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心(P1) 小(P1) 志(P2) 大(P1)
《淮南子·主術訓》:“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
年級字:輯(P4) 志(P2) 協(P3) 力(P1)
年級字:志(P2) 驕(P4) 氣(P1) 盈(P4)
元·楊載《詩法家數·榮遇》:“後來諸公應詔之作,多用此體,然多志驕氣盈,處富貴而不失其正者,幾希矣。”
年級字:勵(P3) 志(P2) 竭(P6) 精(P2)
《漢書·梅福傳》:“定以天下布衣勵志竭精,以赴延闕。”
年級字:凌(P5) 雲(P1) 之(P2) 志(P2)
《漢書·揚雄傳》:“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風帝,反縹縹有陵(凌)雲之志。”
年級字:鬥(P2) 志(P2) 昂(P4) 揚(P2)
毛澤東《介紹一個合作社》:“從來也沒有看見人民羣衆象現在這樣精神振奮,鬥志昂揚,意氣風發。”
年級字:志(P2) 得(P1) 氣(P1) 盈(P4)
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卷四:“王志得氣盈,不以巡撫置意中。每詣院謁巡撫,仰面視天,言如泉涌。”
年級字:志(P2) 盈(P4) 心(P1) 滿(P2)
《晉書·袁甫傳》:“壽陽以西皆是中國,新平強吳,美寶皆入,志盈心滿,用長歡娛。”
年級字:利(P2) 令(P2) 志(P2)
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麼都忘了。同“利令智昏”。
《鏡花緣》第九二回:“及至利到跟前,就把‘害’字忘了,所謂‘利令志惛’能不浩嘆!”
年級字:人(P1) 各(P1) 有(P1) 志(P2)
漢·王粲《詠史詩》:“人生各有志,終不為此移,同知埋身劇,心亦有所施。”
年級字:遜(P4) 誌(P5) 時(P1) 敏(P3)
《尚書·說命下》:“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
年級字:求(P2) 志(P2) 達(P1) 道(P1)
指隱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義以貫徹自己的主張。是儒家一種理想的人生觀。
語本《論語·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年級字:安(P1) 心(P1) 定(P1) 志(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回:“又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賜御酒一瓶,金花十朵,着他安心定志,再勿胡爲。”
年級字:才(P1) 疏(P3) 志(P2) 大(P1)
《後漢書·孔融傳》:“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年級字:材(P2) 劇(P3) 志(P2) 大(P1)
《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
年級字:志(P2) 潔(P2) 行(P1) 芳(P2)
《後漢書·張堪傳》:“年十六,受業長安,志美行厲,諸儒號曰聖童。”
年級字:志(P2) 慮(P4) 忠(P2) 純(P4)
年級字:篤(P6+) 志(P2) 好(P1) 學(P1)
年級字:隱(P4) 居(P2) 求(P2) 志(P2)
年級字:猛(P3) 志(P2) 常(P1) 在(P1)
晉·陶潛《讀山海經》詩:“刑天舞於戚,猛志固常在。”
年級字:氣(P1) 驕(P4) 志(P2) 滿(P2)
年級字:志(P2) 滿(P2) 氣(P1) 得(P1)
唐·韓愈《與崔羣書》:“賢者恆無以自存,不賢者志滿氣得。”
年級字:志(P2) 同(P1) 道(P1) 合(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志: 志趣、志向、立志。
同: 相同、同類。
道: 道路、道義。
合: 合作、相合、吻合。
志趣相同,意見一致。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昔伊尹之爲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乃其見舉於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漠神通,豈復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
年級字:各(P1) 從(P1) 其(P2) 志(P2)
《史記·伯夷列傳》:“道不同,不相爲謀,亦各從其志也。”
年級字:千(P1) 里(P1) 之(P2) 志(P2)
年級字:馳(P5) 志(P2) 伊(P1) 吾(P0)
《後漢書·臧宮傳論》:“臧宮、馬武之徒,撫鳴劍而抵掌,志馳於伊吾之北矣。”
年級字:小(P1) 人(P1) 得(P1) 志(P2)
小人:指道德低下或行爲不正派的人。指人格卑下的人人取得了權勢。
南朝·宋·何承天《爲謝晦檄京邑》:“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
年級字:放(P1) 意(P1) 肆(P4) 志(P2)
宋·蘇軾《超然臺記》:“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年級字:未(P1) 竟(P2) 之(P2) 志(P2)
年級字:風(P1) 雲(P1) 之(P2) 志(P2)
北周·庚信《周兗州剌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始遊庠塾,不無儒者之榮;或見兵書,遂有風雲之志。”
年級字:豪(P5) 情(P2) 壯(P1) 志(P2)
茅盾《溫故以知新》:“他們大多數兩鬢添霜,然而豪情壯志,現見堅強。”
年級字:閒(P3) 情(P2) 逸(P6) 志(P2)
年級字:志(P2) 大(P1) 才(P1) 疏(P3)
《後漢書·孔融傳》:“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年級字:志(P2) 在(P1) 千(P1) 里(P1)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年級字:志(P2) 得(P1) 意(P1) 滿(P2)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未免志得意滿,自繇自主,要另立個鋪排,把張家來出景,漸漸把丈人丈母放在腦後,倒象人家不是劉家的一般。”
年級字:不(P1) 拔(P4) 之(P2) 志(P2)
年級字:四(P1) 方(P1) 之(P2) 志(P2)
年級字:志(P2) 在(P1) 四(P1) 海(P1)
北周·庾信《燕射歌辭·角調曲一》:“志在四海而尚恭儉,心包宇宙而無驕盈。”
年級字:衆(P3) 志(P2) 成(P1) 城(P2)
萬衆一心,象堅固的城牆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年級字:仁(P3) 人(P1) 誌(P5) 士(P1)
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年級字:有(P1) 志(P2) 竟(P2) 成(P1)
《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爲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年級字:志(P2) 滿(P2) 意(P1) 得(P1)
宋·陸九淵《與劉伯協書》:“當無道時,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阨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年級字:詩(P3) 以(P1) 言(P1) 志(P2)
年級字:志(P2) 在(P1) 四(P1) 方(P1)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五回:“妾聞‘男子志在四方’。君壯年不出圖仕,乃區區守妻子坐困乎?”
年級字:氣(P1) 滿(P2) 志(P2) 驕(P4)
年級字:遺(P3) 形(P2) 藏(P2) 志(P2)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上德不德》:“遺形藏志,與道相得。”
年級字:以(P1) 意(P1) 逆(P6) 志(P2)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爲得之。”
年級字:降(P2) 志(P2) 辱(P5) 身(P1)
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與世俗同流合污。
年級字:雄(P1) 心(P1) 壯(P1) 志(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偉大的理想,宏偉的志願。
偉大的理想,宏偉的志願。雄心壯志是促使一個人永遠奮斗的發動機。
年級字:仁(P3) 人(P1) 志(P2) 士(P1)
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爲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爲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年級字:寒(P2) 心(P1) 消(P1) 志(P2)
《梁書·武帝紀下》:“聯寒心消志,爲日久矣,每當食投箸,方眠徹枕,獨坐懷憂,憤慨申旦,非爲一人,百姓故耳。”
年級字:玩(P1) 物(P1) 喪(P5) 志(P2)
玩:玩賞;喪:喪失;志:志氣。指迷戀於所玩賞的事物而消磨了積極進取的志氣。
年級字:永(P2) 誌(P5) 不(P1) 忘(P2)
冰心《〈兒童文學選〉序言》:“捻軍的失敗,也引起人民無盡的悲憤,他們對起義的英雄們是永誌不忘的。”
年級字:心(P1) 虔(P6) 志(P2) 誠(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九十九回:“委實心虔志誠,料不能逃菩薩洞察。”
年級字:道(P1) 同(P1) 志(P2) 合(P1)
宋·司馬光《又謝龐參政啓》:“嘗託僚寀,獲友高明,道同志合,出處如一。”
年級字:東(P1) 山(P1) 之(P2) 志(P2)
《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
年級字:志(P2) 美(P1) 行(P1) 厲(P3)
《後漢書·張堪傳》:“年十六,受業長安,志美行厲,諸儒號曰聖童。”
年級字:失(P2) 張(P2) 失(P2) 志(P2)
《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那婆子聽得叫,失張失志,出去迎接來叫的官人。”
年級字:怡(P4) 志(P2) 養(P2) 神(P1)
三國·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之十八:“長寄靈嶽,怡志養神。”
年級字:專(P2) 心(P1) 一(P1) 志(P2)
《荀子·性惡》:“今使途之人服術爲學,專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懸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
年級字:志(P2) 士(P1) 仁(P3) 人(P1)
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爲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爲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年級字:博(P4) 聞(P2) 強(P2) 志(P2)
年級字:染(P3) 神(P1) 亂(P2) 志(P2)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西山曰:‘此人大非端士,筆頭雖寫得數句詩,所謂本心不正,脈理皆邪,讀之將恐染神亂志,非徒無益。’某佩服其言。”
年級字:胸(P3) 懷(P3) 大(P1) 志(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年級字:眾(P3) 志(P2) 成(P1) 城(P2)
萬眾一心,象堅固的城牆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年級字:志(P2) 高(P1) 氣(P1) 揚(P2)
年級字:志(P2) 滿(P2) 氣(P1) 驕(P4)
《西湖佳話·三臺夢跡》:“也先不道,志滿氣驕,將有長驅深入之勢,不可不預之防。”
年級字:有(P1) 志(P2) 之(P2) 士(P1)
宋·陸九淵《與曾宅之書》:“惟其生於後世,學絕道喪,異端邪說充塞彌滿,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與世間凡庸恣情縱欲之人均其陷溺,此豈非以學術殺天下哉。”
年級字:氣(P1) 滿(P2) 志(P2) 得(P1)
年級字:終(P2) 焉(P0) 之(P2) 志(P2)
南朝梁·沈約《宋書·傅隆傳》:“義熙初,年四十,始爲孟昶建威將軍,員外散騎侍郎。坐辭兼,免。復爲會稽徵虜參軍。家在上虞,及東歸,便有終焉之志。”
年級字:躊(P0) 躇(P0) 滿(P2) 志(P2)
躊躇:從容自得的樣子;滿:滿足;志:志願。形容對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莊子·養生主》:“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
年級字:壯(P1) 志(P2) 未(P1) 酬(P4)
酬:實現。舊指潦倒的一生,志向沒有實現就衰老了。也指抱負沒有實現就去世了。
唐·李頻《春日思歸》:“壯志未酬三尺劍,故鄉空隔萬重山。”
年級字:傲(P4) 睨(P0) 得(P1) 志(P2)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願望實現。形容因實現願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原來曹操自破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飲宴,無事少出,國政皆在相府商議。”
年級字:凌(P5) 霄(P0) 之(P2) 志(P2)
《晉書·慕容垂載記》:“遇風塵之會,必有凌霄之志。”
年級字:胸(P3) 怀(P3) 大(P1) 志(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年級字:彈(P4) 丸(P3) 黑(P1) 志(P2)
語出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地惟黑子,城猶彈丸。”
年級字:蹈(P3) 厲(P3) 之(P2) 志(P2)
蹈厲:踏地猛烈。本形容舞蹈的動作威武有力。比喻奮發向上的志向。
明·劉基《齊侯襲莒》:“發揚蹈厲之志,以成從簡尚功之俗。”
年級字:離(P2) 經(P1) 辨(P5) 志(P2)
《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年級字:松(P1) 柏(P2) 之(P2) 志(P2)
年級字:志(P2) 堅(P3) 行(P1) 苦(P1)
唐·李公佐《謝小娥傳》:“娥志堅行苦,霜舂雨薪,不倦筋力,十三年四月,始受具戒於泗州開元寺,竟以小娥爲法號,不忘本也。”
年級字:志(P2) 而(P1) 歿(P0)
齎:懷抱着,帶着;歿:死。指懷抱着未遂的志願而死去。
年級字:專(P2) 心(P1) 致(P3) 志(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專一心思,集中精神。
致:盡,極;
志:意志。
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爲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年級字:淡(P2) 泊(P3) 明(P1) 志(P2)
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年級字:志(P2) 足(P1) 意(P1) 滿(P2)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二回:“恆公雖然是個英主,卻不道劍老無芒,人老無剛,他做了多年的侯伯,志足意滿。”
年級字:銷(P3) 神(P1) 流(P1) 志(P2)
年級字:鴻(P6+) 鵠(P0) 之(P2) 志(P2)
鴻鵠:天鵝,比喻志向遠大的人;志:志向。比喻遠大志向。
《呂氏春秋·士容》:“夫驥驁之氣,鴻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誠也。”《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年級字:志(P2) 廣(P2) 才(P1) 疏(P3)
宋·李綱《奏陳利害札子》:“今浚之罪乃在於志廣才疏,力小任重,不能諮諏良策,而專於自用。”
年級字:先(P2) 意(P1) 承(P4) 志(P2)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後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
西漢·戴聖《禮記·祭義》:“君子之所爲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
年級字:砥(P0) 志(P2) 研(P3) 思(P2)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胡四娘》:“程入闈,砥志研思,以求必售。”
年級字:氣(P1) 得(P1) 志(P2) 滿(P2)
年級字:人(P1) 窮(P3) 志(P2) 短(P2)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一回:“所謂人窮志短,我那裏敢和他較量,只索避了。”
年級字:有(P1) 志(P2) 無(P2) 時(P1)
《後漢書·趙歧傳》:“漢有逸人,姓趙名嘉。有志無時,命也奈何!”
年級字:胸(P3) 無(P2) 大(P1) 志(P2)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六章:“至於回、革等人,實系凡庸之輩,胸無大志,三年來觀望風色,動搖不前。”
年級字:志(P2) 驕(P4) 意(P1) 滿(P2)
《古今小說·梁武帝累修歸極樂》:“賁志驕意滿,不復顧慮。”
年級字:比(P1) 物(P1) 此(P2) 志(P2)
比物:比類,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爲來寄託、表達自己的心意。
年級字:意(P1) 滿(P2) 志(P2) 得(P1)
因願望實現而心滿意足。形容躊躇滿志的得意情態。同“意得志滿”。
清·黃宗羲《進士心友張君墓誌銘》:“一第進士,便意滿志得,以爲讀書之事畢矣。”
年級字:各(P1) 行(P1) 其(P2) 志(P2)
《北史·宇文孝伯傳》:“尉遲運懼,私謂孝伯曰:‘吾徙必不免禍,奈何?’孝伯曰:‘今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爲臣爲子,知欲何之!且委質事人,本徇名義,諫而不入,將焉逃死?足下若爲身計,宜遠之。’於是各行其志。”
年級字:箕(P6+) 山(P1) 之(P2) 志(P2)
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也。”
年級字:寒(P2) 心(P1) 銷(P3) 志(P2)
漢·鄒陽《上書吳王》:“始孝文皇帝據關入立,寒心銷志,不明求衣。”
年級字:行(P1) 古(P1) 志(P2) 今(P1)
按古道行事,爲當今服務。指時異勢遷,不可食而不化。
年級字:遜(P4) 志(P2) 時(P1) 敏(P3)
《尚書·說命下》:“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
年級字:宏(P4) 圖(P2) 大(P1) 志(P2)
年級字:道(P1) 合(P1) 志(P2) 同(P1)
三國·魏·曹植《陳審舉表》:“昔伊尹之爲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至陋也。及其見舉於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謨神通。”
年級字:材(P2) 疏(P3) 志(P2) 大(P1)
宋·陸游《大風登城詩》:“材疏志大不自量,西家東家笑我狂。”
年級字:潛(P4) 心(P1) 篤(P6+) 志(P2)
年級字:快(P1) 心(P1) 滿(P2) 志(P2)
形容心滿意足,事情的發展完全符合心意。同“快心遂意”。
年級字:氣(P1) 充(P2) 志(P2) 驕(P4)
年級字:意(P1) 得(P1) 志(P2) 滿(P2)
年級字:寢(P5) 丘(P3) 之(P2) 志(P2)
相傳楚令尹孫叔敖臨終時告誡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請受瘠薄的寢丘,以保長久不失。後因謂與世無爭、知足知止之心爲“寢丘之志”。
年級字:壯(P1) 志(P2) 凌(P5) 雲(P1)
壯志:宏大的志願;凌雲:直上雲霄。形容理想宏偉遠大。
《漢書·揚雄傳下》:“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風,帝反縹縹有凌雲之志。”
年級字:矢(P0) 志(P2) 不(P1) 渝(P0)
《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
年級字:矢(P0) 志(P2) 不(P1) 移(P2)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屢勸駕,邵氏矢志不搖。”
年級字:輕(P2) 世(P1) 肆(P4) 志(P2)
年級字:不(P1) 以(P1) 辭(P5) 害(P1) 志(P2)
辭:文辭;志:作品的思想內容。原意是不因為只顧文辭而損害了對內容的理解。後也指寫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辭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年級字:鬱(P6) 郁(P4) 不(P1) 得(P1) 志(P2)
鬱郁:憂傷、愁悶的樣子。因自己的抱負志向不能施展而憂鬱苦悶。
《快心編》第七回:“或因有纔不售,鬱郁不得志的。”
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
年級字:有(P1) 志(P2) 者(P1) 事(P1) 竟(P2) 成(P1)
《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爲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年級字:有(P1) 志(P2) 不(P1) 在(P1) 年(P1) 高(P1)
指年輕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紀大。也指只要有志向,歲數大了,也可以幹出一番事業。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三回:“樵子撫掌大笑不止,對子牙點頭嘆曰:‘有志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ì
年級字:燕(P2) 雀(P3) 安(P1) 知(P1) 鴻(P6+) 鵠(P0) 志(P2)
鴻鵠:天鵝。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遠大者的抱負。
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yàn què qǐ zhī diāo è zhì
年級字:燕(P2) 雀(P3) 豈(P5) 知(P1) 鵰(P2) 志(P2)
比喻平凡的人哪裏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同“燕雀安知鴻鵠志”。
元·無名氏《玩江亭》第二折:“燕雀豈知鵰鶚志,頑童不解老仙機。”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ī zhì
年級字:燕(P2) 雀(P3) 安(P1) 知(P1) ,(P1) 鴻(P6+) 鵠(P0) 之(P2) 志(P2)
《史記·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xiàng zhuāng wǔ jiàn zhì zài pèi gōng
年級字:項(P3) 莊(P2) 舞(P3) 劍(P4) ,(P1) 志(P2) 在(P1) 沛(P5) 公(P1)
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清·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在康有爲之意,志在成名(餘成名),如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今見成名動也不動,已自愧悔。”
dàn bó míng zhì níng jìng zhì yuǎn
年級字:澹(P0) 泊(P3) 明(P1) 志(P2) ,(P1) 寧(P4) 靜(P2) 致(P3) 遠(P1)
澹泊:不追求名利;寧靜:心情平靜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着,專心致志,纔可有所作爲。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xiàng zhuāng zhī jiàn zhì zài pèi gōng
年級字:項(P3) 莊(P2) 之(P2) 劍(P4) ,(P1) 志(P2) 在(P1) 沛(P5) 公(P1)
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李大釗《國民之薪膽》:“蓋項莊之劍,志在沛公,青島之用兵,不在報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約,殆欲藉端以樹兵威於我大陸,作強暴要索之先聲耳。”
dàn bó yǐ míng zhì níng jìng yǐ zhì yuǎn
年級字:淡(P2) 泊(P3) 以(P1) 明(P1) 志(P2) ,(P1) 寧(P4) 靜(P2) 以(P1) 致(P3) 遠(P1)
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着,纔可有所作爲。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
Zhàng fū zhì sì hǎi, wàn lǐ yóu bì lín
年級字:丈(P2) 夫(P2) 志(P2) 四(P1) 海(P1) ,(P1) 萬(P2) 里(P1) 猶(P5) 比(P1) 鄰(P3)
文言文字詞志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