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òu
年級字:后(P1)
詞性:名詞
帝【簡體字】中文繁簡體共通:
用於時間 - 後期的: 之後「后」、事後「后」、後「后」裔。
【名詞】
1. 帝王的妻子、母親:皇后、太后。
2. 天性中的頂尖角色: 天后、女后、妖后、歌后、舞后。
hòu
年級字:後(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方向,
位置,
時間,
姓氏。前「彳」,行走的意思。「夂」象足形,「幺」象繫繩,表示足被繩綁。
向後動作:後退、退後、向後、落後、墮後、後來居上。
方向: 後面、後方。與 「前」的相對。
身體背面的方向或在排列次序的尾部。位置: 背後、村後、後院、後門、後窗、幕後。
未來: 後福、後果、前因後果、後天、後無來者。
子孫: 後代、後人、後輩、後嗣、後裔、後昆、無後(沒有子孫)、名門之後。
時間,過去的,往日的:日後、後期、後學、後綴、後進。
順序:先後、後排、後半段。
【姓氏】五代:後漢: 後贊,清代: 後禮。
《論語.雍也》:「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韓非子.喻老》:「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於期逐,三易馬而三後。」
《論語.衛靈公》:「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hòu wū
hòu miàn
guò hòu
hòu xù
wū hòu
hòu tīng
年級字:後(P1) 廳(P3)
詞性:名詞,形容詞
1.住宅或旅店主要生活區背後的私用廳,通常為第二個客廳。
2.古典式教堂內殿離大門最遠處的廳。
qiáng hòu
gù hòu
wǎng hòu
Shù hòu
yǐ hòu
hòu guǒ
mù hòu
Kè hòu
wǔ hòu
Hòu luò
hòu gù
年級字:後(P1) 顧(P3)
詞性:動詞
1.回頭向後顧盼
例:後顧之憂
2.回顧
例:前瞻與後顧都是必要的
tiān hòu
年級字:天(P1) 后(P1)
1.唐高宗 永徽 六年廢 王皇后 ,立 武宸妃 ( 則天 )為後。高宗稱天皇 , 武后稱天后 。見《舊唐書·則天皇后紀》。
2.道教神名。
唐 陸龜蒙 《入林屋洞》詩:“題之為 左神 ,理之以 天后 。”自註:“ 林屋洞 為 左神 幽虛之天,即 天后真君 之便闕。”
3.即天妃。海神名。
清袁枚《新齊諧·天后》:“ 林遠峯曰:' 天后聖母,餘二十八世祖姑母也。未字而化,靈顯最著,海洋舟中,必虔奉之。遇風濤不測,呼之立應。'”參見“ 天妃”。
ěr hòu
zuì hòu
luò hòu
hòu yì
hòu tuì
yán hòu
hòu chuán
xǐng hòu
年級字:醒(P2) 後(P1)
詞性:名詞,形容詞
1.清醒過來之後/睡醒以後。
2.《醒後》是唐朝劉駕創作的詞作品。
Hòu tū
hòu mǔ
jìng hòu
hòu fān
年級字:後(P1) 翻(P2)
詞性:名詞
後滾翻是一種基本的體育動作,由蹲撐開始,雙臂推撐要均勻用力,身體後倒,臀部,背部,頸部,頭,依次著地,滾動要圓滑。當雙腳著地瞬間,迅速抬頭,雙手支撐推地,上體抬起成蹲撐。可以練習協調性,增強背部,頸部,腰腹部等的肌肉力量。雖然相對於前滾翻,側滾翻等動作,不是很常見,但其作為體操動作的功效是不可忽視的。
shēn hòu
hòu rén
年級字:後(P1) 人(P1)
詞性:名詞,形容詞
後裔,
後人先人,
始祖,
前人1. 後代的人。
2. 子孫,後裔。
3. 後面的人,後繼的人。
4. 謂居人之後。參考:
子孫,後裔。
1. 蔡沉,集傳:「而又旁求俊彥之士,以開導子孫。」
2. 北齊,顏之推 《顏氏家訓·書證》:「《易》有 蜀才 注…… 王儉 《四部目錄》不言姓名,題云王弼後人。」
3. 清 孫枝蔚 《姑蘇台》詩:「祖宗讓德空嶙峋,樂事公然讓後人。」
4. 李季《菊花石》詩:「洞庭湖也沒有這仇恨深,多少人家無後人。」
後世的人。
1. 《書·君奭》:「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後人迷。」
2. 孔穎達 疏:「我不用使後世人迷惑,故欲教之也。」
2. 《後漢書·襄楷傳論》:「此蓋道術所以有補於時,後人所當取鑑者也。」
3. 宋 曾鞏《金山寺水陸堂記》:「夫廢於一時,而後人不能更興者,天下之事多如此。」
4. 謝覺哉《學人民的語言》:「可見很古的時候,就有用通俗易記的語言,把群眾的經驗,留給後人看。」
後面的人,後繼的人。
1.《韓非子·內儲說上》:「夫灶一人煬焉,則後人無從見矣。」
2. 陳奇猷 集釋:「舊注:一人煬則蔽灶之光,故後人不見之。」
3. 漢 荀悅《漢紀·武帝紀三》:「建以數千當單于數万,力戰百馀,士盡死,無二心,自歸而斬之,是示後人無返意也。 」
4.《紅樓夢》第五十回:「這正是會作詩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與後人。就是這句為首, 稻香老農 快寫上續下去。」
謂居人之後。
1.《史記·李將軍列傳》:「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2. 司馬貞索隱:「謂不在人後。」
3. 郭沫若 《文藝論集·文藝的生產過程》:「成功不必在我,協助不可後人。」
Chéng hòu
hòu yǐng
hòu chōng
hòu zhě
年級字:後(P1) 者(P1)
所提到的或不言自明的兩個或更多人或事物中的最後一個
Qī hòu
hòu cháo
hòu yì
Hòu měi
cǐ hòu
hòu huàn
xiān hòu
年級字:先(P2) 後(P1)
1. 輔導;輔助。
2. 前後。
3. 妯娌。
4. 猶言晉升和貶謫。
5. 高下,優劣。
6. 先世君王。
7. 已去世的母后。
hòuhàn
年級字:後(P1) 漢(P4)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先漢漢朝分為兩個歷史時期,西漢(前202年-9年)與東漢(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更始帝時期(23年- 25年),西漢與東漢合稱兩漢,還有季漢(又稱蜀漢);亦有以東漢與西漢的首都代指,合稱兩京。西漢第一位皇帝是漢高祖劉邦,建都長安;東漢第一位皇帝是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
hòu huǐ
jīn hòu
jué hòu
年級字:絕(P4) 後(P1)
詞性:名詞,形容詞
空前1. 指一家族或家庭再也沒有後代或繼承人2. 指極其罕見,今後不會再有
空前絕後
Hòu jué
sǐ hòu
huáng hòu
qí hòu
suí hòu
kào hòu
年級字:靠(P2) 後(P1)
詞性:動詞,形容詞
1.躲開;避開。
2.放在一邊。指事情不重要,不必忙著處理。
hòu pà
hòu dài
hòu jiǎo
年級字:後(P1) 腳(P2)
詞性:名詞
前腳1. 走路時位置在後的那隻腳
後腳打滑2. 緊隨其後
日本人前腳走,他們後腳就到了
bìng hòu
hòu hé
年級字:後(P1) 合(P1)
詞性:動詞
如果在前面加上“前仰”,成為四字詞語“前仰後合”,意思就是
身體前後晃動。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樣子。
qián hòu
年級字:前(P1) 後(P1)
1. 早於或遲於某一特定時間的一段時期2. 大約在特定的時間
3. 指時間上從開始到結束
4. 總共
5 某一地點的前面和後面
6. 正面和背面
hòu bèi
zhàn hòu
hòu shǎng
Ěr hòu
bèi hòu
hòu yuán
年級字:後(P1) 園(P1)
詞性:名詞
屋後庭園。
例:漢司馬相如《子虛賦》:“時從出遊,遊於後園。” 宋蘇舜欽《遊洛中內》詩:“別殿秋高風淅瀝,後園春老樹婆娑。” 葉聖陶《窮愁》: “其黠者則反身而走,入於後園,園牆圮,通於隘巷。”
tái hòu
jiǔhòu
shì hòu
jiǔ hòu
hòu jǐng
hòu shì
Chuáng hòu
shàn hòu
年級字:善(P2) 後(P1)
詞性:動詞
災變喪亂後,妥善地料理遺留的問題
例: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孫子.作戰》
善後事宜
hòu chè
hòu qín
年級字:後(P1) 勤(P2)
詞性:形容詞
後方對前方的一切供應工作;機關、團體等的行政事務性工作。
chǎn hòu
hòu lái
Hòu yóu
hòu jì
年級字:後(P1) 繼(P3)
詞性:動詞
1.後面接著跟上來
例:前赴後繼
2.繼續開展,進行下去
例:後繼有人
hòu yāo
hòu qī
hòushì
年級字:後(P1) 世(P1)
aftertime; later ages; later generations
hòu bèi
rán hòu
cān hòu
mò hòu
hūn hòu
Hòu gǎn
zhī hòu
年級字:之(P2) 後(P1)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之前表示位置,時間、次序。
1. 表示方位; 在後面。
2. 表示次序; 在後階段。
3. 表示時間; 隨著某個時間的後面。
hòu tuǐ
年級字:後(P1) 腿(P2)
詞性:名詞
1.昆蟲或四肢動物長在身體後部的兩條腿。
2.指人行走時支撐在後面的腿。
年級字:前(P1) 危(P3) 後(P1) 則(P3)
前人的危亡,後人應引以爲戒。猶言前車之覆,後車之鑑。
年級字:恐(P2) 後(P1) 無(P2) 憑(P4)
怕以後沒有個憑證。舊時契約文書的套語,常與“立次存照”連用。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回:“委是自行情願,即非相逼。恐後無憑,立此文約爲照。”
年級字:窮(P3) 而(P1) 後(P1) 工(P1)
宋·歐陽修《梅聖俞詩集序》:“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年級字:恥(P5) 居(P2) 王(P1) 後(P1)
《新唐書·文藝傳上·王勃》:“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王、楊、盧、駱’,號‘四傑’。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年級字:強(P2) 而(P1) 後(P1) 可(P1)
《孟子·滕文公下》:“良曰:‘請復之。’強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
年級字:王(P1) 后(P1) 盧(P0) 前(P1)
《舊唐書·文苑傳上·楊炯》:“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爲王、楊、盧、駱,亦號爲‘四傑’。烱聞之,謂人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爲然。”
年級字:攙(P0) 前(P1) 落(P2) 後(P1)
《紅樓夢》第九九回:“賈政便也生氣,說:‘往常還好,怎麼今日不齊集至此?’擡頭看那執事,卻是攙前落後。”
年級字:前(P1) 馬(P1) 後(P1)
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今時人例皆如此,只是認驢前馬後,將爲自己,佛法平沈此之是也。”
年級字:茶(P2) 餘(P4) 酒(P4) 後(P1)
元·關漢卿《鬥鵪鶉·女校尉》曲:“茶餘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年級字:通(P3) 前(P1) 澈(P4) 後(P1)
年級字:耳(P1) 後(P1) 生(P1) 風(P1)
像耳後颳風一樣。形容激烈、迅速運動時耳後根產生的感覺。
《梁書·曹景宗傳》:“景宗謂所親曰:‘我昔日在鄉里,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十騎,……覺耳後生風,鼻頭出火,此樂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將至。”
年級字:前(P1) 跋(P0) 後(P1)
《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毛傳:“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疐其尾,進退有難。”
年級字:後(P1) 悔(P3) 無(P2) 及(P2)
《左傳·哀公六年》:“既成謀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後悔,亦無及也。”
年級字:過(P1) 完(P1) 關(P2) 後(P1)
詞性:動詞
常用口語: 過關 - 一個閘口, 例如海關、 稅關、 一個難關、 一個代表不同難度的遊戲。
過完關- 走過或通過了海關、 穿過了或渡過了難關。
過完關後- 完成之後而繼續下一步要做的事。
書面語: 走過或通過了海關之後、 穿過了或渡過了難關之後。
年級字:貽(P0) 笑(P1) 後(P1) 人(P1)
貽:留下;後人:後世的人。因爲荒唐,而讓後人恥笑,給後代留下話柄。
宋·無名氏《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劉鈞忍恥事虜,效尤石敬瑭故智也。怎不詒笑後人哉?”
年級字:名(P2) 垂(P2) 後(P1) 世(P1)
《三國志·魏書·臧洪傳》:“身著圖象,名垂後世。”
年級字:酒(P4) 餘(P4) 茶(P2) 後(P1)
魯迅《集外集拾遺·幫助文學與幫閒文學》:“但依我們中國的老眼睛看起來,小說是給人消閒的,是爲酒餘茶後之用。”
年級字:死(P3) 而(P1) 後(P1) 已(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已:停止。死了以後才罷手。形容爲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身。
《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年級字:不(P1) 敢(P2) 後(P1) 人(P1)
鄒韜奮《抗戰以來·“生活”在抗戰其間貢獻了什麼?》:“凡遇黨政當局對抗戰建國積極方面有所號召,亦無不竭誠響應,不敢後人。”
年級字:先(P2) 花(P1) 後(P1) 果(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十七卷:“生下三女一男:兒子名曰承祖,長女名玉英,次女名桃英,三女名月英。元來是先花後果的。倒是玉英居長,次即承祖。”
年級字:雨(P1) 後(P1) 春(P1) 筍(P4)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現出來。
雨: 雨水、下雨。
後: 之後。
春: 春天、春季。
筍: 竹筍。
指春天下雨後,竹筍便很快長出來,景色出現變化。
年級字:茶(P2) 餘(P4) 飯(P1) 後(P1)
元·關漢卿《鬥鵪鶉·女校尉》曲:“茶餘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年級字:先(P2) 斷(P3) 後(P1) 聞(P2)
年級字:而(P1) 今(P1) 而(P1) 後(P1)
《呂氏春秋·恃君覽·長利》:“臣而今而後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舊唐書·盧藏用傳》:“而今而後,焚蓍龜,毀律歷,廢六合,斥五行,浩然清慮,則將奚若?”
年級字:前(P1) 倨(P0) 後(P1) 恭(P2)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後來恭敬。形容對人的態度改變。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曰:‘嫂何前俾而後卑也。’”《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
年級字:前(P1) 俯(P5) 後(P1) 仰(P4)
年級字:守(P2) 先(P2) 待(P3) 後(P1)
年級字:後(P1) 會(P1) 無(P2) 期(P2)
北朝·魏衒之《洛陽伽藍記·大統寺》:“老翁送元寶出,雲:‘後會難期。’以爲悽恨,別甚殷勤。”
年級字:承(P4) 先(P2) 啓(P0) 後(P1)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曾有菴贈文》:“公承前草創,啓後規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年級字:後(P1) 悔(P3) 莫(P2) 及(P2)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反水不收,後悔不及。”
年級字:後(P1) 進(P1) 領(P2) 袖(P2)
《晉書·裴秀傳》:“時人爲之語曰:‘後進領袖裴秀。’”
年級字:前(P1) 目(P1) 後(P1) 凡(P3)
目:細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種筆法,一件事在文中重複出現,對前者詳加說明,後者概略敘述。
《公羊傳·僖公五年》:“秋八月,諸侯盟於首戴。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
年級字:承(P4) 前(P1) 啟(P4) 後(P1)
承:承接;啟:開創。承接前面的,開創後來的。指繼承前人事業,為後人開闢道路。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曾有庵贈文》:“公承前草創,啟後規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年級字:後(P1) 患(P3) 無(P2) 窮(P3)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有後患。”
年級字:前(P1) 覆(P5) 後(P1) 戒(P3)
年級字:先(P2) 笑(P1) 後(P1) 號(P2)
《易·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年級字:落(P2) 於(P2) 人(P1) 後(P1)
詞性:形容詞
落後於人「落」落後。
「於」是。
「人」別人、人羣。
「後」不在前面的位置、在後方、後排。
「落於人後」指在某種活動中,未能比參加或參與的人中做得更好的意思。
年級字:狼(P2) 前(P1) 虎(P1) 後(P1)
年級字:前(P1) 思(P2) 後(P1) 想(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六回:“他既得失心重,未有不前思後想。”
年級字:恐(P2) 後(P1) 爭(P2) 先(P2)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8回:“他卻橫衝直撞,恐後爭先。”
年級字:超(P4) 前(P1) 絕(P4) 後(P1)
南朝·樑·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絕後光前”李善注引《晉起居注·安帝詔》曰:“元功盛德,超前絕後。”
年級字:跋(P0) 前(P1) 後(P1)
宋·陳亮《謝羅尚書啓》:“直情徑行,視譭譽如風而不恤;跋前疐後,方進退惟谷以堪驚。”
年級字:百(P1) 歲(P2) 之(P2) 後(P1)
《詩·唐風·葛生》:“百歲之後,歸於其居。”《史記·李不韋列傳》:“夫百歲之後,所子者爲王,終不失勢。”
年級字:後(P1) 悔(P3) 不(P1) 及(P2)
《左傳·哀公六年》:“既成謀矣,何及其未作也,先諸?作而後悔,亦無及也。”
年級字:前(P1) 歌(P1) 後(P1) 舞(P3)
原指武王伐紂,軍中士氣旺盛,後用作對正義而戰的軍隊的頌辭。
年級字:後(P1) 發(P1) 制(P2) 人(P1)
發:發動;制:控制,制服。等對方先動手,再抓住有利時機反擊,制服對方。
《荀子·議兵》: “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年級字:瞻(P0) 前(P1) 顧(P3) 後(P1)
瞻:向前看;顧:回頭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後面。形容做事之前考慮周密慎重。也形容顧慮太多,猶豫不決。
戰國楚·屈原《離騷》:“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年級字:褪(P5) 後(P1) 趨(P4) 前(P1)
年級字:置(P3) 之(P2) 腦(P2) 後(P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十四回:“賈家三兄弟自從拜在姚撥貢名下,便把這孟老夫子置之腦後。”
年級字:先(P2) 禮(P2) 後(P1) 兵(P3)
詞性:形容詞
形容凡事有相量,互相尊重,處事以和為貴,非不得以才使用武力解決爭執。
禮:禮貌。
兵:武力。
指先按照互相尊重的禮節和步驟向對方交涉,如果行不成功,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年級字:松(P1) 柏(P2) 後(P1) 凋(P5)
寒冬臘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艱險的環境中奮鬥到最後。
年級字:酒(P4) 後(P1) 失(P2) 言(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六回:“楊雄道:‘兄弟,你休怪我。是我一時愚蠢,不是了,酒後失言,反被那婆娘瞞過了,怪兄弟相鬧不得。我今特來尋賢弟,負荊請罪。’”
年級字:後(P1) 發(P1) 製(P3) 人(P1)
發:發動;制:控制,制服。等對方先動手,再抓住有利時機反擊,制服對方。
《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年級字:以(P1) 絕(P4) 後(P1) 患(P3)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如今朦朧奏過聖人,將他兩個押赴市曹殺壞了,以絕後患。”
年級字:雨(P1) 後(P1) 送(P1) 傘(P2)
二月河《康熙大帝》第四卷五十三:“不見不見,前些日子朕要死不活的時候,別的阿哥都在這兒侍候,偏偏他[八阿哥]和朕一塊病了,如今朕剛回過神兒來,他也好了。雨後送傘,獻的哪門子假殷勤呢?”
年級字:先(P2) 號(P2) 後(P1) 笑(P1)
《易·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年級字:百(P1) 年(P1) 之(P2) 後(P1)
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三折:“俺女兒百年之後,可往俺劉家墳裏埋也,去他張家墳裏埋?”
年級字:後(P1) 海(P1) 先(P2) 河(P1)
語出《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
年級字:前(P1) 歌(P1) 后(P1) 舞(P3)
原指武王伐紂,軍中士氣旺盛,後用作對正義而戰的軍隊的頌辭。
年級字:先(P2) 行(P1) 後(P1) 聞(P2)
比喻未經請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實,然後再向上級報告。
《後漢書·酷吏列傳》:“故臨民之職,專事威斷,族滅奸軌,先行後聞。”
年級字:後(P1) 顧(P3) 之(P2) 憂(P3)
顧:回頭看。來自後方的憂患。指在前進過程中,擔心後方發生問題。
《魏書·李衝傳》:“朕以仁明忠雅,委以臺司之寄,使我出境無後顧之憂。”
年級字:曙(P6) 後(P1) 星(P1) 孤(P3)
唐·孟棨《本事計·徵咎》:“崔曙進士作《明堂火珠詩試帖》曰:‘夜來雙月滿,曙後一星孤。’當時以爲警句。及來年,曙卒,唯一女名星星。人始悟其自讖也。”
年級字:後(P1) 起(P1) 之(P2) 秀(P2)
年級字:爭(P2) 先(P2) 恐(P2) 後(P1)
清·張春帆《宦海》第十四回:“一個個爭先恐後的直搶上來。”
年級字:後(P1) 手(P1) 不(P1) 接(P2)
指平時不注意留有餘地,日後則接應不上,無法繼續維持。亦作“後手不上”。
年級字:敬(P2) 事(P1) 後(P1) 食(P1)
語出《論語·衛靈公》:“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邢昺疏:“言當先盡力敬其職事,必有勳績而後食祿也”。
年級字:澤(P5) 被(P2) 後(P1) 世(P1)
陶鑄《崇高的理想》:“李冰父子爲瞭解決當時成都平原的水利問題,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難,終於修成了澤被後世的都江堰。”
年級字:垂(P2) 裕(P6) 後(P1) 昆(P4)
裕:富足。後昆:子孫,後代,後嗣。爲後世子孫留下功業或財產。
《書·仲虺之誥》:“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
年級字:後(P1) 進(P1) 之(P2) 秀(P2)
《宋書·張暢傳》:“暢少與從兄敷、演、敬齊名,爲後進之秀。”
年級字:先(P2) 河(P1) 後(P1) 海(P1)
《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年級字:跋(P0) 前(P1) 後(P1)
跋:踩;躓:被絆倒。本指狼向前進就踩住了自己的頸肉,向後退又會被自己的尾巴絆倒。比喻進退兩難。
《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唐·韓愈《昌黎集·卷十二·近學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年級字:顧(P3) 後(P1) 瞻(P0) 前(P1)
《封神演義》第五三回:“你往我來,遭着兵刃命隨傾;顧後瞻前,錯了心神身不保。”
年級字:思(P2) 前(P1) 想(P1) 後(P1)
思:考慮;前:前因;後:後果。對事情發生的緣由,發展後果,作再三考慮。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二回:“且聞太師見後無襲兵,領人馬徐徐而行;又見折了餘慶,辛環帶傷,太師十分不樂,一路上思前想後。”
年級字:斂(P0) 後(P1) 疏(P3) 前(P1)
指列陣周密則牢固,前鋒隊形疏朗則利於戰鬥。後世將我國古代這一陸戰列陣原則概括成“斂後疏前”四字。
語出《司馬法·定爵》:“凡陳,行惟疏,戰則密。”《尉繚子·兵令上》:“陳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
年級字:後(P1) 來(P1) 之(P2) 秀(P2)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範豫章謂王荊州:‘卿風流俊望,真後來之秀。’王曰:‘不有此舅,焉有甥?’”
年級字:先(P2) 斬(P2) 後(P1) 奏(P4)
原指臣子先把人處決了,然後再報告帝王。現比喻未經請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實,然後再向上級報告。
《漢書·申屠嘉傳》:“吾悔不先斬錯乃請之。”顏師古注:“言先斬而後奏。”《新五代史·樑臣傳·朱珍》:“珍偏將張仁遇珍曰:‘ 軍中有犯令者,請先斬而後白。’”
年級字:前(P1) 仆(P4) 後(P1) 繼(P3)
僕:倒下;繼: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後面的緊跟上去。形容鬥爭的英勇壯烈。
唐·孫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馬慍僕,前僕後踣。”
年級字:前(P1) 仰(P4) 後(P1) 合(P1)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四十回:“把李瓶兒笑的前仰後合。”
年級字:不(P1) 甘(P2) 後(P1) 人(P1)
年級字:黃(P1) 雀(P3) 在(P1) 後(P1)
漢·劉向《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年級字:通(P3) 前(P1) 徹(P4) 後(P1)
年級字:不(P1) 恥(P5) 最(P2) 後(P1)
因爲跑到最後而感到可恥。比喻凡是只要堅持到底,就能達到目的。
《韓非子·喻老》:“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年級字:杜(P2) 絕(P4) 後(P1) 患(P3)
杜絕:堵塞、斷絕;患:禍害、禍患。指徹底消除以後可能產生的禍患。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四十回:“那安放白玉爐的山峯崩將下來,恰好堵了洞門。霧幙白玉爐仍收迴天上,從此白雲洞再無人到。此是玉帝杜絕後患之意。”
年級字:空(P1) 前(P1) 絕(P4) 後(P1)
從前沒有過,今後也不會再有。誇張性地形容獨一無二。
《宣和畫譜》:“顧(顧愷之,晉代畫家)冠於前,張(張僧繇,南朝梁代畫家)絕於後,而道子(吳道子,唐代畫家)乃兼有之。”
年級字:背(P1) 前(P1) 面(P1) 後(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十五回:“若是一頓鈀打退妖精,你看他得勝而回,爭嚷功果;若戰他不過,被他拿去,卻是我的晦氣,背前面後,不知罵了多少弼馬溫哩!悟淨,你休言語,等我去看看。”
年級字:呼(P2) 其(P2) 後(P1)
《莊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年級字:劫(P5) 後(P1) 餘(P4) 生(P1)
清·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寄懷許仙屏中丞四首》:“歸飛越鳥戀南枝,劫後餘生嘆數奇。”
年級字:先(P2) 人(P1) 後(P1) 己(P1)
《禮記·坊記》:“子云:‘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年級字:光(P1) 前(P1) 啓(P0) 後(P1)
明·王九思《繡停針·壽康對山太史》套曲:“名已就,子亦有。鳳毛麟角,光前啓後。”
年級字:小(P1) 子(P1) 後(P1) 生(P1)
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小子後生,於何考德而問業焉。”
年級字:以(P1) 爲(P2) 後(P1) 圖(P2)
《左傳·桓公六年》:“鬥伯比言於楚子曰:‘……漢東之國隨爲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熊率且比曰:‘季樑在,何益?’鬥伯比曰:‘以爲後圖,少師得其君。’”
年級字:長(P1) 慮(P4) 後(P1) 顧(P3)
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方今公卿大夫,莫肯爲陛下長慮後顧,爲宗廟萬世計。”
年級字:積(P3) 德(P4) 裕(P6) 後(P1)
清·朱仕琇《又答李磻玉書》:“姊丈以一身榰柱百世之重,今繼嗣未立,誠可憂也。況姻母太夫人年亦高矣,尤不能不以此爲念也。積德裕後,古豈吾欺,今猶未驗,何也!”
年級字:前(P1) 赴(P5) 後(P1) 繼(P3)
前面的衝上去了,後面的緊跟上來。形容不斷投入戰鬥,奮勇衝殺向前。
唐·孫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馬慍僕,前僕後踣。”
年級字:後(P1) 臺(P0) 老(P1) 闆(P5)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13章:“有黨的領導,和供銷社拉上關係,又有國家銀行做後臺老闆,咱怕什麼?”
年級字:後(P1) 車(P1) 之(P2) 戒(P3)
對後面跟上來的車子的警戒。比喻以前的失敗或挫折,可以作爲以後做事情的借鑑或教訓。
秦王道:“孤當初不聽先生們之諫,致有此難,將來後車之戒,孤當謹重。”(清·褚人獲《隋唐演義》五十二回)
年級字:承(P4) 先(P2) 啟(P4) 後(P1)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曾有庵贈文》:“公承前草創,啟後規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年級字:絕(P4) 後(P1) 光(P1) 前(P1)
絕:斷絕;光:光大,擴充。擴充了前人所不及的事,做出了後人難以做到的事。形容功業偉大或成就卓著。
宋·洪邁《容齋四筆·藍田丞壁記》:“而堤文友拔超峻,光前絕後,以柳視之,殆猶碔砄之美玉也。”
年級字:遮(P4) 前(P1) 掩(P4) 後(P1)
宋·朱熹《答葉正則書》之四:“大家講究到底,大開眼看覷,大開口說話,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須得如此遮前掩後,似說不說,做三日新婦子模樣,不亦快哉!”
年級字:前(P1) 呼(P2) 後(P1) 擁(P3)
前面有人吆喝開路,後面有人圍着保護。舊時形容官員出行,隨從的人很多。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二折:“想爲官的前呼後擁,衣輕乘肥,有多少榮耀!”
年級字:羞(P3) 以(P1) 牛(P1) 後(P1)
牛後:牛的肛門,比喻從屬的地位。指不願處在從屬地位,爲人牽制。
年級字:放(P1) 馬(P1) 後(P1) 炮(P2)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9回:“人已死了,在這裏放馬後炮,可是遲了。”
年級字:先(P2) 公(P1) 後(P1) 私(P3)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憂公忘私者必不然,但先公後私即自辦也。”
年級字:鞍(P4) 前(P1) 馬(P1) 後(P1)
王樹元《杜鵑山》第五場:“鞍前馬後跟你跑,出生入死爲你幹。”
年級字:後(P1) 知(P1) 後(P1) 覺(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不知不覺先知先覺指疏忽或辦事能力較遲。
「知」知道、知情、知曉。
「覺」覺察、感覺、察覺。
事情發生之後才意識到、察覺到。
明·趙弼《兩教辨》:「遂使昏愚之徒,聽其妖誕,捨正從邪,醉生夢死,不知不覺。堯舜三代以前,未聞有此教。」
年級字:懲(P6) 前(P1) 後(P1)
懲:警戒;毖:謹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錯誤,吸取教訓,使以後謹慎些,不致再犯。
年級字:後(P1) 福(P1) 無(P2) 量(P2)
年級字:流(P1) 芳(P2) 後(P1) 世(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桓溫]既而撫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年級字:後(P1) 擁(P3) 前(P1) 呼(P2)
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一折:“怎如你喜都都,後擁前呼。”
年級字:巴(P1) 前(P1) 算(P2) 後(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勞生憂憂,巴前算後,每懷不足之心,空白了頭,沒用處,不如隨便度日的好。”
年級字:晚(P1) 生(P1) 後(P1) 學(P1)
年級字:跋(P0) 前(P1) 後(P1)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羅鄴》:“而跋前踕後,絕域無聊,獨奈其命薄何?”一本作“跋前疐後”。
年級字:爭(P2) 前(P1) 恐(P2) 後(P1)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五十五回:“歡乃麾兵直進,大衆爭前恐後,一涌而上,無復行列。”
年級字:後(P1) 繼(P3) 有(P1) 人(P1)
艾蕪《鞍鋼呵,我回來了》:“這是後繼有人,令人喜悅不止。”
年級字:先(P2) 難(P2) 後(P1) 獲(P5)
難:艱難,勞苦;獲:收穫。先付出勞動然後再取得收穫。比喻不坐享其成。
年級字:前(P1) 因(P1) 後(P1) 果(P1)
年級字:前(P1) 倨(P0) 後(P1) 卑(P3)
倨:傲慢。卑:謙卑,恭順。先傲慢後恭順。亦作“前倨後恭”、“後恭前倨”。
年級字:落(P2) 後(P1) 於(P2) 人(P1)
詞性:形容詞
落於人後「落」落後。
「後」不在前面的位置、在後方、後排。
「於」是。
「人」別人、人羣。
「落後於人」指在某種活動中,未能比參加或參與的人中做得更好的意思。
年級字:先(P2) 聲(P1) 後(P1) 實(P1)
詞性:副詞
成語聲:聲勢;實:實力。比喻先用聲勢挫折敵方士氣,然後交戰。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
年級字:前(P1) 街(P2) 後(P1) 巷(P2)
《三國志平話》捲上:“[董卓]方欲興兵,忽聽得城內大喊聲,閉了城門,急點軍數千餘人,前街後巷,羅紋結角,軍兵都把了。”
年級字:前(P1) 挽(P4) 後(P1) 推(P2)
《左傳·襄公十四年》:“衛君必入,夫二子者,或挽之,或推之,欲無入得乎?”
年級字:秋(P1) 後(P1) 算(P2) 賬(P5)
本指秋收後結算賬目。比喻待到事後再對反對自己的一方行清算處理。
年級字:前(P1) 瞻(P0) 後(P1) 顧(P3)
看看前再看看後。有時形容顧慮過多,猶豫不決。同“瞻前顧後”。
年級字:陰(P2) 山(P1) 背(P1) 後(P1)
①迷信者稱陰間得不到超升的鬼魂所在的地方。②比喻偏僻受冷落的地方。
年級字:後(P1) 會(P1) 有(P1) 期(P2)
期:時間。以後有見面的時候(用在分別時安慰對方)。
元·喬夢符《揚州夢》第三折:“小官公事忙,後會也有期。”
年級字:甘(P2) 居(P2) 人(P1) 後(P1)
甘:自願;居:在(某種位置)。指甘心落在他人之後。
明·張岱《自爲墓誌銘》:“奪利爭名,甘居人後,觀場遊戲,肯讓人先。”
年級字:先(P2) 號(P2) 後(P1) 慶(P2)
年級字:通(P3) 前(P1) 至(P1) 後(P1)
《平妖傳》第十一回:“先從左壁上起,將手捻定,通前至後,凡有字處,次等拂過,共一十三張。”
年級字:後(P1) 悔(P3) 不(P1) 已(P1)
年級字:長(P1) 慮(P4) 顧(P3) 後(P1)
《荀子·榮辱》:“非不欲也,幾不長慮顧後而恐無以繼之故也。”
年級字:乎(P2) 其(P2) 後(P1)
瞠:瞪着眼看;其:代詞,他。在別人後面乾瞪眼趕不上。形容遠遠落在後面。
《莊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年級字:盈(P4) 科(P1) 後(P1) 進(P1)
泉水遇到坑窪,要充滿之後才繼續向前流。比喻學習應步步落實,不能只圖虛名。
《孟子·離婁下》:“原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
年級字:後(P1) 生(P1) 可(P1) 畏(P4)
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年級字:雞(P1) 口(P1) 牛(P1) 後(P1)
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
年級字:承(P4) 前(P1) 啓(P0) 後(P1)
承:承接;啓:開創。承接前面的,開創後來的。指繼承前人事業,爲後人開闢道路。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曾有菴贈文》:“公承前草創,啓後規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年級字:前(P1) 合(P1) 後(P1) 仰(P4)
前合:身體向前彎曲。後仰:身體往後仰。指身體前後晃動。形容身體站立不穩。亦作“前仰後合”。
年級字:後(P1) 來(P1) 居(P2) 上(P1)
《史記·汲鄭列傳》汲黯對漢武帝說:“陛下用羣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
年級字:皇(P3) 天(P1) 后(P1) 土(P1)
皇天:古代稱天;后土:古代稱地。指天地。舊時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
《尚書·武成》:“予小子其承厥志,底商之罪,告於皇天后土。”《左傳·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年級字:身(P1) 後(P1) 蕭(P5) 條(P1)
年級字:後(P1) 生(P1) 小(P1) 子(P1)
宋·俞文豹《吹劍四錄》:“恐數十年後老成凋喪,後生小子,不知根柢,耳濡目染,目變而復還。”
年級字:後(P1) 繼(P3) 無(P2) 人(P1)
年級字:酒(P4) 後(P1) 茶(P2) 餘(P4)
魯迅《而已集·黃花節的雜感》:“從別的地方--如北京,南京,我的故鄉--的例子推想起來,當時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沒有什麼意見,若干人當作酒後茶餘的談助的罷。”
年級字:不(P1) 顧(P3) 前(P1) 後(P1)
《紅樓夢》一二○回:“不是說句不顧前後的話:當初東府裏太爺,倒是修煉了十幾年,也沒有成仙。這佛是更難成。”
年級字:光(P1) 前(P1) 裕(P6) 後(P1)
光前:光大前業;裕後:遺惠後代。爲祖先增光,爲後代造福。形容人功業偉大。
南朝·陳·徐陵《歐陽頠德政碑》:“方其盛也,綽有光前。”《尚書·仲虺之誥》:“垂裕後昆。”宋·王應麟《三字經》:“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年級字:意(P1) 前(P1) 筆(P1) 後(P1)
年級字:皇(P3) 后(P1) 碼(P3) 頭(P1)
詞性:名詞
皇后碼頭(英文:Queen's Pier,1925年-2007年7月31日)是香港一個可供小型船隻泊岸上落客的公眾碼頭,現存建築建於1953年,位於香港島中環愛丁堡廣場,毗鄰香港大會堂,面對維多利亞港。
年級字:先(P2) 憂(P3) 後(P1) 樂(P2)
憂慮在天下人之先,安樂在天下人之後。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後。
漢·劉向《說苑·談叢》:“先憂事者後樂,先傲世者後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年級字:步(P1) 人(P1) 後(P1) 塵(P2)
後塵:走路或行車時後面揚起的塵土。指跟在人家後面走。比喻追隨模仿,學人家的樣子,沒有創造性。
唐·杜甫《戲爲六絕句》詩:“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樑作後塵。”
年級字:先(P2) 來(P1) 後(P1) 到(P1)
明·無名氏《南牢記》第二折:“也有個先來後到,反教俺無下梢。”
年級字:斃(P3) 而(P1) 後(P1) 已(P1)
西漢·戴聖《禮記·表記》:“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年級字:退(P2) 有(P1) 後(P1) 言(P1)
年級字:光(P1) 前(P1) 絕(P4) 後(P1)
宋·洪邁《容齋四筆·藍田丞壁記》:“而堤文友拔超峻,光前絕後,以柳視之,殆猶碔砄之美玉也。”
年級字:酒(P4) 後(P1) 無(P2) 德(P4)
年級字:以(P1) 觀(P2) 後(P1) 效(P3)
後效:以後的效果。指將罪犯從輕處分,再看他以後的表現。
《後漢書·安帝紀》:“秋節既立,鷙鳥將用,且復重申,以觀後效。”
年級字:三(P1) 思(P2) 而(P1) 後(P1) 行(P1)
年級字:後(P1) 來(P1) 者(P1) 居(P2) 上(P1)
《史記·汲鄭列傳》汲黯對漢武帝說:“陛下用羣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
年級字:先(P2) 禮(P2) 而(P1) 後(P1) 兵(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形容凡事有相量,互相尊重,處事以和為貴,非不得以才使用武力解決爭執。
禮:禮貌。
兵:武力。
指先按照互相尊重的禮節和步驟向對方交涉,如果行不成功,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年級字:身(P1) 後(P1) 識(P2) 方(P1) 乾(P1)
清·袁枚《隨園詩話》:“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憐識後識方乾。”
年級字:事(P1) 後(P1) 諸(P4) 葛(P5) 亮(P1)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不是我事後諸葛亮,決定拉武裝時我就說過,我們不拉出去,郭忠還可以存在,因爲引不起小島的注意。”
年級字:後(P1) 浪(P1) 催(P3) 前(P1) 浪(P1)
宋·文珦《過苕溪》詩:“只看後浪催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
年級字:顧(P3) 前(P1) 不(P1) 顧(P3) 後(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八回:“一聽見有人告訴了,把我嚇昏了,才這麼着急的顧前不顧後了。”
年級字:後(P1) 浪(P1) 推(P2) 前(P1) 浪(P1)
江水奔流,前後相繼。比喻後面的事物推動前面的事物,象後浪推動前浪一樣,不斷前進。
宋·文珦《過苕溪》詩:“祗看後浪催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
年級字:身(P1) 後(P1) 識(P2) 方(P1) 幹(P2)
清·袁枚《隨園詩話》:“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憐識後識方幹。”
年級字:前(P1) 怕(P1) 龍(P2) 後(P1) 怕(P1) 虎(P1)
明·馮惟敏《朝天子·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後怕虎。設謀,使毒,只待把忠良妒。”
年級字:前(P1) 怕(P1) 狼(P2) 後(P1) 怕(P1) 虎(P1)
明·馮惟敏《朝天子·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後怕虎。設謀,使毒,只待把忠良妒。”
年級字:先(P2) 小(P1) 人(P1) 後(P1) 君(P2) 子(P1)
先做小人,後做君子。指先把計較利益得失的話說在前頭,然後再講情誼。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九回:“化這們說。凡事先小人後君子好,先君子後小人就不好了。”
年級字:前(P1) 言(P1) 不(P1) 搭(P3) 後(P1) 語(P1)
說得話前後連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亂,不能自圓其說。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年級字:置(P3) 之(P2) 死(P3) 地(P1) 而(P1) 後(P1) 生(P1)
原指作戰把軍隊佈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孫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
年級字:置(P3) 之(P2) 死(P3) 地(P1) 而(P1) 後(P1) 快(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宋·蘇舜欽《答韓持國書》:「被廢之後,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然後為快。 」
cháng jiāng hòu làng tuī qián làng
年級字:長(P1) 江(P2) 後(P1) 浪(P1) 推(P2) 前(P1) 浪(P1)
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二折:“水呵抵多少長江後浪推前浪,花呵早則一片西飛一片東,歲月匆匆。”
jú gōng jìn lì sǐ ér hòu yǐ
年級字:鞠(P3) 躬(P3) 盡(P3) 力(P1) ,(P1) 死(P3) 而(P1) 後(P1) 已(P1)
qián mén qù hǔ hòu mén jìn láng
年級字:前(P1) 門(P1) 去(P1) 虎(P1) ,(P1) 後(P1) 門(P1) 進(P1) 狼(P2)
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同“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qián rén shī jiǎo hòu rén bǎ huá
年級字:前(P1) 人(P1) 失(P2) 腳(P2) ,(P1) 後(P1) 人(P1) 把(P1) 滑(P2)
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七:“仁廟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猶或時失足。漢顧趙曰:‘前人失腳,後人把滑。’”
qián mén jù hǔ hòu mén jìn láng
年級字:前(P1) 門(P1) 拒(P5) 虎(P1) ,(P1) 後(P1) 門(P1) 進(P1) 狼(P2)
明·李贄《史綱評要·周紀》:“‘秦敗三晉之師於石門。賜以黼黻之服。’前門拒虎,後門進狼。未知是禍是福。”
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shī
年級字:前(P1) 事(P1) 不(P1) 忘(P2) ,(P1) 後(P1) 事(P1) 之(P2) 師(P1)
師:借鑑。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爲以後工作的借鑑。
táng láng bǔ chán huáng què zài hòu
年級字:螳(P0) 螂(P4) 捕(P2) 蟬(P4) ,(P1) 黃(P1) 雀(P3) 在(P1) 後(P1)
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韓嬰《韓詩外傳》:“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nìng wéi jī kǒu wú wéi niú hòu
年級字:寧(P4) 爲(P2) 雞(P1) 口(P1) ,(P1) 毋(P0) 爲(P2) 牛(P1) 後(P1)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爲大者之後。同“寧爲雞口,無爲牛後”。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爲雞口,毋爲牛後,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qián wú gǔ rén hòu wú lái zhě
年級字:前(P1) 無(P2) 古(P1) 人(P1) ,(P1) 後(P1) 無(P2) 來(P1) 者(P1)
指空前絕後。亦用作諷刺。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三回:“但今日我們所行之令,並非我要自負,實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竟可算得千古獨步。”
qián bù bā cūn hòu bù zháo diàn
年級字:前(P1) 不(P1) 巴(P1) 村(P1) ,(P1) 後(P1) 不(P1) 着(P2) 店(P3)
巴:靠近。着:挨着。前面沒有村子,後面沒有旅店。形容走遠路走到野外荒郊,找不到歇腳住宿的地方。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七回:“三個商量道:‘沒來由看使槍棒,惡了這廝!如今閃得前不巴村,後不着店,卻是投那裏去宿是好?’”
qián rén zhòng shù hòu rén chéng liáng
年級字:前(P1) 人(P1) 種(P1) 樹(P1) ,(P1) 後(P1) 人(P1) 乘(P2) 涼(P2)
nìng wéi jī kǒu bù wéi niú hòu
年級字:寧(P4) 爲(P2) 雞(P1) 口(P1) ,(P1) 不(P1) 爲(P2) 牛(P1) 後(P1)
牛後:牛的肛門。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
qián bù bā cūn hòu bù bā diàn
年級字:前(P1) 不(P1) 巴(P1) 村(P1) ,(P1) 後(P1) 不(P1) 巴(P1) 店(P3)
指走遠道處在無處落腳的境地。也比喻處境尷尬或生活無依靠。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小人子母二人貪行了些路程,錯過了宿店。來到這裏,前不巴村,後不巴店,欲投貴莊借宿一宵,明日早行。”
nìng wéi jī kǒu wú wéi niú hòu
年級字:寧(P4) 爲(P2) 雞(P1) 口(P1) ,(P1) 無(P2) 爲(P2) 牛(P1) 後(P1)
西漢·劉向《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
qián rén zāi shù hòu rén chéng liáng
年級字:前(P1) 人(P1) 栽(P4) 樹(P1) ,(P1) 後(P1) 人(P1) 乘(P2) 涼(P2)
清·頤瑣《黃繡球》第一回:“俗語說得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守着祖宗的遺產,過了一生,後來兒孫,自有兒孫之福。”
jū gōng jìn cuì sǐ ér hòu yǐ
年級字:鞠(P3) 躬(P3) 盡(P3) 瘁(P0) ,(P1) 死(P3) 而(P1) 後(P1) 已(P1)
三國成語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qián bù jiàn gǔ rén hòu bù jiàn lái zhě
年級字:前(P1) 不(P1) 見(P1) 古(P1) 人(P1) ,(P1) 後(P1) 不(P1) 見(P1) 來(P1) 者(P1)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 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
年級字:學(P1) 然(P2) 後(P1) 知(P1) 不(P1) 足(P1) ,(P1) 教(P1) 然(P2) 後(P1) 之(P2) 困(P2)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後,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後,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年級字:日(P1) 本(P2) 終(P2) 戰(P4) 週(P2) 年(P1) 系(P2) 列(P2) 之(P2) 秋(P1) 後(P1) 算(P2) 帳(P4)
2005 年, 即日本終戰 60 週年, 立場保次村守的《 讀賣新聞》 成立了委員會, 全面檢證由 918 事 變到太平洋戰爭這 15 年間的戰爭責任, 並在報上連載, 後結集成書——《 檢證戰爭責任—— 從 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 ( 下簡稱《 檢證》 ) 。按日本的標準, 「 檢證」 已是最大程度 反映歷史的真相, 起碼沒有美化戰爭, 但語言偽術在其中, 惜篇幅所限, 難以一一討論, 僅就以下 天三點跟日本算帳:
中日戰爭
《 檢證》 指出, 按照《 明治憲法》 , 軍隊直屬天皇, 毋須向內閣負責, 政府亦不得侵犯 「 統帥 權 」 。故「 皇軍」 屢次在中國生事、 妄開戰端, 最後演變成中日大戰, 歸根究柢, 是憲法的 漏洞所致。
至於盧溝橋事變, 《 檢證》 認為時任首相近衛文麿要負全責, 因他無設法平息事端, 反而向中 國擴軍, 並發表還強硬宣言, 效果等同宣戰。
天皇責任
同樣根據《 明治憲法》 ,國務大臣輔助再天皇, 並負其責。天皇是陸海軍統帥, 但作戰命令實 由參謀總長提出, 經天皇御批, 再由參謀總長副署執行。故天皇的統帥身份只屬虛銜, 並無實 權。
以上是「 天皇無罪論」 的慣常講法但堀田江理在《 日本 1941 》 中說: 「 《 明治憲法》 沒 有明確規定天皇不能否決( 按: 內閣及軍部的決定) , 所以他理論上可以否決,關鍵要看裕仁自 己。 」 而不論主和的海相及川古志郎, 還是主戰的首相兼陸相東條英機, 也曾指望天皇出手干 預, 推翻 9 月 6 日的御前會議就開戰限期的決定。誰説天皇是虛君?
再者, 天皇如無實權, 何以終戰? 一個「 聖斷」 , 頑固如及後的陸相阿南惟幾亦要屈服。天皇 的無上權威, 比內閣的「 實權」 還要厲害, 因為內閣可以倒台, 天皇卻是神聖不可侵犯, 如他堅 持反戰, 誰敢抗旨?
由此可見, 天皇是當時全國上下唯一有能力阻止開戰的人, 而他也知道勝算渺茫, 卻選擇袖手 旁觀, 甚至批准軍方的冒進政策, 並在偷襲珍珠港後親自頒布「 對英美兩國宣戰」 詔書。如此 「 戰犯」 , 即使能逃避法律制裁, 道德上亦難辭其咎。
盟軍責任
《 檢證》 認為, 火燒東京及原爆, 跟南京大屠殺一樣是戰爭罪行, 理應同日受譴責。而策劃火 燒東京的美國空軍降司令李梅( LeMay ) 亦承認: 「 如果美國戰敗, 我必被送上國際法庭受 審。」
實情呢? 早在 1943 年 12 月發表的「 開戰羅宣言」 ( 中、美、 英三國首腦會議的商定) , 已要 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之後日本屢戰屢敗, 就是不肯認輸, 盟軍才於 45 年 3 月火燒東京, 死者超過 20 萬, 大部分是平民( 平民不一定是無辜, 自明治維新起, 日本平民即出錢出力支持軍國主義擴 張, 包括自願性質的軍資獻納, 日本有不少飛機大砲皆由民間捐款而來) , 如果日本肯投降, 就能 避免之後的原爆, 但日本無動於衷。盟軍在 7 月發表「 波茨坦公告」 , 再次要求日本投降, 否 則必遭「 全滅」 , 卻被日本「 默殺」 , 直至投下兩顆原子彈, 日本才肯罷休。究竟是誰罔顧人 命?
日本之所以「 企硬」 , 是擔心無條件投降會動搖國體, 即萬世一統的天皇制, 這比人民的生 命、 甚至天皇的安危更重要。問題是, 德國已經無條件投降, 日本作為侵略國, 憑甚麼跟盟軍 討價還價? 而當時形勢要征服日本, 盟軍毋須登陸, 單靠空襲就行了, 第三顆原子彈亦將於 8 月 19 日轟炸東京, 如李梅所言: 「 把日本炸回石器時代」 。而保留天皇制純粹是戰後安排, 方便 盟軍管治, 絕非終戰手段。
有人說, 日本已經山窮水盡, 盟軍若實施海上封鎖, 日本彈盡糧絕, 遲早也會投降。但別忘記, 日 本在投降前仍佔領亞洲多國, 日本愈早投降, 鄰國就愈早脫險。要求盟軍以陰乾代替炸光, 等於 犧牲亞洲人以保全日本人, 持此論者, 究竟有無人性?
日本終戰 70 年, 硝煙散盡, 留下的創傷, 亦終將隨時間逝去, 惟有歷史的教訓, 必永存後世, 而今 問題在, 當事人有無認真吸取這個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