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負(P3) 罪(P4) 引(P2)
《書·大禹謨》:“[舜]負罪引慝,祇載見瞽螋。”蔡沈集傳:“負罪,自負其罪,不敢以爲父母之罪;引慝,自引其慝,不敢以爲父母之慝也。”
年級字:引(P2) 新(P1) 吐(P2) 故(P1)
年級字:長(P1) 往(P1) 遠(P1) 引(P2)
明·張居正《再乞歸葬疏》:“茲又奉聖母申命之頒,耿耿孤忠,寧敢自負。但臣今日所祈,非欲長往遠引,忍於背違者也。”
年級字:引(P2) 繩(P2) 切(P2) 墨(P2)
年級字:以(P1) 瞽(P0) 引(P2) 瞽(P0)
讓盲人給盲人引路。比喻讓愚昧無知的人去引導愚昧無知的人,只能使其更加迷惑。
太平天國·洪秀全《原道覺世訓》:“怪人佛老之徒出,自中魔計,以瞽引瞽,訛人以不可知之事,以售己詐……兼之魔鬼入心,遂造出無數怪誕邪說,迷惑害累世人。”
年級字:牽(P3) 引(P2) 附(P2) 會(P1)
猶言牽強附會。把本來沒有某種意義的事物硬說成有某種意義。也指把不相關聯的事物牽拉在一起,混爲一談。
年級字:引(P2) 喻(P3) 失(P2) 義(P3)
引喻:引用類似的例證來說明事理。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說話不恰當,不合道理。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年級字:日(P1) 引(P2) 月(P1) 長(P1)
語出《國語·齊語》:“昔吾先君襄公築臺以爲高位,田、狩、罼、弋,不聽國政,卑聖侮士,而唯女是崇……是以國家不日引,不月長。”韋昭注:“引,申也;長,益也。”
年級字:攘(P6) 袂(P0) 引(P2) 領(P2)
宋·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天下學士有志於聖人者,莫不攘袂引領,願受指教,聽教誨。”
年級字:株(P3) 連(P1) 蔓(P6) 引(P2)
《明史·奸臣傳·胡惟庸》:“帝發怒,肅清逆黨,詞所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及爲《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株連蔓引,迄數年未靖雲。”
年級字:引(P2) 鬼(P2) 上(P1) 門(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吾本等好意,卻叫得‘引鬼上門’,我而今不便追究,只不理他罷了。”
年級字:引(P2) 以(P1) 為(P2) 戒(P3)
引:用;戒:鑑戒。指把過去犯錯誤的教訓拿來作為警戒,避免重犯。
年級字:引(P2) 以(P1) 爲(P2) 憾(P5)
這篇精妙的論文,因爲名額有限,未能入選,頗令人~。
年級字:瓜(P1) 連(P1) 蔓(P6) 引(P2)
明·劉若愚《酌中志·憂危竑議後記》:“四明藉此挑激聖怒,瓜連蔓引,是以擯李太宰,逮周嘉慶。”
年級字:引(P2) 狼(P2) 入(P1) 室(P1)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
成語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內。比喻把壞人或敵人引入內部。
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來屋裏窩,尋的蚰蜒鑽耳朵。”
年級字:引(P2) 虎(P1) 拒(P5) 狼(P2)
比喻引進另一種惡勢力來抗拒原來的惡勢力,其禍患將更甚。亦作“引狼拒虎”。
年級字:穿(P1) 壁(P2) 引(P2) 光(P1)
穿:鑿通;引:引進。鑿通牆壁,引進燭光。形容家貧讀書刻苦。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年級字:引(P2) 繩(P2) 批(P2) 根(P1)
年級字:分(P2) 朋(P1) 引(P2) 類(P3)
清·昭槤《嘯亭雜錄·不喜朋黨》:“鄂張二相國秉政,嗜好不齊,門下士互相推奉,漸至分朋引類,陰爲角鬥。”
年級字:引(P2) 車(P1) 賣(P3) 漿(P4)
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
年級字:繁(P3) 徵(P5) 博(P4) 引(P2)
說明這樣簡單的問題,不需要小題大作,~,只須簡明扼要地解說一下就夠了。
年級字:引(P2) 頸(P3) 受(P2) 戮(P6+)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六回:“天兵到日,尚不引頸受戮,乃敢拒敵大兵。”
年級字:引(P2) 狼(P2) 自(P1) 衛(P4)
年級字:拋(P4) 磚(P6) 引(P2) 玉(P1)
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年級字:引(P2) 而(P1) 不(P1) 發(P1)
引:拉弓;發:射箭。拉開弓卻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於啓發引導。也比喻做好準備暫不行動,以待時機。
《孟子·盡心上》:“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年級字:託(P4) 物(P1) 引(P2) 類(P3)
宋·蘇軾《答黃魯直書》:“《古風》二首,託物引類,真得古詩人之風,而軾非其人也。”
年級字:引(P2) 申(P1) 觸(P6) 類(P3)
指從某一事物的原則,延展推廣到同類的事物。同“引伸觸類”。
清·龔自珍《上大學士書》:“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牽一髮而全身爲之動者,不得不引申觸類及之也。”
年級字:引(P2) 物(P1) 連(P1) 類(P3)
唐·韓愈《送權秀才序》“權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辭引物連類,窮情盡變。”宋·蘇軾《〈居士集〉敘》:“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於至理。”
年級字:引(P2) 狼(P2) 拒(P5) 虎(P1)
比喻引進另一種惡勢力來抗拒原來的惡勢力,其禍患將更甚。同“引虎拒狼”。
年級字:旁(P1) 推(P2) 側(P3) 引(P2)
年級字:引(P2) 虎(P1) 自(P1) 衛(P4)
引:招引。引來老虎,保衛自己。比喻企圖依仗惡人,結果反受其害。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嚴顏在巴郡,聞劉璋法正請玄德入川,拊心而嘆曰:‘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衛者也!’”
年級字:引(P2) 以(P1) 爲(P2) 榮(P2)
老舍《四世同堂》七四:“他們一向規規矩矩,也把兒女們調教的規規矩矩,這是他們引以爲榮的事。”
年級字:引(P2) 類(P3) 呼(P2) 朋(P1)
宋·歐陽修《憎蒼蠅賦》:“奈何引類呼朋,搖頭鼓翼。”
年級字:鳳(P4) 引(P2) 九(P1) 雛(P6)
《晉書·穆帝紀》:“(昇平四年)二月,鳳凰將九雛見於豐城。”
年級字:曠(P5) 日(P1) 引(P2) 月(P1)
宋·朱熹《與黃樞密書》:“曠日引月,不聞進發之期。”
年級字:引(P2) 古(P1) 喻(P3) 今(P1)
年級字:髮(P2) 引(P2) 千(P1) 鈞(P6+)
年級字:引(P2) 經(P1) 據(P4) 典(P2)
年級字:引(P2) 繩(P2) 排(P2) 根(P1)
《漢書·灌夫傳》:“及竇嬰失勢,亦欲倚夫引繩排根生平慕之後棄者。”
年級字:引(P2) 風(P1) 吹(P1) 火(P1)
利用風來吹火,使火越燒越旺。比喻從中煽動,挑起事端。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三:“因風吹火,用力不多。”
年級字:引(P2) 商(P2) 刻(P2) 羽(P1)
商、羽:古代樂律中的兩個音名。指講究聲律、有很高成就的音樂演奏。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年級字:牽(P3) 經(P1) 引(P2) 禮(P2)
年級字:蔓(P6) 引(P2) 株(P3) 求(P2)
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奉命今將逆黨搜,須得你蔓引株求。”
年級字:引(P2) 以(P1) 爲(P2) 恥(P5)
年級字:引(P2) 悲(P3) 歌(P1)
冰心《櫻花贊》:“墓地裏盡是些陰鬱的低頭掃墓的人,間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
年級字:旁(P1) 引(P2) 曲(P2) 證(P4)
年級字:引(P2) 日(P1) 成(P1) 歲(P2)
年級字:翹(P5) 首(P1) 引(P2) 領(P2)
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翹足引領,望內響應。”晉·封抽《上疏陶侃府請封慕容廆爲燕王》:“廆雖限以山海,隔以羯寇,翹首引領,繫心京師。”
年級字:旁(P1) 徵(P5) 博(P4) 引(P2)
旁:廣泛;徵:尋求;博:廣博;引:引證。指說話、寫文章引用材料作爲依據或例證。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清之人情小說》:“寶釵妙玉則從徐說,旁徵博引,用罰甚勤。”
年級字:引(P2) 過(P1) 自(P1) 責(P3)
漢·王充《論衡·感類篇》:“災變惡徵,何爲至乎?引過自責,恐有罪。”
年級字:引(P2) 高(P1) 歌(P1)
葉聖陶《醉後》:“她們引吭高歌的時候,曳聲很長,抑揚起落。”
年級字:引(P2) 以(P1) 爲(P2) 戒(P3)
引:用;戒:鑑戒。指把過去犯錯誤的教訓拿來作爲警戒,避免重犯。
年級字:引(P2) 線(P2) 穿(P1) 針(P2)
漢·劉向《說苑·善說》:“縷困針而入,不因針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親。”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一二:“萬乞吳二孃怎生做個方便,到黃府親見小姐詢其下落,做個穿針引線之人。”
年級字:汲(P6+) 引(P2) 忘(P2) 疲(P3)
汲引:從井裏提水,比喻引薦和提拔人才。引薦和提拔人才而忘記了疲勞。
唐·駱賓王《上袞州刺史啓》:“汲引忘疲,獎題不倦。”
年級字:穿(P1) 針(P2) 引(P2) 線(P2)
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一二:“萬乞吳二孃怎生做個方便,到黃府親見小姐詢其下落,做個穿針引線之人。”
年級字:翹(P5) 足(P1) 引(P2) 領(P2)
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翹足引領,望內響應。”
年級字:引(P2) 足(P1) 救(P3) 經(P1)
引:拉;經:縊死。救上吊的人卻去拉他的腳。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越做越離目的越遠。
《荀子·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聖人之名,闢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
年級字:箕(P6+) 引(P2) 裘(P0) 隨(P3)
語出《禮記·學記》:“良治之子,必學爲裘,良弓之子,必學爲箕。”
年級字:引(P2) 手(P1) 投(P3) 足(P1)
語出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之清波乎?”
年級字:引(P2) 虎(P1) 入(P1) 室(P1)
年級字:引(P2) 短(P2) 推(P2) 長(P1)
年級字:引(P2) 狗(P2) 入(P1) 寨(P0)
年級字:面(P1) 引(P2) 廷(P2) 爭(P2)
年級字:引(P2) 針(P2) 拾(P2)
語出漢·王充《論衡·亂龍》:“頓牟掇芥,磁石引針,皆以其真是,不假他類。”頓牟,琥珀。一說爲玳瑁。
年級字:牽(P3) 物(P1) 引(P2) 類(P3)
年級字:引(P2) 人(P1) 入(P1) 勝(P2)
勝:勝境。引人進入佳境。現多用來指風景或文藝作品特別吸引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衛軍雲,酒正自引人着勝地。”
年級字:引(P2) 玉(P1) 之(P2) 磚(P6)
自己表示謙虛的話。比喻爲了引出別人高明的意見而發表的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墜子。”
年級字:引(P2) 咎(P6) 責(P3) 躬(P3)
年級字:引(P2) 高(P1) 唱(P1)
王蕙玲《人間四月天》第二卷一:“一個叫花子又從後臺我來一根連響棍,邊敲邊唱。志摩也引吭高唱一曲英國民歌。”
年級字:引(P2) 古(P1) 證(P4) 今(P1)
《南齊書·高逸傳》:“儒家之教,憲章祖述,引古證今,於學易悟。今樹以前因,報以後果,業行交酬,連鎖相襲。”
年級字:引(P2) 經(P1) 據(P4) 古(P1)
年級字:發(P1) 引(P2) 千(P1) 鈞(P6+)
年級字:引(P2) 錐(P0) 刺(P3) 股(P3)
錐:錐子;股:大腿。晚間讀書時想睡覺,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學習勤奮刻苦。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
年級字:引(P2) 首(P1) 以(P1) 望(P2)
《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新五代史·唐臣傳·郭崇韜》:“況今大號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
年級字:引(P2) 商(P2) 刻(P2) 角(P2)
指講究聲律、有很高成就的音樂演奏。同“引商刻羽”。
年級字:熊(P2) 經(P1) 鳥(P1) 引(P2)
古代一種導引養生之法。狀如熊之攀枝,鳥之伸腳。同“熊經鳥申”。
年級字:招(P2) 蜂(P2) 引(P2) 蝶(P1)
葉文玲《獨特的歌》:“沒準是很愛賣弄俊俏,四送秋波的人呢,嘿,招蜂引蝶之流,對不起,本人向來深惡痛絕。”
年級字:超(P4) 然(P2) 遠(P1) 引(P2)
清·姚鼎《伍子胥論》:“昔者嘗怪樂毅之於燕,伍子胥之於吳,皆以受任於先君之時,及至嗣子棄之,於是毅遂超然遠引,而子胥乃戀戀不去,終以諫死於吳。”
年級字:引(P2) 領(P2) 而(P1) 望(P2)
《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年級字:引(P2) 火(P1) 燒(P2) 身(P1)
原比喻自討苦吃或自取滅亡。現多比喻主動暴露自己的缺點錯誤,以爭取大家的批評幫助。
年級字:呼(P2) 朋(P1) 引(P2) 伴(P2)
宋·歐陽修《憎蒼蠅賦》:“奈何引類呼朋,搖頭鼓翼。”
年級字:救(P3) 經(P1) 引(P2) 足(P1)
引:拉;經:縊死。救上吊的人卻去拉他的腳。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越做越離目的越遠。
《荀子·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聖人之名,闢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
年級字:引(P2) 律(P5) 比(P1) 附(P2)
年級字:引(P2) 人(P1) 注(P2) 目(P1)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也有敲打銅鑼,高舉旗幟,引人注目的。”
年級字:引(P2) 水(P1) 入(P1) 牆(P2)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這不是我自己引水入牆,開門揖盜麼。”
年級字:引(P2) 繩(P2) 棋(P2) 佈(P2)
年級字:超(P4) 然(P2) 自(P1) 引(P2)
晉·陸機《豪士賦序》:“借使伊人,頗覽天道。知盡不可益,盈難久持。超然自引,高揖而退。”
年級字:引(P2) 咎(P6) 自(P1) 責(P3)
《晉書·庾亮傳》:“亮甚懼,及見侃,引咎自責,風止可觀。”
年級字:引(P2) 高(P1) 聲(P1)
引吭:放開嗓子。放開喉嚨,高聲歌唱。亦作“引吭高歌”、“囀喉高歌”。
倪匡《暗號之二》一:“這就是合該有事了,我由於酒興高,所以一路“引吭高聲”,唱的是“滿江紅”,從“怒髮衝冠”開始,進屋之後,剛好唱到“壯志飢餐胡虜肉”。”
年級字:呼(P2) 朋(P1) 引(P2) 類(P3)
宋·歐陽修《憎蒼蠅賦》:“奈何引類呼朋,搖頭鼓翼。”
年級字:引(P2) 伸(P2) 觸(P6) 類(P3)
指從某一事物的原則,延展推廣到同類的事物。亦作“引申觸類”。
年級字:曠(P5) 日(P1) 引(P2) 久(P1)
年級字:高(P1) 翔(P3) 遠(P1) 引(P2)
漢·孔融《與曹操論盛孝章書》:“向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溺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