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微(P2) 察(P2) 秋(P1) 毫(P4)
年級字:觀(P2) 貌(P2) 察(P2) 色(P1)
《韓非子·八奸》:“優笑侏儒,左右近習,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年級字:察(P2) 己(P1) 知(P1) 人(P1)
年級字:洞(P2) 察(P2) 其(P2) 奸(P3)
《明史·董傳策傳》:“嵩稔惡誤國,陛下豈不洞燭其奸。”
年級字:察(P2) 今(P1) 知(P1) 古(P1)
指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它總是循着時間的先後逐漸演變而成的。觀察它的現在,可以推知它的本來面目。
年級字:察(P2) 言(P1) 觀(P2) 行(P1)
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五》:“古者察言觀行,而善惡彰焉。”
年級字:察(P2) 察(P2) 為(P2) 明(P1)
察察:分析明辨;明:精明。形容專在細枝末節上顯示精明。
《晉書·皇甫謐傳》:“欲溫溫而和暢,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年級字:察(P2) 察(P2) 而(P1) 明(P1)
《晉書·皇甫謐傳》:“若乃聖帝之創化也,參德乎二皇,齊風乎虞夏,欲溫溫而和暢,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年級字:察(P2) 言(P1) 觀(P2) 色(P1)
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年級字:洞(P2) 幽(P4) 察(P2) 微(P2)
年級字:洞(P2) 察(P2) 一(P1) 切(P2)
年級字:家(P1) 至(P1) 戶(P1) 察(P2)
年級字:端(P2) 倪(P0) 可(P1) 察(P2)
年級字:明(P1) 察(P2) 秋(P1) 毫(P4)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年級字:明(P1) 廉(P4) 暗(P2) 察(P2)
年級字:察(P2) 納(P4) 雅(P3) 言(P1)
年級字:察(P2) 顏(P2) 觀(P2) 色(P1)
清·唐甄《潛書·食難》:“吾老矣,豈能復俯首於他人之宇下,察顏觀色,以求無拂於人,吾不能也。”
年級字:仰(P4) 觀(P2) 俯(P5) 察(P2)
仰:擡起頭;俯:低下頭,彎下腰。指多方或仔細觀察。
《周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年級字:習(P1) 焉(P0) 不(P1) 察(P2)
習:習慣;焉:語氣詞,有“於此”的意思;察:覺察。指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年級字:析(P4) 微(P2) 察(P2) 異(P3)
明何景明《結腸賦》:“有木連理,草交莖兮;烈魂潔魄,孚女貞兮;析微察異,實此之類兮;附物著靈,見胸臆兮。”
年級字:實(P1) 地(P1) 考(P3) 察(P2)
詞性:名詞
實地考察就是到指定的地方去做研究。指為明白一個事物的真相,勢態發展流程,而去實地進行直觀的,局部進行詳細的調查。在考察過程中,要隨時對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努力把握住考察對象的特點
年級字:察(P2) 察(P2) 爲(P2) 明(P1)
察察:分析明辨;明:精明。形容專在細枝末節上顯示精明。
《晉書·皇甫謐傳》:“欲溫溫而和暢,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年級字:觀(P2) 風(P1) 察(P2) 俗(P2)
唐·劉知幾《史通·載文》:“其理讜而切,其文簡而要,足以懲惡勸善,觀風察俗者矣。”
年級字:觀(P2) 形(P2) 察(P2) 色(P1)
《水滸傳》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說……觀形察色,見貌之情。”
年級字:洞(P2) 察(P2) 秋(P1) 毫(P4)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鳥獸秋天身上新生的細毛,比喻極其細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年級字:靜(P2) 觀(P2) 默(P3) 察(P2)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例如畫家的畫人物,也是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
年級字:察(P2) 見(P1) 淵(P5) 魚(P1)
《史記·吳王濞列傳》:“且夫‘察見淵魚,不祥’。”
年級字:聆(P4) 音(P1) 察(P2) 理(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14回:“我老孫,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見貌辨色,聆音察理。”
年級字:亟(P0) 疾(P2) 苛(P6+) 察(P2)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且秦以任刀筆之吏,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
年級字:明(P1) 察(P2) 暗(P2) 訪(P3)
從明裏細心察看,從暗裏詢問瞭解。指用各種方法朝廷調查研究。
清·吳趼人《痛史》第十一回:“我住在此處,徒佔一席,於事無濟,倒不如仍然到外面去,明察暗訪。”
míng chá qiū háo bù jiàn yú xīn
年級字:明(P1) 察(P2) 秋(P1) 毫(P4) ,(P1) 不(P1) 見(P1) 輿(P0) 薪(P6)
目光敏銳,可以看清鳥獸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爲人精明,只看到小節,看不到大處。
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 ér bù jiàn yú xīn
年級字:明(P1) 察(P2) 秋(P1) 毫(P4) 之(P2) 末(P3) ,(P1) 而(P1) 不(P1) 見(P1) 輿(P0) 薪(P6)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只看到小處,看不到大處。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