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半(P1) 壁(P2) 河(P1) 山(P1)
清·鈕琇《觚剩·虎林軍營唱和》:“昊《懷古》四首《詠嶽忠武》雲:‘將軍野戰最知名,半壁河山一力撐。’”
年級字:深(P2) 溝(P3) 壁(P2) 壘(P5)
猶深溝高壘。深的戰壕和高的營壘。指堅固的防禦工事。
年級字:深(P2) 壁(P2) 固(P1) 壘(P5)
猶深溝高壘。深的戰壕和高的營壘。指堅固的防禦工事。
年級字:室(P1) 徒(P3) 四(P1) 壁(P2)
年級字:鑿(P6) 壁(P2) 偷(P2) 光(P1)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年級字:鐵(P3) 壁(P2) 銅(P2) 牆(P2)
元·無名氏《謝金梧》楔子:“隨他銅牆鐵壁,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
年級字:鐵(P3) 壁(P2) 銅(P2) 山(P1)
清·感惺《遊俠傳·俠圓》:“有這兩位豁刺刺的大頭腦做我的鐵壁銅山,難道這小小官兒,不讓我自由做做麼?”
年級字:頹(P5) 敗(P2) 壁(P2)
《恨海》第六回:“走了半里多路,只見一處燒不盡的頹垣敗壁。”
年級字:懸(P5) 崖(P5) 峭(P4) 壁(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六回:“四面盡是高山,左右是懸崖峭壁,只見高山峻嶺,無路可登。”
年級字:尺(P1) 壁(P2) 寸(P1) 陰(P2)
陰:日影,光陰;寸陰:指極斷的時間。日影移動一寸的時間價值比徑尺的璧玉還要珍貴。極言時間可貴。
《淮南子·原道訓》:“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間得而易失也。”
年級字:斷(P3) 殘(P5) 壁(P2)
老舍《鼓書藝人》九:“一片焦土和斷垣殘壁。一股股濃煙,火舌直往天上冒。”
年級字:破(P2) 壁(P2) 飛(P1) 去(P1)
傳說樑代畫家張僧繇在壁上畫龍,點上眼睛後龍即飛雲。比喻人突然有錢有勢或官職地位一下子升得很快。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爲妄誕,因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年級字:陡(P4) 壁(P2) 懸(P5) 崖(P5)
年級字:飛(P1) 簷(P4) 走(P1) 壁(P2)
舊小說中形容有武藝的人身體輕捷,能夠跳上房檐,越過牆壁。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六回:“且說時遷是個飛簷走壁的人,不從正路入城,夜間越牆而過。”
年級字:呵(P3) 壁(P2) 問(P1) 天(P1)
呵:大聲呵斥;問天:向天發問。形容文人不得志而發牢騷。
漢·王逸《天問序》:“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旻,仰天嘆息。……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
年級字:半(P1) 壁(P2) 江(P2) 山(P1)
半壁:半邊;江山:比喻國家疆土。指在敵人入侵後殘存或喪失的部分國土。
清·蔣士詮《冬青樹·提綱》:“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年級字:半(P1) 壁(P2) 山(P1) 河(P1)
李光《集詩述感》:“半壁山河話戰爭,布衣空負魯連名。”
年級字:壁(P2) 壘(P5) 森(P2) 嚴(P4)
壁壘:古代軍營四周的圍牆;森嚴:整齊,嚴肅。原指軍事戒備嚴密。現也用來比喻彼此界限劃得很分明。
聲威震攝長愉塞,~細柳營。(劉復《代某君壽某將軍夫婦》)
年級字:壁(P2) 立(P1) 千(P1) 仞(P0)
晉·張載《劍閣銘》:“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日劍閣,壁立千仞。”《水經·河水注》:“其山惟石,壁立千仞,臨之目眩。”
年級字:懸(P5) 崖(P5) 絕(P4) 壁(P2)
方紀《三峽之秋》:“爬上懸崖絕壁,聽見虎豹的叫聲。”
年級字:飛(P1) 沿(P2) 走(P1) 壁(P2)
舊小說中形容有武藝的人身體輕捷,能夠跳上房檐,越過牆壁。
年級字:斷(P3) 壁(P2) 殘(P5)
殘垣:倒了的短牆。殘存和坍塌了的牆壁。形容殘敗的景象。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八回:“走到也是園濱文述農門首,擡頭一看,只見斷壁頹垣,荒涼滿目,看那光景是被火燒的。”
年級字:面(P1) 壁(P2) 功(P1) 深(P2)
面壁:佛家語,指面對牆壁默坐靜修。和尚面壁靜修,道行很深。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面造詣很深。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寓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年級字:傍(P3) 人(P1) 籬(P3) 壁(P2)
宋·嚴羽《滄浪詩話》:“是自家閉門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籬壁,拾人涕唾得來者。”
年級字:銅(P2) 城(P2) 鐵(P3) 壁(P2)
原比喻防禦十分堅固,不可摧毀。也比喻團結一致。同“銅牆鐵壁”。
年級字:匡(P0) 衡(P4) 鑿(P6) 壁(P2)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年級字:扶(P3) 牆(P2) 摸(P2) 壁(P2)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回:“這兩個鳥男女,正在缸裏扶牆摸壁扎掙。”
年級字:向(P1) 壁(P2) 虛(P4) 造(P1)
向壁:對着牆壁;虛造:虛構。。即對着牆壁,憑空造出來的。比喻無事實根據,憑空捏造。
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
年級字:銅(P2) 山(P1) 鐵(P3) 壁(P2)
《宋史·李伯玉傳》:“趙汝騰嘗薦八士,各有品目,於伯玉曰:‘銅山鐵壁。’立朝風節,大較似之。”
年級字:銀(P2) 山(P1) 鐵(P3) 壁(P2)
年級字:油(P2) 壁(P2) 香(P1) 車(P1)
年級字:東(P1) 南(P1) 半(P1) 壁(P2)
半壁:半邊。指長江中下游及其以東、以南的半邊江山。
元·施君美《幽閨記·虎狼擾亂》:“金朝那解番狼將,血濺東南半壁天。”
年級字:杜(P2) 門(P1) 面(P1) 壁(P2)
宋·蘇軾《答王幼安宣德啓》:“杜門面壁,觀六十年之非。”又《答廖明略》之二:“衰陋之甚,惟有歸田,杜門面壁,更無餘事。”
年級字:斷(P3) 壁(P2) 頹(P5)
頹垣:倒了的矮牆。坍塌的牆壁,殘毀的矮牆。形容殘敗的景象。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八回:“走到也是園濱文述農門首,擡頭一看,只見斷壁頹垣,荒涼滿目,看那光景是被火燒的。”
年級字:從(P1) 壁(P2) 上(P1) 觀(P2)
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動手幫助。
《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年級字:隔(P3) 壁(P2) 聽(P1) 話(P1)
明·唐順之《答王遵巖書》:“蓋非特文章氣節平生所劼力而事者,既於真性不切及所聞於經書師友與意見之所窺測,而自以爲道者,亦竟如隔壁聽話,全無交涉。”
年級字:壁(P2) 間(P1) 蛇(P4) 影(P2)
據漢應劭《風俗通·怪神》所記:杜宣飲酒,見杯中似有蛇,酒後胸腹作痛,多方醫治不愈;後知爲壁上所懸赤弩照於杯,形如蛇,病即愈。《晉書·樂廣傳》也有類似記述。
年級字:家(P1) 徒(P3) 四(P1) 壁(P2)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徒四壁立。”
年級字:斷(P3) 壁(P2) 殘(P5)
壁:圓形扁平中間有孔的玉器;璋:象半個圭的玉器。殘缺不全的璋壁。比喻雖然殘缺仍然是很珍貴的東西。
宋·孫覿《李茂嘉寄茶》:“蠻珍分到謫仙家,斷壁殘璋裹絳紗。”
年級字:日(P1) 月(P1) 合(P1) 壁(P2)
日月同時上升,出現於陰曆的朔日。古人以爲是國家的瑞兆。
年級字:堅(P3) 壁(P2) 清(P1) 野(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對付強敵入入侵的一種方法。使敵人既攻不下據點,又搶不到物資。
《三國志·魏書·荀彧傳》:“今東方皆已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
年級字:中(P1) 西(P1) 合(P1) 壁(P2)
詞性:形容詞
比喻把中國原有的好東西與從外國傳進來的好東西之優點合到一起。
比喻在某種事物中,中國和西洋的精華合在一起。
年級字:面(P1) 壁(P2) 磨(P3) 磚(P6)
《景德傳燈錄·南嶽懷讓禪師》:“開元中有沙門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禪……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能成鏡邪?’(師曰):‘坐禪豈得作佛邪?’”
年級字:閉(P2) 壁(P2) 清(P1) 野(P2)
年級字:赤(P3) 壁(P2) 兵(P3)
鏖:激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伐吳,孫權聯合劉備軍隊聯合抗曹,聯軍於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泛指激烈的戰鬥。
元·無名氏《兩軍師隔江鬥智》第一折:“叵耐劉備那廝,暗地奪取荊州,想他赤壁鏖戰,全仗我東吳力氣。”
年級字:穿(P1) 壁(P2) 引(P2) 光(P1)
穿:鑿通;引:引進。鑿通牆壁,引進燭光。形容家貧讀書刻苦。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年級字:飛(P1) 檐(P4) 走(P1) 壁(P2)
舊小說中形容有武藝的人身體輕捷,能夠跳上房檐,越過牆壁。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六回:“且說時遷是個飛檐走壁的人,不從正路入城,夜間越牆而過。”
年級字:隔(P3) 壁(P2) 椽(P0)
《雍煕樂府·點絳脣·妓者嗟怨》:“隔壁攛椽沒忖量,更那堪不大量。”
年級字:東(P1) 壁(P2) 餘(P4) 光(P1)
東鄰牆壁上透過來的光。表示對他人有好處而對自己並無損害的照顧或好處。
年級字:森(P2) 嚴(P4) 壁(P2) 壘(P5)
原指軍事戒備嚴密。現也用來比喻彼此界限劃得很分明。
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早已森嚴壁壘,更加衆志成城。”
年級字:向(P1) 壁(P2) 虛(P4) 構(P5)
向壁:對着牆壁。即對着牆壁,憑空造出來的。比喻不根據事實而憑空捏造。
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世人大共非訾,以爲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
年級字:簾(P4) 窺(P6) 壁(P2) 聽(P1)
簾:布簾;窺:偷看;壁:牆壁;聽:偷聽。指竊聽與偷看。
宋·何坦《西疇常言》:“步遠則有前導,燕坐則毋簾窺壁聽。”
年級字:冷(P2) 窗(P2) 凍(P3) 壁(P2)
宋·陳師道《謝趙使君送烏薪》詩:“老身曲直不足言,冷窗凍壁作春溫。”宋·楊萬里《除夕前一日歸舟夜泊曲渦市宿治平寺》詩:“冷窗凍壁更成眠?也騰疏蓬仰見天!”
年級字:家(P1) 徒(P3) 壁(P2) 立(P1)
徒:只,僅僅。家裏只有四面的牆壁。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年級字:鄉(P2) 壁(P2) 虛(P4) 造(P1)
即對着牆壁,憑空造出來的。比喻無事實根據,憑空捏造。
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
年級字:作(P2) 壁(P2) 上(P1) 觀(P2)
詞性:動詞
成語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動手幫助。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年級字:銅(P2) 牆(P2) 鐵(P3) 壁(P2)
元·無名氏《謝金梧》楔子:“隨他銅牆鐵壁,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
年級字:固(P1) 壁(P2) 清(P1) 野(P2)
固壁,指加固壁壘,使敵不易攻擊;清野,指轉移人口、物資,使敵無所獲取。這是對付優勢入侵敵人的一種策略。
《北齊書·李渾傳》:“社客(崔社客)宿將多謀,諸葛亮城各自保,固壁清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