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聳(P4) 壑(P0) 昂(P4) 霄(P0)
金·元好問《劉景玄墓銘》:“及吾未老,當見汝聳壑昂霄時耳。”
年級字:千(P1) 溝(P3) 萬(P2) 壑(P0)
年級字:萬(P2) 壑(P0) 爭(P2) 流(P1)
壑:深溝,借指溪流。許多溪水競相奔流。形容山中勝景。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
年級字:轉(P2) 死(P3) 溝(P3) 壑(P0)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二:“國相會稽駱俊素有威恩,是時王侯無復租祿,而數見虜奪,或並日而食,轉死溝壑,而陳獨富強,鄰郡人多歸之,有衆十餘萬。”
年級字:擅(P4) 壑(P0) 專(P2) 丘(P3)
年級字:不(P1) 忘(P2) 溝(P3) 壑(P0)
溝壑:山溝。念念不忘爲正義而死,棄屍山溝。形容有爲正義獻身的思想準備。也比喻人發跡之後不忘過去貧賤的日子。
《孟子·萬章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年級字:千(P1) 巖(P0) 萬(P2) 壑(P0)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唐·白居易《題歧王舊山池石壁》詩:“況當霽景涼風后,如在千巖萬壑間。”
年級字:慾(P5) 壑(P0) 難(P2) 填(P6)
欲:慾望;壑:深谷。形容慾望象深谷一樣,很難填滿。指貪心重,沒法滿足。
《國語·晉語八》:“叔魚生其母視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鳶肩而牛腹,谿壑可盈,是不可饜也,必以賄死。’”
年級字:以(P1) 鄰(P3) 為(P2) 壑(P0)
拿鄰國當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裡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
年級字:胸(P3) 有(P1) 丘(P3) 壑(P0)
丘:山丘;壑:山溝。指繪畫、作文時,心中已把握到了深遠的意境。也比喻對事物的判斷處置自有高下。
唐·厲霆《大有詩堂》:“胸中元自有丘壑,盞裏何妨對聖賢。”
年級字:尋(P3) 壑(P0) 經(P1) 丘(P3)
語出晉·陶潛《歸去來辭》:“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年級字:放(P1) 情(P2) 丘(P3) 壑(P0)
《晉書·謝安傳》:“安雖放情丘壑,然每遊賞,必以妓女從。”
年級字:梯(P2) 山(P1) 架(P2) 壑(P0)
年級字:千(P1) 山(P1) 萬(P2) 壑(P0)
唐·杜甫《詠懷古蹟五首》:“羣山萬壑赴京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年級字:一(P1) 丘(P3) 一(P1) 壑(P0)
丘:土山;壑:山溝。原指隱者所居之地。後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漢書·敘傳上》:“漁釣於一壑,則萬物不奸其志;棲遲於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端委廟堂,使百官準則,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謂過之。”
年級字:萬(P2) 壑(P0) 千(P1) 巖(P0)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唐·白居易《題歧王舊山池石壁》詩:“況當霽景涼風后,如在千巖萬壑間。”
年級字:聳(P4) 壑(P0) 凌(P5) 霄(P0)
《舊唐書·房玄齡傳》:“僕閱人多矣,未見如此郎者。必成偉器,但恨不睹其聳壑凌霄耳。”
年級字:胸(P3) 有(P1) 邱(P0) 壑(P0)
①指見多識廣,心中記得許多山水勝狀。②指胸懷遠大,頗有見地。
年級字:以(P1) 鄰(P3) 爲(P2) 壑(P0)
拿鄰國當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裏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爲壑。今吾子以鄰國爲壑。”
年級字:冰(P1) 壑(P0) 玉(P1) 壺(P3)
詞性:形容詞
品格清高。
冰: 清澈的冰水。
壑:深溝。
玉壺: 晶瑩的玉壺。
把來自深溝清澈的冰水盛載在晶瑩的玉壺內。
比喻行為操守高尚,品格清高。
唐·杜甫《入奏行贈西山檢察使竇侍御》:「竇侍御,驥之子,鳳之雛,年未三十,忠義俱,骨綆絕代無,炯如一段清水出萬壑,置在迎風露寒之玉壺。」
年級字:經(P1) 丘(P3) 尋(P3) 壑(P0)
宋朝胡繼宗《書言故事·地理類》:“遊覽自娛,曰得經丘尋壑之樂。”
年級字:如(P2) 水(P1) 赴(P5) 壑(P0)
象水流向大水坑一樣。形容許多人紛紛奔向同一個目的地。
年級字:昂(P4) 霄(P0) 聳(P4) 壑(P0)
昂:高;壑:峪。高出霄漢,聳立山壑。形容才能傑出,建樹宏大功業。也形容志氣高昂,胸懷廣闊。
宋·陸游《劍南詩稿·凌霄花》卷三十四:“古來豪傑少人知,昂霄聳壑寧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