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彼(P5) 倡(P4) 此(P2) 和(P1)
和:附和;應和。比喻一方倡導,別一方效法;或互相配合,彼此呼應。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六回:“二人先通了郤克,然後謁見晉景公,內外同心,彼倡此和,不由晉景公不從。”
年級字:彼(P5) 注(P2) 茲(P6+)
挹:舀,汲取;彼:那個;注:灌;茲:這個。把液體從一個容器中舀出,倒入另一個容器。引伸爲以有餘來彌補不足。
年級字:此(P2) 消(P1) 彼(P5) 長(P1)
這個下降,那個上升。用於勸人或者平衡。不要太過於在乎此時的失去,別的方面會有長進。什麼事情都有兩面或者多面性。
年級字:此(P2) 發(P1) 彼(P5) 應(P2)
清·陳天華《警世鐘》:“各做各的,怎麼行呢?一定是要互相聯絡,此發彼應才行。”
年級字:彼(P5) 此(P2) 彼(P5) 此(P2)
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一二二回:“正說着話,濟公進來。周員外連忙舉手抱拳說:‘聖僧久違。’和尚說:‘彼此彼此。’”
年級字:知(P1) 己(P1) 知(P1) 彼(P5)
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瞭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瞭解。
年級字:彼(P5) 衆(P3) 我(P1) 寡(P4)
《韓非子·難一》:“晉文公將與楚人戰,召舅犯問之曰:‘吾將與楚人戰,彼衆我寡,爲之奈何?’”
年級字:此(P2) 起(P1) 彼(P5) 伏(P4)
年級字:不(P1) 分(P2) 彼(P5) 此(P2)
宋·陳亮《謝安比王導論》:“一切以大體彌縫之,號令無所變更,而任用不乏其人。”
年級字:此(P2) 動(P1) 彼(P5) 應(P2)
裘廷樑《論白話爲維新之本》:“君之於民,如腦筋於耳目手足,此動彼應,頃刻而成。”
年級字:此(P2) 伏(P4) 彼(P5) 起(P1)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遠遠地傳過來隱約的畫角聲,此伏彼起。”
年級字:此(P2) 呼(P2) 彼(P5) 應(P2)
此:這裏。彼:那裏。這裏呼喚,那裏響應。形容聯繫緊密,互相配合行動。
年級字:知(P1) 彼(P5) 知(P1) 己(P1)
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瞭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瞭解。
年級字:此(P2) 起(P1) 彼(P5) 落(P2)
詞性:形容詞
年級字:由(P1) 此(P2) 及(P2) 彼(P5)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6回:“遇着通曉之人,就虛心請問,由此及彼,銖積寸累,自然日有進益。”
年級字:彼(P5) 棄(P4) 我(P1) 取(P2)
年級字:此(P2) 問(P1) 彼(P5) 難(P2)
年級字:彼(P5) 竭(P6) 我(P1) 盈(P4)
彼:他,對方;竭:盡;盈:充滿。他們的勇氣已喪失,我們的士氣正旺盛。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年級字:此(P2) 界(P2) 彼(P5) 疆(P5)
《花月痕》第二一回:“癡珠也自歡喜,說道:‘此十年用兵,一誤於士不用命,再誤於此界彼疆。’”
年級字:非(P2) 此(P2) 即(P1) 彼(P5)
非:不是;此:這個;即:便是;彼:那個。不是這一個,就是那一個。
年級字:彼(P5) 唱(P1) 此(P2) 和(P1)
《明史·劉世龍傳》:“仕者日壞於上,學者日壞於下,彼唱此和,靡然成風。”
年級字:顧(P3) 此(P2) 失(P2) 彼(P5)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六回:“分軍爲三:一軍攻麥城,一軍攻紀南城,大五率大軍直搗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顧此失彼,二城若破,郢不守矣。”
年級字:此(P2) 唱(P1) 彼(P5) 和(P1)
清·陳田《明詩紀事·己籤序》:“與前七子隔絕數十年,而此唱彼和,聲應氣求,若出一軌。”
年級字:彼(P5) 注(P2) 此(P2)
指將彼器的液體傾注於此器。亦比喻取一方以補另一方。同“挹彼注茲”。
郭沫若《歷史人物·甲申三百年祭》:“假使政治是修明的,那麼挹彼注此,損有餘以補不足,儘可以用人力來和天災抗衡。”
年級字:厚(P2) 此(P2) 薄(P4) 彼(P5)
重視或優待一方,輕視或怠慢另一方。比喻對兩方面的待遇不同。
《梁書·賀琛傳》:“所以然者,出嫁則有受我,出後則有傳重,並欲薄於此而厚於彼,此服雖降,彼服則隆。”
年級字:彼(P5) 得(P1) 德(P4) 魯(P4) 克(P4)
詞性:名詞
外來翻譯語,
人名德魯克彼得・德魯克 - 美國著名管理學教授和顧問,原名 Peter Drucker。他於1909年 11 月 19 日,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畢業於美國法蘭克福大學,他曾編寫大量有關管理學範疇的文章,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杜拉克的言論和政治立場一直屬於保守派。
他於2005 年 11 月 11 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克萊蒙特逝世,享年96歲。
年級字:此(P2) 一(P1) 時(P1) 彼(P5) 一(P1) 時(P1)
此:這;彼:那。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年級字:彼(P5) 一(P1) 時(P1) 此(P2) 一(P1) 時(P1)
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bǐ zhī pín měi, ér bùzhī pín zhī suǒyǐ měi
年級字:彼(P5) 知(P1) 顰(P6+) 美(P1) ,(P1) 而(P1) 不(P1) 知(P1) 顰(P6+) 之(P2) 所(P2) 以(P1) 美(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有充實的知識,否則不要隨意模仿,做成自取其辱的後果。
那人感到皺著眉頭的美感,而不明白皺著眉頭都會美是什麽原因。寓意我們應用任何知識之前應該要建立良好的基本認識,否則不要隨意模仿,做成自取其辱的後果。
《莊子·天運·東施效顰》「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