返。」
清.王韜《淞濱瑣話.卷五.樂國紀游》:「樂極生悲,知止不殆。若流連忘返,終墮迷津。」
《孟子·梁惠王下》:「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
年級字:負(P3) 恩(P2) 忘(P2) 義(P3)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和好處,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同“負恩背義”。
元·施惠《幽閨記·虎頭遇舊》:“緊降階,釋縛扶將起,是兄弟負恩忘義。”
年級字:國(P1) 而(P1) 忘(P2) 家(P1)
《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國而忘家。’我們科場是朝廷大典,你我爲朝廷辦事,就是不顧私親,也還覺得於心無愧。”
年級字:得(P1) 兔(P1) 忘(P2) 蹄(P4)
語出《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年級字:忘(P2) 恩(P2) 失(P2) 義(P3)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二回 :“李固道:‘我不是忘恩失義的人,慢慢地報答你兩個。’”
年級字:遺(P3) 世(P1) 忘(P2) 累(P3)
明·方孝孺《學士亭記》:“故或放跡於江海,或養操于山林,求遺世忘累志士而與之遊。”
年級字:憂(P3) 國(P1) 忘(P2) 家(P1)
《後漢書·來歙傳》:“中郎將來歙,攻戰連年,平定羌、隴,憂國忘家,忠孝彰著。”
年級字:不(P1) 忘(P2) 溝(P3) 壑(P0)
溝壑:山溝。念念不忘爲正義而死,棄屍山溝。形容有爲正義獻身的思想準備。也比喻人發跡之後不忘過去貧賤的日子。
《孟子·萬章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年級字:廢(P4) 寢(P5) 忘(P2) 食(P1)
南朝·齊·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
年級字:樂(P2) 而(P1) 忘(P2) 死(P3)
年級字:見(P1) 利(P2) 忘(P2) 義(P3)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
成語《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年級字:忘(P2) 乎(P2) 所(P2) 以(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夫人傾身配奉,忘其所以。”
年級字:忘(P2) 象(P1) 得(P1) 意(P1)
年級字:貴(P3) 人(P1) 多(P1) 忘(P2) 事(P1)
高貴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態度傲慢,不念舊交,後用於諷刺人健忘。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二:“倘也貴人多忘,國士難期,使僕一朝出其不意,與君並肩臺閣,側眼相視,公始悔而謝僕,僕安能有色於君乎?”
hǎo le chuāng bā wàng le tòng
年級字:好(P1) 了(P1) 瘡(P6) 疤(P5) 忘(P2) 了(P1) 痛(P2)
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shī
年級字:前(P1) 事(P1) 不(P1) 忘(P2) ,(P1) 後(P1) 事(P1) 之(P2) 師(P1)
師:借鑑。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爲以後工作的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