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置(P3) 身(P1) 事(P1) 外(P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五回:“這彭仲翔卻在背後袖手旁觀,置身事外。”
年級字:枝(P1) 外(P1) 生(P1) 枝(P1)
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格局》:“善觀場者,止於前數出所見,記其人之姓名。十出以後, 皆是枝外生枝,節中長節,如遇行路之人,非止不問姓字,並形體面目,皆可不必認矣。”
年級字:外(P1) 巧(P2) 內(P1) 嫉(P4)
年級字:言(P1) 外(P1) 之(P2) 意(P1)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爲至矣。”宋·葉夢得《石林詩話》:“七言難於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餘,不失言外之意。”
年級字:裏(P1) 外(P1) 夾(P3) 攻(P3)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乃取其軍號,內外夾攻,號令相應,淮人以爲神,遂人敗之。”
年級字:超(P4) 然(P2) 像(P1) 外(P1)
以:用法等同“於”。超脫於物像以外。指詩文的意境雄渾、超脫。也比喻置身世外,脫離現實的空想。
唐·司空圖《詩品·雄渾》:“超以像外,得其環中。”
年級字:外(P1) 方(P1) 內(P1) 圓(P1)
外方:外表有棱角,剛直;內圓:內心無棱角,圓滑。指人的外表正直,而內心圓滑。
《後漢書·致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員(圓),朋黨奸,罔上害人。”
年級字:裏(P1) 出(P1) 外(P1) 進(P1)
年級字:秀(P2) 外(P1) 慧(P3) 中(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慧中。」
年級字:化(P1) 外(P1) 之(P2) 民(P1)
化:開化;民:民衆。文明地區以外的民衆,即沒有開化的民衆。舊時統治階級的偏見,指中國教化達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數民族。
《唐律疏義·名例》:“諸化外之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年級字:中(P1) 外(P1) 合(P1) 璧(P6)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這長苗子是我們中國原有的,如今攙在這德國操內,中又不中,外又不外,倒成了一箇中外合璧。”
年級字:出(P1) 人(P1) 望(P2) 外(P1)
宋·葉適《高夫人墓誌銘》:“每族裏計較家事,極爲退懦卑約,示若無有,人或頗忽易,逮其一旦張豐大,出人望外數等,人皆驚不意,以爲何術能然,直以爲勉強然爾;至其久無不然。”
年級字:裡(P3) 勾(P4) 外(P1) 連(P1)
明·施耐庵《水滸》第六十二回:“你這廝是北京本處良民,如何卻去投梁山落草,坐了第二把交椅?如今倒來里鉤外連,要打北京!”
年級字:超(P4) 然(P2) 象(P1) 外(P1)
以:用法等同“於”。超脫於物象以外。指詩文的意境雄渾、超脫。也比喻置身世外,脫離現實的空想。
唐·司空圖《詩品·雄渾》:“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年級字:出(P1) 於(P2) 意(P1) 外(P1)
《黃繡球》第四回:“自想這件事真出於意外,必須自家投到,中訴明白,不能平白地叫妻子良受誣辱。”
年級字:內(P1) 脆(P3) 外(P1) 軟(P2)
詞性:形容詞
年級字:弦(P4) 外(P1) 有(P1) 音(P1)
南朝·宋·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然至於一絕處,亦復何耶!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不知所從而來。”
年級字:崇(P3) 洋(P1) 媚(P4) 外(P1)
洋:西洋,指西方國家;媚:諂媚。崇拜西方一切,諂媚外國人。指喪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結外國人。
茅盾《向魯迅學習》:“那時清王朝以及當權的洋務派崇洋媚外,出賣國家主權。”
年級字:外(P1) 強(P2) 中(P1) 瘠(P0)
年級字:內(P1) 柔(P3) 外(P1) 剛(P2)
年級字:里(P1) 通(P3) 外(P1) 國(P1)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大則指爲‘裏通外國’,就是現在之所謂‘漢奸’。”
年級字:概(P5) 莫(P2) 能(P1) 外(P1)
《後漢書·西域傳》:“然好大不經,奇譎無已,雖鄒衍談天之辯,莊周蝸角之論,尚未足以概莫能外。”
年級字:裏(P1) 應(P2) 外(P1) 合(P1)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三折:“反被韓,魏同謀,裏應外合,決水淹我軍,甲士潰亂,死者山積。”
年級字:中(P1) 外(P1)
弸:充滿;彪:文采。指人內有才德,則有文采,自然外露。讚美德才兼備的人。
漢·揚雄《法言·君子》:“或問:‘君子言則成文,動則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
年級字:裏(P1) 勾(P4) 外(P1) 連(P1)
明·施耐庵《水滸》第六十二回:“你這廝是北京本處良民,如何卻去投梁山落草,坐了第二把交椅?如今倒來裏鉤外連,要打北京!”
年級字:超(P4) 然(P2) 物(P1) 外(P1)
超:高超脫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爲置身事外。
宋·蘇軾《超然臺記》:“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年級字:方(P1) 外(P1) 之(P2) 人(P1)
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脫於世俗禮教之外的人。後指僧道。
年級字:海(P1) 外(P1) 奇(P2) 談(P2)
海外:中國以外;奇談:奇怪的說法。比喻沒有根據的,荒唐的言論或傳聞。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臺省·臺疏譏謔》:“瑞爲牘,令兵馬司申之於給事鍾宇淳。宇淳批其牘尾曰:‘海外奇談。’”
年級字:出(P1) 敵(P3) 意(P1) 外(P1)
毛澤東《關於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此種計劃出敵意外,在你們最後完成部署以前,敵人是很難覺察出來的。”
年級字:外(P1) 強(P2) 中(P1) 乾(P1)
《左傳·僖公十五年》:“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外強中乾,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年級字:剛(P2) 中(P1) 柔(P3) 外(P1)
剛:剛硬,堅強;中:裏,內心;柔:軟弱,柔和。表面柔順,內裏剛強。指人外柔而內剛的性格。也指外表和好,內藏殺機的策略。
《三十六計·笑裏藏刀》:“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年級字:致(P3) 之(P2) 度(P2) 外(P1)
《北史·薛辯傳》:“朕且含養,致之度外,勿以言辭相析。”
年級字:遁(P0) 跡(P2) 方(P1) 外(P1)
清·顧文彬《過雲樓書畫記·衡山補圖元賢深翠軒詩文卷》:“餘如惟信、王忱、金愷、秦衡、陸敘,類皆元季遺民,或逃名字宇內,或遁跡方外,並不欲以姓字傳者。”
年級字:外(P1) 寬(P2) 內(P1) 明(P1)
年級字:喜(P1) 出(P1) 望(P2) 外(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喜從天降、大喜過望意想不到的喜事。
喜: 喜悦、喜慶。
出: 超出、出乎意料。
望: 期望、希望。
外: 內外、界外。
遇到意料不到的好事而特別喜悦。
宋.蘇軾〈與李之儀書〉:「契闊八年,豈謂復有見日?漸近中原,辱書尤數,喜出望外。」
《警世通言.卷二五.桂員外途窮懺悔》:「桂生喜出望外,做夢也想不到此。接銀在手,不覺屈膝下拜。」
年級字:權(P5) 傾(P4) 中(P1) 外(P1)
年級字:外(P1) 合(P1) 裡(P3) 差(P2)
年級字:外(P1) 寬(P2) 內(P1) 深(P2)
年級字:內(P1) 峻(P4) 外(P1) 和(P1)
年級字:外(P1) 方(P1) 內(P1) 員(P1)
年級字:內(P1) 查(P2) 外(P1) 調(P4)
《人民日報》1983.11.29:“經過一個星期的內查外調,掌握了大量證據,很快就挖出了這個由八人組成的貪污盜竊團伙。”
年級字:局(P2) 外(P1) 之(P2) 人(P1)
局外:原指棋局之外,引申爲事外。指與某件事情沒有關係的人。
年級字:九(P1) 霄(P0) 雲(P1) 外(P1)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這七寶盒中,我陳琳早魂飛九霄雲外。”
年級字:付(P2) 之(P2) 度(P2) 外(P1)
度外:心意計度之外。放在考慮之外,形容不計安危、成敗的行爲。
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年級字:置(P3) 之(P2) 度(P2) 外(P1)
度:考慮。放在考慮之外。指不把個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後漢書·隗囂傳》:“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
年級字:意(P1) 料(P2) 之(P2) 外(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五回:“剛纔唐兄說國王必是暫緩吉期,那知全出意料之外,並且大動干戈,用兵征剿。”
年級字:中(P1) 肆(P4) 外(P1)
閎:博大;肆:奔放,淋漓盡致。指文章內容豐富,文筆又能儘量發揮。
唐·韓愈《進學解》:“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
年級字:吃(P1) 裏(P1) 爬(P1) 外(P1)
接受這一方面的好處,卻爲那一方面賣力。也指將自己方面的情況告訴對方。
清·程道一《消閒演義》:“朝臣都不一心,總是吃裏爬外,恐怕將來鬧糟了算呀!”
年級字:吃(P1) 裏(P1) 扒(P1) 外(P1)
接受這一方面的好處,卻爲那一方面賣力。也指將自己方面的情況告訴對方。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六:“人心隔肚皮,備不住有那吃裏扒外的傢伙走風漏水,叫韓老六跑了。”
年級字:徹(P4) 裏(P1) 至(P1) 外(P1)
《水滸傳》第十一回:“[柴進]叫莊客取一籠衣裳出來,叫林沖徹裏至外都換了。”
年級字:弦(P4) 外(P1) 之(P2) 意(P1)
弦:樂器上發音的絲線。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裏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南史·范曄傳》:“其中體趣,言之不可盡。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
年級字:中(P1) 通(P3) 外(P1) 直(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
多字熟語潔身自愛比喻一個人的言行、品德有自己的原則和修養,思想和行為不受不良的環境所影響,懂得如何自愛。
指蓮梗中空,直挺不彎。
喻心胸寬廣,行為端正。
宋·朱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年級字:言(P1) 外(P1) 之(P2) 味(P2)
王國維《人間詞話》二二:“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落第二手。”
年級字:天(P1) 外(P1) 有(P1) 天(P1)
指某一境界之外更有無窮無盡的境界。多用來表示人的眼界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認識的領域需要不斷擴大。也表示美好的境界閱歷不盡。亦作“山外有山”、“峯外有峯”
《敦煌曲·何滿子四首》其四:“金河一去路千千,欲到天邊更有天。”
年級字:安(P1) 內(P1) 攘(P6) 外(P1)
漢·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
年級字:度(P2) 外(P1) 之(P2) 人(P1)
度外:心在計度之外。指與某人或某集團沒有關係或關係不近的人。即局外人。
《三國志·魏志·楊阜傳》:“曹公有雄才遠略,決機無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盡其力,必能濟大事者也。”
年級字:外(P1) 合(P1) 裏(P1) 差(P2)
年級字:吃(P1) 裡(P3) 爬(P1) 外(P1)
接受這一方面的好處,卻為那一方面賣力。也指將自己方面的情況告訴對方。
年級字:逍(P4) 遙(P3) 物(P1) 外(P1)
宋·張孝祥《減字木蘭花·贈尼師舊角奴也》詞:“識破囂塵,作個逍遙物外人。”
年級字:魂(P4) 飛(P1) 天(P1) 外(P1)
漢·揚雄《羽獵賦》:“魂亡魄失。”元·李文蔚《張子房圯橋進履》第二折:“聽說罷,魂飛天外,好教我心驚失色。”
年級字:昂(P4) 頭(P1) 天(P1) 外(P1)
昂:擡起。擡起頭望着天邊。形容態度傲慢或做事脫離實際。
魯迅《書信集·致蕭軍、蕭紅》:“他們昂頭天外,評論之後,不知那裏去了。”
年級字:內(P1) 修(P2) 外(P1) 攘(P6)
年級字:法(P1) 外(P1) 施(P2) 仁(P3)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當朝的聖人最惱的貪官污吏,也還算法外施仁,止於把他革職,發往軍臺效力。”
年級字:身(P1) 外(P1) 之(P2) 物(P1)
元·蔣子正《山房隨筆》引劉改之(過)詩:“拔毫已付管城子,爛首曾封關內候。死後不知身外物,也隨尊酒伴風流。”
年級字:出(P1) 自(P1) 意(P1) 外(P1)
唐·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丘之小不能一畝……餘憐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遊,皆大喜,出自意外。”
年級字:超(P4) 以(P1) 像(P1) 外(P1)
以:用法等同“於”。超脫於物象之外。形容詩文意境雄渾、超脫。也比喻置身世外,脫離現實的空想。
唐·司空圖《詩品·雄渾》:“超以像外,得其環中。”
年級字:裡(P3) 應(P2) 外(P1) 合(P1)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三折:“反被韓,魏同謀,裡應外合,決水淹我軍,甲士潰亂,死者山積。”
年級字:直(P1) 內(P1) 方(P1) 外(P1)
年級字:分(P2) 外(P1) 妖(P3)
毛澤東《沁園春·雪》詞:“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年級字:古(P1) 今(P1) 中(P1) 外(P1)
指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泛指時間久遠,空間廣闊。
茅盾《子夜》九:“翻遍了古今中外的歷史,沒有一個國家曾經用這種所謂示威運動而變成了既富且強。”
年級字:蕭(P5) 然(P2) 物(P1) 外(P1)
物外:自身以外的一切。形容極爲超脫,不爲俗情雜務所煩擾。
《清朝野史大觀》卷九:“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
年級字:外(P1) 感(P3) 內(P1) 傷(P2)
①中醫指外感風邪,內有鬱積而致病。②比喻內外煎迫。
年級字:額(P3) 外(P1) 主(P1) 事(P1)
明清時爲各部司員的低級官吏。一般由沒有考中庶吉士的進士充任,也可以由皇帝賞賜。
年級字:溢(P5) 於(P2) 言(P1) 外(P1)
溢:水滿外流,引申爲超出。超出語言之外。指某種意思、感情通過語言文字充分表露出來。亦作“溢於言表”。
年級字:暴(P4) 內(P1) 陵(P2) 外(P1)
暴:殘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對內殘害百姓,對外欺壓弱小。
《周禮·夏官·司馬上》:“賊賢害民,則伐之,暴內陵外,則壇之。”
年級字:敵(P3) 國(P1) 外(P1) 患(P3)
《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年級字:內(P1) 外(P1) 交(P1) 困(P2)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休再羅索!朕因流賊猖獗,東事日急,內外交困,不得不百計籌餉。”
年級字:外(P1) 寬(P2) 內(P1) 忌(P5)
年級字:外(P1) 柔(P3) 內(P1) 剛(P2)
年級字:徹(P4) 裏(P1) 徹(P4) 外(P1)
《水滸傳》第三十回:“[張都監]又叫裁縫與武松徹裏徹外做秋衣。”
年級字:沒(P1) 裏(P1) 沒(P1) 外(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6回:“若一味只管沒裏沒外,不與大人爭光,憑他生的怎樣,也是該打死的。”
年級字:出(P1) 人(P1) 意(P1) 外(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卻又有轉眼貧富出人意外,眼前事分毫算不得準的哩!”
年級字:內(P1) 憂(P3) 外(P1) 侮(P5)
多指國內不安定和外敵侵略。有時也比喻個人的情況。同“內憂外患”。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九十九回:“霸踞關中卅二年,如何豆釜竟相煎!內憂外侮侵尋日,莫怪姚宗不再延。”
年級字:逍(P4) 遙(P3) 法(P1) 外(P1)
逍遙:優遊自得的樣子。指犯法的人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仍然自由自在。
巴金《探索集·再說小騙子》:“那些造神召鬼、製造冤案、虛報產量、逼死人命等等、等等的大騙子是不會長期逍遙法外的。”
年級字:意(P1) 出(P1) 望(P2) 外(P1)
年級字:拒(P5) 之(P2) 門(P1) 外(P1)
拒:拒絕。把人擋在門外,不讓其進入,形容拒絕協商或共事。
年級字:攘(P6) 外(P1) 安(P1) 內(P1)
攘:排除。原就藥的療效而言。後多指安定內部,排除外患。
漢·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
年級字:外(P1) 剛(P2) 內(P1) 柔(P3)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議論》:“兵戈既起,將帥擅權,武吏功臣,過求姑息。邊蕃遠郡,得以驕矜,外剛內柔,上陵下替,此為屈辱又非多乎?”
年級字:外(P1) 合(P1) 裏(P1) 應(P2)
《前漢書平話》上卷:“高皇大喜,既便來日準備外合裏應,拿捉陳豨。”
年級字:內(P1) 聖(P4) 外(P1) 王(P1)
指一方面具有聖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莊子·天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爲其所欲焉,以自爲方。”
年級字:邪(P4) 魔(P5) 外(P1) 祟(P5)
年級字:裏(P1) 通(P3) 外(P1) 國(P1)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大則指爲‘裏通外國’,就是現在之所謂‘漢奸’。”
年級字:弦(P4) 外(P1) 之(P2) 響(P2)
王國維《人間詞話》四二:“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
年級字:內(P1) 外(P1) 夾(P3) 攻(P3)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折:“那其間內外夾攻,方能取勝。”
年級字:外(P1) 圓(P1) 內(P1) 方(P1)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郅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圓,朋黨構奸,罔上害人。”
年級字:裡(P3) 出(P1) 外(P1) 進(P1)
年級字:內(P1) 憂(P3) 外(P1) 患(P3)
《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饋,非有內憂,必有外患。”
年級字:昂(P4) 首(P1) 天(P1) 外(P1)
清·歸莊《王大癡像贊》:“昂其首,睅其目,舉觴而望青天者,是爲王大癡。”
年級字:棄(P4) 之(P2) 度(P2) 外(P1)
年級字:邪(P4) 魔(P5) 外(P1) 道(P1)
佛教用語。指妨害正道的邪說和行爲。比喻不符合正統思想的主張或教義。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藥師經》:“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
年級字:逍(P4) 遙(P3) 事(P1) 外(P1)
①指犯法者沒有受到法律制裁。亦泛指做壞事或與壞事有牽連的人不受追查。②指置身事外,毫不關心。
清·包世臣《致廣東按察姚中丞書》:“首禍正凶,逍遙事外。”魯迅《花邊文學·女人未必多說謊》:“關於楊妃,祿山之亂以後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謊,玄宗逍遙事外,倒說是許多壞事情都由她。”
年級字:弦(P4) 外(P1) 之(P2) 音(P1)
原指音樂的餘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裏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南朝宋·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
年級字:徹(P4) 內(P1) 徹(P4) 外(P1)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到了你們這一代就不同了,你們根本就沒有受過烙印,所以你們的詩,徹內徹外,都是自己作主人。”
年級字:八(P1) 荒(P2) 之(P2) 外(P1)
《列子·仲尼》:“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幹我者,我必知之。”
年級字:天(P1) 外(P1) 飛(P1) 來(P1)
天外:意料不到的地方。後指事情出乎意料地發生,憑空而來。
年級字:節(P1) 外(P1) 生(P1) 枝(P1)
本不應該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問題之外又岔出了新問題。多指故意設置障礙,使問題不能順利解決。
宋·朱熹《答呂方子約(九月十三日)》:“隨語生解,節上生枝,則更讀萬卷書,亦無用處也。”
年級字:意(P1) 在(P1) 言(P1) 外(P1)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五:“此絕句極佳,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
年級字:超(P4) 以(P1) 象(P1) 外(P1)
以:用法等同“於”。超脫於物象之外。形容詩文意境雄渾、超脫。也比喻置身世外,脫離現實的空想。
唐·司空圖《詩品·雄渾》:“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年級字:外(P1) 合(P1) 裡(P3) 應(P2)
《前漢書平話》上卷:“高皇大喜,既便來日準備外合裡應,拿捉陳豨。”
年級字:出(P1) 乎(P2) 意(P1) 外(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自己倒出乎意外,一時抓不着話岔兒。”
年級字:外(P1) 簡(P2) 內(P1) 明(P1)
年級字:旁(P1) 門(P1) 外(P1) 道(P1)
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別。借指不正派的學術派別。現泛指不正派的東西。
《禮記·王制》:“執左道以亂政,殺。”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四回:“左道旁門亂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
年級字:馳(P5) 名(P2) 中(P1) 外(P1)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涑水》:“貲擬王公,馳名天下。”
年級字:世(P1) 外(P1) 桃(P2) 源(P3)
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
晉·陶潛《桃花園記》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沒有遭到禍亂的美好地方。
年級字:義(P3) 譯(P5) 外(P1) 來(P1) 語(P1)
詞性:名詞
利用別國的語言而轉化成本國的詞彙,其中的文字是透過直接義譯。例如: 中文的「熱狗」是來自英文的 "hotdog"。
年級字:音(P1) 譯(P5) 外(P1) 來(P1) 語(P1)
詞性:名詞
利用別國的語言而轉化成本國的詞彙,其中的文字是透過直接音譯。例如: 中文的「的士」是來自英文的 "Taxi",所以也許稱為「音譯外來語」。
年級字:家(P1) 醜(P3) 不(P1) 可(P1) 外(P1) 揚(P2)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僧問:‘化城鑑如何是各尚家風?’曰:‘不欲說。‘曰:‘爲甚如此?’曰:‘家醜不外揚。’”
年級字:不(P1) 足(P1) 為(P2) 外(P1) 人(P1) 道(P1)
不必跟外面的人說。現多用於要求別人不要把有關的事告訴其他的人。
晉·陶潛《桃花源記》:“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年級字:家(P1) 醜(P3) 不(P1) 可(P1) 外(P1) 談(P2)
家裏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揚。同“家醜不可外揚”。
《西遊記》第六九回:“古人云:‘家醜不可外談。’奈神僧是朕恩主——惟不笑,方可告之。”
年級字:不(P1) 足(P1) 爲(P2) 外(P1) 人(P1) 道(P1)
不必跟外面的人說。現多用於要求別人不要把有關的事告訴其他的人。
晉·陶潛《桃花源記》:“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jù rén yú qiān lǐ zhī wài
年級字:拒(P5) 人(P1) 於(P2) 千(P1) 里(P1) 之(P2) 外(P1)
jué shèng yú qiān lǐ zhī wài
年級字:決(P2) 勝(P2) 於(P2) 千(P1) 里(P1) 之(P2) 外(P1)
坐鎮指揮千里之外的戰局。形容將帥雄才大略,指揮若定。
《史記·留侯世家》:“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
jīn yù qí wài bài xù qí zhōng
年級字:金(P1) 玉(P1) 其(P2) 外(P1) ,(P1) 敗(P2) 絮(P4) 其(P2) 中(P1)
外面象金象玉,裏面卻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華美,而裏面一團糟。
明·劉基《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chóu rén jiàn miàn fèn wài yǎn hóng
年級字:仇(P4) 人(P1) 見(P1) 面(P1) ,(P1) 分(P2) 外(P1) 眼(P1) 紅(P1)
賴傳珠《模範紅五團的新榮譽》:“真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yǎn míng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眼(P1) 明(P1)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明·施耐庵《水滸傳》六十八回:“燕青牽了那匹千里龍駒,徑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見,分外眼明。”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míng bai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明(P1) 白(P1)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元·李致遠《還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見,分外明白。”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yǎn zhēng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眼(P1) 睜(P4)
指當敵對的雙方相逢時,彼此對對方都格外警覺和敏感。
《醒世恆言·蔡瑞虹忍辱報仇》:“相公所見極是明理;只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睜,這幾日何如好過!”
chóu rén xiāng jiàn fèn wài yǎn hóng
年級字:仇(P4) 人(P1) 相(P1) 見(P1) ,(P1) 分(P2) 外(P1) 眼(P1) 紅(P1)
元·李政遠《還牢末》第一折:“仇人相見,分外眼明,我領着大人的言語,拿李孔目去來。”
xiōng dì xì yú qiáng wài yù qí wǔ
年級字:兄(P1) 弟(P1) 於(P2) 牆(P2) ,(P1) 外(P1) 禦(P5) 其(P2) 侮(P5)
鬩:爭吵;牆:門屏。兄弟們雖然在家裏爭吵,但能一致抵禦外人的欺侮。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團結起來對付外來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