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捨(P3) 己(P1) 爲(P2) 公(P1)
年級字:政(P3) 由(P1) 己(P1) 出(P1)
《史記·項羽本紀》:“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爲‘霸王’。”
年級字:虛(P4) 己(P1) 以(P1) 聽(P1)
年級字:正(P1) 中(P1) 己(P1) 懷(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回:“夏婆子聽了,正中己懷,忙問:‘因什麼事?’”
年級字:知(P1) 彼(P5) 知(P1) 己(P1)
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瞭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瞭解。
年級字:小(P1) 己(P1) 得(P1) 失(P2)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小雅》譏小己之丟失,其流及上。”
年級字:攫(P0) 為(P2) 己(P1) 有(P1)
年級字:昧(P6) 己(P1) 瞞(P5) 心(P1)
元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他他他,忒很毒,敢敢敢,昧己滿心,將我圖。”
年級字:克(P4) 己(P1) 慎(P5) 行(P1)
唐·韓愈《送齊皞下第序》:“故上之人行志擇誼,坦乎其無憂於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確乎其無惑於上也。”
年級字:知(P1) 己(P1) 知(P1) 彼(P5)
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瞭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瞭解。
年級字:攫(P0) 爲(P2) 己(P1) 有(P1)
年級字:察(P2) 己(P1) 知(P1) 人(P1)
年級字:審(P3) 己(P1) 度(P2) 人(P1)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孟君子審己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論文。”
年級字:量(P2) 己(P1) 審(P3) 分(P2)
年級字:虛(P4) 己(P1) 受(P2) 人(P1)
年級字:度(P2) 己(P1) 以(P1) 繩(P2)
繩:糾正,約束。指一定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爲合乎法度。
《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繩,接人則用抴。”
年級字:據(P4) 為(P2) 己(P1) 有(P1)
明·李開先《寶劍記》第二十四出:“先從片進,累建大功,童貫佔為己有欺瞞皇上。”
年級字:損(P5) 己(P1) 利(P2) 人(P1)
明·李贄《與莊純夫書》:“孝友忠信,損己利人,勝似今世稱學道者。”
年級字:推(P2) 己(P1) 及(P2) 物(P1)
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別人的心意。指設身處地替別人着想。同“推己及人”。
年級字:以(P1) 己(P1) 度(P2) 人(P1)
度:揣度,推測。用自己的心思(多指不好的)去猜度別人。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三:“然則聖人何以不可欺也?曰:聖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類度類,古今一也。”
年級字:視(P1) 爲(P2) 知(P1) 己(P1)
年級字:視(P1) 為(P2) 知(P1) 己(P1)
年級字:固(P1) 執(P4) 己(P1) 見(P1)
年級字:省(P2) 身(P1) 克(P4) 己(P1)
明·錢德洪《王文成公〈大學問〉跋》:“吾黨各以己見立說,學者稍見本體,即好爲徑超頓悟之說,無復有省身克己之功。”
年級字:人(P1) 一(P1) 己(P1) 百(P1)
別人一次就做好或學會的,自己做一百次,學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趕上別人。
《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通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年級字:揚(P2) 己(P1) 露(P2) 才(P1)
露:顯露;揚:表現。顯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現自己。
漢·班固《離騷序》:“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羣小之間,以離讒賊。”
年級字:克(P4) 己(P1) 復(P4) 禮(P2)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年級字:一(P1) 己(P1) 之(P2) 見(P1)
宋·周煇《清波雜誌》卷八:“近時曾公端伯亦編皇宋百家詩選,去取任一己之見。”
年級字:獨(P4) 出(P1) 己(P1) 見(P1)
見:見解、主張。與別人不同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清·無名氏《續小五義》:“且說黑妖狐智化與小諸葛沈仲元二人暗地商議,獨出己見,要去王府盜取盟單。”
年級字:據(P4) 爲(P2) 己(P1) 有(P1)
明·李開先《寶劍記》第二十四出:“先從片進,累建大功,童貫佔爲己有欺瞞皇上。”
年級字:安(P1) 分(P2) 守(P2) 己(P1)
宋·袁文《翁牖閒評》八:“彼安分守己,恬於進取者,方且以道義自居,其肯如此僥倖乎?”
年級字:利(P2) 己(P1) 損(P5) 人(P1)
爲了使自己得到好處而損害別人利益。參見“損人利己”。
年級字:露(P2) 己(P1) 揚(P2) 才(P1)
顯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現自己。同“露才揚己”。
年級字:捨(P3) 己(P1) 就(P1) 人(P1)
《尚書·大禹謨》:“稽於衆,捨己從人。”《孟子·公孫丑上》:“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爲善。”
年級字:奉(P3) 公(P1) 正(P1) 己(P1)
《魏書·高道穆傳》:“機方直之心,久而彌厲,奉公正己,爲時所稱。”
年級字:知(P1) 己(P1) 之(P2) 遇(P2)
年級字:行(P1) 己(P1) 有(P1) 恥(P5)
年級字:損(P5) 人(P1) 肥(P2) 己(P1)
年級字:矜(P6+) 己(P1) 自(P1) 飾(P3)
《後漢書·鄭興傳》:“囂矜己自飾,常以爲西伯復作,乃與諸將議自立爲王。”
年級字:排(P2) 除(P2) 異(P3) 己(P1)
排擠、清除和自己意見不同或不屬於自己集團派系的人。
《晉書·殷顗傳》:“顗見江績亦以正直爲仲堪所斥,知仲堪當逐異己,樹置所親。”
年級字:排(P2) 斥(P1) 異(P3) 己(P1)
排擠、清除和自己意見不同或不屬於自己集團派系的人。
《晉書·殷顗傳》:“顗見江績亦以正直爲仲堪所斥,知仲當逐異己,樹置所親。”
年級字:事(P1) 不(P1) 關(P2) 己(P1)
《曹雪芹別傳》:“當時的風氣是謹言慎行,少發議論,事不關己,不必打聽,因此對這一次大征戰的命將出師,一直不甚了了。”
年級字:安(P1) 份(P2) 守(P2) 己(P1)
李劼人《天魔舞》第十七章:“所以我們對於空子,應該廣勸他們安份守己的好。?
年級字:貴(P3) 人(P1) 賤(P5) 己(P1)
年級字:直(P1) 抒(P6) 己(P1) 見(P1)
年級字:各(P1) 執(P4) 己(P1) 見(P1)
宋·錢易《南部新書·乙》:“凡中書有軍國政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
年級字:愛(P1) 如(P2) 己(P1) 出(P1)
明·周輯《西湖二集·假鄰女誕生真子》:“果然方氏愛如己出,撫養成人長大。”
年級字:嗇(P2) 己(P1) 奉(P3) 公(P1)
年級字:己(P1) 飢(P3) 己(P1) 溺(P3)
別人捱餓、落水就象自己捱餓、落水一樣。舊時形容在位者關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對別人的痛苦深表同情,並將解除別人的痛苦爲己任。
《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辮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
年級字:叨(P0) 在(P1) 知(P1) 己(P1)
叨:謙詞,表示辱沒他人,自覺慚愧;知己:友誼深厚的朋友。有愧於作爲您的知己朋友。
清·霽園主人《夜潭隨錄·崔秀才》:“謂叨在知己,亟當如命。”
年級字:清(P1) 身(P1) 潔(P2) 己(P1)
年級字:瞞(P5) 心(P1) 昧(P6) 己(P1)
元·石君寶《曲江池》第三折:“欺天負人,瞞心昧己,神明也不保佑。”
年級字:瘠(P0) 人(P1) 肥(P2) 己(P1)
瘠:瘦,引申爲慳吝;肥:胖,引申爲貪婪。對待別人很吝嗇,而自己卻很貪婪。
明·屠隆《曇花記·冥司斷案》:“衆生多犯慳貪謀奪強佔,瘠人肥己,毫釐不捨,共若幹起。”
年級字:謬(P6) 託(P4) 知(P1) 己(P1)
年級字:有(P1) 己(P1) 無(P2) 人(P1)
年級字:捨(P3) 己(P1) 從(P1) 人(P1)
《書·大禹謨》:“稽於衆,捨己從人。”《孟子·公孫丑上》:“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爲善。”
年級字:正(P1) 己(P1) 守(P2) 道(P1)
年級字:嚴(P4) 於(P2) 律(P5) 己(P1)
宋·陳亮《謝曾察院君》:“嚴於律己,出而見之事功;心乎愛民,動必關天治道。”
年級字:推(P2) 己(P1) 及(P2) 人(P1)
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別人的心意。指設身處地替別人着想。
《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朱熹集註:“推己及物。”
年級字:己(P1) 溺(P3) 己(P1) 飢(P3)
視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們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年級字:潔(P2) 己(P1) 從(P1) 公(P1)
年級字:克(P4) 己(P1) 奉(P3) 公(P1)
克己:約束自己;奉公:以公事爲重。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爲公。
《後漢書·祭遵傳》:“遵爲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
年級字:人(P1) 己(P1) 一(P1) 視(P1)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此正無意於我,人己一視之道,實賢人君子之盛德。”
年級字:成(P1) 己(P1) 成(P1) 物(P1)
《禮記·中庸》:“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
年級字:士(P1) 死(P3) 知(P1) 己(P1)
士:有才識的人。爲了報答知己,不惜犧牲生命。亦作“士爲知己者死”。
年級字:瘠(P0) 己(P1) 肥(P2) 人(P1)
瘠:瘦,引申爲約束;肥:胖,引申爲寬大。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宋史·趙善俊傳》:“僚屬爭言用度將不足,善俊曰:‘吾將瘠己肥人。’”
年級字:捨(P3) 己(P1) 救(P3) 人(P1)
~也要湊好了機會,不然,你把肉割下來給別人吃,人們還說許說你的肉中含有傳染病的細菌。(老舍《老張的哲學》)
年級字:蓋(P2) 不(P1) 由(P1) 己(P1)
蓋:承上文申說理由和原因;由:聽命,順從。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年級字:潔(P2) 己(P1) 奉(P3) 公(P1)
《宋書·林邑傳》:“法命肅齊,文武畢力,潔己奉公,以身率下。”
年級字:枉(P6) 己(P1) 正(P1) 人(P1)
枉:彎曲,不正;正:糾正。自己立腳不正,卻要去糾正別人。
年級字:露(P2) 才(P1) 揚(P2) 己(P1)
漢·班固《離騷序》:“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羣小之間,以離讒賊。”
年級字:各(P1) 抒(P6) 己(P1) 見(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四回:“據我主意,何不各抒己見,出個式子,豈不新鮮些?”
年級字:捨(P3) 己(P1) 爲(P2) 人(P1)
《論語·先進》:“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朱熹注:“初無捨己爲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年級字:一(P1) 己(P1) 之(P2) 私(P3)
宋·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後》:“放乎一己之私,自爲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
年級字:立(P1) 身(P1) 行(P1) 己(P1)
年級字:各(P1) 持(P4) 己(P1) 見(P1)
清·黃鈞宰《金壺七墨·堪輿》:“然此輩執術疏,謀生急,信口欺詐,言人人殊,甚至徒毀其師,子譏其父,各持己見,彼此相非。”
年級字:損(P5) 人(P1) 益(P2) 己(P1)
年級字:捨(P3) 己(P1) 芸(P6+) 人(P1)
《孟子·盡心下》:“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年級字:先(P2) 人(P1) 後(P1) 己(P1)
《禮記·坊記》:“子云:‘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年級字:逞(P4) 己(P1) 失(P2) 衆(P3)
年級字:捨(P3) 己(P1) 為(P2) 公(P1)
年級字:誅(P5) 鋤(P4) 異(P3) 己(P1)
指消滅和清除在政治上反對自己或與自己意見不合的人。
《梁書·止足·陶季直傳》:“齊武帝崩,明帝作相,誅鋤異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頗忌之,乃出爲輔國長史、北海太守。”
年級字:奉(P3) 公(P1) 己(P1)
《東觀漢記·周澤傳》:“[澤]爲澠池令,奉公剋己。”
年級字:孤(P3) 行(P1) 己(P1) 見(P1)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過去和現在都有這樣的人,企圖孤行己見,不尊重我們的意見,但是結果都不通。”
年級字:封(P1) 己(P1) 守(P2) 殘(P5)
清·黃宗羲《留別海昌同學序》:“言理學者……薄文苑爲辭章,惜儒林於皓首,封己守殘,摘索不出一卷之內。”
年級字:孤(P3) 行(P1) 己(P1) 意(P1)
魯迅《集外集·記“楊樹達”君的襲來》:“我想,原來是一個孤行己意,隨隨便便的青年,怪不得他模樣如此傲慢。”
年級字:身(P1) 不(P1) 由(P1) 己(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憐憫,誓以死報。”
年級字:反(P1) 求(P2) 諸(P4) 己(P1)
求:追究,尋求;諸:“之於”的合成詞。反過來追究自己。指從自己方面找原因。
《孟子·公孫丑上》:“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年級字:損(P5) 人(P1) 利(P2) 己(P1)
《舊唐書·陸象先傳》:“爲政者理則可矣,何必嚴刑樹威。損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
年級字:損(P5) 人(P1) 害(P1) 己(P1)
年級字:損(P5) 人(P1) 不(P1) 利(P2) 己(P1)
魯迅《書信·致曹聚仁》:“只有損人而不利己的事,我是反對的。”
年級字:士(P1) 爲(P2) 知(P1) 己(P1) 者(P1) 死(P3)
知己者:瞭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願爲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
《戰國策·趙策一》:“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年級字:以(P1) 天(P1) 下(P1) 爲(P2) 己(P1) 任(P3)
《南史·孔休源傳》:“休源風範強正,明練政體,常以天下爲己任。”
年級字:求(P2) 人(P1) 不(P1) 如(P2) 求(P2) 己(P1)
《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之己。”
jiǔ féng zhī jǐ qiān bēi shǎo
年級字:酒(P4) 逢(P4) 知(P1) 己(P1) 千(P1) 杯(P1) 少(P1)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三回:“二人也把別後之事,談了一番。三人俱備大悅。正是: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rén bù wèi jǐ tiān zhū dì miè
年級字:人(P1) 不(P1) 爲(P2) 己(P1) ,(P1) 天(P1) 誅(P5) 地(P1) 滅(P3)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這種人的腦筋,浸透着剝削階級的思想意識,他相信這樣的話:‘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他甚至用這一大套剝削階級的話,來爲他的自私自利和個人主義辯護。”
shì bù guān jǐ gāo gāo guà qǐ
年級字:事(P1) 不(P1) 關(P2) 己(P1) ,(P1) 高(P1) 高(P1) 掛(P2) 起(P1)
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爲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這是第三種。”
yǔ rén fāng biàn zì jǐ fāng biàn
年級字:與(P2) 人(P1) 方(P1) 便(P2) ,(P1) 自(P1) 己(P1) 方(P1) 便(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八回:“施主莫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與我說說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煩惱。”
yǐ jǐ zhī xīn dù rén zh fù
年級字:以(P1) 己(P1) 之(P2) 心(P1) ,(P1) 度(P2) 人(P1) 之(P2) 腹(P4)
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心思。同“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八》:“楊(楊慎)以朱(朱熹)忌而毀之,豈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乎!”
yán yǐ lǜ jǐ kuān yǐ dài rén
年級字:嚴(P4) 以(P1) 律(P5) 己(P1) ,(P1) 寬(P2) 以(P1) 待(P3) 人(P1)
宋·陳亮《謝曾察院啓》:“嚴於律己,出而見之事功;心乎愛民,動必關夫治道。”
jǐ suǒ bù yù, wù shī yú rén
年級字:己(P1) 所(P2) 不(P1) 欲(P5) ,(P1) 勿(P1) 施(P2) 於(P2) 人(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公德心、道德勸導凡事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克己的修養,不害人,不報復的善心和德行,讓社會和諧,令人不安的事不會多次重複。
己所不欲: 自己不喜歡、不願意的事物。
勿施於人: 不不要給予別人,或加在別人身上。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一折》:「待驅兵領將,積草屯糧,平白地要把鄰邦困,可不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háo bù lì jǐ zhuān mén lì rén
年級字:毫(P4) 不(P1) 利(P2) 己(P1) ,(P1) 專(P2) 門(P1) 利(P2) 人(P1)
絲毫不爲個人利益着想,一心一意做有利於他人的事情。
yǐ jǐ zhī xīn dù rén zhī xīn
年級字:以(P1) 己(P1) 之(P2) 心(P1) ,(P1) 度(P2) 人(P1) 之(P2) 心(P1)
《中庸》“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宋·朱熹注:“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嘗不同,則道之不遠於人者可見。故己之所不欲,則勿以施至於人。”
bān qǐ shí tóu dǎ zì jǐ de jiǎo
年級字:搬(P3) 起(P1) 石(P1) 頭(P1) ,(P1) 打(P1) 自(P1) 己(P1) 的(P1) 腳(P2)
搬:移動。比喻本來想害別人,結果害了自己。自食其果。
毛澤東《關於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我在1938年十月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曾經說過:‘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這就是張伯倫政策的必然結果。’”
ruò yào rén bù zhī chú fēi jǐ mò wéi
年級字:若(P3) 要(P1) 人(P1) 不(P1) 知(P1) ,(P1) 除(P2) 非(P2) 己(P1) 莫(P2) 爲(P2)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幹了壞事終究要暴露。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爲。”
hǎi nèi cún zhī jǐ tiān yá ruò bǐ lín
年級字:海(P1) 內(P1) 存(P3) 知(P1) 己(P1) ,(P1) 天(P1) 涯(P6) 若(P3) 比(P1) 鄰(P3)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天涯比鄰、天涯若比鄰形容到處都可以遇到知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鼓勵要樂觀面對人生,並且要志在四方,勇於接受在不同地方的工作,增廣見聞。前往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朋友的幫助、交流,好像常常留在身邊的鄰居一樣。
海內: 四海、中國的四周環境、到處。
天涯: 遙遠的地方。
比鄰: 鄰近、鄰居。
原文記載王勃因好友杜甫前後蜀州任職,在分手時分享內心的感受。
《孟子.梁惠王上》:「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
《書經.禹貢》:「四海會同,六府孔修。」
《五代史平話.晉史.卷上》:「皇帝傾國來救敬瑭之急,四海之人,皆服皇帝信義。」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