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茅(P3) 塞(P3) 頓(P2) 開(P1)
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頓:立刻。原來心裏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現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爲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年級字:頓(P2) 開(P1) 茅(P3) 塞(P3)
頓: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爲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年級字:津(P3) 關(P2) 險(P3) 塞(P3)
津:渡口;關:關口;險:險要之地;塞:要塞。指水陸山川關隘、險要之處。
《史記·秦始皇本紀》:“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曰:‘秦並諸侯山東三十餘郡,繕津關,據險塞,修甲兵而守之。”
年級字:無(P2) 以(P1) 塞(P3) 責(P3)
《漢書·東方朔傳》:“妾幸蒙陛下厚恩,先帝遺德,奉朝請之禮,備臣妾之儀,列爲公主,賞賜邑人,隆天重地,死無以塞責。”
年級字:塞(P3) 耳(P1) 盜(P3) 鐘(P2)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年級字:下(P1) 塞(P3) 上(P1) 聾(P3)
塞:堵塞不通。聾:耳朵的聽覺失靈。下邊堵塞不通,上邊聽覺失靈。比喻真實情況不能上傳下達。
年級字:屯(P6+) 蹶(P6+) 否(P3) 塞(P3)
宋·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 :“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傑不世出之士,其誰不願進於門?”
年級字:敷(P4) 衍(P5) 塞(P3)
《文明小史》第十一回:“抄上幾十聯,也可以敷衍搪塞。”
年級字:塞(P3) 翁(P4) 得(P1) 馬(P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十五卷:“塞翁得馬非爲吉,宋子雙盲豈是兇。禍福前程如漆暗,但平方寸答天公。”
年級字:失(P2) 馬(P1) 塞(P3) 翁(P4)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我家雖不寬餘,也還可以勉強溫飽,都因我無端的官興發作,幾乎弄得家破人亡;還仗天祖之靈,才幸而作了個‘失馬塞翁’。”
年級字:填(P6) 街(P2) 塞(P3) 巷(P2)
《南齊書·虞玩之傳》:“又生不長髮,便謂爲道人,填街溢巷,是處皆然。”
年級字:拔(P4) 本(P2) 塞(P3) 源(P3)
本:根本,根源。拔起樹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從根本上打主意。
《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
年級字:閉(P2) 門(P1) 塞(P3) 竇(P6)
《宋史·儒林傳四·蔡元定》:“若有禍患,亦非閉門塞竇所能避也。”
年級字:充(P2) 天(P1) 塞(P3) 地(P1)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你看這個天地中間,甚麼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甚麼教做心?’對曰:‘只是一個靈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
年級字:遷(P5) 善(P2) 塞(P3) 違(P6)
年級字:蔽(P5) 明(P1) 塞(P3) 聰(P3)
蔽:遮;聰:聽覺靈敏;明:看得清楚。矇住眼睛不看,堵塞耳朵不聽。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
宋·曾鞏《洪範傳》:“夫然,故蔽明塞聰,而天下之情可坐而盡也。”
年級字:昭(P2) 德(P4) 塞(P3) 違(P6)
《左傳·恆公二年》:“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孔穎達疏:“昭德,謂昭明善德,使德益彰聞也;塞違,謂閉塞違邪,使違命止息也。”
年級字:閉(P2) 目(P1) 塞(P3) 聽(P1)
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形容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
年級字:耳(P1) 目(P1) 閉(P2) 塞(P3)
住在邊遠地區的居民~,文化落後,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刻不容緩。
年級字:抑(P6) 塞(P3) 磊(P5) 落(P2)
唐·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王郎酒酣拔劍斫地歌莫哀,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
年級字:荊(P5) 棘(P6) 塞(P3) 途(P3)
《左傳·襄公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孔穎達疏:“言無道路可從,冒榛藪也,說其窮困之極也。”
年級字:兩(P1) 耳(P1) 塞(P3) 豆(P1)
比喻爲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年級字:蔽(P5) 聰(P3) 塞(P3) 明(P1)
蔽:遮;聰:聽覺靈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擋住眼睛。比喻對客觀事物不聞不問。
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二、是對於現實要‘蔽聰塞明’,麻木冷靜,不受感觸,先由努力,後成自然。”
年級字:閉(P2) 門(P1) 塞(P3) 戶(P1)
年級字:朝(P3) 穿(P1) 暮(P5) 塞(P3)
《南齊書·東昏侯記》:“光築繕造,日夜不窮,晨構夕毀,朝穿暮塞。”
年級字:塞(P3) 井(P2) 焚(P5) 舍(P2)
年級字:屯(P6+) 街(P2) 塞(P3) 巷(P2)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武松在轎上看時,只見亞肩迭背,鬧鬧穰穰,屯街塞巷,都來看迎大蟲。”
年級字:閉(P2) 明(P1) 塞(P3) 聰(P3)
年級字:擔(P3) 雪(P1) 塞(P3) 井(P2)
唐·顧況《行路難詩》:“君不見擔雪塞井空用力,炊沙作飯豈堪食。”
年級字:波(P1) 羅(P3) 塞(P3) 戲(P2)
年級字:鑽(P3) 山(P1) 塞(P3) 海(P1)
沙汀《淘金記》二:“只要你幹,我鑽山塞海總來一個。”
年級字:青(P1) 林(P1) 黑(P1) 塞(P3)
唐·杜甫《夢李白》詩:“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年級字:塞(P3) 井(P2) 夷(P3)
填井平竈。謂作好佈陣的準備。亦表示決心戰鬥,義無反顧。
年級字:壺(P3) 漿(P4) 塞(P3) 道(P1)
壺漿:以壺盛着酒漿;塞道:擠滿道路。形容羣衆歡迎自己所擁護的軍隊的場面。
《周書·於翼傳》:“襄城民庶等喜復見翼,並壺漿塞道。”
年級字:聊(P4) 以(P1) 塞(P3) 責(P3)
《宋史紀事本末》卷八二:“又有泛論君德、時事,皆取其陳熟緩慢、略無攖拂者言之。或問之,則愧謝曰:‘聊以塞責耳。’”
年級字:禁(P4) 舍(P2) 開(P1) 塞(P3)
《尉繚子·制談》:“今天下諸國,士所率無不及二十萬之衆,然不能濟功名者,不明乎禁舍開塞之道也。”
年級字:兩(P1) 豆(P1) 塞(P3) 耳(P1)
比喻爲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鶡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年級字:敷(P4) 衍(P5) 塞(P3) 責(P3)
毛澤東《必須注意經濟工作》:“官僚主義的表現,一種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責的怠工現象。”
年級字:塞(P3) 翁(P4) 失(P2) 馬(P1)
塞:邊界險要之處;翁:老頭。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爲好事。
《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故福之爲禍,禍之爲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年級字:塞(P3) 翁(P4) 之(P2) 馬(P1)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序一:“嗟乎嗟乎!廿年幻夢,如此收場;萬里故鄉,罔知所適。若論禍福,塞翁之馬難知;語到死生,莊子之龜未卜。嘆浮生其若夢,爲歡幾何?撫結局以如斯,前塵已矣。”
年級字:垂(P2) 頭(P1) 塞(P3) 耳(P1)
《後漢書·殤帝紀》:“刺史垂頭塞耳,阿私下比,‘不畏於天,不愧於人’。”
年級字:塞(P3) 上(P1) 江(P2) 南(P1)
原指古涼州治內賀蘭山一帶。後泛指塞外富庶之地。同“塞北江南”。
年級字:鷹(P2) 犬(P1) 塞(P3) 途(P3)
鷹犬:打獵時追捕禽獸的鷹和獵犬,比喻爪牙;塞:堵塞;途:道路。壞人的爪牙塞滿道路。
魯迅《僞自由書·文章與題目》:“這是後來和現在的話,當時可不然,鷹犬塞途,乾兒當道,魏忠賢不是活着就配享了孔廟麼?”
年級字:塞(P3) 北(P1) 江(P2) 南(P1)
年級字:閉(P2) 目(P1) 塞(P3) 耳(P1)
《隋書·東夷傳·高麗》:“王乃坐之空館,嚴加防守,使其閉目塞耳,永無聞見。”
年級字:汗(P1) 牛(P1) 塞(P3) 棟(P5)
明·唐順之《胡貿棺記》:“餘不自揆,嘗取《左氏》、歷代諸史及諸大家文字所謂汗牛塞棟者,稍刪次之以從簡約。”
年級字:漫(P3) 山(P1) 塞(P3) 野(P2)
年級字:晦(P0) 盲(P6) 否(P3) 塞(P3)
宋·朱熹《大學章句序》:“晦盲否塞,反覆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
年級字:閉(P2) 目(P1) 塞(P3) 聰(P3)
聰:聽覺敏銳,這裏指聽覺。閉着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對外界事物全不瞭解。
年級字:塞(P3) 耳(P1) 偷(P2) 鈴(P2)
《五燈會元·雪峯存禪師法嗣》:“如此見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鬼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無覺無知,塞耳偷鈴,徒自欺誑。”
年級字:挨(P3) 山(P1) 塞(P3) 海(P1)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那日觀看的人,何止挨山塞海。”
年級字:拔(P4) 本(P2) 塞(P3) 原(P1)
①比喻背棄根本。②剷除事物發生的根源。多用於壞事。亦作“拔本塞源”。
《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
年級字:疾(P2) 雷(P3) 不(P1) 及(P2) 塞(P3) 耳(P1)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淮南子·兵略訓》:“故善用兵者,見敵之虛,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擊其猶猶,陵其與與,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bì sè yǎn jīng zhuō má què
年級字:閉(P2) 塞(P3) 眼(P1) 睛(P3) 捉(P2) 麻(P1) 雀(P3)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二:“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誇誇其談,滿足於一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這種完全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精神的作風,還在我黨許多同志中繼續存在着。”
bù sāi bù liú bù zhǐ bù xíng
年級字:不(P1) 塞(P3) 不(P1) 流(P1) ,(P1) 不(P1) 止(P1) 不(P1) 行(P1)
比喻只有破除舊的、錯誤的東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確的東西。
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liè guān huǐ miǎn bá běn sāi yuán
年級字:裂(P3) 冠(P5) 毀(P3) 冕(P5) ,(P1) 拔(P4) 本(P2) 塞(P3) 源(P3)
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本:樹根。原比喻諸侯背棄禮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領地。後用作臣下推翻國君,奪取王位的代稱。
《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源,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
sài wēng shī mǎ ān zhī fēi fú
年級字:塞(P3) 翁(P4) 失(P2) 馬(P1) ,(P1) 安(P1) 知(P1) 非(P2) 福(P1)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爲好事。同“塞翁失馬”。
bù sè xià liú bù zhǐ bù xíng
年級字:不(P1) 塞(P3) 下(P1) 流(P1) ,(P1) 不(P1) 止(P1) 不(P1) 行(P1)
指對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學說就不能推行。現比喻不破除舊的、壞的東西,新的、好的東西就建立不起來。
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sài wēng shī mǎ yān zhī fēi fú
年級字:塞(P3) 翁(P4) 失(P2) 馬(P1) ,(P1) 焉(P0) 知(P1) 非(P2) 福(P1)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爲好事。同“塞翁失馬,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