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g qiáng
qiáng guāng
年級字:強(P2) 光(P1)
詞性:名詞
强光是電腦圖形圖像軟件Adobe photoshop中的一種混合模式,存在於顏色混合模式、通道混合模式、圖層混合模式的“疊加”模式組中。
qiáng shèng
qiáng rěn
qiáng xíng
qiáng yìng
qiáng zhì
qiáng tīng
年級字:強(P2) 聽(P1)
詞性:動詞
亦作“彊聽”。勉強聽從。
例:《史記·留侯世家》:“ 留侯 不得已,彊聽而食。”
qiáng diào
jiānq iáng
年級字:堅(P3) 強(P2)
詞性:形容詞,形容詞
堅毅常用於描寫一種性格,堅定、意志剛強。不容易被改變。
miǎn qiǎng
年級字:勉(P3) 強(P2)
詞性:形容詞
牽強樂意,
情願,
自願,
自然1.能力不足而強為之。
2.強迫,使人做他不願意做的事。
3.心中不願而強為之。
4.牽強,不令人信服。
5.不心甘情願。
6.將就或湊合。
jì qiáng
qiáng zhuàng
gāng qiáng
jiào qiáng
年級字:較(P2) 強(P2)
詞性:形容詞
比較強大,強壯,強力
例:兩隊同級的球隊比賽,很難說哪一隊實力較強
zēng qiáng
lì qiáng
年級字:力(P1) 強(P2)
詞性:名詞
力弱,
力衰亦作“ 力彊 ”。勉強。
例: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三國志·蜀志·孟光傳》:“今天下未定,智意為先,智意雖有自然,然亦可力彊致也。”
qiáng jiān
年級字:姦(P5)
詞性:動詞
違背對方意願使用暴力與其性交, 屬於違法犯罪行為。
qiáng zuò
年級字:強(P2) 作(P2)
詞性:動詞
1.勉力而做。
例:《孔叢子·執節》:“ 魏安釐王問天下之高士, 子順曰:'世無其人也。抑可以為次,其魯仲連乎?'王曰:' 魯仲連強作之者,非體自然也。'答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2.勉強裝作。
例:宋蘇軾《題<文選>》:“ 淵明《閒情賦》,正所謂國風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與屈宋所陳何異?而統乃譏之,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七章:“他臉色蒼白,強作鎮靜地站在鄧軍面前。”
qiáng jiàn
年級字:強(P2) 見(P1)
詞性:動詞
強使之相見。
例:《左傳·成公十四年》:“ 衞侯 如 晉 , 晉侯 強見 孫林父 焉。” 楊伯峻 注:“強 衛定公 與 林父 相見。”
qiáng gàn
qiáng dù
年級字:強(P2) 度(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説明能量的級別。
例句:
1. 這一台最新的工業用洗衣機的電力強度可以推動一個盛載 80kg 重量的渦輪。
2. 今次地震的強度是里克 3.2 級,是這個地區最高的紀錄。
説明能量的級別。
可以應用於能源、輻射、放射性及震動的強弱程度。
fù qiáng
wán qiáng
qiáng dào
Jí qiáng
年級字:極(P2) 強(P2)
詞性:形容詞
1.非常健壯,有力。
2.使用強力,硬性地。
3.程度高。
qiáng zhě
qiáng huà
bié qiáng
qiáng jìng
qiáng bào
年級字:強(P2) 暴(P4)
詞性:形容詞
凶橫1. 殘忍和野蠻的勢力
不畏強暴2. 強橫兇暴
強暴的手段
qiángxiàng
年級字:強(P2) 項(P3)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優點某種出色的能力。
強: 強大、強壯。
項: 項目。
qiáng hěn
年級字:強(P2) 很(P1)
詞性:形容詞
亦作“強佷”。亦作“強狠”。亦作“彊狠”。亦作“彊很”。
強橫凶狠;剛愎自用。
例:三國蜀諸葛亮《將苑·西戎》:“諸戎種繁,地廣形險,俗負彊很,人多不臣。”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且郭槐彊狠,豈能就李而為之拜乎?”《宋書·后妃傳·孝武文穆王皇后》:“ 王藻雖復強佷,頗經學涉,戲笑之事,遂為寃魂。” 宋蘇軾《與章子厚書》:“而某強狠自用,不以為然。”《明史·佞幸傳·江彬》:“ 彬狡黠強很,貌魁碩有力,善騎射。”
gāo qiáng
qiǎng pò
qiáng diǎn
fù qiáng
qiáng hàn
zhēng qiáng
年級字:爭(P2) 強(P2)
詞性:動詞,形容詞
jiā qiáng
qiáng xiē
qiǎng qiú
qiáng gēn
qiáng dà
zì qiáng
qiáng yòu
qiáng lì
qiáng jūn
hào qiáng
qiáng jiā
qiáng chēng
qiáng jiàn
jué jiàng
qiáng jiàng
年級字:強(P2) 將(P3)
詞性:名詞,形容詞
1.才能超群的將帥
例:強將手下無弱兵
2.勉強將
例:為了讓男女子組人數相等然後作比賽,大家強將蓄了短髮的美美編進了男子組
wèi qiáng
yú qiáng
年級字:于(P2) 強(P2)
詞性:名詞
於強,男 、1944 生,漢族,江蘇南通人。中共黨員。 197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歷任馬鋼耐火材料廠教師、宣傳幹事,中共馬鞍山市委秘書、市政府辦公室科長及市外事辦公室主任、市旅遊局局長、市政協常委,1995年調上海市,現為上海市現代管理研究中心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1987年開始發表作品。 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qiáng guó
年級字:強(P2) 國(P1)
1. 在國際關係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國家,它具有巨大的政治影響,擁有巨大的資源和軍事力量
2. 強大的國家
qiáng lǎo
shēn qiáng
jiān qiáng
qiáng quán
qiáng duì
qiáng liè
Tài qiáng
qiáng shǒu
qiáng jìng
年級字:多(P1) 聞(P2) 強(P2) 記(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台韶國師法嗣》:“杭州九曲觀音院慶祥禪師,餘杭人也,辯才冠衆,多聞強記,時天台人推爲傑出。”
年級字:精(P2) 兵(P3) 強(P2) 將(P3)
《晉書·郗鑑傳》:“使君若顧二帝,自可不行,宜急下檄文,速遣精兵猛將。”
年級字:爭(P2) 強(P2) 鬥(P2) 狠(P3)
郭沫若《屈原》第一幕:“譬如我們每一個人都愛爭強鬥狠,但是又愛貪懶好閒,在這兒便種下了墮落的種子。”
年級字:貌(P2) 似(P3) 強(P2) 大(P1)
年級字:倚(P5) 強(P2) 凌(P5) 弱(P3)
《莊子·盜跖》:“自是之後,以強凌弱,以衆暴寡。”
年級字:國(P1) 富(P3) 民(P1) 強(P2)
年級字:強(P2) 識(P2) 博(P4) 聞(P2)
年級字:爭(P2) 強(P2) 好(P1) 勝(P2)
爭:爭奪;強:優勝;好:喜愛。爭為強者,事事處處都喜歡超過和壓倒別人。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5回:“任是爭強好勝的,偏逢用違所長。”
年級字:兵(P3) 強(P2) 馬(P1) 壯(P1)
《新五代史·安重榮傳》:“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爲之爾。’”
年級字:綠(P1) 林(P1) 強(P2) 盜(P3)
魯迅《書信集·致趙家璧》:“試看綠林強盜,怎樣不惜錢財以買盒子炮,就可知道。”
年級字:強(P2) 倨(P0) 傲(P4)
漢·桓寬《鹽鐵論·論功》:“倔強而倨敖,自稱老夫。”
年級字:惡(P3) 醉(P4) 強(P2) 酒(P4)
《孟子·離婁上》:“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年級字:扶(P3) 弱(P3) 抑(P6) 強(P2)
《水滸》這本書中,描述了衆多殺富濟貧,扶弱抑強的英雄豪傑。
年級字:以(P1) 弱(P3) 制(P2) 強(P2)
以:用,靠。弱:弱小。制:制服。靠着弱小的力量去制服強大的力量。亦作“以弱斃強”。
年級字:差(P2) 強(P2) 人(P1) 意(P1)
《後漢書·吳漢傳》:“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爲,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年級字:避(P4) 強(P2) 擊(P3) 惰(P3)
軍事用語。在運動戰中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專揀疲弱的打。
唐·元稹《批劉悟謝上表》:“卿宜密運謨猷,明宣號令,避強擊惰,取暴撫羸。”
年級字:頭(P1) 強(P2) 腦(P2)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當時我就覺得其中兩個,一男一女,倔頭強腦,大不順眼。”
年級字:強(P2) 幹(P2) 弱(P3) 枝(P1)
加強樹幹,削弱枝葉。比喻削減地方勢力,加強中央權力。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厄塞地利,強本幹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年級字:逞(P4) 強(P2) 好(P1) 勝(P2)
楊朔《北線》十五:“自從那天訴苦以後林四牙的思想一咬破口,狡猾變成機警,但總有點逞強好勝,不大服人。”
年級字:以(P1) 強(P2) 勝(P2) 弱(P3)
《商君書·畫策》:“神農既沒,以強勝弱,以衆暴寡。”
年級字:牽(P3) 強(P2) 附(P2) 會(P1)
把本來沒有某種意義的事物硬說成有某種意義。也指把不相關聯的事物牽拉在一起,混爲一談。
魯迅《墳·人之歷史》:“揣古希臘哲人,似不無微知此意者,而厥後則牽強附會之說大行。”
年級字:目(P1) 瞪(P4) 舌(P2) 強(P2)
年級字:強(P2) 詞(P1) 奪(P3) 理(P2)
強詞:強辯;奪:爭。指無理強辯,明明沒理硬說有理。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日:‘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年級字:鋤(P4) 強(P2) 扶(P3) 弱(P3)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此等鋤強扶弱的事,不是我,誰人肯做?”
年級字:外(P1) 強(P2) 中(P1) 乾(P1)
《左傳·僖公十五年》:“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外強中乾,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年級字:強(P2) 加(P1) 於(P2) 人(P1)
不論所談論的是政治、宗教或社會問題,均不應把自己的意見~,硬要別人接受。
年級字:避(P4) 強(P2) 打(P1) 弱(P3)
軍事用語。在運動戰中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專揀疲弱的打。
年級字:強(P2) 詞(P1) 奪(P3) 正(P1)
年級字:強(P2) 弩(P0) 之(P2) 末(P3)
強弩所發的矢,飛行已達末程。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麼作用。
《史記·韓安國列傳》:“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漢書·韓安國傳》:“且臣聞之,衝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
年級字:強(P2) 而(P1) 後(P1) 可(P1)
《孟子·滕文公下》:“良曰:‘請復之。’強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
年級字:強(P2) 本(P2) 弱(P3) 末(P3)
年級字:兵(P3) 強(P2) 則(P3) 滅(P3)
《列子·黃帝》:“老聃曰:‘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按今本《老子》作“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年級字:牽(P3) 強(P2) 附(P2) 合(P1)
猶言牽強附會。把本來沒有某種意義的事物硬說成有某種意義。也指把不相關聯的事物牽拉在一起,混爲一談。
年級字:強(P2) 姦(P5) 民(P1) 意(P1)
一九一五年底袁世凱玩弄公民投票,~,公然稱帝。(吳玉章《回憶“五四”前後我的思想轉變》)
年級字:強(P2) 食(P1) 靡(P0) 角(P2)
《列子·說符》:“強食靡角,勝者爲制,是禽獸也。”殷敬順釋文:“《韓詩外傳》雲:‘靡,共也。’《呂氏春秋》雲:‘角,試力也。’此言人重利而輕道,唯食而已,亦猶禽獸飽食而相共角力以求勝也。”一說,靡讀爲摩,謂以角相摩。見俞樾《諸子平
年級字:國(P1) 富(P3) 兵(P3) 強(P2)
《戰國策·齊策四》:“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
年級字:身(P1) 強(P2) 力(P1) 壯(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十一回:“全憑着手疾眼快,必須要身強力壯。”
年級字:違(P6) 強(P2) 陵(P2) 弱(P3)
年級字:人(P1) 強(P2) 馬(P1) 壯(P1)
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使不着人強馬壯,端的是鬼使神差。”
年級字:強(P2) 自(P1) 取(P2) 折(P2)
年級字:抑(P6) 強(P2) 扶(P3) 弱(P3)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本事》:“勾踐之時,天子微弱,諸侯皆叛,於是勾踐抑強扶弱。”《漢書·刑罰志》:“而政在抑強扶弱。”
年級字:博(P4) 聞(P2) 強(P2) 識(P2)
《荀子·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年級字:強(P2) 枝(P1) 弱(P3) 本(P2)
年級字:多(P1) 文(P1) 強(P2) 記(P1)
《荀子·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台韶國師法嗣》:“杭州九曲觀音院慶祥禪師,餘杭人也,辯才冠衆,多聞強記,時天台人推爲傑出。”
年級字:強(P2) 得(P1) 易(P2) 貧(P3)
年級字:以(P1) 強(P2) 凌(P5) 弱(P3)
《莊子·盜跖》:“自是之後,以強凌弱,以衆暴寡。”
年級字:以(P1) 弱(P3) 勝(P2) 強(P2)
年級字:強(P2) 本(P2) 弱(P3) 支(P1)
年級字:博(P4) 聞(P2) 強(P2) 志(P2)
年級字:爭(P2) 強(P2) 顯(P4) 勝(P2)
猶爭強好勝。爭爲強者,事事處處都喜歡超過和壓倒別人。
《羣音類選·北腔類·海神記·王魁訴神》:“恐怕他褒貶村,爭強顯勝各撾俊,惟求鴇兒心內喜。”
年級字:足(P1) 高(P1) 氣(P1) 強(P2)
明·馮夢龍《智囊補·明智·伐衛》:“妾望君之人也,足高氣強,有伐國之志也。”
年級字:發(P1) 奮(P2) 圖(P2) 強(P2)
《人民日報》1959.9.3:“發奮圖強、自力更生,對於落後隊貧困落後的面貌的改變,當然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年級字:濟(P4) 弱(P3) 鋤(P4) 強(P2)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十八回:“這不平之氣,個個有的,若沒個濟弱鋤強的手段,也只幹着惱一番。”
年級字:強(P2) 嘴(P2) 硬(P2) 牙(P1)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花永喜娘們,膽大心尖,強嘴硬牙,老花說不過她,幹仗總是吃敗仗。”
年級字:強(P2) 食(P1) 弱(P3) 肉(P1)
年級字:強(P2) 弩(P0) 之(P2) 極(P2)
猶強弩之末。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麼作用。
年級字:強(P2) 奸(P3) 民(P1) 意(P1)
年級字:強(P2) 脣(P3) 劣(P5) 嘴(P2)
年級字:外(P1) 強(P2) 中(P1) 瘠(P0)
年級字:人(P1) 強(P2) 勝(P2) 天(P1)
年級字:恃(P0) 強(P2) 凌(P5) 弱(P3)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那桀紂有何罪過?也無非倚貴欺賤,恃強凌弱,總來不過是使勢而已。”
年級字:強(P2) 弩(P0) 末(P3) 矢(P0)
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麼作用。同“強弩之末”。
年級字:強(P2) 變(P2) 鶴(P2)
語出《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年級字:馬(P1) 壯(P1) 人(P1) 強(P2)
年級字:摧(P4) 折(P2) 豪(P5) 強(P2)
《漢書·嚴延年傳》:“其治務在摧折豪強,扶助貧弱。”
年級字:強(P2) 本(P2) 弱(P3) 枝(P1)
年級字:強(P2) 人(P1) 所(P2) 難(P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強人所難。”
年級字:爭(P2) 強(P2) 鬥(P2) 勝(P2)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十五回:“定要喪了那羞惡的良心,戴了鬼臉,千方百計,爭強鬥勝的去奉承那王振做甚?”
年級字:博(P4) 聞(P2) 強(P2) 記(P1)
《荀子·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年級字:弱(P3) 肉(P1) 強(P2) 食(P1)
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弱之肉,強之食。”明·劉基《秦女體行》:“有生不幸遭亂世,弱肉強食官無誅。”
年級字:富(P3) 國(P1) 強(P2) 民(P1)
先秦·商鞅《商君書·壹言》:“故治國者,其摶力也,以富國強兵也。”
年級字:富(P3) 國(P1) 強(P2) 兵(P3)
《商君書·壹言》:“故治國者,其專力也,以富國強兵也。”
年級字:堅(P3) 強(P2) 不(P1) 屈(P4)
年級字:逞(P4) 強(P2) 稱(P2) 能(P1)
端木蕻良《曹雪芹》第十三章:“今年內後千萬不可逞強稱能,何況你既未讀過多少詩書,更談不上才氣。”
年級字:自(P1) 強(P2) 不(P1) 息(P1)
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
年級字:洽(P6) 聞(P2) 強(P2) 記(P1)
《孔叢子·嘉言》:“[孔仲尼]躬履謙讓,洽聞強記。”
年級字:發(P1) 憤(P4) 圖(P2) 強(P2)
發憤:決心努力;圖:謀求。決心奮鬥,努力謀求強盛。
老舍《鼓書藝人》十七:“你越是發憤圖強,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你得下決心克服一切困難,否則就一事無成。”
年級字:民(P1) 富(P3) 國(P1) 強(P2)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內實府庫,墾其田疇,民富國強,衆安道泰。”
年級字:強(P2) 作(P2) 解(P2) 人(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爲論以示謝。於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諮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年級字:強(P2) 文(P1) 假(P1) 醋(P5)
元·劉君錫《來生債》第二折:“有一等寒儉的泛泛之徒,他出來的不誠心,無實行,一個個強文假醋。”
年級字:強(P2) 死(P3) 強(P2) 活(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探春哪裏肯飲?卻被湘雲、香菱、李紈等三四個人,強死強活,灌了一鍾才罷。”
年級字:強(P2) 自(P1) 取(P2) 柱(P2)
年級字:精(P2) 明(P1) 強(P2) 幹(P2)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六回:“承輝這個人,甚是精明強幹。”
年級字:強(P2) 顏(P2) 歡(P1) 笑(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邵女》:“‘汝狡兔三窟,何歸爲?’柴俯不對。女肘之,柴始強顏爲笑。”
年級字:強(P2) 直(P1) 自(P1) 遂(P0)
年級字:強(P2) 記(P1) 博(P4) 聞(P2)
年級字:繁(P3) 榮(P2) 富(P3) 強(P2)
峻青《壯志錄》:“……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年級字:年(P1) 富(P3) 力(P1) 強(P2)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年級字:避(P4) 強(P2) 擊(P3) 弱(P3)
軍事用語。在運動戰中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專揀疲弱的打。
年級字:誇(P3) 強(P2) 道(P1) 會(P1)
會:能。誇耀自己能力強、本事大。亦作“誇強說會”。
年級字:強(P2) 不(P1) 捨(P3)
聒:聲音吵鬧;舍:捨棄。形容別人不願意聽,還絮絮叨叨說個不停。
《莊子·天下》:“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捨者也。”
年級字:強(P2) 本(P2) 節(P1) 用(P1)
年級字:強(P2) 死(P3) 賴(P3) 活(P1)
年級字:弱(P3) 本(P2) 強(P2) 末(P3)
太平天國·洪仁玕《資政新篇》:“倘有結盟聯黨之事,是下有自固之術,私有倚倚之端,外爲假公濟私之舉,內藏弱本強末之弊。”
年級字:奮(P2) 發(P1) 圖(P2) 強(P2)
郭沫若《科學的春天》:“我祝願中年一代的科學工作者奮發圖強,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科學高峯。”
年級字:強(P2) 嘴(P2) 拗(P0) 舌(P2)
周立波《山鄉鉅變》下十一:“謝慶元倒了威了,但還是強嘴拗舌:‘我家裏的事,要你們管嗎?’”
年級字:強(P2) 食(P1) 自(P1) 愛(P1)
年級字:強(P2) 兵(P3) 富(P3) 國(P1)
清·王韜《上當路論時務書》;“西國之所以講強兵富國者,率以尚器爲先。”
年級字:強(P2) 弓(P1) 勁(P3) 弩(P0)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回:“韓地方九百餘里,帶甲數十萬,然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
年級字:兵(P3) 強(P2) 將(P3) 勇(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七回:“宋江等將勇兵強,打破了宛州、山南兩座城池。”
年級字:先(P2) 下(P1) 手(P1) 爲(P2) 強(P2)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比喻在比賽、競賽或戰鬥角力的時候,採取主動地位的戰略。
《隋書·元冑傳》:「兵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
年級字:先(P2) 下(P1) 手(P1) 為(P2) 強(P2)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比喻在比賽、競賽或戰鬥角力的時候,採取主動地位的戰略。
《隋書·元冑傳》:「兵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
年級字:強(P2) 不(P1) 知(P1) 以(P1) 爲(P2) 知(P1)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一卷:“都管強不知以爲知,逐葉翻翻,一直翻到後面去。”
年級字:強(P2) 不(P1) 知(P1) 以(P1) 為(P2) 知(P1)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一卷:“都管強不知以爲知,逐葉翻翻,一直翻到後面去。”
qiáng zhōng gèng yǒu qiáng zhōng shǒu
年級字:強(P2) 中(P1) 更(P1) 有(P1) 強(P2) 中(P1) 手(P1)
明·周楫《西湖二集·俠女散財殉節》:“列位看官,你道強中更有強中手,丫環之中,尚有……頂天立地之人
qiáng jiàng shǒu xià wú ruò bīng
年級字:強(P2) 將(P3) 手(P1) 下(P1) 無(P2) 弱(P3) 兵(P3)
英勇的將領部下沒有軟弱無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領導能帶出一支好的隊伍。
宋·蘇軾《題連公壁》:“俗語去:‘強將手下無弱兵。’真可信。”
qiáng zhōng zì yǒu qiáng zhōng shǒu
年級字:強(P2) 中(P1) 自(P1) 有(P1) 強(P2) 中(P1) 手(P1)
比喻技藝無止境,不能自滿自大。同“強中更有強中手”。
qiáng lóng bù yā dì tóu shé
年級字:強(P2) 龍(P2) 不(P1) 壓(P2) 地(P1) 頭(P1) 蛇(P4)
niú bù hē shuǐ qiǎng àn tóu
年級字:牛(P1) 不(P1) 喝(P1) 水(P1) 強(P2) 按(P2) 頭(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六回:“鴛鴦道:‘家生女兒怎麼樣?“牛不吃水強按頭”嗎?我不願意,難道殺我的老子娘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