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布(P1) 裙(P3) 荊(P5)
粗布做的裙,荊條做的釵。舊時形容貧家女子服飾儉樸。
南朝·宋·虞通之《爲江敩讓尚公主表》:“年近將冠,皆已有室,荊釵布裙,足得成禮。”宋·周惲《清波雜誌·陶谷》:“有善謀者,選籍中豔麗,詐爲驛卒孀女,布裙荊釵,日擁彗於庭。”
年級字:發(P1) 憲(P0) 布(P1) 令(P2)
年級字:引(P2) 繩(P2) 棋(P2) 佈(P2)
年級字:布(P1) 帛(P0) 菽(P6+) 粟(P0)
帛:絲織品;菽:豆類;粟:小米,泛指糧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極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東西。
《宋史·程頤傳》:“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年級字:布(P1) 衣(P1) 食(P1)
唐·房魯《上節度使書》:“其愧非愧,布衣糲食,僮飢蹇驢也,所以愧者,彼何人也,予何人也。”
年級字:彤(P6+) 雲(P1) 密(P2) 佈(P2)
彤雲:彤是紅色的意思,有時指紅霞;有時指下雪前均勻密佈的陰雲。很厚的雲層佈滿天空,預示着大雪即將來臨。
年級字:推(P2) 誠(P2) 佈(P2) 公(P1)
年級字:施(P2) 仁(P3) 佈(P2) 德(P4)
指實行仁義,佈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佈德”。
年級字:布(P1) 襪(P3) 青(P1) 鞋(P2)
原指平民的服裝。舊時比喻隱士的生活。同“青鞋布襪”。
年級字:彤(P6+) 云(P1) 密(P2) 布(P1)
彤雲:彤是紅色的意思,有時指紅霞;有時指下雪前均勻密布的陰雲。很厚的雲層佈滿天空,預示著大雪即將來臨。
年級字:行(P1) 兵(P3) 佈(P2) 陣(P2)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四回:“有一將,名繼業,人號爲令公,此人天文地理,六韜三略,無不精通,行兵列陣,玄妙莫測,乃智勇兼全之士。”
年級字:布(P1) 衣(P1) 黔(P0) 首(P1)
布衣:封建時代平民的別稱;黔首:戰國及秦代對人民的稱謂。古代指一般百姓。
《史記·李斯列傳》:“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
年級字:枝(P1) 流(P1) 葉(P1) 布(P1)
漢·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公諱鹹,字元卓,汝南西平人。蓋秦將李信之後,孝武大將軍廣之胄也。枝流葉布,家於茲土。”
年級字:布(P1) 被(P2) 瓦(P2) 器(P2)
《後漢書·王良傳》:“[王良]在位恭儉,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
年級字:旗(P3) 布(P1) 星(P1) 峙(P6)
年級字:開(P1) 誠(P2) 佈(P2) 公(P1)
詞性:動詞
成語,
三國成語真誠相待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
開 : 開放、開懷。
誠 : 誠懇、真誠。
佈 : 宣佈、公佈。
公: 公眾、公告。
《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佈公道。」
宋.文天祥〈己未上皇帝書〉:「宰相以其開誠布佈公之歲月,弊弊焉於調遣科降之間。」也作「推誠布佈公」。
年級字:杜(P2) 陵(P2) 布(P1) 衣(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
人名杜甫,
杜子美,
杜少陵,
少陵野老,
杜工牧,
老杜,
杜五詩聖,
李杜,
大李杜中國唐朝著名大詩人,名字: 杜陵布衣。
中國唐朝著名大詩人,被稱為「詩聖」。
他活於(公元712~770)字子美,號少陵,自號少陵野老,也稱為杜陵布衣。祖籍湖北襄陽,出生於河南鞏縣。他曾任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故也稱為「杜工部」。
他在政治上始終不得志,中年後過著坎坷流離的生活,
他的詩大多反映現實主義,不僅慨嘆自己遭時不遇,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動亂形態。
他有「詩史」之名,著有《杜工部集》。
杜甫也被稱為「老杜」以別於杜牧「小杜」。
同時,杜甫與李白合稱 「李杜」,也合稱「大李杜」。
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為區別,他們被稱為「小李杜」。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與蘇味道、李嶠、崔融齊名,時稱「文章四友」。杜甫亦善詩,且宏揚光大,故後人也將他排名第五,稱杜甫為「杜五」。
年級字:青(P1) 鞋(P2) 布(P1) 襪(P3)
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吾獨何爲在泥滓?青鞋布襪從此始。”
年級字:切(P2) 切(P2) 此(P2) 佈(P2)
年級字:穢(P4) 布(P1) 新(P1)
黃遠庸《新劇雜論》:“比來大江以南,盛行新劇,竟以現身說法,滌穢布新,甚美甚善。”
年級字:諦(P0) 分(P2) 審(P3) 布(P1)
宋·秦觀《奇兵》:“奕者之鬥棋也,諦分審布,失其守者逐而攻之。”
年級字:雲(P1) 布(P1) 雨(P1) 施(P2)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緣陵流澤,雲布雨施。”北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上則雲布雨施,下則山藏海納。”
年級字:棋(P2) 佈(P2) 星(P1) 陳(P2)
年級字:韋(P0) 褲(P3) 布(P1) 被(P2)
韋:熟皮叫韋,生皮稱革。熟皮作褲子,粗布作被。形容生活很節儉。
年級字:棋(P2) 佈(P2) 錯(P1) 峙(P6)
年級字:布(P1) 鼓(P2) 雷(P3) 門(P1)
布鼓:布蒙的鼓;雷門:古代浙江會稽的城門名。在雷門前擊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賣弄本領。
年級字:枝(P1) 布(P1) 葉(P1) 分(P2)
《左傳·隱公八年》“胙之土而命之氏”唐孔穎達疏:“子孫繁衍,枝布葉分,始承其本,末取其別,故其流至於百姓萬姓。”
年級字:布(P1) 衣(P1) 之(P2) 交(P1)
《戰國策·齊策三》:“衛君與文布衣交,請具車馬皮幣,願君以此從衛君遊。”
年級字:斗(P1) 粟(P0) 尺(P1) 布(P1)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年級字:裙(P3) 布(P1) 荊(P5)
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九出:“[旦]自古道:人有貴賤,不可概論。夫人是香閨繡閣之名姝,奴家是裙布荊釵之貧婦。”
年級字:鬥(P2) 粟(P0) 尺(P1) 布(P1)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年級字:布(P1) 天(P1) 蓋(P2) 地(P1)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八:“雪越下越緊,布天蓋地,一片茫茫。”又第二部二六:“勝仗是不小,俘虜布天蓋地,擱火車拉呀。”
年級字:尺(P1) 布(P1) 斗(P1) 粟(P0)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年級字:星(P1) 羅(P3) 棋(P2) 佈(P2)
羅:羅列;布:分佈。象天空的星星和棋盤上的棋子那樣分佈着。形容數量很多,分佈很廣。
年級字:除(P2) 舊(P2) 佈(P2) 新(P1)
布:安排,開展。清除舊的,建立新的。以新的代替舊的。
年級字:季(P2) 布(P1) 一(P1) 諾(P4)
季布:人名,很講信用,從不食言。季布的承諾。比喻極有信用,不食言。
《史記·季布欒列傳》:“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樑楚之間哉?’”
年級字:造(P1) 謀(P4) 布(P1) 阱(P4)
明·劉若愚《酌中志·逆賢羽翼紀略》:“其戕害楊左諸人,造謀布阱,實由外延線索,歷歷有據。”
年級字:布(P1) 披(P2) 麻(P1)
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但得一個生忿子拽布披麻扶靈柩,索強似那孝順女羅裙包土築墳臺。”
年級字:布(P1) 衣(P1) 蔬(P3) 食(P1)
《晉書·範汪傳》:“外氏家貧,無以資給,汪乃廬於園中,布衣蔬食,然薪寫書。”
年級字:抱(P1) 布(P1) 貿(P5) 絲(P2)
布:古代一種貨幣;貿:買賣。帶了錢,來買絲。借指和女子接近。亦指進行商品交易。
《詩經·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年級字:星(P1) 羅(P3) 雲(P1) 佈(P2)
年級字:布(P1) 帆(P3) 無(P2) 恙(P0)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穩,布帆無恙。”
年級字:切(P2) 切(P2) 此(P2) 布(P1)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黎元洪被迫下臺》:“本使爲維持地方安寧計,決不能稍示姑容,仰商民人等,各安生業,勿得輕聽謠言,自相驚擾,切切此布!”
年級字:布(P1) 拖(P3) 麻(P1)
元·白樸《梧桐雨》第三折:“拽布拖麻,奠酒澆茶,只索淺土兒權時葬下。”
年級字:星(P1) 羅(P3) 棋(P2) 布(P1)
羅:羅列;布:分佈。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盤上的棋子那樣分佈著。形容數量很多,分佈很廣。
年級字:鬥(P2) 米(P1) 尺(P1) 布(P1)
明·袁宏道《碧暉上人修淨室引》:“其一餘不知名,亦不識面貌,每日以沉湎爲工課。凡所得鬥米尺布,盡以沽酒。”
年級字:荊(P5) 布(P1) 裙(P3)
《太平御覽》卷七百十八引《列女傳》:“梁鴻妻孟光,荊釵布裙。”
年級字:尺(P1) 布(P1) 鬥(P2) 粟(P0)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年級字:雲(P1) 布(P1) 雨(P1) 潤(P4)
《宋書·夷蠻傳·訶羅駝國》:“敷演正法,雲布雨潤。”
年級字:布(P1) 衣(P1) 韋(P0) 帶(P1)
《漢書·賈山傳》:“布衣韋帶之士,修身於內,成名於外。”
年級字:棋(P2) 佈(P2) 星(P1) 羅(P3)
年級字:除(P2) 穢(P4) 布(P1) 新(P1)
晉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一》:“孛星者,惡氣所生,或謂之慧星,張爲周分。其後世祖都洛陽,除穢布新之象。”
年級字:椎(P0) 布(P1) 衣(P1)
《後漢書·梁鴻傳》:“乃更爲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
年級字:布(P1) 袋(P2) 里(P1) 老(P1) 鴉(P2)
清·瞿灝《通俗編·禽魚》:“欽山邃曰:‘布袋里老鴉,雖活如死。”
年級字:賣(P3) 布(P1) 唔(P0) 帶(P1) 尺(P1)
年級字:入(P1) 布(P1) 袋(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僧曰:‘恁麼即學人歸堂去也。’師曰:‘猢猻入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