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人(P1) 財(P3) 兩(P1) 失(P2)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遇夫》:“王三中了舉,不久到了京,白白地要了玉堂春去,可不人財兩失?”
年級字:逐(P4) 失(P2) 返(P2)
張爾田《〈詞莂〉序》:“雖絜瓶庸受,逐宕失返,若夫越世扶衰,有足徵也。”
年級字:若(P3) 有(P1) 所(P2) 失(P2)
好象丟了什麼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裏感到空虛。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廢枕,日漸委悴。”
年級字:失(P2) 之(P2) 交(P1) 臂(P2)
《莊子·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
年級字:失(P2) 魂(P4) 喪(P5) 膽(P3)
巴金《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他那四方臉、紫紅臉膛、寬肩膀、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貫長虹的英雄氣概,使得那一羣脫離了大隊的英國皇家軍失魂喪膽。”
年級字:迷(P2) 蹤(P5) 失(P2) 路(P1)
年級字:舉(P2) 止(P1) 失(P2) 措(P5)
宋·莊季裕《雞肋編》下卷:“材上加契者,謂之足材,其規矩制度,皆以章契爲祖。今人以舉止失措者,謂之失章失契,蓋謂此也。”
年級字:失(P2) 道(P1) 寡(P4) 助(P1)
道:道義;寡:少。做事違反正義的人,一定得不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
《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年級字:得(P1) 失(P2) 參(P3) 半(P1)
得失:得到與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當。
年級字:小(P1) 己(P1) 得(P1) 失(P2)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小雅》譏小己之丟失,其流及上。”
年級字:輕(P2) 重(P1) 失(P2) 宜(P3)
年級字:得(P1) 而(P1) 復(P4) 失(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孔明變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復失,與不得同。公以此賀我,實足使我愧赧耳!’”
年級字:謹(P5) 毛(P1) 失(P2) 貌(P2)
原指繪畫時小心地畫出了細微而無關緊要之處,卻忽略了整體面貌。後用以比喻注意了小處而忽略了大處。
年級字:顧(P3) 此(P2) 失(P2) 彼(P5)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六回:“分軍爲三:一軍攻麥城,一軍攻紀南城,大五率大軍直搗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顧此失彼,二城若破,郢不守矣。”
年級字:時(P1) 不(P1) 可(P1) 失(P2)
年級字:失(P2) 馬(P1) 塞(P3) 翁(P4)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我家雖不寬餘,也還可以勉強溫飽,都因我無端的官興發作,幾乎弄得家破人亡;還仗天祖之靈,才幸而作了個‘失馬塞翁’。”
年級字:黯(P6) 然(P2) 失(P2) 色(P1)
黯然:心裏不舒服、情緒低落的樣子;失色:因驚恐而變以臉色。本指心懷不好,臉色難看。後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遠遠不如。
南朝梁·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李善注:“黯然,失色貌”
年級字:酒(P4) 後(P1) 失(P2) 言(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六回:“楊雄道:‘兄弟,你休怪我。是我一時愚蠢,不是了,酒後失言,反被那婆娘瞞過了,怪兄弟相鬧不得。我今特來尋賢弟,負荊請罪。’”
年級字:少(P1) 條(P1) 失(P2) 教(P1)
年級字:秦(P6+) 失(P2) 其(P2) 鹿(P2)
年級字:萬(P2) 不(P1) 失(P2) 一(P1)
《韓非子·解老》:“治鄉治邦蒞天下者,各以此科適觀息耗則萬不失一。”《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於骨法,憂喜在於容色,成敗在於決斷,以此參之,萬不失一。’”
年級字:塞(P3) 翁(P4) 失(P2) 馬(P1)
塞:邊界險要之處;翁:老頭。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爲好事。
《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故福之爲禍,禍之爲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年級字:得(P1) 不(P1) 酬(P4) 失(P2)
《後漢書·西羌傳論》:“軍書未奏其利害,而離叛之關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
年級字:得(P1) 馬(P1) 失(P2) 馬(P1)
年級字:失(P2) 魂(P4) 喪(P5) 魄(P5)
元·劉唐卿《降桑》第二折:“您孩兒爲母不安,這些時衣不解帶,寢食俱發,憂悽不止,行坐之間,猶如失魂喪魄。”
年級字:壽(P4) 陵(P2) 失(P2) 步(P1)
《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年級字:引(P2) 喻(P3) 失(P2) 義(P3)
引喻:引用類似的例證來說明事理。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說話不恰當,不合道理。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年級字:不(P1) 失(P2) 時(P1) 機(P2)
失:耽誤,錯過。時機:具有時間性的機會。不錯過當前的機會。指辦事要抓住適宜的時間和有利的機會。
周恩來《關於黨的“六大”的研究》:“這時離國共分裂還有兩個月,如果……努力去做,還不失時機。”
年級字:失(P2) 魂(P4) 落(P2) 魄(P5)
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爲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爲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裏飢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年級字:張(P2) 惶(P6) 失(P2) 措(P5)
張惶:慌張;失措:舉止失去常態。驚慌得不知怎麼辦才好。
清·採蘅子《蟲鳴漫錄》:“遍索新郎不得,合家大噪,遠近尋覓,廩生與表妹亦張惶失措。”
年級字:驚(P2) 惶(P6) 失(P2) 措(P5)
《北齊書·元暉業傳》:“(元)孝友臨刑,驚慌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年級字:爭(P2) 雞(P1) 失(P2) 羊(P1)
年級字:琴(P2) 瑟(P5) 失(P2) 調(P4)
琴瑟:古樂器名,比喻夫婦。琴瑟演奏的不諧調。比喻政令不當,失去調節。也比喻夫婦不和。
《漢書·董仲書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
年級字:相(P1) 顧(P3) 失(P2) 色(P1)
顧:看;失色:因驚恐而變了臉色。你看我,我看你,嚇得臉色都變了。
《舊五代史·周書·段希堯傳》:“使於吳越,及乘舟泛海,風濤暴起,楫師僕從,皆相顧失色。”
年級字:成(P1) 敗(P2) 得(P1) 失(P2)
《三國志·吳書·步騭》:“女配太子,受禮若吊,慷愾之趨,惟篤之物,成敗得失,皆如所慮,可謂守道見機,好古之士也。”
年級字:悵(P6+) 然(P2) 自(P1) 失(P2)
悵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形容神志迷亂,像失去什麼似的樣子。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殷悵然自失。”
年級字:惜(P2) 指(P2) 失(P2) 掌(P3)
惜:吝惜。因捨不得一個指頭而失掉一個手掌。比喻因小失大。
《南史·阮佃夫傳》:“又廬江何恢有妓張耀華美而有寵,……見張氏,悅之,頻求。恢曰:‘恢可得,此人不可得也。’佃夫拂衣出戶,曰:‘惜指失掌耶?’遂諷有司以公事彈恢。”
年級字:手(P1) 足(P1) 失(P2) 措(P5)
年級字:得(P1) 失(P2) 相(P1) 半(P1)
得失:得到與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當,不相上下。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全琮傳》:“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豈得謂全哉?”
年級字:失(P2) 精(P2) 落(P2) 彩(P1)
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四折:“許佳期無處追尋,走海上失精落彩。”
年級字:茫(P5) 然(P2) 若(P3) 失(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精神不集中,像失去了東西。
茫然:精神呆滯。
若失:好像失去了東西。
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樣子。
先秦·孟軻《孟子·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撫然爲間曰:『命之矣。』集註:『撫然茫然自失之貌。』」
年級字:不(P1) 失(P2) 撮(P5)
圭撮:容量詞,六慄爲一圭,十圭爲一撮。形容數量準確。
年級字:驚(P2) 慌(P3) 失(P2) 色(P1)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與倪忠毫無主意,看見開門,以爲惡奴前來陷害,不由的驚慌失色。”
年級字:得(P1) 失(P2) 在(P1) 人(P1)
指人生的勝利失敗就取決與本人的努力與否。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年級字:樵(P0) 蘇(P3) 失(P2) 爨(P0)
清·吳偉業《偶成》詩之十二:“冠櫛懶施高枕,樵蘇失爨清淡。”
年級字:泥(P2) 名(P2) 失(P2) 實(P1)
宋·程大昌《考古編·詩論九》:“夫其本聖言而推之者,尚破碎如此,其他何可泥名失實而不敢加辨也歟!”
年級字:張(P2) 慌(P3) 失(P2) 措(P5)
年級字:驚(P2) 愕(P6) 失(P2) 色(P1)
失色:由於受驚或害怕而面色蒼白。驚恐得改變了神色。形容十分吃驚。
《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上卷》:“契丹以馬軍萬人拒之於前,將士皆驚愕失色。”
年級字:顧(P3) 小(P1) 失(P2) 大(P1)
漢·焦贛《易林·賁之蒙》:“戴盆望天,不見星辰,顧小失大,福逃牆外。”
年級字:進(P1) 退(P2) 失(P2) 圖(P2)
年級字:驚(P2) 惶(P6) 失(P2) 色(P1)
元·孔齊《至正直記·羅太無高節》:“司徒稱名大呼,以手觸扃。從官偕至者,動以百騎,驚惶失色”
年級字:失(P2) 而(P1) 復(P4) 得(P1)
年級字:坐(P1) 失(P2) 良(P1) 機(P2)
年級字:得(P1) 失(P2) 榮(P2) 枯(P2)
元·沈和《賞花時·瀟湘八景》套曲:“休說功名,皆是浪語,得失榮枯總是虛。”
年級字:百(P1) 不(P1) 失(P2) 一(P1)
一百次中無一次失誤。表示射箭或打槍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漢·王充《論衡·須頌》:“從門應庭,聽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窺室,百不失一。”
年級字:啞(P4) 然(P2) 失(P2) 笑(P1)
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禹乃啞然而笑。”
年級字:亡(P2) 魂(P4) 失(P2) 魄(P5)
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爲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爲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裏飢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年級字:為(P2) 小(P1) 失(P2) 大(P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二十九回:“你若不肯,他就告訴了大老爺,找你點錯處,革掉了你,你能為小失大嗎?”
年級字:相(P1) 形(P2) 失(P2) 色(P1)
失色:失去光彩。和同類的事物相比較,顯得大大不如。
秦牧《在仙人掌叢生的地方》:“仙人掌終於鍛鍊出現在這樣一種使普通植物爲之相形失色的倔強性格和卓特風貌。”
年級字:掩(P4) 口(P1) 失(P2) 聲(P1)
明·馬愈《馬氏日抄·風異》:“衆聞予言,將以爲誕也,皆掩口失聲。”
年級字:忘(P2) 恩(P2) 失(P2) 義(P3)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二回 :“李固道:‘我不是忘恩失義的人,慢慢地報答你兩個。’”
年級字:百(P1) 無(P2) 一(P1) 失(P2)
漢·王充《論衡·須頌》:“從門應庭,聽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窺室,百不失一。”
年級字:仿(P3) 徨(P0) 失(P2) 措(P5)
年級字:患(P3) 得(P1) 患(P3) 失(P2)
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年級字:得(P1) 失(P2) 成(P1) 敗(P2)
晉·陸機《五等諸侯論》:“五等之制,始於黃、唐:郡縣之治,創自秦、漢。得失成敗,備在曲謨,是以其祥,可得而言。”
年級字:爽(P4) 然(P2) 若(P3) 失(P2)
爽然:主意不定的樣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無主、空虛悵惘的神態。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讀《鵬鳥賦》,同生死,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年級字:進(P1) 退(P2) 失(P2)
前進和後退都失去了依據。形容無處容身。也指進退兩難。同“進退無據”。
年級字:愛(P1) 鶴(P2) 失(P2) 衆(P3)
《左傳·閔公二年》:“狄人伐魏,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有祿位,餘焉能戰?’”
年級字:是(P1) 非(P2) 得(P1) 失(P2)
年級字:大(P1) 驚(P2) 失(P2) 色(P1)
年級字:失(P2) 張(P2) 失(P2) 智(P3)
年級字:機(P2) 難(P2) 輕(P2) 失(P2)
年級字:徬(P0) 徨(P0) 失(P2) 措(P5)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我母親只氣得面白脣青,一句話也沒有,嬸孃也是徬徨失措。”
年級字:驚(P2) 皇(P3) 失(P2) 措(P5)
年級字:儉(P3) 存(P3) 奢(P5) 失(P2)
儉:節儉。存:留存。奢:奢侈。節儉的人就是能留存下來,奢侈的人必然敗亡。
年級字:倉(P2) 皇(P3) 失(P2) 措(P5)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金生色》:“血溢不止,少頃已絕,嫗倉皇失措。”
年級字:進(P1) 退(P2) 失(P2) 措(P5)
宋·周煇《清波雜誌》卷五:“昔之照壁後,訾相人物,指摘儀度,見其或被上官詆訶,進退失措者,莫不羣笑,聲聞於外。”
年級字:怛(P0) 然(P2) 失(P2) 色(P1)
宋·蘇洵《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聞介馬萬騎馳過,劍槊相摩,終夜有聲,人者怛然失色。”
年級字:纖(P6) 介(P2) 之(P2) 失(P2)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春秋記纖介之失。”
年級字:千(P1) 慮(P4) 一(P1) 失(P2)
《晏子春秋·雜下十八》:“嬰聞之:聖人千慮,必有一失; 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年級字:驚(P2) 魂(P4) 失(P2) 魄(P5)
年級字:悵(P6+) 然(P2) 若(P3) 失(P2)
悵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 象失去什麼似的煩惱不快。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殷悵然自失。”
年級字:交(P1) 臂(P2) 失(P2) 之(P2)
《莊子·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
年級字:得(P1) 不(P1) 償(P4) 失(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因小失大宋·蘇軾《和子由除日見寄》詩:“感時嗟事變,所得不償失。”
《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權遂征夷州,得不補失。」
年級字:失(P2) 諸(P4) 交(P1) 臂(P2)
年級字:然(P2) 若(P3) 失(P2)
惘然:失意的樣子。心情不舒暢,好象丟掉了什麼東西似的。
《後漢書·黃憲傳》:“是時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見憲未嘗不正容,及歸,惘然若有失也。”
年級字:丟(P1) 魂(P4) 失(P2) 魄(P5)
俞林《在太行山上》:“小範首先從樹叢後面猛跳出來,那傢伙嚇得丟魂失魄,尖叫一聲,返身就跑。”
年級字:得(P1) 不(P1) 補(P2) 失(P2)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權遂徵夷州,得不補失。”
年級字:驚(P2) 恐(P2) 失(P2) 色(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五回:“三藏聞言,驚恐失色道:‘徒弟,似此如何?’行者笑道:‘放心!放心!’把他這寶貝都拿來與我。”
年級字:援(P5) 鱉(P6+) 失(P2) 龜(P3)
《淮南子·說山訓》:“殺戎馬而求狐狸,援兩鱉而失靈龜,斷右臂而爭一毛,折莫邪而爭錐刀,用智如此,豈足高乎?”
年級字:喪(P5) 魂(P4) 失(P2) 魄(P5)
魯迅《墳·未有天才之前》:“自從新思潮來到中國以後,其實何嘗有力,而一羣老頭子,還有少年,卻已喪魂失魄的來講國故了。”
年級字:張(P2) 皇(P3) 失(P2) 措(P5)
張皇:慌張;失措:舉止失去常態。驚慌得不知怎麼辦纔好。
清·採蘅子《蟲鳴漫錄》:“遍索新郎不得,閤家大噪,遠近尋覓,廩生與表妹亦張皇失措。”
年級字:記(P1) 功(P1) 忘(P2) 失(P2)
《後漢書·黨錮傳·李膺》:“夫立政之要,,是以武帝舍安國於徒中,宣帝徵張敞於亡命。”一本作“記功忘過”。
年級字:不(P1) 失(P2) 黍(P6+)
《漢書·律曆志上》:“權輕重不失黍絫。”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十黍爲絫,十絫爲一銖。”
年級字:忙(P2) 中(P1) 有(P1) 失(P2)
年級字:失(P2) 張(P2) 冒(P1) 勢(P3)
《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春梅道:‘怪因,失張冒勢,恁唬我一跳。有要沒緊,兩頭回來遊魂哩。’”
年級字:聞(P2) 雷(P3) 失(P2) 箸(P0)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年級字:窮(P3) 不(P1) 失(P2) 義(P3)
年級字:大(P1) 失(P2) 所(P2) 望(P2)
年級字:爲(P2) 小(P1) 失(P2) 大(P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二十九回:“你若不肯,他就告訴了大老爺,找你點錯處,革掉了你,你能爲小失大嗎?”
年級字:舉(P2) 措(P5) 失(P2) 當(P2)
年級字:失(P2) 魂(P4) 蕩(P3) 魄(P5)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嚴蕊]乃是個絕色的女子。一應琴棋書畫,歌舞管絃之類,無所不通……所以人見了的,沒一個不失魂蕩魄在他身上。”
年級字:機(P2) 不(P1) 可(P1) 失(P2)
機:機會;時:時機。好的時機不可放過,失掉了不會再來。
五代·安重榮《上石敬瑭表》:“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年級字:喪(P5) 身(P1) 失(P2) 節(P1)
魯迅《小說舊聞鈔·紅樓夢》:“以妙玉之孤潔而橫罹盜窟,並被以喪身失節之名,……並加以嗜利受賕之謗,作者蓋深痛之也。”
年級字:攻(P3) 瑕(P0) 指(P2) 失(P2)
清·顧炎武《與友人書》:“今此舊編,有塵清覽。知我者當爲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遺諸後人。”
年級字:茫(P5) 然(P2) 自(P1) 失(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精神呆滯,迷惘,自感失去東西。
《莊子·說劍》:「文王芒然自失,曰:『諸侯之劍如何?』」
《列子·仲尼》:「顏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貢,子貢茫然自失。」
年級字:失(P2) 張(P2) 失(P2) 志(P2)
《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那婆子聽得叫,失張失志,出去迎接來叫的官人。”
年級字:相(P1) 失(P2) 交(P1) 臂(P2)
年級字:進(P1) 退(P2) 失(P2) 所(P2)
前進後退均無容身之處。比喻處境困難。同“進退無所”。
年級字:頓(P2) 足(P1) 失(P2) 色(P1)
頓足:跺腳。失色:因驚恐而變以臉色。形容十分驚慌。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成倉猝莫如所救,頓足失色。”
年級字:因(P1) 小(P1) 失(P2) 大(P1)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他卻只是不理,只道他身在洋界,可以沒事。不知查抄起來,反恐因小失大,他卻如何懂得?”
年級字:得(P1) 失(P2)
《列子·力命》:“佹佹成者,俏成者也,初非成也。佹佹敗者,俏敗者也,初非敗也。”
年級字:萬(P2) 無(P2) 一(P1) 失(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隊侯列傳》:“以此參之,萬不失一。”
漢·枚乘《七發》:“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
年級字:失(P2) 驚(P2) 倒(P2) 怪(P1)
《天花雨》第十四回:“回家方稀奇事,失驚倒怪落三魂。”
年級字:張(P2) 徨(P0) 失(P2) 措(P5)
朱自清《白種人——上帝的驕子》:“這突然的襲擊使我張徨失措。”
年級字:如(P2) 有(P1) 所(P2) 失(P2)
詞性:形容詞
好像丟失了什麼似的。形容心神不安的樣子。也形容心裏感到空虛。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南朝宋·劉孝標註:「悵然若有所失。」
年級字:流(P1) 落(P2) 失(P2) 所(P2)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單符郎全州佳偶》:“吾至親骨肉流落失所,理當收拾,此乃萬不得已之事。”
年級字:爽(P4) 然(P2) 自(P1) 失(P2)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小翠》:“公爽然自失,而悔無及矣。”
年級字:大(P1) 失(P2) 人(P1) 望(P2)
年級字:貪(P3) 小(P1) 失(P2) 大(P1)
因爲貪圖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謀求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的利益。
《呂氏春秋·權勳》:“達子……使人請金於齊王,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年級字:年(P1) 久(P1) 失(P2) 修(P2)
年級字:失(P2) 驚(P2) 打(P1) 怪(P1)
元·馬致遠《還牢末》第三折:“猛擡頭觀覷了失驚打怪,原來是匾金環故人猶在。”
年級字:失(P2) 時(P1) 落(P2) 勢(P3)
元·無名氏《硃砂擔》第四折;“若不是我失時落勢,怎生的便攬禍招危。”
年級字:敗(P2) 績(P3) 失(P2) 據(P4)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賢良續刻第三則》:“歷數世,未嘗有敗績失據之過。”
年級字:不(P1) 失(P2) 毫(P4) 釐(P6)
失:差。毫釐:很小的重量或長度的單位。不差一毫一釐米。
《荀子·儒效》:“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毫)釐,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
年級字:恍(P4) 然(P2) 若(P3) 失(P2)
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麼似的。形容心神不寧,不知如何是好。
年級字:言(P1) 多(P1) 必(P2) 失(P2)
年級字:利(P2) 害(P1) 得(P1) 失(P2)
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豪傑傳》第四回:“我雖然素有是志,可恨自己學問太淺,不能夠把那利害得失,詳詳密密說將出來,感動大衆,所以稽延至今,甚爲憾事。”
年級字:驚(P2) 慌(P3) 失(P2) 措(P5)
《北齊書·元暉業傳》:“(元)孝友臨刑,驚慌失措,暉業神色自若。”
年級字:動(P1) 不(P1) 失(P2) 時(P1)
時:時宜,時機。行動不失時機。指不做不切合時宜的事。
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聖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機。”
年級字:雞(P1) 蟲(P4) 得(P1) 失(P2)
唐·杜甫《縛雞行》詩:“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年級字:失(P2) 張(P2) 失(P2) 致(P3)
《品花寶鑑》第八回:“元茂便向腰間摸了兩摸,失張失致的道:‘奇怪!’”
年級字:逞(P4) 己(P1) 失(P2) 衆(P3)
年級字:魂(P4) 亡(P2) 魄(P5) 失(P2)
魂、魄:即迷信所說的靈魂。形容萬分驚恐,不知所措;有時也指受到了極大誘惑而不能自持。
年級字:拔(P4) 十(P1) 失(P2) 五(P1)
《三國志·蜀書·龐統傳》:“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數,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年級字:失(P2) 之(P2) 東(P1) 隅(P6+)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年級字:北(P1) 叟(P0) 失(P2) 馬(P1)
《舊唐書·蕭瑀傳》:“應遭剖心之禍,翻見太平之日,北叟失馬,事亦難常。”
年級字:悼(P5) 心(P1) 失(P2) 圖(P2)
《左傳·昭公七年》:“嘉惠未至,唯襄公之辱臨我喪,孤與其二三臣悼心失圖。”
年級字:旋(P3) 得(P1) 旋(P3) 失(P2)
年級字:進(P1) 退(P2) 失(P2) 據(P4)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進退兩難,
進退維谷、騎虎難下、何去何從陷入困境,不知所措。
「進退」前進或後退的選擇。
「失據」失去了理據。
指行事計晝欠佳,陷入困境,不知所措。
《後漢書·樊英傳》:「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萬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祿,又不聞匡救之術,進退無所據矣。」
年級字:流(P1) 移(P2) 失(P2) 所(P2)
年級字:交(P1) 臂(P2) 相(P1) 失(P2)
年級字:流(P1) 離(P2) 失(P2) 所(P2)
年級字:窮(P3) 大(P1) 失(P2) 居(P2)
shī bài wéi chéng gōng zhī mǔ
年級字:失(P2) 敗(P2) 爲(P2) 成(P1) 功(P1) 之(P2) 母(P1)
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最後取得勝利。
yī shī zú chéng qiān gǔ hèn
年級字:一(P1) 失(P2) 足(P1) 成(P1) 千(P1) 古(P1) 恨(P4)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諺語,
多字熟語告誡一旦不小心犯下嚴重錯誤,便要承受不當行為的後果,成為終身悔恨或遺憾的事。
失足: 不小心,腳步站在錯的地方而跌倒。
千古恨: 永遠或終身悔恨。
明·楊儀《明良記》:「唐解元寅既廢棄,詩云:『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頭是百年人。』」
shī bài wéi chéng gōng zhī mǔ
年級字:失(P2) 敗(P2) 為(P2) 成(P1) 功(P1) 之(P2) 母(P1)
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最後取得勝利。
sài wēng shī mǎ yān zhī fēi fú
年級字:塞(P3) 翁(P4) 失(P2) 馬(P1) ,(P1) 焉(P0) 知(P1) 非(P2) 福(P1)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爲好事。同“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zhōng hé shī zhō yī hú qiān jīn
年級字:中(P1) 河(P1) 失(P2) 舟(P2) ,(P1) 一(P1) 壺(P3) 千(P1) 金(P1)
《遏冠子·學問》:“中河失船,一壺千金,貴賤無常,時使物然。”
shī zhī háo lí chà zhī qiān lǐ
年級字:失(P2) 之(P2) 毫(P4) 釐(P6) ,(P1) 差(P2) 之(P2) 千(P1) 里(P1)
《大戴禮記·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
shī zhī qiān lǐ chà ruò háo lí
年級字:失(P2) 之(P2) 千(P1) 里(P1) ,(P1) 差(P2) 若(P3) 毫(P4) 釐(P6)
《隋書·天文志上》:“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大象一乖,餘何可驗!”
zhì zhě qiān lǜ huò yǒu yī shī
年級字:智(P3) 者(P1) 千(P1) 慮(P4) ,(P1) 或(P1) 有(P1) 一(P1) 失(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智者千慮,
必有一失風險是潛在的。
「智者」有知識和思考的人。
「千慮」比喻對遇到的問題多次的慮。
「或有」可能有。
「一失」一次失誤。
不管多聰明的人,經過多次的考慮後,也會出現個別錯誤的機會。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xuá rú bù jí yóu kǒng shī zhī
年級字:學(P1) 如(P2) 不(P1) 及(P2) ,(P1) 猶(P5) 恐(P2) 失(P2) 之(P2)
學習好像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論語·秦伯》:“子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zhì zhě qiān lǜ bì yǒu yī shī
年級字:智(P3) 者(P1) 千(P1) 慮(P4) ,(P1) 必(P2) 有(P1) 一(P1) 失(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多字熟語,
成語愚者千慮,
必有一得,
智者千慮,
或有一失風險是潛在的。
「智者」有知識和思考的人。
「千慮」比喻對遇到的問題多次的慮。
「必有」必定。
「一失」一次失誤。
不管多聰明的人,經過多次的考慮後,也會出現個別錯誤的機會。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zhōng liú shī zhōu yī hú qiān jīn
年級字:中(P1) 流(P1) 失(P2) 舟(P2) ,(P1) 一(P1) 壺(P3) 千(P1) 金(P1)
壺:匏:一種瓜,形似葫蘆,佩帶在腰間可以渡河,南方稱爲腰舟。比喻東西雖然輕微,用得到的時候便十分寶貴。
《鶡冠子·學問》:“中河失船,一壺千金,貴賤無常,時物使然。”
qián rén shī jiǎo hòu rén bǎ huá
年級字:前(P1) 人(P1) 失(P2) 腳(P2) ,(P1) 後(P1) 人(P1) 把(P1) 滑(P2)
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七:“仁廟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猶或時失足。漢顧趙曰:‘前人失腳,後人把滑。’”
jī bù kě shī shí bù zài lái
年級字:機(P2) 不(P1) 可(P1) 失(P2) ,(P1) 時(P1) 不(P1) 再(P1) 來(P1)
《舊五代史·晉書·安重榮傳》:“仰認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難以違拒,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chéng mén shī huǒ yāng jí chí yú
年級字:城(P2) 門(P1) 失(P2) 火(P1) ,(P1) 殃(P0) 及(P2) 池(P2) 魚(P1)
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北齊·杜弼《檄樑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dé rén zhě chāng shī rén zhě wáng
年級字:得(P1) 人(P1) 者(P1) 昌(P1) ,(P1) 失(P2) 人(P1) 者(P1) 亡(P2)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興隆,失去人心的就要滅亡。
唐·李觀《項籍故里碑銘序》:“至如謀於漢者,昔其臣也,公實棄之;兵於漢者,亦其將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shī zhī háo lí miù yǐ qiān lǐ
年級字:失(P2) 之(P2) 毫(P4) 釐(P6) ,(P1) 謬(P6) 以(P1) 千(P1) 里(P1)
毫、釐:兩種極小的長度單位。開始稍微有一點差錯,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chā yǐ háo lí shī zhī qiān lǐ
年級字:差(P2) 以(P1) 毫(P4) 釐(P6) ,(P1) 失(P2) 之(P2) 千(P1) 里(P1)
差:相差;毫釐:很小的計量單位。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shī zhī dōng yú shōu zhī sāng yú
年級字:失(P2) 之(P2) 東(P1) 隅(P6+) ,(P1) 收(P1) 之(P2) 桑(P4)
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指日落處,也指日暮。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後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shī zhī háo lí chà yǐ qiān lǐ
年級字:失(P2) 之(P2) 毫(P4) 釐(P6) ,(P1) 差(P2) 以(P1) 千(P1) 里(P1)
《陳書·虞荔傳》:“夫安危之兆,禍福之機,匪獨天時,亦由人事。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是以明智之士,據重位而不傾,執大節而不失,豈惑於浮辭哉?”
chā zhī háo lí shī zhī qiān lǐ
年級字:差(P2) 之(P2) 毫(P4) 釐(P6) ,(P1) 失(P2) 之(P2) 千(P1) 里(P1)
差:相差;毫釐:很小的計量單位。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魏書·樂志》:“但氣有盈虛,黍有鉅細,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sài wēng shī mǎ ān zhī fēi fú
年級字:塞(P3) 翁(P4) 失(P2) 馬(P1) ,(P1) 安(P1) 知(P1) 非(P2) 福(P1)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爲好事。同“塞翁失馬”。
jī bù kě shī shī bù zài lái
年級字:機(P2) 不(P1) 可(P1) 失(P2) ,(P1) 失(P2) 不(P1) 再(P1) 來(P1)
《史記·淮陰侯列傳》:“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è sǐ shì xiǎo shī jié shì dà
年級字:餓(P2) 死(P3) 事(P1) 小(P1) ,(P1) 失(P2) 節(P1) 事(P1) 大(P1)
失節:原爲封建禮教指女子失去貞操,後泛指失去節操。貧困餓死是小事,失節事情就大了。
《二程全書·遺書二十二》:“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託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dé dào duō zhù shī dào guǎ zhù
年級字:得(P1) 道(P1) 多(P1) 助(P1) ,(P1) 失(P2) 道(P1) 寡(P4) 助(P1)
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
《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