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ǐ gàn
zhī dǐ
zuì dǐ
Wǎn dǐ
Dēng dǐ
dǐ céng
年級字:底(P2) 層(P3)
詞性:名詞
1.樓房等建築物的最下面一層2.喻指社會、組織的最低階層
yuè dǐ
Dǐ shēn
tiān dǐ
dǐ nǎ
dào dǐ
年級字:到(P1) 底(P2)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畢竟,
究竟,
終於,
終歸,
終究1.直到盡頭
2.始終;從頭到尾
3.用於疑問句,表示進一步追究;究竟
4.表示經過較長過程最後出現某種結果
5.強調原因或特點;畢竟
gēn dǐ
年級字:根(P1) 底(P2)
詞性:名詞
基礎 根基 根柢 根蒂1.事物賴以建立的基礎;事物得以成立或受到支持的根據
例: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他的英文根底不錯
2.底細
例:你了解這人的根底嗎?
chè dǐ
年級字:徹(P4) 底(P2)
詞性:形容詞
1. 通透到底。形容深透、完全而無所遺留
2. 形容水清見底
Gōu dǐ
年級字:溝(P3) 底(P2)
詞性:名詞
溝底,漢語拼音為gou di,中文意思為:溝的底部,一般系低窪之地,易積水,故“溝”字偏旁為三點水。 “溝底”和“購地”完全同音,但音調不同。
jiā dǐ
年級字:家(P1) 底(P2)
詞性:名詞
指一個家庭的底細,現多用於指個人或一個團體總共還剩下多少資本(錢及能值錢的東西)。也指放了很久捨不得用的東西。
xiāng dǐ
年級字:箱(P3) 底(P2)
詞性:名詞
箱子的內部底層部分;不經常使用、動用的錢財、東西。
gōng dǐ
nián dǐ
hé dǐ
dǐ bǎn
xié dǐ
yǎn dǐ
jǐng dǐ
dǐ xià
年級字:底(P2) 下(P1)
詞性:形容詞
下面上面1.在正下方。
2.在某一物體或某一表面之下或下面。
dǐ xì
dǐ shī
mō dǐ
tóu dǐ
年級字:頭(P1) 底(P2)
詞性:名詞
底細。
《西遊記》第九三回:“卻説 沙僧 眼溜,看見頭底,暗把 八戒 捏了一把。”
dǐ jiě
xīn dǐ
hǎi dǐ
chuáng dǐ
年級字:牀(P1) 底(P2)
詞性:名詞
牀下底香港常用正字 「牀」,國內常用簡體字「床」,臺灣常用正字「床」。
供人睡臥的家具最下面的部分。
dǐ zuò
年級字:底(P2) 座(P2)
詞性:名詞
(多指在上面安裝各種零件或構件的):磅秤的底座。檯燈的底座。柱子的底座是大理石的。
dǐ dòng
dǐ bù
jiàn dǐ
年級字:見(P1) 底(P2)
詞性:形容詞
形容水流清澈,能見水底。
例:南朝 梁 江淹 《麗色賦》:“水炤景而見底,煙尋風而無極。”
dǐ xiàn
年級字:底(P2) 線(P2)
1. 潛藏在敵人內部的人2. 長方形比賽場地中短邊的邊線
dǐ fā
dǐ qì
年級字:底(P2) 氣(P1)
詞性:名詞
說、唱時由胸腔腹腔共鳴產生的力氣;基本的信心和力量。
dǐ pái
年級字:底(P2) 牌(P3)
詞性:形容詞
1.撲克牌遊戲中還沒有亮出來的牌。
2.意為在撲克牌遊戲中,直到決勝負的關鍵時刻亮出來的牌。底牌是流行於國內撲克圈和賭博圈的遊戲術語。
3.比喻留著最後動用的力量或方法。
diàn dǐ
年級字:墊(P6) 底(P2)
詞性:動詞,形容詞
在底部放上別的東西,先少吃點兒東西以暫時解餓,比喻做基礎,比喻位於最後。
jiǎo dǐ
hóng dǐ
年級字:紅(P1) 底(P2)
詞性:名詞,代詞
香港港幣一百圓紙幣的俗稱,和偏向支持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服務的俗稱。
香港地方俗語
1. 錢幣: 港幣一百圓紙幣的俗稱,因為它是紅色。
2. 政治: 偏向支持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服務的俗稱,因為中國的顏色以紅色為主,加上以共產主義也稱為赤共主義。
dǐ gǎo
dǐ•xiɑ̀
píngdǐ
年級字:平(P1) 底(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底部是平的。
平底鞋。
「平」平坦、不凹凸的。
「底」底部的位置。
指底部是平的。
mí dǐ
chē dǐ
dǐ zuò
guō dǐ
年級字:海(P1) 枯(P2) 見(P1) 底(P2)
海枯:海水乾涸。海水乾涸之後終究可以看見海底,但並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難測。
年級字:伊(P1) 於(P2) 胡(P1) 底(P2)
伊:句首助詞;於:到;胡:何,哪;底:盡頭。到什麼地步為止(對不好的現象表示感嘆)。
年級字:釜(P0) 底(P2) 游(P1) 魚(P1)
在鍋裏遊着的魚。比喻處在絕境的人。也比喻即將滅亡的事物。
《後漢書·張綱傳》:“若魚游釜中,喘息須臾間耳。”
年級字:追(P1) 根(P1) 究(P2) 底(P2)
年級字:澈(P4) 底(P2) 澄(P4) 清(P1)
《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如今這個人的來歷是澈底澄清的明白了。”又第二三回:“安太太早把這事告訴了他一個澈底澄清。”
年級字:歸(P3) 根(P1) 結(P1) 底(P2)
周立波《山鄉鉅變》上一:“如今是人力世界,歸根結底,還是靠做。”
年級字:中(P1) 流(P1) 底(P2) 柱(P2)
比喻堅強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同“中流砥柱”。
宋·朱熹《與陳侍郎書》:“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
年級字:方(P1) 底(P2) 圓(P1) 蓋(P2)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兄弟》:“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
年級字:魚(P1) 游(P1) 釜(P0) 底(P2)
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夫魚游釜底,燕處焚巢,旦夕偷生,不自知其頻於外殆,我同胞其何以異是耶?”
年級字:尋(P3) 根(P1) 問(P1) 底(P2)
追求根底。一般指追問一件事的原由。同“尋根究底”。
年級字:血(P3) 戰(P4) 到(P1) 底(P2)
血戰: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戰鬥。指激烈戰鬥到最後時刻。
唐·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詩:“血戰乾坤赤,氛迷日月黃。”
年級字:井(P2) 底(P2)
明·陳汝元《金蓮記·彈絲》:“妾閱人多矣,皆是井底蛤蟆,未有中原麟鳳。”
年級字:追(P1) 根(P1) 問(P1) 底(P2)
康濯《春種秋收·三面寶鏡》:“至於後來那水車問題,他也實在說的毫無漏洞,但老來旺一夥竟非要擰住他追根問底!”
年級字:刨(P5) 根(P1) 問(P1) 底(P2)
老舍《老張的哲學》第三二:“一輛汽車碰在一株老樹上,並沒傷人……誰能刨根問底的要證據。”
年級字:街(P2) 頭(P1) 巷(P2) 底(P2)
年級字:井(P2) 底(P2) 鳴(P4) 蛙(P2)
年級字:水(P1) 底(P2) 摸(P2) 月(P1)
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費力氣。同“水中撈月”。
年級字:筆(P1) 底(P2) 春(P1) 風(P1)
元·黃溍《瑤池春宴圖》詩:“西飛青雀幾時還,貝闕琳宮縹緲間,筆底春風殊未老,蟠桃積核已如山。”
年級字:水(P1) 底(P2) 撈(P3) 月(P1)
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費力氣。同“水中撈月”。
年級字:盤(P2) 根(P1) 問(P1) 底(P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四回:“無如林之洋雖在海外走過幾次,諸事並不留心,究竟見聞不廣,被小山盤根問底,今日也談,明日也談,腹中所有若干典故,久已告竣。”
年級字:崗(P0) 頭(P1) 澤(P5) 底(P2)
唐代極重視世族,崔、盧、李、鄭爲甲門四姓,稱盧氏爲崗頭盧,李氏爲澤底李。泛稱豪門世族。
唐·元稹《去杭州》:“駿骨鳳毛真可貴,崗頭澤底何足論。”
年級字:筆(P1) 底(P2) 龍(P2) 蛇(P4)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一回:“聞公博學廣記,筆底龍蛇,真才子也。”
年級字:詢(P4) 根(P1) 問(P1) 底(P2)
年級字:伊(P1) 于(P2) 胡(P1) 底(P2)
伊:句首助詞;於:到;胡:何,哪;底:盡頭。到什麼地步爲止(對不好的現象表示感嘆)。
年級字:有(P1) 根(P1) 有(P1) 底(P2)
浩然《石山柏》:“爲了證明他說的這些話有根有底,他又跟我翻起石山柏的歷史。”
年級字:釜(P0) 底(P2) 抽(P3) 薪(P6)
釜:古代的一種鍋;薪:柴。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年級字:密(P2) 底(P2) 算(P2) 盤(P2)
年級字:冤(P5) 沉(P2) 海(P1) 底(P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三十六卷:“我指望忍辱偷生,還圖個報仇雪恥,不道這賊原放我不過。我死也罷了,但是冤沉海底,安能瞑目!”
年級字:水(P1) 底(P2) 撈(P3) 針(P2)
元·吳昌齡《二郎收豬八戒》第三折:“俊兒夫似海內尋針,姻緣事在天數臨,無緣分怎的消任?直耽擱到如今。”
年級字:干(P1) 卿(P5) 底(P2) 事(P1)
《南唐書·馮延巳》:“延巳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之句,元宗嘗戲延巳曰:‘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年級字:刨(P5) 根(P1) 究(P2) 底(P2)
年級字:水(P1) 底(P2) 納(P4) 瓜(P1)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好傢俬水底納瓜,親子父在拳中的這掿沙。”
年級字:清(P1) 澈(P4) 見(P1) 底(P2)
年級字:盤(P2) 根(P1) 究(P2) 底(P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四回:“無如林之洋雖在海外走過幾次,諸事並不留心,究竟見聞不廣,被小山盤根問底,今日也談,明日也談,腹中所有若干典故,久已告竣。”
年級字:井(P2) 底(P2) 之(P2) 蛙(P2)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年級字:釜(P0) 底(P2) 遊(P2) 魂(P4)
《花月痕》第四回:“鼯是已窮之技,豕無可突之圍,釜底遊魂,苟延旦夕。”
年級字:底(P2) 死(P3) 生(P1)
南唐·馮延巳《應天長》詞:“蘭房一宿還歸去,底死謾生留不住。”
年級字:海(P1) 底(P2) 撈(P3) 針(P2)
元·吳昌齡《二郎收豬八戒》第三折:“俊兒夫似海內尋針,姻緣事在天數臨,無緣分怎的消任?直耽擱到如今。”
年級字:深(P2) 情(P2) 底(P2) 理(P2)
年級字:伊(P1) 何(P1) 底(P2) 止(P1)
不知將弄到什麼地步爲止,不堪設想的意思。同“伊于胡底”。
魯迅《〈朝花夕拾〉後記》:“起觀斯世之忍心害理,幾全如陳叔寶之無心肝。長此滔滔,伊何底止?”
年級字:尋(P3) 根(P1) 追(P1) 底(P2)
年級字:磨(P3) 底(P2) 厲(P3)
指四種質地和顏色不同的磨石。也指磨礪鍛鍊。同“磨礱砥礪”。
年級字:筆(P1) 底(P2) 超(P4) 生(P1)
猶言筆下超生。超生:佛家語。爲了免使他人受難,書寫時,在用意和措詞方面都給予寬容或開脫。
蘇雪林《閒話戰爭·齒患》:“嚴冷無情的法官定了你的死罪之後,就從不會有筆底超生的事。”
年級字:海(P1) 底(P2) 撈(P3) 月(P1)
到水中去撈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費力氣。
唐·釋元覺《永嘉證道歌》:“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年級字:尋(P3) 根(P1) 究(P2) 底(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年級字:書(P1) 囊(P5) 無(P2) 底(P2)
宋·黃庭堅《送王郎》詩:“連牀夜語雞戒曉,書囊無底談未了。”
年級字:歸(P3) 根(P1) 到(P1) 底(P2)
清·張南莊《何典》第二回:“歸根結柢,把一場着水人命一盤摙歸去,還虧有錢使得鬼推磨。”
年級字:追(P1) 根(P1) 尋(P3) 底(P2)
沙陸墟《魂斷梨園》第二十九回:“若是追根尋底,一定會牽涉到白玉梅身上來。”
年級字:靡(P0) 所(P2) 底(P2) 止(P1)
年級字:床(P1) 下(P1) 底(P2) 踢(P3)
年級字:牀(P1) 下(P1) 底(P2) 破(P2) 柴(P2)
年級字:打(P1) 破(P2) 砂(P4) 鍋(P3) 問(P1) 到(P1) 底(P2)
宋·黃庭堅《拙軒頌》:“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爲蛇畫足,何況頭上安頭,屋下安屋,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年級字:打(P1) 破(P2) 沙(P2) 鍋(P3) 問(P1) 到(P1) 底(P2)
宋·黃庭堅《拙軒頌》:“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爲蛇畫足,何況頭上安頭,屋下安屋,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dà shù dǐ xià hǎo chéng liàng
年級字:大(P1) 樹(P1) 底(P2) 下(P1) 好(P1) 乘(P2) 涼(P2)
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一折:“每日則是吃他家的,便好道這大樹底下好乘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