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一(P1) 得(P1) 之(P2) 愚(P3)
《史記·淮陰侯列傳》:“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年級字:迫(P4) 不(P1) 得(P1) 已(P1)
年級字:塞(P3) 翁(P4) 得(P1) 馬(P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十五卷:“塞翁得馬非爲吉,宋子雙盲豈是兇。禍福前程如漆暗,但平方寸答天公。”
年級字:相(P1) 得(P1) 益(P2) 彰(P6)
相行:互相配合、映襯;益:更加;彰:顯著。指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彰)。”
年級字:七(P1) 開(P1) 八(P1) 得(P1)
年級字:一(P1) 索(P3) 得(P1) 男(P1)
年級字:萬(P2) 不(P1) 得(P1) 已(P1)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八卷:“娘子不須掛懷,三載夫妻,恩情不淺,此去也是萬不得已,一年半載,便得相逢也。”
年級字:有(P1) 一(P1) 得(P1) 一(P1)
年級字:得(P1) 意(P1) 之(P2) 作(P2)
曹靖華《哪有閒情話年月》:“作者彷彿要爲我開小型展覽會似的,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都陳列在我面前了。”
年級字:得(P1) 未(P1) 曾(P2) 有(P1)
年級字:鑽(P3) 火(P1) 得(P1) 冰(P1)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未見鑽火得冰,種豆得麥。”
年級字:春(P1) 風(P1) 得(P1) 意(P1)
舊時形容考中進士後的興奮心情。後形容職位升遷順利。
唐·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年級字:拔(P4) 十(P1) 得(P1) 五(P1)
《三國志·蜀書·龐統傳》:“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數,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年級字:意(P1) 氣(P1) 相(P1) 得(P1)
唐·李百藥《北齊書·高乾傳》:“魏領軍元叉,權重當世,以意氣相得,接乾甚厚。”
年級字:穿(P1) 井(P2) 得(P1) 人(P1)
漢·王充《論衡·書虛》:“丁氏穿家井,井中得一人。”
年級字:先(P2) 得(P1) 我(P1) 心(P1)
得:適合,契合。比喻別人先說出了自己心裏想說的話。
《孟子·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年級字:不(P1) 得(P1) 人(P1) 心(P1)
心:心願,願望。得不到羣衆的支持擁護;得不到衆人的好評。
《舊唐書·哥舒翰傳》:“先是,翰數奏祿山雖竊河朔,而不得人心,請持重以弊之,彼自離心,因而翦滅之,可不傷兵擒茲寇矣。”
年級字:難(P2) 得(P1) 一(P1) 見(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
年級字:疾(P2) 足(P1) 先(P2) 得(P1)
詞性:副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年級字:患(P3) 得(P1) 患(P3) 失(P2)
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年級字:得(P1) 馬(P1) 生(P1) 災(P3)
《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爲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年級字:得(P1) 失(P2) 參(P3) 半(P1)
得失:得到與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當。
年級字:得(P1) 意(P1) 忘(P2) 言(P1)
原意是言詞是表達意思的,既然已經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詞。後比喻彼此心裏知道,不用明說。
《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年級字:得(P1) 寸(P1) 則(P3) 寸(P1)
得到一寸就是一寸。指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得多少就是多少。
《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
年級字:昂(P4) 然(P2) 自(P1) 得(P1)
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
年級字:不(P1) 可(P1) 多(P1) 得(P1)
詞性:形容詞
罕有。
漢·王充《論衡·超奇篇》:“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年級字:不(P1) 得(P1) 開(P1) 交(P1)
明·羅貫中《粉妝樓》第三十一回:“侯登聽了這些話,句句罵得扦心,那裏受得下去,又惱又羞,跳起身來說道:‘罷了,罷了!我同他不得開交了!’”
年級字:安(P1) 閒(P3) 自(P1) 得(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蔡瑞虹忍辱報仇》:“不如在家安閒自在,快活過了日子,卻去討這樣煩惱吃!”
年級字:捷(P5) 足(P1) 先(P2) 得(P1)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年級字:亡(P2) 羊(P1) 得(P1) 牛(P1)
《淮南子·說山訓》:“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
年級字:出(P1) 手(P1) 得(P1) 盧(P0)
盧:古時樗蒲戲一擲五子皆黑,爲最勝採。比喻一下子就取得勝利。
《南齊書·張瓌傳》:“瓌以百口一擲,出手得盧矣。”
年級字:軒(P0) 軒(P0) 甚(P4) 得(P1)
年級字:得(P1) 不(P1) 償(P4) 喪(P5)
金·王若虛《進士彭子升墓誌》:“晚登一第,則到官未滿而亡,僅予隨奪,得不償喪。”
年級字:得(P1) 其(P2) 所(P2) 哉(P0)
所:處所,環境。找到了適合於他的地方。指得到理想的安置。
《孟子·萬章上》:“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小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年級字:器(P2) 滿(P2) 意(P1) 得(P1)
年級字:不(P1) 得(P1) 不(P1) 爾(P6)
爾:如此。不得不這樣。表示爲環境所迫或有難言之隱而無可奈何。
《三國志·魏志·司馬芝傳》:“今諸典農,各言‘留者爲行者宗田計,課其力,勢不得不爾。’”
年級字:得(P1) 兔(P1) 忘(P2) 蹄(P4)
語出《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年級字:得(P1) 過(P1) 且(P1) 過(P1)
且:暫且。只要能夠過得去,就這樣過下去。形容胸無大志。
元·無名氏《小孫屠》第四齣:“孩兒,我聽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過且過,出去做甚的?”
年級字:一(P1) 舉(P2) 兩(P1) 得(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一箭雙鵰,
一舉兩全功虧一簣、一敗塗地做一件事得到兩方面的好處。
一舉: 一個舉動、舉止。
兩得: 兩個得著或成果。
《晉書·束皙傳》:「賜其十年炎復,以慰重遷之情,一舉兩得,外實內寬。」
年級字:相(P1) 得(P1) 益(P2) 章(P3)
年級字:得(P1) 心(P1) 應(P2) 手(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得:得到,想到;應:反應,配合。心裏怎麼想,手就能怎麼做。比喻技藝純熟或做事情非常順利。
年級字:不(P1) 得(P1) 其(P2) 死(P3)
年級字:陶(P4) 然(P2) 自(P1) 得(P1)
年級字:淘(P2) 沙(P2) 得(P1) 金(P1)
用水選的方法從沙子裏取得真金。比喻除去雜質,提取精華。也比喻費力大而成效少。
《關尹子》六七:“我之爲我,如灰中金,而不若礦沙之金。破礦得金,淘沙得金,揚灰終身,無得金也。”
年級字:得(P1) 失(P2) 在(P1) 人(P1)
指人生的勝利失敗就取決與本人的努力與否。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年級字:亡(P2) 戟(P0) 得(P1) 矛(P3)
年級字:難(P2) 得(P1) 胡(P1) 塗(P5)
年級字:反(P1) 手(P1) 可(P1) 得(P1)
年級字:失(P2) 而(P1) 復(P4) 得(P1)
年級字:志(P2) 得(P1) 意(P1) 滿(P2)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未免志得意滿,自繇自主,要另立個鋪排,把張家來出景,漸漸把丈人丈母放在腦後,倒象人家不是劉家的一般。”
年級字:揚(P2) 揚(P2) 得(P1) 意(P1)
《史記·管晏列傳》:“其夫爲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年級字:揚(P2) 揚(P2) 自(P1) 得(P1)
語出《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爲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爲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年級字:氣(P1) 得(P1) 志(P2) 滿(P2)
年級字:得(P1) 道(P1) 多(P1) 助(P1)
先秦·孟軻《孟子·公孫醜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年級字:旱(P2) 苗(P1) 得(P1) 雨(P1)
將要枯死的禾苗得到地場好雨。比喻在危難中得到援助。
《孟子·梁惠王上》:“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然興之矣。”
年級字:傲(P4) 睨(P0) 得(P1) 志(P2)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願望實現。形容因實現願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原來曹操自破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飲宴,無事少出,國政皆在相府商議。”
年級字:得(P1) 月(P1) 較(P2) 先(P2)
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係。
宋·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年級字:買(P1) 王(P1) 得(P1) 羊(P1)
①指想買王獻之字,卻得到了羊欣的字。意爲差強人意。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畫雖然逼真而終差一等。
年級字:不(P1) 得(P1) 其(P2) 所(P2)
原指未得善終,後指沒有得到適當的安頓。也指不能達到目的。
《穀梁傳·成公八年》:“媵,淺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盡其事也。”
年級字:得(P1) 寸(P1) 得(P1) 尺(P1)
《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年級字:志(P2) 滿(P2) 意(P1) 得(P1)
宋·陸九淵《與劉伯協書》:“當無道時,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阨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年級字:得(P1) 薄(P4) 能(P1) 鮮(P2)
年級字:解(P2) 人(P1) 難(P2) 得(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爲論以示謝,於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諮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年級字:涸(P6+) 得(P1) 水(P1)
梁啓超《意大利建國三傑傳》第六節:“雖然,以當時久困地獄,渴望天日之意大利人,驟聞此語,殆如涸鮒得水,籠鳥脫樊,且距且躍,且汗且喘。”
年級字:咎(P6) 有(P1) 應(P2) 得(P1)
清·張春帆《宦海》第七回:“雖然李德標一時冒犯,觸犯烏紳,咎有應得,但是領取人口要繳領狀,是警局的向章,求大人明鑑。”
年級字:如(P2) 虎(P1) 得(P1) 翼(P3)
比喻因增加新助力,強者愈強,惡者愈惡。同“如虎傅翼”。
年級字:讀(P1) 書(P1) 得(P1) 間(P1)
間:間隙。比喻竅門。讀書得了竅門。形容讀書能尋究竅門,心領神會。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颺翁!你真可謂讀書得間了!你說的一點不錯。”
年級字:洋(P1) 洋(P1) 自(P1) 得(P1)
年級字:盲(P6) 者(P1) 得(P1) 鏡(P2)
年級字:忘(P2) 象(P1) 得(P1) 意(P1)
年級字:志(P2) 滿(P2) 氣(P1) 得(P1)
唐·韓愈《與崔羣書》:“賢者恆無以自存,不賢者志滿氣得。”
年級字:得(P1) 天(P1) 獨(P4) 厚(P2)
天:天然,自然;厚:優厚。具備的條件特別優越,所處環境特別好。
清·洪亮吉《江北詩話》卷二:“得天獨厚開盈尺,與月同園到十分。”
年級字:得(P1) 不(P1) 償(P4) 失(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因小失大宋·蘇軾《和子由除日見寄》詩:“感時嗟事變,所得不償失。”
《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權遂征夷州,得不補失。」
年級字:貪(P3) 得(P1) 無(P2) 厭(P2)
年級字:探(P3) 驪(P0) 得(P1) 珠(P1)
驪:古指黑龍。在驪龍的頷下取得寶珠。原指冒大險得大利。後常比喻文章含義深刻,措辭扼要,得到要領。
《莊子·列禦寇》:“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年級字:求(P2) 仁(P3) 得(P1) 仁(P3)
年級字:欣(P4) 欣(P4) 自(P1) 得(P1)
年級字:得(P1) 尺(P1) 得(P1) 寸(P1)
得:取得,獲得。指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得多少就是多少。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
年級字:班(P2) 師(P1) 得(P1) 勝(P2)
明·無名氏《破天陣》三折:“將顏洞賓活捉拿,把韓延壽首級剽,班師得勝人歡樂,三軍踊躍。”
年級字:得(P1) 馬(P1) 折(P2) 足(P1)
年級字:除(P2) 狼(P2) 得(P1) 虎(P1)
《金史·陳規傳》:“近雖遺官謙察,治其奸濫,易其疲軟,然代者亦非選擇,所謂除狼得虎也。”
年級字:得(P1) 不(P1) 補(P2) 失(P2)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權遂徵夷州,得不補失。”
年級字:得(P1) 馬(P1) 失(P2) 馬(P1)
年級字:乞(P1) 漿(P4) 得(P1) 酒(P4)
宋·李石《續博物志》卷一:“太歲在酉,乞漿得酒。”
年級字:遨(P0) 翔(P3) 自(P1) 得(P1)
年級字:動(P1) 輒(P0) 得(P1) 咎(P6)
年級字:心(P1) 安(P1) 理(P2) 得(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到後來忘卻了真,相信了謊,也就~,天趣盎然了起來。(魯迅《病後雜談》)
年級字:得(P1) 意(P1) 洋(P1) 洋(P1)
年級字:垂(P2) 手(P1) 而(P1) 得(P1)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三十八回:“那個姿性,讀不上三二年,功名是可以垂手而得的。”
年級字:獨(P4) 得(P1) 之(P2) 見(P1)
明·歸有光《送王子敬之任建寧序》:“近世一二君子,乃起而爭自爲說,創爲獨得之見。”
年級字:神(P1) 領(P2) 意(P1) 得(P1)
年級字:旗(P3) 開(P1) 得(P1) 勝(P2)
剛一打開旗幟進入戰鬥,就取得了勝利。比喻事情剛一開始,就取得好成績。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賴主人洪福,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年級字:得(P1) 魚(P1) 忘(P2) 荃(P1)
年級字:垂(P2) 手(P1) 可(P1) 得(P1)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三十八回:“那個姿性,讀不上三二年,功名是可以垂手而得的。”
年級字:蛟(P6+) 龍(P2) 得(P1) 水(P1)
傳說蛟龍得水後就能興雲作雨飛騰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也比喻擺脫困境。
《管子·形勢》:“人主待得民,而後成其威,故曰: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載也。”
年級字:小(P1) 人(P1) 得(P1) 志(P2)
小人:指道德低下或行爲不正派的人。指人格卑下的人人取得了權勢。
南朝·宋·何承天《爲謝晦檄京邑》:“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
年級字:漁(P2) 翁(P4) 得(P1) 利(P2)
年級字:不(P1) 得(P1) 而(P1) 知(P1)
唐·韓愈《爭臣論》:“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
年級字:楚(P2) 弓(P1) 楚(P2) 得(P1)
楚國人丟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國人。比喻自己的東西雖然丟了,拾到它的人並不是外人。
漢·劉向《說苑·至公》:“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年級字:打(P1) 得(P1) 火(P1) 熱(P2)
年級字:楚(P2) 得(P1) 楚(P2) 弓(P1)
楚國人丟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國人。比喻雖有所失,而利未外溢。
年級字:漁(P2) 人(P1) 得(P1) 利(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趁着雙方爭執不下而從中得到好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年級字:得(P1) 意(P1) 忘(P2) 象(P1)
唐·樑肅《止觀統例議》:“非夫聰明深達,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年級字:自(P1) 鳴(P4) 得(P1) 意(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江城》:“姊妹相逢無他語,惟各以閫威自鳴得意。”
年級字:優(P3) 劣(P5) 得(P1) 所(P2)
年級字:悠(P4) 遊(P2) 自(P1) 得(P1)
悠遊:閒適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舒適。形容悠閒而舒適。
唐·房玄齡等《晉書·苻堅載記·附王猛》:“自不參其神契,略不與交通,是以浮華之士鹹輕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懷。”
年級字:洋(P1) 洋(P1) 得(P1) 意(P1)
年級字:悠(P4) 然(P2) 自(P1) 得(P1)
悠然:閒適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舒適。形容悠閒而舒適。
唐·房玄齡等《晉書·苻堅載記·附王猛》:“自不參其神契,略不與交通,是以浮華之士鹹輕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懷。”
年級字:強(P2) 得(P1) 易(P2) 貧(P3)
年級字:雞(P1) 蟲(P4) 得(P1) 喪(P5)
年級字:一(P1) 得(P1) 之(P2) 見(P1)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年級字:不(P1) 得(P1) 善(P2) 終(P2)
善終:正常死亡。指人不得好死。常指惡人應有的壞下場。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回:“堅指天爲誓曰:‘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
年級字:不(P1) 得(P1) 要(P1) 領(P2)
要:古“腰”字;領:衣領。要領:比喻關鍵。抓不住要領或關鍵。
《史記·大宛列傳》:“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年級字:優(P3) 遊(P2) 自(P1) 得(P1)
漢·班固《東都賦》:“莫不優遊而自得,玉潤而金聲。”
年級字:得(P1) 不(P1) 酬(P4) 失(P2)
《後漢書·西羌傳論》:“軍書未奏其利害,而離叛之關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
年級字:得(P1) 步(P1) 進(P1) 步(P1)
已進了一步,還要向前進一步。比喻野心大,貪心永不滿足。
清·曾樸《孽海花》第六回:“自北寧失敗後,法人得步進步,海疆處處戒嚴。”
年級字:得(P1) 勝(P2) 頭(P1) 回(P1)
頭回:前回。宋、元說書人的術語。在開講前,先說一段小故事做引子,謂之“得勝頭回”,取其吉利之意。
宋·無名氏《錯斬崔寧》:“且先引下一個故事來,權做個得勝頭回。”
年級字:罪(P4) 有(P1) 應(P2) 得(P1)
應:應該。按罪惡或錯誤的性質,理應得到這樣的懲罰。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今日卑職故違大人禁令,自知罪有應得。”
年級字:楚(P2) 弓(P1) 復(P4) 得(P1)
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六:“此圖久已失去,亂後,里人於灰燼中得之,復歸其家……楚弓復得,頗非偶然。”
年級字:人(P1) 才(P1) 難(P2) 得(P1)
宋·蘇軾《謝宣召入院狀》:“首擇輔臣,次求法從,知人才之難得,採虛名而用。”
年級字:得(P1) 未(P1) 嘗(P3) 有(P1)
宋·蘇軾《與郭功甫書》之一:“昨辱寵臨,久不聞語,殊出意表,蓋所謂得未嘗有也。”
年級字:自(P1) 得(P1) 其(P2) 樂(P2)
明·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白翎雀生於烏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鳴,自得其樂。”
年級字:得(P1) 失(P2) 榮(P2) 枯(P2)
元·沈和《賞花時·瀟湘八景》套曲:“休說功名,皆是浪語,得失榮枯總是虛。”
年級字:唾(P6) 手(P1) 可(P1) 得(P1)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動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極容易得到。
《後漢書·公孫瓚傳》李賢注引《九州春秋》曰:“始天下兵起,我謂唾掌而決。”
年級字:情(P2) 非(P2) 得(P1) 已(P1)
年級字:求(P2) 之(P2) 不(P1) 得(P1)
想找都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後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
年級字:各(P1) 得(P1) 其(P2) 宜(P3)
《荀子·正論》:“聖王在上,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載其事而各得其宜。”
年級字:既(P2) 得(P1) 利(P2) 益(P2)
年級字:雞(P1) 蟲(P4) 得(P1) 失(P2)
唐·杜甫《縛雞行》詩:“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年級字:得(P1) 而(P1) 復(P4) 失(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孔明變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復失,與不得同。公以此賀我,實足使我愧赧耳!’”
年級字:學(P1) 習(P1) 心(P1) 得(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增加知識。
通過學習、研究、查問、體驗或實踐所獲得的學術知識,並且能建立自己的結論或應用的方法。
清 朱克敬 《瞑庵雜識》卷二:「凡人讀書,各有心得,雖契友不能同,亦不能喻。」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學醫宜慎》:「程杏軒 醫案,歷敘生平治驗,頗有心得。」
年級字:得(P1) 魚(P1) 忘(P2)
筌:捕魚用的竹器。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後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
年級字:旋(P3) 得(P1) 旋(P3) 失(P2)
年級字:利(P2) 害(P1) 得(P1) 失(P2)
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豪傑傳》第四回:“我雖然素有是志,可恨自己學問太淺,不能夠把那利害得失,詳詳密密說將出來,感動大衆,所以稽延至今,甚爲憾事。”
年級字:不(P1) 得(P1) 違(P6) 誤(P5)
軍情緊急,現派你們出發偵察,三小時後必須回來,~。
年級字:涸(P6+) 魚(P1) 得(P1) 水(P1)
《新唐書·契苾何力傳》:“何力被執也,或讒之帝曰:‘何力入延陀,如涸魚得水,其脫必遽。’帝曰:‘不然。若人心如鐵石,殆不揹我。’”
年級字:意(P1) 得(P1) 志(P2) 滿(P2)
年級字:是(P1) 非(P2) 得(P1) 失(P2)
年級字:佐(P6) 雍(P0) 得(P1) 嘗(P3)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王子晉雲:‘佐雍得嘗,佐鬥得傷。’此書爲善則預,爲惡則去,不欲黨人非義之事也。”
年級字:小(P1) 己(P1) 得(P1) 失(P2)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小雅》譏小己之丟失,其流及上。”
年級字:用(P1) 得(P1) 其(P2) 所(P2)
詞性:形容詞
應用的目的正確。
用: 應用。
得: 獲得。
其: 人物或事物的代詞。
所: 有特別功能或目的的場所。
年級字:意(P1) 滿(P2) 志(P2) 得(P1)
因願望實現而心滿意足。形容躊躇滿志的得意情態。同“意得志滿”。
清·黃宗羲《進士心友張君墓誌銘》:“一第進士,便意滿志得,以爲讀書之事畢矣。”
年級字:逍(P4) 遙(P3) 自(P1) 得(P1)
《莊子·讓王》:“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年級字:疾(P2) 走(P1) 先(P2) 得(P1)
漢·焦贛《易林·損之井》:“秦失其鹿,疾走先得。”
年級字:因(P1) 禍(P4) 得(P1) 福(P1)
《史記·管晏列傳》:“其爲政也,善因禍爲福,轉敗爲功。”
年級字:咬(P2) 得(P1) 菜(P1) 根(P1)
宋·朱熹《小學·善行實敬身》:“汪信民嘗言:‘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年級字:得(P1) 意(P1) 忘(P2) 形(P2)
《晉書·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年級字:求(P2) 漿(P4) 得(P1) 酒(P4)
年級字:自(P1) 業(P2) 自(P1) 得(P1)
年級字:得(P1) 寸(P1) 進(P1) 尺(P1)
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
年級字:成(P1) 敗(P2) 得(P1) 失(P2)
《三國志·吳書·步騭》:“女配太子,受禮若吊,慷愾之趨,惟篤之物,成敗得失,皆如所慮,可謂守道見機,好古之士也。”
年級字:得(P1) 手(P1) 應(P2) 心(P1)
年級字:得(P1) 人(P1) 死(P3) 力(P1)
死力:以死效力。得到別人以死來效力。形容非常得人擁護。
年級字:大(P1) 得(P1) 人(P1) 心(P1)
《魏書·昭成子孫傳》:“太祖命督屯田於河北,自五原至棝楊塞外,分家稼,大得人心。”
年級字:欣(P4) 然(P2) 自(P1) 得(P1)
年級字:死(P3) 得(P1) 其(P2) 所(P2)
所:處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適的地方。指死得有價值,有意義。
《魏書·張普惠傳》:“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復何恨。”
年級字:一(P1) 無(P2) 所(P2) 得(P1)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然日勢既暮,壽兒且寄院中止宿,顥亦懷疑,因命壽兒懷袖,一無所得,顥不得已遂躬自操觚。”
年級字:難(P2) 得(P1) 糊(P4) 塗(P5)
年級字:得(P1) 失(P2)
《列子·力命》:“佹佹成者,俏成者也,初非成也。佹佹敗者,俏敗者也,初非敗也。”
年級字:得(P1) 意(P1) 揚(P2) 揚(P2)
西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年級字:千(P1) 慮(P4) 一(P1) 得(P1)
詞性:副詞
成語即使愚笨的人,在很多次考慮中也總會有些可取的地方。多用來表示自謙。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晏子春秋·雜下十八》:“嬰聞之:聖人千慮,必有一失; 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年級字:妙(P2) 手(P1) 偶(P3) 得(P1)
技術高超的人,偶然間即可得到。也用來形容文學素養很深的人,出於靈感,即可偶然間得到妙語佳作。
宋·陸游《文章》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爲。”
年級字:得(P1) 失(P2) 相(P1) 半(P1)
得失:得到與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當,不相上下。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全琮傳》:“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豈得謂全哉?”
年級字:多(P1) 勞(P2) 多(P1) 得(P1)
年級字:如(P2) 魚(P1) 得(P1) 水(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如獲至寶好象魚得到水一樣。比喻有所憑藉。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年級字:必(P2) 不(P1) 得(P1) 已(P1)
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勢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無可奈何的意思。
《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年級字:心(P1) 滿(P2) 意(P1) 得(P1)
茅盾《子夜》六:“在這些心滿意得的人們面前,他真感得無地自容。”
年級字:一(P1) 舉(P2) 數(P2) 得(P1)
年級字:志(P2) 得(P1) 氣(P1) 盈(P4)
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卷四:“王志得氣盈,不以巡撫置意中。每詣院謁巡撫,仰面視天,言如泉涌。”
年級字:相(P1) 得(P1) 甚(P4) 歡(P1)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兩人相爲引重,其遊如父子然,相得甚歡。”
年級字:適(P3) 得(P1) 其(P2) 反(P1)
清·魏源《籌海篇·議守上》:“今議防堵者,莫不曰:‘御諸內河不若御諸海口,御諸海口不若御諸外洋。’不知此適得其反也。”
年級字:深(P2) 得(P1) 人(P1) 心(P1)
他在任內大施德政,~,因此雖已逝去多年,仍然爲人所追思、懷念。
年級字:得(P1) 意(P1) 之(P2) 色(P1)
魯迅《書信集·答有恆先生》:“血的遊戲已經開頭,而角色又是青年,並且有得意之色。”
年級字:怡(P4) 然(P2) 自(P1) 得(P1)
年級字:得(P1) 意(P1) 門(P1) 生(P1)
得意:稱心如意;門生:親授業的弟子或科舉中試者對座師的自稱。後泛指學生。最滿意的弟子或學生。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他雖然和咱們滿州漢軍隔旗,卻是我第一個得意門生,他待我也實在親熱,那個人將來不可限量。”
年級字:得(P1) 隴(P0) 望(P2) 蜀(P1)
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爲白。”
年級字:貪(P3) 多(P1) 務(P3) 得(P1)
貪:求多;務:務必。原指學習上務求盡多地獲得知識。後泛指對其他事物貪多並務求取得。
年級字:得(P1) 如(P2) 龍(P2)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人事》:“後漢李贗、孫秀俱娶太尉恆焉女,時人謂恆叔元兩女俱乘龍,言得婿如龍。”
年級字:各(P1) 得(P1) 其(P2) 所(P2)
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
《周易·繫辭下》:“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年級字:超(P4) 然(P2) 自(P1) 得(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東土祖師》:“光自幼志氣不羣,博涉詩書,尤精玄理,而不事家產,好遊山水,後覽佛書,超然自得。”
年級字:氣(P1) 滿(P2) 志(P2) 得(P1)
年級字:逼(P4) 不(P1) 得(P1) 已(P1)
《雲笈七籤》卷八五:“[程偉]欲從求方,終不可得,雲偉骨未應得之,逼不得已,妻尸解而去。”
年級字:得(P1) 勝(P2) 回(P1) 朝(P3)
朝:朝廷。舊指打了勝仗回到朝廷去報功。現泛指勝利歸來。
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二折:“老將軍,你這一去,小心在意者,若得勝還朝,聖人自有加官賜賞哩。”
年級字:吹(P1) 彈(P4) 得(P1) 破(P2)
好象吹一吹、彈一彈就會弄破似的。形容面部的皮膚非常細嫩。
果然白雪團兒臉,泛出桃花瓣顏色,真乃~。(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七回)
年級字:哭(P1) 笑(P1) 不(P1) 得(P1)
元·高安得《皮匠說謊》:“好一場惡一場,哭不得笑不得。”
年級字:鳥(P1) 得(P1) 弓(P1) 藏(P2)
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同“鳥盡弓藏”。
年級字:寸(P1) 利(P2) 必(P2) 得(P1)
寸利:微小的利益。微小的利益也必須得到,不能放棄。形容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
年級字:得(P1) 失(P2) 成(P1) 敗(P2)
晉·陸機《五等諸侯論》:“五等之制,始於黃、唐:郡縣之治,創自秦、漢。得失成敗,備在曲謨,是以其祥,可得而言。”
年級字:一(P1) 蹴(P6+) 而(P1) 得(P1)
茅盾《路》十二:“現在,他們認爲勝利不能一蹴而得,必須用持久戰。”
年級字:一(P1) 得(P1) 之(P2) 功(P1)
一得:一點心得,一點收穫;功:成績。一點微小的成績。
庸俗的事務主義家……沾沾自喜於一切~和一孔之見。(毛澤東《實踐論》)
年級字:得(P1) 其(P2) 三(P1) 昧(P6)
三昧:梵語,意爲正定。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專心致志,達到悟境。引申爲訣竅或精義。指在某方面造詣深湛,熟知精義。
年級字:名(P2) 不(P1) 虛(P4) 得(P1)
年級字:造(P1) 因(P1) 得(P1) 果(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可見造因得果,雖有人爲,也是上天暗中安排定的。”
年級字:馬(P1) 上(P1) 得(P1) 天(P1) 下(P1)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
年級字:欲(P5) 得(P1) 而(P1) 甘(P2) 心(P1)
戚其章《甲午戰爭史》第三章第二節:“敵人早就視定遠、鎮遠爲眼中釘,‘其所欲得而甘心者,亦惟定、鎮二船’。”
年級字:自(P1) 以(P1) 爲(P2) 得(P1) 計(P2)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爲,而其人自視以爲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年級字:彼(P5) 得(P1) 德(P4) 魯(P4) 克(P4)
詞性:名詞
外來翻譯語,
人名德魯克彼得・德魯克 - 美國著名管理學教授和顧問,原名 Peter Drucker。他於1909年 11 月 19 日,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畢業於美國法蘭克福大學,他曾編寫大量有關管理學範疇的文章,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杜拉克的言論和政治立場一直屬於保守派。
他於2005 年 11 月 11 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克萊蒙特逝世,享年96歲。
年級字:自(P1) 以(P1) 為(P2) 得(P1) 計(P2)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
年級字:鬱(P6) 郁(P4) 不(P1) 得(P1) 志(P2)
鬱郁:憂傷、愁悶的樣子。因自己的抱負志向不能施展而憂鬱苦悶。
《快心編》第七回:“或因有纔不售,鬱郁不得志的。”
年級字:二(P1) 者(P1) 不(P1) 可(P1) 得(P1) 兼(P3)
《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年級字:人(P1) 人(P1) 得(P1) 而(P1) 誅(P5) 之(P2)
得:可以,能夠;誅:殺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殺死他。極言某人罪大惡極。
《莊子·庚桑楚》:“爲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
年級字:行(P1) 不(P1) 得(P1) 也(P1) 哥(P1) 哥(P1)
明·丘濬《禽言》詩:“行不得也哥哥,十八灘頭亂石多。東去入閩南入廣,溪流湍駛嶺嵯峨,行不得也哥哥。”
年級字:不(P1) 得(P1) 已(P1) 而(P1) 爲(P2) 之(P2)
宋·辛棄疾《九議》:“歲幣郊祀之費,是不得已而爲之者。”
年級字:百(P1) 思(P2) 不(P1) 得(P1) 其(P2) 解(P2)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年級字:不(P1) 得(P1) 已(P1) 而(P1) 為(P2) 之(P2)
宋·辛棄疾《九議》:“歲幣郊祀之費,是不得已而為之者。”
年級字:不(P1) 得(P1) 已(P1) 而(P1) 用(P1) 之(P2)
《六韜·文韜·兵道》:“聖王號兵爲兇器,不得已而用之。”
tiǎo dé lán lǐ biàn shì cài
年級字:挑(P3) 得(P1) 籃(P3) 裏(P1) 便(P2) 是(P1) 菜(P1)
jìn shuǐ lóu tái xiān dé yuè
年級字:近(P2) 水(P1) 樓(P2) 臺(P0) 先(P2) 得(P1) 月(P1)
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由於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搶先得到某種利益或便利。
宋·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yuǎn shuǐ jiù bù dé jìn huǒ
年級字:遠(P1) 水(P1) 救(P3) 不(P1) 得(P1) 近(P2) 火(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只是遠水救不得近火,小兄其實等不得那從容的事了。”
tiǎo dé lán lǐ biàn shì cài
年級字:挑(P3) 得(P1) 籃(P3) 里(P1) 便(P2) 是(P1) 菜(P1)
dé ráo rén chù qiě ráo rén
年級字:得(P1) 饒(P4) 人(P1) 處(P2) 且(P1) 饒(P4) 人(P1)
《唾玉集·常談出處》:“蔡州褒信縣有道人式棋,常饒人先,其詩曰:‘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qiān jūn yì dé yī jiàng nán qiú
年級字:千(P1) 軍(P2) 易(P2) 得(P1) ,(P1) 一(P1) 將(P3) 難(P2) 求(P2)
yī rén dé dào jī quǎn shēng tiān
年級字:一(P1) 人(P1) 得(P1) 道(P1) ,(P1) 雞(P1) 犬(P1) 升(P1) 天(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成語比喻一個人得勢,跟隨他的人也可以得到相關的好處。
一人得道: 道學、道教中的得道,成仙的含義。
雞犬: 雞犬是家畜。
升天: 升上天堂。
指家中一個人成仙,連家畜都可以一齊升上天上。
比喻一個人得勢,跟隨他的人也可以得到相關的好處。
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並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yú wēng dé lì
年級字:持(P4) 爭(P2) ,(P1) 漁(P2) 翁(P4) 得(P1) 利(P2)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yù bàng xiāng chí yú wēng dé lì
年級字:相(P1) 持(P4) ,(P1) 漁(P2) 翁(P4) 得(P1) 利(P2)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yú zhě qiān lǜ huò yǒu yī dé
年級字:愚(P3) 者(P1) 千(P1) 慮(P4) ,(P1) 或(P1) 有(P1) 一(P1) 得(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愚者千慮,
必或有一得比喻努力嘗試,也會有成功的機會。
「愚者」愚蠢、平凡知識的人。
「千慮」比喻對遇到的問題多次的考慮。
「或有」可能。
「一得」一次的得著。
不管多愚蠢的人,經過多次的考慮後,也會出現個別成功的機會。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bù rù hǔ xué yān dé hǔ zǐ
年級字:不(P1) 入(P1) 虎(P1) 穴(P1) ,(P1) 焉(P0) 得(P1) 虎(P1) 子(P1)
焉:怎麼。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
chǒu xí fù zǒng de jiàn gōng pó
年級字:醜(P3) 婦(P2) 總(P2) ,(P1) 得(P1) 見(P1) 公(P1) 婆(P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十六回:“醜媳婦總得要見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罷。”
dé rén zhě chāng shī rén zhě wáng
年級字:得(P1) 人(P1) 者(P1) 昌(P1) ,(P1) 失(P2) 人(P1) 者(P1) 亡(P2)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興隆,失去人心的就要滅亡。
唐·李觀《項籍故里碑銘序》:“至如謀於漢者,昔其臣也,公實棄之;兵於漢者,亦其將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年級字:不(P1) 入(P1) 虎(P1) 穴(P1) ,(P1) 不(P1) 得(P1) 虎(P1) 子(P1)
不進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擔風險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dé dào duō zhù shī dào guǎ zhù
年級字:得(P1) 道(P1) 多(P1) 助(P1) ,(P1) 失(P2) 道(P1) 寡(P4) 助(P1)
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
《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yú zhě qiān lǜ yì yǒu yī dé
年級字:愚(P3) 者(P1) 千(P1) 慮(P4) ,(P1) 亦(P2) 有(P1) 一(P1) 得(P1)
指愚鈍人的許多思慮中總會有一些可取之處。常以謙指己見。
《漢書·韓信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
ràng lǐ yī cùn dé lǐ yī chǐ
年級字:讓(P2) 禮(P2) 一(P1) 寸(P1) ,(P1) 得(P1) 禮(P2) 一(P1) 尺(P1)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二四引三國魏曹操《禮讓令》:“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斯合經之要矣。”
qǔ fǎ hū shàng jìn dé hū zhōng
年級字:取(P2) 法(P1) 乎(P2) 上(P1) ,(P1) 僅(P4) 得(P1) 乎(P2) 中(P1)
取上等的爲準則,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
語出唐太宗《帝範》卷四:“取法於上,僅得爲中,取法於中,故爲其下。”
yú zhě qiān lǜ bì yǒu yī dé
年級字:愚(P3) 者(P1) 千(P1) 慮(P4) ,(P1) 必(P2) 有(P1) 一(P1) 得(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愚者千慮,
或有一得比喻努力嘗試,也會有成功的機會。
「愚者」愚蠢、平凡知識的人。
「千慮」比喻對遇到的問題多次的考慮。
「必有」必定。
「一得」一次的得著。
不管多愚蠢的人,經過多次的考慮後,也會出現個別成功的機會。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yù bàng xiāng chí yú rén dé lì
年級字:相(P1) 持(P4) ,(P1) 漁(P2) 人(P1) 得(P1) 利(P2)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yú wēng dé lì
年級字:相(P1) 爭(P2) ,(P1) 漁(P2) 翁(P4) 得(P1) 利(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鷸:長嘴水鳥;
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zhòng guā dé guā zhòng dòu dé dòu
年級字:種(P1) 瓜(P1) 得(P1) 瓜(P1) ,(P1) 種(P1) 豆(P1) 得(P1) 豆(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種什麼,收什麼。比喻做了什麼事,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yī jiù yǒu chái shāo
年級字:留(P2) 得(P1) 青(P1) 山(P1) 在(P1) ,(P1) 依(P2) 舊(P2) 有(P1) 柴(P2) 燒(P2)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條件,其他問題就可得到解決。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shéi yán cùn cǎo xīn, bào dé sān chūnhuī
年級字:誰(P1) 言(P1) 寸(P1) 草(P1) 心(P1) ,(P1) 報(P2) 得(P1) 三(P1) 春(P1) 暉(P5)
文言文字詞母愛的偉大,兒女的孝心
描寫母親關心兒子出行,細心用針線為兒子縫做衣服。
情景感動了兒子的孝心,期盼盡快向母親回報。
雅典娜e學園 : 《遊子吟》
https://athenaspace.com/site/writerApp/essayPreviewFirst.php?hwID=04181011400504060504100504&cmsLogin=
孟郊《遊子吟》【全文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漢族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遊子吟》是著名的代表作。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bù chóu méi chái shāo
年級字:留(P2) 得(P1) 青(P1) 山(P1) 在(P1) ,(P1) 不(P1) 愁(P3) 沒(P1) 柴(P2) 燒(P2)
比喻只要基礎或根本還存在,暫時遭受損失或挫折無傷大體。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我則道留下青山怕沒柴。”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bù pà méi chái shāo
年級字:留(P2) 得(P1) 青(P1) 山(P1) 在(P1) ,(P1) 不(P1) 怕(P1) 沒(P1) 柴(P2) 燒(P2)
雖然這場大火使他的一切都付之一炬,但他相信只要~,他很快就能站起來。
quán tóu shàng lì dé rén gē bó shàng zǒu dé lù
年級字:拳(P4) 頭(P1) 上(P1) 立(P1) 得(P1) 人(P1) ,(P1) 胳(P0) 膊(P0) 上(P1) 走(P1) 得(P1) 路(P1)
quán tóu shàng lì dé rén gē bó shàng zǒu dé m
年級字:拳(P4) 頭(P1) 上(P1) 立(P1) 得(P1) 人(P1) ,(P1) 胳(P0) 膊(P0) 上(P1) 走(P1) 得(P1) 馬(P1)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六回:“我外家哪裏敢作人情送禮物來,高扳他人?須知我是拳頭上立得人,臂膊上走得馬,叮叮噹噹的女兒,又不是個丫頭出身,如何受得這口氣?”
shě dé yī shēn guǎ gǎn bǎ huáng dì lā xià mǎ
年級字:捨(P3) 得(P1) 一(P1) 身(P1) 敢(P2) ,(P1) 把(P1) 皇(P3) 帝(P3) 拉(P1) 下(P1) 馬(P1)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拚着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 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ù
年級字:踏(P2) 破(P2) 鐵(P3) 鞋(P2) 無(P2) 覓(P5) 處(P2) ,(P1) 得(P1) 來(P1) 全(P2) 不(P1) 費(P3) 功(P1) 夫(P2)
比喻急需的東西費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了。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滿將大門閉了,兩個促膝細談。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 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u
年級字:踏(P2) 破(P2) 鐵(P3) 鞋(P2) 無(P2) 覓(P5) 處(P2) ,(P1) 得(P1) 來(P1) 全(P2) 不(P1) 費(P3) 工(P1) 夫(P2)
比喻急需的東西費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了。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滿將大門閉了,兩個促膝細談。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