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倚(P5) 人(P1) 廬(P0) 下(P1)
郭沫若《芭蕉花》:“最初流到貴州省城,其次又流到雲南省城,倚人廬下,受了種種的虐待。”
年級字:茅(P3) 廬(P0) 三(P1) 顧(P3)
劉備爲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同“草廬三顧”
年級字:廬(P0) 山(P1) 面(P1) 目(P1)
廬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來面目。
清·段雪亭《<聊齋志異>遺稿例言》:“苟非自作聰明,即欲省其鉛槧,致令廬山面目,漸失其真。”
年級字:初(P2) 出(P1) 茅(P3) 廬(P0)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老將、老馬識途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年級字:三(P1) 顧(P3) 茅(P3) 廬(P0)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爲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年級字:廬(P0) 山(P1) 真(P1) 面(P1)
廬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來面目。
清·楊倫《<杜詩鏡銓>序》:“所謂萬丈光焰化作百重雲霧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見廬山真面。”
年級字:草(P1) 廬(P0) 三(P1) 顧(P3)
顧:拜訪。劉備爲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年級字:三(P1) 顧(P3) 草(P1) 廬(P0)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比喻以謙恭的心和行為邀請優秀人才加入團隊一起。
劉備爲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同“草廬三顧”。
年級字:廬(P0) 山(P1) 真(P1) 面(P1) 目(P1)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年級字:不(P1) 識(P2) 廬(P0) 山(P1) 真(P1) 面(P1) 目(P1)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