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àng
年級字:巷(P2)
詞性:名詞
街、路從「共」、從「己」。
城鎮內道路兩旁比較窄小、彎曲,有住房: 小巷、巷仔、巷道、街頭巷尾、大街小巷。
四路相通的大道,道路兩旁比較寬闊,有店鋪: 街道、大街小巷。
礦坑里的通道: 平巷、煤巷、風巷。
中醫針灸指氣之通道: 巷。
人多、熱鬧的氣氛: 萬人空巷。
雙方短兵相接,在窄巷中作戰:巷戰
某些話題被公眾不斷談論: 街談巷議、街談巷語、街談巷説、街談巷諺、巷語街談。
《說文解字.口部》:「巷,里中道。」
《字鑑.去聲.絳韻》:「巷,直曰街,曲曰巷。」
《詩經.鄭風.叔於田》:「叔於田,巷無居人。」
《論語·雍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漢.毛亨.傳:「巷,里塗也。」
《史記.卷四.周本紀》:「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
《老殘遊記》第一九回:「吃了早飯,搖個串鈴上街去了,大街小巷亂走一氣。」
漢.張衡〈西京賦〉:「辯論之士,街談巷議,彈射臧否,剖析毫釐。」
晉.皇甫謐《甲乙經》卷五:「凡刺之道,必中氣穴,無中肉節,中氣穴則針游于巷。」
jiē xiàng
xiǎo xiàng
zài xiàng
bèi xiàng
年級字:背(P1) 巷(P2)
詞性:名詞
偏僻的小巷。
例:元李壽卿《度柳翠》第二折:“誰著你惹一縷清風則在這背巷裡走。”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二折:“我打這背巷裡去,也略避些風雪。”
xiàng kǒu
hàng dào
年級字:巷(P2) 道(P1)
詞性:名詞
1.窄街道。
2.略與地面平行、用於採礦探礦的坑道。
cūn xiàng
xiàng zi
xiàng lǐ
年級字:巷(P2) 裡(P3)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小巷裏。
「巷」屋與屋之間窄小的路:長巷、巷子、大街小巷、街頭巷尾。
「裡」內部的空間。
年級字:街(P2) 談(P2) 巷(P2) 說(P1)
大街小巷里人們的議論。指民間的輿論。同“街談巷議”。
《文選·曹植·與楊德祖書》:“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採;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
年級字:花(P1) 街(P2) 柳(P3) 巷(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回:“花街柳陌,衆多嬌豔名姬;楚館秦樓,無限風流歌妓。”
年級字:萬(P2) 人(P1) 空(P1) 巷(P2)
空巷:街道里弄裏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裏出來了。多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
宋·蘇軾《八月十七復登望海樓》詩:“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
年級字:巷(P2) 尾(P1) 街(P2) 頭(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三十一:“問:‘如何是學人轉身處?’師日:‘街頭巷尾。’”
年級字:衡(P4) 門(P1) 深(P2) 巷(P2)
衡門;將木頭橫放作爲門,指簡陋的地方。深巷:指冷冷清清的巷子。簡陋、偏僻、冷清的地方。
年級字:填(P6) 街(P2) 塞(P3) 巷(P2)
《南齊書·虞玩之傳》:“又生不長髮,便謂爲道人,填街溢巷,是處皆然。”
年級字:里(P1) 談(P2) 巷(P2) 議(P5)
裏:鄉里、鄰居。鄰里街巷間人們的議論談說。指民間的議論。
年級字:柳(P3) 街(P2) 花(P1) 巷(P2)
清·李漁《蜃中樓·雙訂》;“收藏,情隨物贈,休擲在柳街花巷;更莫向人前誇示,賣弄輕狂。”
年級字:長(P1) 街(P2) 短(P2) 巷(P2)
《醒世恆言·賣郎獨佔花魁》:“[朱重]放下被窩等件,買巨鎖兒鎖了門,便往長街短巷,訪求父親。”
年級字:陋(P5) 巷(P2) 簞(P0) 瓢(P0)
陋:簡陋,窄小;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住在陋巷裏,用簞吃飯,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極爲窮苦。
《論語·雍也》:“子曰:‘賢者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年級字:席(P4) 門(P1) 蓬(P4) 巷(P2)
年級字:柳(P3) 巷(P2) 花(P1) 街(P2)
宋·黃庭堅《滿庭芳·妓女》詞:“初綰雲鬟,才勝羅綺,便嫌柳巷花街。”
年級字:巷(P2) 邏(P5) 街(P2)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動不動神頭鬼臉,投河奔井,拽巷邏街,張舌騙口。”
年級字:門(P1) 巷(P2)
唐·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詩:“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門裏閉門居。”
年級字:前(P1) 街(P2) 後(P1) 巷(P2)
《三國志平話》捲上:“[董卓]方欲興兵,忽聽得城內大喊聲,閉了城門,急點軍數千餘人,前街後巷,羅紋結角,軍兵都把了。”
年級字:柳(P3) 門(P1) 竹(P1) 巷(P2)
指幽靜儉樸的住宅。柳門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唐·劉禹錫《傷愚溪三首》詩云:“……柳門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縱有鄰人解吹笛,山陽舊侶更誰過”
年級字:街(P2) 號(P2) 巷(P2) 哭(P1)
晉·潘岳《馬汧督誄》:“凡爾同圍,心焉摧剝,扶老攜幼,街號巷哭。”
年級字:打(P1) 街(P2) 罵(P3) 巷(P2)
街、巷:指鄰里街坊。形容無事生非,尋釁鬧事,耍無賴。
年級字:塗(P5) 歌(P1) 巷(P2) 舞(P3)
年級字:街(P2) 頭(P1) 巷(P2) 尾(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三十一:“問:‘如何是學人轉身處?’師日:‘街頭巷尾。’”
年級字:街(P2) 談(P2) 巷(P2) 議(P5)
年級字:連(P1) 街(P2) 倒(P2) 巷(P2)
《東周列國志》第八九回:“當時百姓連街倒巷,皆怨商君。”
年級字:三(P1) 街(P2) 六(P1) 巷(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四回:“這三街六巷,憑他是誰,有人得罪了我醉金剛倪二的街坊,管叫他人離家散。”
年級字:街(P2) 談(P2) 巷(P2) 諺(P0)
大街小巷里人們的議論。指民間的輿論。同“街談巷議”。
年級字:行(P1) 號(P2) 巷(P2) 哭(P1)
行:路;號:大聲哭叫。道路上和大街小巷裏的人都在哭泣。形容人們極度悲哀。
晉·劉琨《勸進表》:“苟在食土之毛,含氣之類,莫不叩心絕氣,行號巷哭。”
年級字:巷(P2) 議(P5) 街(P2) 談(P2)
年級字:大(P1) 街(P2) 小(P1) 巷(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六回:“正月十五日,上元佳節,好生晴朗,黃昏月上,六街三市,各處坊隅巷陌,點花放燈,大街小巷,都有社火。”
年級字:倒(P2) 街(P2) 臥(P3) 巷(P2)
《水滸傳》第二一回:“波子……看着宋江道:‘押司沒事睬那乞丐做甚麼?那斯一地裏去搪酒吃,只是搬是搬非。這等倒街臥巷的橫死賊,也來上門上戶欺負人!’”
年級字:心(P1) 非(P2) 巷(P2) 議(P5)
語出《史記·秦始皇本紀》:“入則心非,出則巷議。”
年級字:屯(P6+) 街(P2) 塞(P3) 巷(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武松在轎上看時,只見亞肩迭背,鬧鬧穰穰,屯街塞巷,都來看迎大蟲。”
年級字:街(P2) 頭(P1) 巷(P2) 底(P2)
年級字:巷(P2) 街(P2)
元·鄭廷玉《金鳳釵》第三折:“全不想離鄉背井,動不動拽巷攞街。”
年級字:並(P2) 疆(P5) 兼(P3) 巷(P2)
明·王志堅《表異錄·宮室》:“宅大曰連裏竟街,又曰並疆兼巷。”
年級字:窮(P3) 巷(P2) 陋(P5) 室(P1)
窮巷:偏僻的里巷;陋室:狹小的房屋。指僻陋狹小的住處。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五:“雖隱居窮巷陋室,無置錐之地,而莊公不能與爭名矣。”
年級字:巷(P2) 街(P2)
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二折:“我恰行出衙門,那妮子舞旋旋,摩拳擦掌,叫吖吖拽巷囉街。”
年級字:街(P2) 談(P2) 巷(P2) 語(P1)
大街小巷里人們的議論。指民間的輿論。同“街談巷議”。
《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年級字:三(P1) 瓦(P2) 兩(P1) 巷(P2)
年級字:街(P2) 譚(P0) 巷(P2) 議(P5)
大街小巷里人們的議論。指民間的輿論。同“街談巷議”。
唐·丘光庭《兼明書·雜說·日遠近》:“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其道大德尊,豈與小兒街譚巷議乎又六合之外,非關教化者,仲尼棄而不論,故子路問事鬼神與死,皆不答也。”
年級字:街(P2) 巷(P2) 陌(P3)
漢·荀悅《漢紀·哀帝紀》:“至京師又聚會祀西王母,設祭於街巷阡陌。”
年級字:席(P4) 門(P1) 窮(P3) 巷(P2)
年級字:冷(P2) 巷(P2) 擔(P3) 竹(P1) 竿(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