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ì
年級字:帝(P3)
詞性:動詞
甲金文象束綁柴薪的形狀,指燒柴作為祭祀之用。
一種燒柴的祭祀。
「王」、「帝」與「皇」的分別:
「王」最先出現的,泛指最高領袖或權力至高人物: 大王、天王。古代諸侯獲封地之後稱為國,一國之長稱「王」,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例如:「淮南王」。
「帝」有祭祀之意,天地萬物之主,造物主的含意: 天帝、上帝。
「皇」是受冠冕的最高统治者。
「皇帝」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後,他將「皇」、「帝」兩字組合起來,稱自己為「始皇帝」,表示他的功績「德兼三皇,功蓋五帝」。
天帝、君主:三皇五帝。
大國: 帝國。
才藝最卓越的人物: 影帝、視帝。
神話或宗教中稱的萬物創造者:天帝、玉皇大帝、上帝。
《詩經.大雅.皇矣》:「皇矣上帝,臨下有赫。」
唐.柳宗元〈天對〉:「皇熙亹亹,胡棟胡宇!」
《詩經.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
《儀禮.聘禮》:「賓入門皇,升堂讓,將授志趨。」
《詩經.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國。」
《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上.傅毅傳》:「武丁興商,伊宗皇士。」
《楚辭.屈原.離騷》:「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文選.班固.東都賦》:「夫大漢之開元也,奮布衣以登皇位。」
《楚辭.屈原.離騷》:「陟陞皇之赦戲兮,忽臨睨夫舊鄉。」
漢.王逸.注:「皇,皇天也。」
《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傳》:「皇再命而紹卹兮,乃云眷乎建武。」
唐.章懷太子.注:「皇,天也。」
《詩經.豳風.播斧》:「周公東征,四國是皇。」
xiāndì
年級字:先(P2) 帝(P3)
詞性:代詞
常見詞組已故的皇帝。
《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三國演義.第三回》:「天子乃先帝嫡子,初無過失,何得妄議廢立?」
guān dì
年級字:關(P2) 帝(P3)
詞性:名詞
即 三國 蜀 關羽 。
明 萬曆 二十二年進爵為帝,故稱。
例:清袁枚《新齊諧·十八灘頭》:“ 湖南巡撫某平時敬奉關帝。每月旦先赴關廟行香求籤,問本年休咎。” 清馮桂芬《關帝覺世真經闡化編序》:“諸神之中,又惟關帝為絶特,生為人臣,沒為帝君,一也。” 茅盾《瘋子》:“除了畫關帝、畫曹操、畫奎星、這位阿三又能塑菩薩。”
huáng dì
年級字:皇(P3) 帝(P3)
詞性:名詞
天子1.古時對前代帝王的尊稱2.三皇五帝的省稱
3.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始自 秦始皇
4.舊時藉指賭場上的莊家
dà dì
年級字:大(P1) 帝(P3)
詞性:名詞,形容詞
dì wáng
shàng dì
dì guó
年級字:帝(P3) 國(P1)
詞性:名詞
1. 很大或有殖民地的君主國家2. 雖沒有帝王但向外擴張的國家,有時也稱帝國指版圖
3. 比喻機構龐大、實力雄厚的大企業
Míng dì
年級字:明(P1) 帝(P3)
詞性:名詞
魏明帝曹叡(206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長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文學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餘首。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即位,在位期間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禦了吳、蜀的多次攻伐,並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頗有建樹。然而統治後期,大興土木,耽於享樂。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逝於洛陽,時年三十四歲,廟號烈祖,諡號明皇帝,葬於高平陵。因其臨終前託孤不當,導致後來朝政動盪。
Shɑ̀ngdì
huáng dì
年級字:黃(P1) 帝(P3)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姬軒轅,
中華人文初祖,
五帝之首: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參考:
1. 唐 李白《飛龍引二首•其一》: 「黃帝鑄鼎於荊山,煉丹砂。 丹砂成黃金,騎龍飛上太清家,雲愁海思令人嗟。 宮中彩女顏如花,飄然揮手凌紫霞,從風縱體登鸞車。 登鸞車,侍軒轅,遨遊青天中,其樂不可言。」
2. 唐 白居易《疑夢二首》:「莫驚寵辱虛憂喜,莫計恩讎浪苦辛。黃帝孔丘無處問,安知不是夢中身。鹿疑鄭相終難辨,蝶化莊生詎可知。假使如今不是夢,能長於夢幾多時。」
dì yě
年級字:胡(P1) 天(P1) 胡(P1) 帝(P3)
胡:何;帝:指天神。什麼是天,什麼是帝。原形容服飾容貌像天神一樣美麗,後也表示尊敬崇仰。
《詩經·庸風·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年級字:三(P1) 皇(P3) 五(P1) 帝(P3)
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五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原爲傳說中我國遠古的部落酋長。後借指遠古時代。
年級字:聖(P4) 帝(P3) 明(P1) 王(P1)
本指上古道德智能卓越的君主。後泛稱歷代英明的帝王。
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漢興,去聖帝明王遐遠,仲尼之道又絕,法度無所因襲。”
年級字:帝(P3) 輦(P0) 之(P2) 下(P1)
《醒世恆言》第三十三:“帝輦之下,怎容你這等胡行?你卻如何謀了他小老婆,劫了十五貫錢,殺死了親夫,今日同往何處?從實招來。”
年級字:魯(P4) 魚(P1) 帝(P3) 虎(P1)
晉·葛洪《抱朴子》:“諺雲:‘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年級字:簡(P2) 在(P1) 帝(P3) 心(P1)
年級字:烏(P3) 虎(P1) 帝(P3)
因“舄”與“烏”、“虎”和“帝”字形相近,同經傳抄,容易寫錯。指文字抄傳錯誤。
《埤雅》:“舄九寫而爲烏,虎三寫而爲帝,言書之轉易如此。”
年級字:望(P2) 帝(P3) 啼(P4) 鵑(P4)
相傳戰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爲蜀治水有功,後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後化爲杜鵑鳥,啼聲悽切。後常指悲哀悽慘的啼哭。
元·關漢卿《竇娥冤》:“若沒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裏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年級字:魚(P1) 魯(P4) 帝(P3) 虎(P1)
清·金桌《〈南海百詠〉跋》:“餘家向有鈔本,承訛踵謬,不無魚魯帝虎之失,恨不能一一訂正之。”
年級字:帝(P3) 王(P1) 將(P3) 相(P1)
《史記·陳涉世家》:“且壯士不死即日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年級字:天(P1) 高(P1) 皇(P3) 帝(P3) 遠(P1)
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權力達不到。現泛指機構離開領導機關遠,遇事自作主張,不受約束。
明·黃溥《閒中今古錄》:“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年級字:山(P1) 高(P1) 皇(P3) 帝(P3) 遠(P1)
shě dé yī shēn guǎ gǎn bǎ huáng dì lā xià mǎ
年級字:捨(P3) 得(P1) 一(P1) 身(P1) 敢(P2) ,(P1) 把(P1) 皇(P3) 帝(P3) 拉(P1) 下(P1) 馬(P1)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拚着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