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ǔ
年級字:處(P2)
詞性:名詞,量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處」字金文從「人」從「几」,「虍」聲。
人坐在几上休息的形意。
停止或休息的位置或地點: 居處、住處、獨處、設身處地、處境、處變不驚。
慣用於一些辦事的地點: 辦事處、新聞處。
執行、辦理: 相處、和平共處、處理、處分、處罰、處決。
事物的要點: 用處、好處、益處、長處、短處。
未有婚嫁或未有性行事的人士: 處男、處女、處子。
【量詞】計算部位、地點的單位: 一處勝景、兩處流沙、三處瘀傷。
【姓氏】漢代: 處興。
《說文》:「処,止也。得几而止。从几从夂。處,処或从虍聲。」。
唐.杜甫〈述懷〉詩:「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
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
《墨子.節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掘穴而處焉。」
《國語.魯語下》:「昔聖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
《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將軍量力而處之。」
《漢書.卷八五.谷永傳》:「臣愚不能處也。」
Chùshǔ
年級字:處(P2) 暑(P3)
詞性:名詞
人類傳統文化,中國農曆節氣。
處暑是中國傳統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四個: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chù shān
lǐ chù
年級字:理(P2) 處(P2)
詞性:動詞
處理。
例:清 陳熾 《議院》:“今通邑大都,多有紳商董事,有事秉公理處,爭訟日稀。”
Dī chù
年級字:低(P2) 處(P2)
詞性:形容詞
低:地勢或位置在一般標准或平均程度之下,與“高”相對。處於低的位置。
kǔ chǔ
nán chǔ
xiāng chǔ
jìng chǔ
chù sàn
chǔ fāng
shēn chù
xiàchu
chǔ jìng
年級字:處(P2) 境(P2)
境況,
境遇,
狀況1.所處的境地(多指不利的情況)2.事件、事實或事物的環境或背景
àn chù
年級字:暗(P2) 處(P2)
詞性:名詞
明處1.黑暗或隱蔽的地方
2.昏暗的角落
3.不公開的場合
dào chù
tòng chù
zhè chù
shēn chǔ
gè chù
hǎo chù
chǔ shì
chǔ fèn
bié chù
chǔ chù
chǔ zhì
chǔ fá
shòu chǔ
duǎn chù
年級字:處(P2) 刑(P3)
詞性:動詞
執行法律指定的刑罰。
處: 處理、執行。
刑: 刑罰。
gòng chǔ
chǔ jué
pàn chǔ
chǔ lǐ
chá chǔ
chǔ sǐ
年級字:處(P2) 死(P3)
詞性:動詞
正法處以死刑,結束一個人的生命
群眾匆匆處死了偷馬賊
國家處死人的權利
把他作為叛徒處死
yuǎn chù
年級字:遠(P1) 處(P2)
詞性:形容詞
遠方,
遙遠,
山長水遠,
山遙路遠近處,
附近,
近在咫尺指遠離的或遙遠的地方。參考:
1. 唐 張籍《贈僧道》詩:「兩朝侍從當時貴,五字聲名遠處傳。」
2. 豐 子愷《懷李叔同先生》:「同學都忍著笑,一出門來,大家快跑,跑到遠處去大笑一頓。」
3. 元 姚燧《送雷季正序》:「況今載名仕版,遠處數千里之外哉!」
liàng chù
suí chù
年級字:隨(P3) 處(P2)
詞性:名詞
到處;處處
例:只要有一粒種了,它就不擇地勢,不畏嚴寒酷熱,隨處茁壯地生長起來了。 --《松樹的風格》
jìn chù
Chù zhǎng
年級字:處(P2) 長(P1)
公務員官職 俗稱 縣處級 據此可知處級就是縣級,其下為科長,其上為廳長或局長。縣長就相當於處長級別。個別情況處長屬於副縣級,如地市級的檢察院及很多副廳級單位內設的處長,按照國家規定屬於副縣級
jīng chù
sì chù
tiáo chǔ
dú chǔ
年級字:獨(P4) 處(P2)
詞性:形容詞,副詞
獨居,單獨一人
例:我愛群居,也愛獨處。 --朱自清《荷塘月色》
例:小姑獨處,沒有嫁人
chǔ yú
cǐ chù
年級字:此(P2) 處(P2)
詞性:代詞
常見詞組這裡、這處那處、那裡這裡。
此 - 這個、這裡 : 從此起步、由此開始。
處 - 一個非常明確的位置、辦事的地點、事物或行為的要點: 居處、處理、用處。
piào chù
年級字:票(P2) 處(P2)
詞性:名詞
售票處:
售票處是專門賣票的場所。在需要顧客或乘客持票進場或乘坐交通工具的場所,如電影院、劇院、飛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等。
míng chù
cuò chǔ
yì chù
chù suǒ
chéng chǔ
huài chù
hé chǔ
年級字:何(P1) 處(P2)
那裡那裡,什麼地方。
Liǎng chù
年級字:息(P1) 跡(P2) 靜(P2) 處(P2)
息:止息;跡:行跡,腳印;處:處所。要想不見行跡,只有自己靜止不動。引申爲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
《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
年級字:大(P1) 處(P2) 着(P2) 眼(P1)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嘁嘁嚓嚓,招生是非,搬弄口舌,決不在大處着眼。”
年級字:處(P2) 之(P2) 泰(P4) 然(P2)
處:處理,對待;泰然:安然,不以爲意的樣子。若無其事的樣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鎮定。也指對待問題毫不在意。
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爰初發跡,遘此顛沛,神情玄定,處之彌泰。”
年級字:燕(P2) 雀(P3) 處(P2) 堂(P2)
處:居住;堂:堂屋。燕雀住在堂上。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禍臨頭而自己不知道。
《孔叢子·論勢》:“燕雀處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樂也,自以爲安矣;竈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之將及也。”
年級字:東(P1) 牆(P2) 處(P2) 子(P1)
《孟子·告子下》:“踰東家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年級字:安(P1) 常(P1) 處(P2) 順(P2)
安:習慣於;處:居住,居於;順:適合,如意。習慣於平穩的日子,處於順利的境遇中。
年級字:身(P1) 首(P1) 異(P3) 處(P2)
唐·陳子昂《申宗人冤獄書》:“假使獲罪於天,身首異處,蓋如一螻蟻爾,亦何足可稱?”
年級字:手(P1) 足(P1) 異(P3) 處(P2)
年級字:燕(P2) 處(P2) 焚(P5) 巢(P4)
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夫魚游釜底,燕處焚巢,旦夕偷生,不自知其頻於外殆,我同胞其何以異是耶?”
年級字:易(P2) 地(P1) 而(P1) 處(P2)
唐·劉知幾《通史·雜說上》:“若使(司)馬遷易地而處 ,撰成《漢書》,將恐多言費辭,有逾班氏。”
年級字:甘(P2) 處(P2) 下(P1) 流(P1)
清·俞樾《右臺仙館筆記·無錫楊氏女》:“爾爲爾之官,我爲我之丐,何預爾事邪?不顧而去,此子甘處下流,真別有肺腸者。”
年級字:處(P2) 堂(P2) 燕(P2) 鵲(P0)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燕雀處一屋之下,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樂也,自以爲安矣。竈突決,火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將及也。”
年級字:立(P1) 身(P1) 處(P2) 世(P1)
立身:做人;處世:在社會上活動,與人交往。指人在社會上待人接物的種種活動。
晉·無名氏《沙彌十戒法並威儀序》:“夫乾坤覆載,以人爲貴;立身處世,以禮儀爲本。”
年級字:實(P1) 處(P2) 此(P2)
本意爲迫於形勢而佔有此地。後用以表示爲情勢所迫,不得不如此。
《左傳·隱公十一年》:“無滋他族,實偪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
年級字:處(P2) 堂(P2) 燕(P2) 雀(P3)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禍臨頭而自己不知道。
《孔叢子·論勢》:“燕雀處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樂也,自以爲安矣;竈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之將及也。”
年級字:文(P1) 行(P1) 出(P1) 處(P2)
文:學問;行:品行;出:作官;處:隱居。舊指文人的學問、品行和對待出仕隱退的態度。
《周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年級字:無(P2) 處(P2) 不(P1) 在(P1)
年級字:和(P1) 睦(P5) 相(P1) 處(P2)
年級字:大(P1) 處(P2) 著(P2) 眼(P1)
年級字:小(P1) 姑(P2) 獨(P4) 處(P2)
南朝樂府《青溪小姑曲》:“開門白水,側近橋樑;小姑所居,獨處無郎。”
年級字:一(P1) 無(P2) 是(P1) 處(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指一個人的能力不足,經常出現錯誤。
明·張岱《與胡季望》:「是猶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錯,烹飪燔炙,一無是處。明眼觀之,只發一粲。」
年級字:羣(P6) 居(P2) 穴(P1) 處(P2)
原始人類聚羣而居,住于山洞之中。比喻粗野無知,見聞淺陋。
年級字:無(P2) 地(P1) 自(P1) 處(P2)
年級字:南(P1) 郭(P0) 處(P2) 士(P1)
比喻無真正的才幹而混在行家裏面充數的人。同“濫竽充數”。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爲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年級字:獨(P4) 到(P1) 之(P2) 處(P2)
清·況周頤《惠風詞話》第二卷:“往往獨到之處,能以中鋒達意,以中聲赴節。”
年級字:居(P2) 軸(P4) 處(P2) 中(P1)
年級字:急(P1) 處(P2) 從(P1) 寬(P2)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五回:“沙僧聽說,厲聲道:‘好!好!好!正是粗中有細,果然急處從寬。’”
年級字:可(P1) 貴(P3) 之(P2) 處(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指有價值的重點。
年級字:朝(P3) 夕(P1) 相(P1) 處(P2)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十四章:“這時我和樑(喜奎)同住一間房,朝夕相處,相愛如弟兄。”
年級字:抱(P1) 法(P1) 處(P2) 勢(P3)
《韓非子·難勢》:“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年級字:燕(P2) 處(P2) 危(P3) 巢(P4)
清·筱波山人《愛國魂·勤王》:“怕只怕臨安頹廈如燕處危巢。”
年級字:出(P1) 處(P2) 殊(P3) 途(P3)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八:“出處殊途,俯仰異容。瞻嘆古烈,思邁高蹤。”
年級字:到(P1) 癢(P4) 處(P2)
唐·杜牧《讀韓杜集》詩:“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
年級字:出(P1) 處(P2) 進(P1) 退(P2)
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處進退,又庶乎英魄靈氣,不隨異物腐散,而長在乎箕山之側與穎水之湄。”
年級字:熟(P2) 思(P2) 審(P3) 處(P2)
年級字:超(P4) 然(P2) 獨(P4) 處(P2)
《文選·宋玉<對楚王問>》:“宋玉曰:‘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爲哉!’”
年級字:着(P2) 癢(P4) 處(P2)
唐·杜牧《讀韓杜集》詩:“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
年級字:實(P1) 逼(P4) 處(P2) 此(P2)
《左傳·隱公十一年》:“無滋他族,實逼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
年級字:夙(P0) 興(P2) 夜(P2) 處(P2)
年級字:養(P2) 尊(P3) 處(P2) 優(P3)
宋·蘇洵《上韓樞密書》:“天子者,養尊而處優,樹恩而收名,與天下爲喜樂者也。”
年級字:百(P1) 無(P2) 是(P1) 處(P2)
宋·辛棄疾《浣溪沙·漫興作》詞:“一似舊時春意思,百無是處老形骸,也曾頭上帶花來。”
年級字:巖(P0) 居(P2) 穴(P1) 處(P2)
語出《韓非子·詭使》:“而士有二心私學,巖居穴處,託伏深慮,大者非世,細者惑下。”
年級字:安(P1) 時(P1) 處(P2) 順(P2)
年級字:有(P1) 以(P1) 善(P2) 處(P2)
年級字:絕(P4) 處(P2) 逢(P4) 生(P1)
元·關漢卿《錢大尹知勘緋衣夢·正名》:“李慶安絕處幸逢生。”
年級字:處(P2) 中(P1)
褌:褲子。蝨子躲在褲縫裏。比喻世俗生活的拘窘侷促。
晉·阮籍《大人先生傳》:“汝獨不見夫蝨之處於褌之中乎!逃於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爲吉宅。”
年級字:出(P1) 處(P2) 殊(P3) 塗(P5)
年級字:觸(P6) 處(P2) 機(P2) 來(P1)
《紅樓夢》第一一六回:“衆人都見他忽笑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豈知寶玉觸處機來,竟能把偷看冊上的詩句牢牢記住了。”
年級字:處(P2) 實(P1) 效(P3) 功(P1)
處:辦理。效:效驗,效果。功:功績,成效。處理事情從實際出發,講究功效。
年級字:出(P1) 處(P2) 語(P1) 默(P3)
語出《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年級字:錐(P0) 處(P2) 囊(P5) 中(P1)
囊:口袋。錐子放在口袋裏,錐尖就會露出來。比喻有才能的人不會長久被埋沒,終能顯露頭角。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年級字:不(P1) 遑(P0) 啓(P0) 處(P2)
沒有閒暇的時間過安寧的日子。指忙於應付繁重或緊急的事務。
《詩經·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遑啓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四:“匹夫百畝一室,不遑啓處,無所移之也。”
年級字:穴(P1) 居(P2) 野(P2) 處(P2)
穴:洞;處:居住。居住在洞裏生活在荒野。形容原始人的生活狀況。
《易·繫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年級字:大(P1) 處(P2) 著(P2) 墨(P2)
原指畫畫或寫文章要在主要部分下功夫。比喻做事從大處著眼。
年級字:當(P2) 軸(P4) 處(P2) 中(P1)
《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贊》:“車丞相履伊、呂之列,當思處中,括囊不言,容身而去,彼哉!彼哉!”
年級字:吾(P0) 自(P1) 有(P1) 處(P2)
年級字:處(P2) 世(P1) 之(P2) 道(P1)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常見詞組人情世故待人和做事的方式。
「處世」身處在世上。
「道」方法、原則。
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原則,待人和做事的取向方式。
年級字:蠹(P0) 居(P2) 棋(P2) 處(P2)
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孽臣奸隸,居棋處。”
年級字:頭(P1) 足(P1) 異(P3) 處(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年級字:處(P2) 心(P1) 積(P3) 慮(P4)
處心:存心;積慮:經過長時間的老虎。形容蓄謀已久。
《穀梁傳·隱公元年》:“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
年級字:巖(P0) 棲(P3) 穴(P1) 處(P2)
語出《韓非子·詭使》:“而士有二心私學,巖居穴處,託伏深慮,大者非世,細者惑下。”
年級字:處(P2) 高(P1) 臨(P3) 深(P2)
處高:處在顯貴重要地位。臨深:如臨深淵。處在顯貴之位,好比面臨深淵。舊時指官職高了常有危險性。
年級字:淡(P2) 然(P2) 處(P2) 之(P2)
年級字:鶴(P2) 處(P2) 雞(P1) 羣(P6)
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羣人裏顯得很突出。同“鶴立雞羣”。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遙望而清風宛在,鶴處雞羣;近觀而光彩射人,龍來洞口。”
年級字:貓(P1) 鼠(P4) 同(P1) 處(P2)
比喻官吏失職,包庇下屬幹壞事。也比喻上下狼狽爲奸。同“貓鼠同眠”。
年級字:無(P2) 下(P1) 箸(P0) 處(P2)
晉武帝時,何曾生活豪奢,食日費萬錢,猶雲無下箸處。後用以形容富人飲食奢侈無度。
年級字:身(P1) 無(P2) 長(P1) 處(P2)
除一身之外再沒有多餘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樸。現形容貧窮。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恭)對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年級字:大(P1) 處(P2) 着(P2) 墨(P2)
原指畫畫或寫文章要在主要部分下功夫。比喻做事從大處着眼。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你老哥也算得會用的了,真正闊手筆!看你不出,倒是個大處落墨的!”
年級字:進(P1) 退(P2) 出(P1) 處(P2)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
年級字:恰(P3) 到(P1) 好(P1) 處(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説話做事達到了最合適的成效。
朱自清《經典常談·春秋三傳第六》:「只是平心靜氣的說,緊要關頭卻不放鬆一步;真所謂恰到好處。」
年級字:安(P1) 室(P1) 利(P2) 處(P2)
《莊子·徐無鬼》:“奎蹄曲隈,乳間股腳,自以爲安室利處。”
年級字:巢(P4) 居(P2) 穴(P1) 處(P2)
後魏·盧之明《劇鼠賦》:“跖實排虛,巢居穴處,皆飲噬于山澤。”
年級字:不(P1) 遑(P0) 寧(P4) 處(P2)
遑:閒暇。沒有閒暇的時候。指忙於應付繁重或緊急的事情。
《晉書·桓溫傳》:“故荷戈驅馳,不遑寧處,前後表陳,於今歷年矣。”
年級字:妙(P2) 處(P2) 不(P1) 傳(P2)
宋·黃庭堅《戲題小雀飛蟲畫扇》詩:“丹青妙處不可傳,輪扁斫輪如此用。”
年級字:設(P3) 身(P1) 處(P2) 地(P1)
設:設想。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那種境地。指替別人的處境着想。
《禮記·中庸》:“體羣臣也。”朱熹注:“體,謂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
年級字:處(P2) 尊(P3) 居(P2) 顯(P4)
顯:顯要,顯赫。指有聲望有地位。形容職位高,權勢大。
年級字:設(P3) 心(P1) 處(P2) 慮(P4)
年級字:蠹(P0) 居(P2) 處(P2)
蠹居:像蛀蟲一樣,深居在蛀壞的器物裏。棊:同“棋”。像蛀蟲一樣深居,像棋子一樣密佈。形容壞人隱蔽很深,散佈在各個要害地方。
年級字:首(P1) 足(P1) 異(P3) 處(P2)
年級字:安(P1) 身(P1) 之(P2) 處(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回:“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可乘此機會,取得荊州爲安身之地。”
年級字:來(P1) 處(P2) 不(P1) 易(P2)
明·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年級字:四(P1) 處(P2) 流(P1) 浪(P1)
詞性:形容詞
居無定所「四處」 - 到處的意思,形容沒有固定的家居,「流浪」是常常到處搬遷。
年級字:大(P1) 處(P2) 落(P2) 墨(P2)
落墨:落筆。原指畫畫或寫文章要在主要部分下功夫。比喻做事從大處着眼。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你老哥也算得會用的了,真正闊手筆!看你不出,倒是個大處落墨的!”
年級字:五(P1) 方(P1) 雜(P3) 處(P2)
五方:東南西北中,泛指各處;處:住。形容大城市的居民,從什麼地方來的人都有。
年級字:燕(P2) 雀(P3) 處(P2) 屋(P1)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禍臨頭而自己不知道。同“燕雀處堂”。
《孔叢子·論勢》:“燕雀處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樂也,自以爲安矣;竈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之將及也。”
年級字:無(P2) 佛(P3) 處(P2) 稱(P2) 尊(P3)
宋·黃庭堅《跋東坡書寒食詩》:“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dé ráo rén chù qiě ráo rén
年級字:得(P1) 饒(P4) 人(P1) 處(P2) 且(P1) 饒(P4) 人(P1)
《唾玉集·常談出處》:“蔡州褒信縣有道人式棋,常饒人先,其詩曰:‘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rén shēng hé chù bù xiāng féng
年級字:人(P1) 生(P1) 何(P1) 處(P2) 不(P1) 相(P1) 逢(P4)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若見雷州寇司戶,人生何處不相逢。”
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年級字:借(P1) 問(P1) 酒(P4) 家(P1) 何(P1) 處(P2) 有(P1)
唐朝 杜牧 七言絕句 «清明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jìng rú chǔ nǚ dòng rú tuō tù
年級字:靜(P2) 如(P2) 處(P2) 女(P1) ,(P1) 動(P1) 如(P2) 脫(P2) 兔(P1)
處女:未嫁的女子;脫兔:逃跑的兔子。指軍隊未行動時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樣持重;一行動就象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
《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shǒu rú chǔ nǚ chū rú tuō tù
年級字:守(P2) 如(P2) 處(P2) 女(P1) ,(P1) 出(P1) 如(P2) 脫(P2) 兔(P1)
處女:未嫁的女子;脫兔:逃跑的兔子。指軍隊未行動時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樣持重;一行動就象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
《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jìng ruò chǔ zǐ dòng ruò tuō tù
年級字:靜(P2) 若(P3) 處(P2) 子(P1) ,(P1) 動(P1) 若(P3) 脫(P2) 兔(P1)
指軍隊未行動時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樣沉靜,一行動就像逃脫的兔子那樣敏捷。
孫武《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yǎn guān sì chù ěr tīng bā fāng
年級字:眼(P1) 觀(P2) 四(P1) 處(P2) ,(P1) 耳(P1) 聽(P1) 八(P1) 方(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爲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cǐ chǔ bù liú rén huì yǒu liú rén chǔ
年級字:此(P2) 處(P2) 不(P1) 留(P2) 人(P1) ,(P1) 會(P1) 有(P1) 留(P2) 人(P1) 處(P2)
《通俗編》卷十三引《平陳錄》:“張貴妃權寵,沈後經半年不得御。陳主當御沈後處,暫入即還,謂後曰:‘何不見留?’贈以詩曰:‘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處不留人,會有留人處。’”
cǐ chǔ bù liú rén zì yǒu liú rén chǔ
年級字:此(P2) 處(P2) 不(P1) 留(P2) 人(P1) ,(P1) 自(P1) 有(P1) 留(P2) 人(P1) 處(P2)
《警世恆言·三現身包龍圖斷冤》:“先生道:‘若要奉承人,卦就不準了;若說實話,又惹人怪。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 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ù
年級字:踏(P2) 破(P2) 鐵(P3) 鞋(P2) 無(P2) 覓(P5) 處(P2) ,(P1) 得(P1) 來(P1) 全(P2) 不(P1) 費(P3) 功(P1) 夫(P2)
比喻急需的東西費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了。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滿將大門閉了,兩個促膝細談。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 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u
年級字:踏(P2) 破(P2) 鐵(P3) 鞋(P2) 無(P2) 覓(P5) 處(P2) ,(P1) 得(P1) 來(P1) 全(P2) 不(P1) 費(P3) 工(P1) 夫(P2)
比喻急需的東西費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了。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滿將大門閉了,兩個促膝細談。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