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ǐ
年級字:已(P1)
詞性:助詞
文言文字詞蛇形。
終止、停止: 死而後已、雞鳴不已、讚美不已、後悔不已。
完成:
曾經發生過: 已經、已往、已然、已過、事已至此。
古時「已」和「巳」相通。
【肯定詞】一定、必定。
【感嘆詞】句子的開始:感嘆的語氣,同「哎」。
【助詞】句子的結尾:矣。
【代詞】如此。
《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
《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
《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
《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Chuán yǐ
lìng yǐ
Yǐ jí
shì yǐ
年級字:勢(P3) 已(P1)
詞性:助詞
大勢已去: 情況已經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向不利方面轉化。
yǐ dìng
Yǐ jué
què yǐ
mā yǐ
yǐ chéng
qiè yǐ
Biàn yǐ
tí yǐ
huǒ yǐ
yǐ tuì
tuán yǐ
mù yǐ
Pà yǐ
bìng yǐ
ér yǐ
年級字:而(P1) 已(P1)
詞性:副詞,助詞,副詞,助詞
罷了,
云爾表示限制或讓步的語助詞,相當於口語中的「罷了」。常跟“只”、“不過”、“僅僅”等連用,對句意起沖淡作用。
Cái yǐ
年級字:才(P1) 已(P1)
詞性:助詞
才:
1.方,始。
2.僅僅。
已:
3.表示過去。
4.止,罷了。僅是這樣。
yǐ wán
yǐ wǎn
yǐ yǒu
shì yǐ
年級字:士(P1) 已(P1)
詞性:助詞
士:
1.舊時指讀書人:士子,士民。
2.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男子已經。
Yǐ wàng
tǐ yǐ
yǐ hūn
yǐ zuò
yǔ yǐ
Yǐ jié
tuǐ yǐ
shù yǐ
jiǔ yǐ
yǐ shuì
yǐ zú
年級字:已(P1) 足(P1)
詞性:形容詞
已經足夠,已滿
例:過了明天生日,他以足六歲,可以入讀小學一年級
yǐ shì
yǐ shú
年級字:已(P1) 熟(P2)
詞性:形容詞
已經成熟/煮熟/熟落/熟悉
例:樹上的果子已熟,隨時可供採摘了
yǐ biàn
yǐ bǎi
kè yǐ
qí yǐ
yǐ zhǔn
jiǔyǐ
yǐ jīng
zǎo yǐ
年級字:早(P1) 已(P1)
1. 很早已經,早就。
2. 方言。早先;以前。如:現在大家用鋼筆寫字,早已都用毛筆。
jì yǐ
Yǐ zhì
bùyǐ
Yǐ shī
年級字:已(P1) 失(P2)
詞性:名詞
小說類型愛情內容簡介紀念那段已經失去的時光。也許世間有那麼一種緣分,稍有不鎮,便全盤皆輸,退了一步,就錯失終生……
yǐ tíng
年級字:嚴(P4) 於(P2) 律(P5) 已(P1)
宋·陳亮《謝曾察院啓》:“嚴於律己,出而見之事功;心乎愛民,動必關夫治道。”
年級字:誅(P5) 求(P2) 不(P1) 已(P1)
清·張廷玉《明史·範濟傳》:“無丁之家,誅求不已;有丁之戶,詐稱死亡。”
年級字:讚(P3) 歎(P3) 不(P1) 已(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莊紹光看了,讚歎不已。”
年級字:年(P1) 事(P1) 已(P1) 高(P1)
年級字:羽(P1) 翼(P3) 已(P1) 成(P1)
《史記·留侯世家》:“多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也。”
年級字:莫(P2) 為(P2) 已(P1) 甚(P4)
年級字:冢(P0) 木(P1) 已(P1) 拱(P4)
《轂樑傳·僖公三十三年》:“泰伯將襲鄭,百裏子與蹇叔子諫曰:‘千里而襲人,未有不亡者也。’泰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範寧注:“子之輩皆已老死矣……言其老無知。”
年級字:莫(P2) 爲(P2) 已(P1) 甚(P4)
年級字:情(P2) 非(P2) 得(P1) 已(P1)
年級字:誅(P5) 求(P2) 無(P2) 已(P1)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經敝邑褊小,介於大國,誅求無時,是以不敢寧居。”
年級字:斃(P3) 而(P1) 後(P1) 已(P1)
西漢·戴聖《禮記·表記》:“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年級字:擱(P5) 置(P3) 已(P1) 久(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長期棄置長期停止處理或進行。
年級字:死(P3) 而(P1) 後(P1) 已(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已:停止。死了以後才罷手。形容爲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身。
《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年級字:方(P1) 寸(P1) 已(P1) 亂(P2)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
年級字:生(P1) 生(P1) 不(P1) 已(P1)
《周易·繫辭上》:“生生之謂易。”宋·周敦頤《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年級字:一(P1) 已(P1) 足(P1)
夔:古賢臣名,爲舜時的典樂官。夔一人已足制樂。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呂氏春秋·察傳》:“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爲能和,樂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年級字:春(P1) 聲(P1) 已(P1) 遠(P1)
詞性:名詞
林海音作品。
年級字:如(P2) 此(P2) 而(P1) 已(P1)
《孟子·盡心上》:“無爲其所不爲,無慾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年級字:後(P1) 悔(P3) 不(P1) 已(P1)
年級字:萬(P2) 不(P1) 得(P1) 已(P1)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八卷:“娘子不須掛懷,三載夫妻,恩情不淺,此去也是萬不得已,一年半載,便得相逢也。”
年級字:有(P1) 加(P1) 無(P2) 已(P1)
《左傳·昭公七年》:“並走羣望,有加而無瘳。”宋·陳亮《復杜伯高書》:“然而左右獨以爲不然,時以書相勞問,意有加而無已。”
年級字:貪(P3) 求(P2) 無(P2) 已(P1)
年級字:馮(P0) 唐(P2) 已(P1) 老(P1)
漢朝馮唐身歷三朝,到武帝時,舉爲賢良,但年事已高不能爲官。感慨生不逢時或表示年壽老邁。同“馮唐易老”。
唐·王維《重酬苑郎中》詩:“揚子《解嘲》徒自遣,馮唐已老復何論。”
年級字:由(P1) 來(P1) 已(P1) 久(P1)
由來:從發生到現在。事情從發生到現在已經過了很長時間了。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
年級字:有(P1) 增(P2) 無(P2) 已(P1)
年級字:過(P1) 爲(P2) 已(P1) 甚(P4)
年級字:逼(P4) 不(P1) 得(P1) 已(P1)
《雲笈七籤》卷八五:“[程偉]欲從求方,終不可得,雲偉骨未應得之,逼不得已,妻尸解而去。”
年級字:墓(P3) 木(P1) 已(P1) 拱(P4)
墳墓上的樹木已有兩手合抱那麼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這是罵人的話。後指人死了很久。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亦。”
年級字:情(P2) 不(P1) 自(P1) 已(P1)
猶情不自禁。感情激動得不能控制。強調完全被某種感情所支配。
年級字:不(P1) 為(P2) 已(P1) 甚(P4)
詞性:形容詞
年級字:惡(P3) 貫(P1) 已(P1) 盈(P4)
《金石萃編·唐玄宗〈批答裴耀卿等奏〉》:“小蕃背誕,惡貫已盈。”
年級字:一(P1) 之(P2) 已(P1) 甚(P4)
做了一次,已經過分。比喻錯誤不能重犯。同“一之謂甚”。
唐·任蕃《夢遊錄·張生》:“酒至白麪少年,復請歌。張妻曰:‘一之已甚,其可再乎?’”
年級字:方(P1) 興(P2) 未(P1) 已(P1)
年級字:不(P1) 能(P1) 自(P1) 已(P1)
唐·盧照鄰《寄裴舍人書》:“慨然而詠‘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因泣下交頤,不能自已。”
年級字:木(P1) 已(P1) 成(P1) 舟(P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四回:“如今木已成舟,也是林兄命定如此了。”
年級字:低(P2) 迴(P3) 不(P1) 已(P1)
低迴:徘徊留戀;不已:不停止。不停地徘徊,留戀忘返。形容傷感難忘的心情。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低迴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
年級字:日(P1) 已(P1) 三(P1) 竿(P2)
形容太陽升得很高,時間不早了。也形容人起牀太晚。同“日上三竿”。
明·王錂《春蕪記·探遺》:“你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一回何如?”
年級字:壯(P1) 心(P1) 不(P1) 已(P1)
壯心:宏大的志向;已:停止。指有抱負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壯志仍不衰減。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年級字:過(P1) 為(P2) 已(P1) 甚(P4)
年級字:迫(P4) 不(P1) 得(P1) 已(P1)
年級字:米(P1) 已(P1) 成(P1) 炊(P0)
年級字:稱(P2) 賞(P4) 不(P1) 已(P1)
《五代史平話·周史》:“討論撰定,皆合事宜,威稱賞不已。”
年級字:必(P2) 不(P1) 得(P1) 已(P1)
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勢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無可奈何的意思。
《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年級字:大(P1) 勢(P3) 已(P1) 去(P1)
大勢:事情發展的趨勢。有利的形勢已經喪失,前途已經沒有希望。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七回:“紂王看見,不覺大驚,知大勢已去,非人力可挽。”
年級字:不(P1) 得(P1) 已(P1) 而(P1) 用(P1) 之(P2)
《六韜·文韜·兵道》:“聖王號兵爲兇器,不得已而用之。”
年級字:不(P1) 得(P1) 已(P1) 而(P1) 爲(P2) 之(P2)
宋·辛棄疾《九議》:“歲幣郊祀之費,是不得已而爲之者。”
年級字:不(P1) 得(P1) 已(P1) 而(P1) 為(P2) 之(P2)
宋·辛棄疾《九議》:“歲幣郊祀之費,是不得已而為之者。”
qìng fù bù sǐ lǔ nàn wèi yǐ
年級字:慶(P2) 父(P1) 不(P1) 死(P3) ,(P1) 魯(P4) 難(P2) 未(P1) 已(P1)
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就得不到安寧。
jū gōng jìn cuì sǐ ér hòu yǐ
年級字:鞠(P3) 躬(P3) 盡(P3) 瘁(P0) ,(P1) 死(P3) 而(P1) 後(P1) 已(P1)
三國成語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liè shì mù nián zhuàng xīn bù yǐ
年級字:烈(P2) 士(P1) 暮(P5) 年(P1) ,(P1) 壯(P1) 心(P1) 不(P1) 已(P1)
烈士:志向遠大的英雄。已:停止,衰減。英雄到了晚年,壯志雄心並不衰減。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jú gōng jìn lì sǐ ér hòu yǐ
年級字:鞠(P3) 躬(P3) 盡(P3) 力(P1) ,(P1) 死(P3) 而(P1) 後(P1) 已(P1)
dōng yú yǐ shì sāng yú fēi wǎn
年級字:東(P1) 隅(P6+) 已(P1) 逝(P5) ,(P1) 桑(P4) 非(P2) 晚(P1)
東隅:指日出處,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處,表示晚年。早年的時光消逝,如果珍惜時光,發憤圖強,晚年並不晚。
唐·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