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天(P1) 理(P2) 昭(P2) 彰(P6)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三折:“這一個天理昭昭,誰想到有今朝。”
年級字:以(P1) 彰(P6) 其(P2) 慢(P2)
年級字:彰(P6) 明(P1) 昭(P2) 著(P2)
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這個名目,叫做‘賣瘋’,卻是揹着人在外面暗做的,沒有彰明昭著在自己家裏做的。”
年級字:欲(P5) 蓋(P2) 而(P1) 彰(P6)
《隋書·宇文化及司馬德戡等傳序》:“昔孔子修《春秋》,而亂臣賊子知懼,抑使之求名不得,欲蓋而彰者也。”
年級字:彰(P6) 往(P1) 考(P3) 來(P1)
語本《易·繫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孔穎達疏:“往事必載,是彰往也;來事豫佔,是察來也。”高亨注:“彰往,表明往事也。察來,觀察來事也。”
年級字:彰(P6) 明(P1) 較(P2) 着(P2)
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
年級字:衆(P3) 目(P1) 昭(P2) 彰(P6)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在你家裏搜出人腿來,衆目昭彰,一傳出去,不到得輕放過了你。”
年級字:相(P1) 得(P1) 益(P2) 彰(P6)
相行:互相配合、映襯;益:更加;彰:顯著。指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彰)。”
年級字:罪(P4) 惡(P3) 昭(P2) 彰(P6)
年級字:跌(P2) 昭(P2) 彰(P6)
跌宕:放縱不拘;昭彰:昭著,明顯。指氣勢放縱不拘,文意顯明。
南朝·樑·蕭統《<陶淵明集>序》:“其文章不羣,辭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衆類。”
年級字:欲(P5) 蓋(P2) 彌(P6) 彰(P6)
蓋:遮掩;彌:更加;彰:明顯。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年級字:臭(P3) 名(P2) 昭(P2) 彰(P6)
年級字:知(P1) 微(P2) 知(P1) 彰(P6)
微:細小。彰:明顯。既瞭解細小的萌芽狀態,又瞭解發展起來後的顯着特徵。形容瞭解事物發展的始末。亦作“知微知章”、“知章知微”。
年級字:彰(P6) 明(P1) 較(P2) 著(P2)
彰、明、較、著:都是明顯的意思。指事情或道理極其明顯,很容易看清。
年級字:彰(P6) 明(P1) 昭(P2) 着(P2)
年級字:附(P2) 驥(P0) 名(P2) 彰(P6)
附:依附;驥:千里馬;彰:顯著。依附有名望者,使自己顯名於世。
《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
年級字:眾(P3) 目(P1) 昭(P2) 彰(P6)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在你家裡搜出人腿來,眾目昭彰,一傳出去,不到得輕放過了你。”
年級字:耳(P1) 目(P1) 昭(P2) 彰(P6)
昭彰:十分明顯,人所共見。衆人已聽到和看到,十分明顯。形容被衆人瞭解得清清楚楚,無法藏匿。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十七回:“說刑部審問過,見耳目昭彰,料難隱瞞十分爲過學士不安,只得會同禮臣復奏一本。”
年級字:疾(P2) 風(P1) 彰(P6) 勁(P3) 草(P1)
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知道誰真正堅強。同“疾風知勁草”。
《晉書·宗室傳論》:“洎高貴薨殂,則枕屍流慟;陳留就國,則拜辭隕涕。語曰‘疾風彰勁草’,獻王其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