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ào duì
jí duì
xiāng duì
duì shǒu
jiāng duì
年級字:將(P3) 對(P1)
詞性:副詞
「將」將來,未來。
指某事可能面對產生的影響和後果。
dīngduì
huì duì
dà duì
duì jìn
Duì kè
年級字:對(P1) 客(P2)
詞性:名詞
窗壁風回午枕涼,清談相對一胡床。心知帝力同天地,能使人間白日長
Hù duì
年級字:戶(P1) 對(P1)
詞性:名詞
戶對,中國傳統建築構建之一。與門當相對,為門楣上突出之柱形木雕(磚雕),上面大多刻有以瑞獸珍禽為主題的圖案(通約一尺左右)。因一般成雙數出現,故名“戶對”。
duì cǐ
duì bǐ
年級字:對(P1) 比(P1)
對照,
比擬,
比照,
比較1.兩種事物或一事物的兩個方面 - 相對比較2.比例
duì zhì
年級字:對(P1) 質(P4)
詞性:名詞
對證指在刑事訴訟中使有關人員當面質問或對證。亦泛指與問題有關連的各方當面對證。
duì xiào
duì jué
hé duì
年級字:核(P4) 對(P1)
詞性:動詞
查對,
校對,
核查1.審核查對
例:核對數字
2.檢查或核實以確認
例:核對報告人的名單
3.放在一起仔細比較;批判地比較,仔細注意詳情細節;對照原文校正
4.逐項開列或核實[船貨、車貨或裝貨]
例:大副監督裝貨並逐項核對貨物
duì dài
年級字:對(P1) 待(P3)
看待1. 對立;對抗。
2. 指對立或可以抗衡的事物。
3. 猶相對。
4. 對偶;對舉。
5. 對付;以某種態度、行為加之於人或事物。
duì qí
年級字:對(P1) 齊(P2)
詞性:動詞
1.使兩個以上事物配合或接觸得整齊。
2.將[兩個或更多的機器部件,尤指應互相平行或成行的部件]排到正確的位置或方向。如:把輪子對齊。
jué duì
zhòng duì
duì yī
年級字:對(P1) 醫(P2)
詞性:介詞
1.對醫生說: 向醫生說話。
2.對醫療補助: 對於醫療照顧(是指受保人可以享受的疾病醫療服務)。
Duì jìng
年級字:對(P1) 鏡(P2)
詞性:名詞
《對鏡》是一首詩歌,作者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國詩人、小說家。
duì bìng
duì chàng
年級字:對(P1) 唱(P1)
詞性:形容詞
1.應答輪唱形式的對答式演唱。
2.兩個或兩組歌唱者的對答式演唱。
duì zhe
年級字:對(P1) 着(P2)
詞性:動詞,助詞
-「著」字原本的寫法是「箸」, 戰國後出現「著」, 之後再有「着」。
- 國內和香港有用「著」和「着」,一般「着」字放在助詞之後。
- 台灣地區主要用「著」。
zhēn duì
年級字:針(P2) 對(P1)
詞性:動詞
「針」集中資源和力量。
「對」對付,面對,處理。
「針對」指刻意地、有意地集中對付或處理一件事或一個人。
duì yú
duì fāng
年級字:對(P1) 方(P1)
己方,
我方,
自己1. 相對的一方。
2. 是平方。兩個相同數的乘積。
yìng duì
duì àn
Bà duì
年級字:爸(P1) 對(P1)
詞性:副詞
1.父親朝著(方向)。
2.父親跟,和(某人)。
3.父親是正確的。
fǎn duì
duì cè
年級字:對(P1) 策(P4)
詞性:名詞
1.對付的策略或辦法
例:商量對策
2.應考的人在殿試中對答皇帝有關政治經濟的策問
duì dá
yí duì
fú duì
duì tái
年級字:對(P1) 台(P2)
詞性:副詞
在比賽、競賽、選舉活動中,用於稱呼對方團隊或與對方團隊。
xū duì
duì nèi
年級字:對(P1) 內(P1)
詞性:介詞
對外屬於或發生於特定民族或主權國家的權力、管轄、組織界限範圍之內的。
bùduì
年級字:不(P1) 對(P1)
1.有誤差或錯誤的 。2.不正常的 。3.不和睦;合不來 。
duì miàn
Dù duì
Rèn duì
bǎn duì
年級字:板(P2) 對(P1)
詞性:形容詞
指詩文中呆板的對偶句。
例: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三:“‘國尚師位,家崇儒門’,老生闆對, 唐 律賦之不若矣。”
yī duì
年級字:一(P1) 對(P1)
詞性:量詞
常見詞組一雙單獨兩件相同一齊的人、或物件
例子:一對耳朵、一對夫婦、一對眼鏡。
pài duì
duì kàng
duì bǎo
dú duì
年級字:獨(P4) 對(P1)
詞性:動詞
1.單獨召見問對。
例:《新唐書·蔣伸傳》:“ 宣宗雅信愛伸,每見必諮天下得失…… 伸三起三留,﹝帝﹞曰:'他日不復獨對卿矣。' 伸不諭,未幾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清昭槤《嘯亭雜錄·用傅文忠》:“ 傅文忠為椒房懿親,人實勤謹,故特命晚間獨對,復賞給黃帶,四團龍補服。”《清史稿·文祥傳》:“ 英法聯軍犯天津, 僧格林沁密疏請幸熱河。 文祥……力持不可,偕廷臣言之,復請獨對。”
2.獨自面對;單獨相對。
例:清劉獻廷《和異君看梅之作》:“佳遊深寤寐,獨對真徘徊。” 茅盾《色盲》:“﹝ 林白霜﹞和青年女子獨對,而且在一個汽車裡,這在他還是第一次,雖然不至於手足無措,確有幾分徬徨無主了。”
qiáng duì
duì huà
dí duì
duì lì
年級字:對(P1) 立(P1)
詞性:形容詞
作對,
對峙,
對抗同一,
妥協,
統一1. 兩種事物或一種事物中的兩個方面之間的相互抵消、抑制、中和或其他的相反作用。2. 兩種力量之間競爭、傾軋或敵對行動的事實。
3. 衝突的勢力或傾向的對抗。
Duì zuò
yán duì
duì chèn
年級字:對(P1) 稱(P2)
詞性:形容詞
指圖形或物體兩對的兩邊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狀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對應的關係
例:我國的建築,…絕大部分是對稱的.
duìbái
年級字:對(P1) 白(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在演戲時和劇中對手的對話。
對: 對手、對方。
白: 白話文。
duì rì
年級字:對(P1) 日(P1)
1. 回答有關太陽問題的故事。出處有二:(1)《後漢書·黃琬傳》:“ 建和 元年正月日食……太后詔問所食多少, 瓊 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miàn duì
年級字:面(P1) 對(P1)
詞性:動詞
面臨迴避,
逃避面臨, 遭遇到。指面對面或彷彿面對面。含有決心和堅毅或對一個人處境的真實評價。
duì fù
kuì duì
duì zhì
duì jīn
duì hú
wěi duì
duì cuò
年級字:對(P1) 錯(P1)
詞性:名詞
《沒有誰比我更疼你》用音樂表達心中無法表達的愛恨情愁。沒有誰比我更疼你,難道你不懂我的心裡,複雜而糾結的心情。用心去傾聽女人的內心世界。
duì xiàng
年級字:對(P1) 象(P1)
目標1. 目標
2. 戀愛的對方
3. 描寫或寫實的特定人或物
duì lián
年級字:對(P1) 聯(P3)
詞性:名詞,名詞
字數相同,用字互相對仗的兩個句子。
【例】門前貼著的這副對聯,是祝福這家人長壽多福。
年級字:牛(P1) 衣(P1) 對(P1) 泣(P4)
睡在牛衣裏,相對哭泣。形容夫妻共同過着窮困的生活。
《漢書·王章傳》:“初,章爲渚生學長安,獨與妻居。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與妻決,涕泣。”
年級字:對(P1) 簿(P4) 公(P1) 堂(P2)
簿:文狀、起訴書之類;對簿:受審問;公堂:舊指官吏審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審問。
《史記·李將軍列傳》:“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
年級字:對(P1) 客(P2) 揮(P3) 毫(P4)
宋·黃庭堅《病起荊江即事》詩之八:“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
年級字:三(P1) 夫(P2) 之(P2) 對(P1)
《晉書·王濬傳》:“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參之著;而讒構沸騰,非徒三夫之對,外內扇助,爲二五之應。”
年級字:對(P1) 酒(P4) 當(P2) 歌(P1)
對着酒應該放聲高唱。原意是人生時間有限,應該有所作爲。後也用來指及時行樂。
年級字:對(P1) 證(P4) 下(P1) 藥(P2)
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採取有效的措施。同“對症下藥”。
《朱子語類》卷四一:“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
年級字:對(P1) 景(P2) 傷(P2) 情(P2)
對景:對着眼前的景物。看見眼前熟悉的景物,因而聯想到一些人和事,引起傷感。
元·無名氏《集賢賓·逍遙樂》散曲:“我從來眼硬,不由人對景傷情一哭一個放聲。”
年級字:對(P1) 牛(P1) 彈(P4) 琴(P2)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麼。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爲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年級字:對(P1) 牀(P1) 夜(P2) 雨(P1)
唐·白居易《雨中招張司業宿》詩:“能來同宿否,聽雨對牀眠。”
年級字:對(P1) 牀(P1) 夜(P2) 語(P1)
宋·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詞:“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牀夜語。”
年級字:灑(P4) 掃(P1) 應(P2) 對(P1)
灑水掃地,酬答賓客。封建時代儒家教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宋·朱熹《〈大學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年級字:對(P1) 床(P1) 夜(P2) 雨(P1)
唐·白居易《雨中招張司業宿》詩:“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
年級字:應(P2) 對(P1) 如(P2) 流(P1)
年級字:枝(P1) 對(P1) 葉(P1) 比(P1)
唐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及其大壞也,儷偶章句,使枝對葉比,以八病四聲爲梏拳,拳拳守之,如奉法令。”
年級字:楚(P2) 囚(P4) 對(P1) 泣(P4)
楚囚:原指被俘到晉國的楚國人,後泛指處於困境,無計可施的人。比喻在情況困難、無法可想時相對發愁。
《晉書·王導傳》:“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
年級字:唱(P1) 對(P1) 臺(P0) 戲(P2)
過去,兩個戲班子爲了搶生意,有時候會硐一時間演同樣的戲,稱爲唱對臺戲。比喻採取與對方相對的行動,來反對或搞垮對方。
《太白》創刊之初,原有一點同當時風行的《論語》、《人間世》~的意思。(唐弢《憶〈太白〉》)
年級字:相(P1) 對(P1) 無(P2) 言(P1)
宋·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詞:“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年級字:文(P1) 不(P1) 對(P1) 題(P2)
文章裏的意思跟題目對不上。指人說話或寫文章不能針對主題。
冰心《我的學生》:“她睡夢中常說英語—有時文不對題的使人發笑。”
年級字:針(P2) 鋒(P3) 相(P1) 對(P1)
針鋒:針尖。針尖對針尖。比喻雙方在策略、論點及行動方式等方面尖銳對立。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夫一切回答,如針鋒相投,無纖毫參差。”
年級字:應(P2) 時(P1) 對(P1) 景(P2)
清·曾樸《孽海花》第八回:“應時對景,我們各賀一杯,你再說飛觴吧。”
年級字:對(P1) 症(P4) 發(P1) 藥(P2)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5回:“女人家肚痛得那麼利害,怕不是生產,這正是對症發藥呢!”
年級字:東(P1) 牀(P1) 擇(P5) 對(P1)
明·吳承恩《壽胡母牛老夫人秩障詞》:“東牀擇對,得鳳舉之名英;中遘冓宣勞,勵雞鳴之至誠。”
年級字:臨(P3) 風(P1) 對(P1) 月(P1)
面對清風明月。形容所處的景色非常容易引發人的思緒。
年級字:風(P1) 雨(P1) 對(P1) 床(P1)
指兄弟或親友久別後重逢,共處一室傾心交談的歡樂之情。
唐·韋應物《示全真元常》:“寧知風雨夜,复此對床眠。”
年級字:遙(P3) 遙(P3) 相(P1) 對(P1)
遠遠地對着。多形容兩樣事物的性質或形狀相類似,配得上。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十六回:“兩邊行軍隊伍,已分爲甲乙兩壘,大家佔着一塊地面,作遙遙相對之勢。”
年級字:成(P1) 雙(P2) 作(P2) 對(P1)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假若是怨女曠夫,買吃了成雙作對。”
年級字:門(P1) 當(P2) 戶(P1) 對(P1)
舊時指男女雙方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相當,結親很適合。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雖然不是門當戶對,也強如陷於賊中。”
年級字:對(P1) 頭(P1) 冤(P5) 家(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四回:“真真那一世的對頭冤家!你何苦來還來使促俠·從前你媽要想害我,如今又來害妞兒,我和你幾輩子的仇呢?”
年級字:冤(P5) 家(P1) 對(P1) 頭(P1)
清·李漁《慎鸞交·狠圖》:“誰想才學之才與錢財之財兩下里是冤家對頭,從來不肯見面的。”
年級字:唱(P1) 對(P1) 台(P2) 戲(P2)
過去,兩個戲班子為了搶生意,有時候會硐一時間演同樣的戲,稱為唱對台戲。比喻採取與對方相對的行動,來反對或搞垮對方。
年級字:望(P2) 衡(P4) 對(P1) 宇(P4)
衡:用橫木做門,引伸爲門;宇:屋檐下,引伸爲屋。形容住處相距很近,可以互相望見。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司馬德操宅洲之陽,望衡對宇,歡情自接。”
年級字:夜(P2) 雨(P1) 對(P1) 牀(P1)
唐·白居易《雨中招張司業宿》詩:“能來同宿否,聽雨對牀眠。”
年級字:成(P1) 雙(P2) 成(P1) 對(P1)
《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講到姐姐今日這喜事,不但有媒有妁,並且不請得是成雙成對的媒妁,餘外更多着一位月下老人。”
年級字:對(P1) 薄(P4) 公(P1) 堂(P2)
年級字:對(P1) 牀(P1) 風(P1) 雨(P1)
指親友或兄弟久別重逢,在一起親切交談。同“對牀夜雨”。
蘇曼殊《致劉三書》:“回憶秣陵半載,對牀風雨,受教無量,而今安可得耶?”
年級字:三(P1) 曹(P5) 對(P1) 案(P2)
年級字:對(P1) 症(P4) 下(P1) 藥(P2)
針對病症用藥。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採取有效的措施。
《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
年級字:對(P1) 答(P2) 如(P2) 流(P1)
對答:回答。回答問話象流水一樣快。形容口才好,反應快。
年級字:當(P2) 頭(P1) 對(P1) 面(P1)
年級字:應(P2) 對(P1) 如(P2) 響(P2)
年級字:死(P3) 無(P2) 對(P1) 證(P4)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折:“那廝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個死無對證。”
年級字:棋(P2) 逢(P4) 對(P1) 手(P1)
《晉書·謝安傳》:“安常棋劣於玄,是日玄懼,便爲敵手而又不勝。”唐·杜荀鶴《觀棋》詩:“有時逢敵手,對局到深更。”
年級字:生(P1) 日(P1) 派(P2) 對(P1)
詞性:名詞
生日會「派對」來自英語 "Party" 的譯音-外來譯音語。
年級字:三(P1) 對(P1) 六(P1) 面(P1)
指有關雙方在證人或中間人在場時,辦理手續或說明情由。
茅盾《子夜》:“回頭我自會請三先生來,大家三對六面講個明白。”
年級字:楚(P2) 囚(P4) 相(P1) 對(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周顗)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王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年級字:從(P1) 容(P2) 應(P2) 對(P1)
明·李贄《焚書·雜述·豫約》:“有問乃答,不問即默,安閒自在,從容應答,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年級字:對(P1) 景(P2) 掛(P2) 畫(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一回:“他們諸位姐姐過謙,都不肯猜,我卻打着了,是‘集賢賓’,這才叫對景掛畫哩。”
年級字:新(P1) 亭(P1) 對(P1) 泣(P4)
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聲哭。表示痛心國難而無可奈何的心情。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
年級字:抽(P3) 黃(P1) 對(P1) 白(P1)
唐·柳宗元《乞巧文》:“眩耀爲文,瑣碎排偶,抽黃對白,啽哢飛走。”
年級字:夜(P2) 雨(P1) 對(P1) 床(P1)
唐·白居易《雨中招張司業宿》詩:“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
年級字:牛(P1) 農(P2) 對(P1) 泣(P4)
睡在牛衣裏,相對哭泣。形容夫妻共同過着窮困的生活。
《漢書·王章傳》:“初,章爲渚生學長安,獨與妻居。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與妻決,涕泣。”
年級字:不(P1) 大(P1) 對(P1) 頭(P1)
有了問題,出了毛病,指有(身心、機能)失調的迹象。
年級字:對(P1) 牛(P1) 鼓(P2)
比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同“對牛彈琴”。
《莊子·齊物論》“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晉·郭象注:“是猶對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術終於昧然也。”
年級字:無(P2) 言(P1) 可(P1) 對(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四:“師曰:‘這老和尚被我一問直得無言可對。’”
年級字:風(P1) 雨(P1) 對(P1) 牀(P1)
指兄弟或親友久別後重逢,共處一室傾心交談的歡樂之情。
唐·韋應物《示全真元常》:“寧知風雨夜,復此對牀眠。”
年級字:對(P1) 症(P4) 之(P2) 藥(P2)
《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
年級字:三(P1) 頭(P1) 對(P1) 案(P2)
指有關雙方在證人或中間人在場時一起對質,講清楚事情真相。
郭寶昌《大宅門》第二十八章:“白氏三兄弟‘三頭對案’,現場監督,明唱明記覈查賬簿,那情景很是莊重。”
年級字:形(P2) 影(P2) 相(P1) 對(P1)
年級字:針(P2) 尖(P2) 對(P1) 麥(P2) 芒(P3)
老舍《荷珠配》第一場:“黃龍袞你這小子真叫會算賬!怎奈呀針尖對麥芒,全三爺子不會上你的當。”
dāng miàn luó duì miàn gǔ
年級字:當(P2) 面(P1) 鑼(P4) 對(P1) 面(P1) 鼓(P2)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一回:“他聽見俺娘說不拘幾時要對這活,他如何就慌了。要着我,你兩個當面鑼、對面鼓的對不是!”
年級字:牛(P1) 頭(P1) 不(P1) 對(P1) 馬(P1) 嘴(P2)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十一卷:“皁隸兜臉打一啐,罵道:‘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
年級字:唇(P3) 不(P1) 對(P1) 馬(P1) 嘴(P2)
年級字:牛(P1) 頭(P1) 不(P1) 對(P1) 馬(P1) 面(P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二十四回:“盡其所有寫上,都是牛頭不對馬面。”
年級字:頭(P1) 不(P1) 對(P1) 馬(P1) 嘴(P2)
年級字:脣(P3) 不(P1) 對(P1) 馬(P1) 嘴(P2)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九:“驢脣馬嘴誇我解問,十轉五轉饒你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