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地(P1) 動(P1) 山(P1) 搖(P2)
地震發生時大地顫動,山河搖擺。亦形容聲勢浩大或鬥爭激烈。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奏議集·一二·論修河第一狀》:“臣恐地動山搖,從此災禍自此而始。”
年級字:天(P1) 地(P1) 誅(P5) 滅(P3)
年級字:天(P1) 地(P1) 不(P1) 容(P2)
天地:天地之間,人世間。容:寬容。天地所不能容納。指大逆不道、罪孽深重的人與事。
年級字:無(P2) 地(P1) 自(P1) 容(P2)
《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夙宵戰怖,無地自厝。”
年級字:頂(P2) 天(P1) 立(P1) 地(P1)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安吉州道場無庵法全禪師》:“汝等諸人,個個頂天立地……更來這裏覓個甚麼?”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一折:“我韓厥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兒。”
年級字:實(P1) 地(P1) 考(P3) 察(P2)
詞性:名詞
實地考察就是到指定的地方去做研究。指為明白一個事物的真相,勢態發展流程,而去實地進行直觀的,局部進行詳細的調查。在考察過程中,要隨時對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努力把握住考察對象的特點
年級字:必(P2) 爭(P2) 之(P2) 地(P1)
《周書·王悅傳》:“白馬要衝,是必爭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圖也。”
年級字:布(P1) 天(P1) 蓋(P2) 地(P1)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八:“雪越下越緊,布天蓋地,一片茫茫。”又第二部二六:“勝仗是不小,俘虜布天蓋地,擱火車拉呀。”
年級字:天(P1) 昏(P3) 地(P1) 黑(P1)
天地一片昏黑。常用以形容風霾、雷雨時的自然景象。亦形容異常利害。
唐·韓愈《龍移》詩:“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隨。”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四:“只聽得一陣風過處,天昏地黑,鬼哭神嚎,眼前伸手不見五指,一時暈倒了。”
年級字:走(P1) 伏(P4) 無(P2) 地(P1)
《三國志·魏書·鍾會傳》:“蹊路斷絕,走伏無地。”
年級字:哀(P4) 感(P3) 天(P1) 地(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
年級字:戴(P3) 天(P1) 履(P6) 地(P1)
戴:頂着天;履:踏,踩着。頭頂着天,腳踩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間。比喻恩德深廣,如天高地厚。
《左傳·僖公十五年》“晉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爲君之言。羣臣敢在下風。’”
年級字:安(P1) 身(P1) 之(P2) 地(P1)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爲建業的根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回:“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可乘此機會,取得荊州爲安身之地。”
年級字:腳(P2) 不(P1) 沾(P3) 地(P1)
形容走得非常快,好象腳尖都未着地。同“腳不點地”。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回:“那李嬤嬤腳不沾地,跟着鳳姐兒走了。”
年級字:椎(P0) 天(P1) 搶(P2) 地(P1)
年級字:異(P3) 地(P1) 相(P1) 逢(P4)
唐·李鹹用《春日喜逢鄉人劉鬆》詩:“故人不見五春風,異地相逢嶽影中。”
年級字:地(P1) 瘠(P0) 民(P1) 貧(P3)
清·劉大櫆《送黟令孫君改任鳳陽序》:“先時地瘠民貧,催科愈煩,而逋負愈積,逋久不償,視爲固然。”
年級字:地(P1) 呼(P2) 天(P1)
清·周亮工《書影》卷四:“[童子]踣地呼天,聲竭泣血,觀者如堵,無不隕涕。”
年級字:寂(P3) 天(P1) 寞(P4) 地(P1)
明·徐愛《傳習錄》下:“未扣時,原是驚天動地;既扣時,也只是寂天寞地。”
年級字:阿(P2) 地(P1) 獄(P4)
阿毗:梵語的譯音,意譯爲“無間”,即痛苦無有間斷之意。常用來比喻黑暗的社會和嚴酷的牢獄。又比喻無法擺脫的極其痛苦的境地。
年級字:遮(P4) 天(P1) 蓋(P2) 地(P1)
年級字:將(P3) 天(P1) 就(P1) 地(P1)
年級字:地(P1) 塌(P4) 天(P1) 荒(P2)
明·徐復祚《投俊記·魔見》:“喜時節和風甘雨,怒時節地塌天荒。”
年級字:海(P1) 涵(P4) 地(P1) 負(P3)
宋·陳亮《笏記》:“皇帝陛下,日照天臨,海涵地負。”清·王韜《重刻〈曾文正公文集〉敘》:“公具海涵地負之才,出其餘力爲詞章,已足以弁冕羣賢,推倒一世。”
年級字:愧(P4) 悔(P3) 無(P2) 地(P1)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十一回:“門生少年狂悖,原爲匪人所誘。這也不敢欺瞞老師。但近日愧悔無地,亟欲自新,所以來投老師。”
年級字:天(P1) 搖(P2) 地(P1) 動(P1)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四十三回:“這場大戰,真個是天搖地動,日色無光。”
年級字:山(P1) 搖(P2) 地(P1) 動(P1)
宋·吳曾《能改齋漫筆》卷二:“鼓角大鳴,地動山搖。”
年級字:劃(P4) 地(P1) 為(P2) 牢(P3)
相傳上古時,於地上畫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懲罰。後用以指限制在一定範圍內。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回:“古人劃地為牢,他將棍子劃了圈兒,強似劃地為牢,假如有虎狼妖獸來時,如何擋得他住?”
年級字:沸(P4) 天(P1) 震(P2) 地(P1)
葉聖陶《一個朋友》:“那一對小新人面對面站着,在一陣沸天震地的拍手聲裏,他們倆鞠上三個大躬。”
年級字:平(P1) 地(P1) 樓(P2) 臺(P0)
年級字:土(P1) 地(P1) 燈(P1) 籠(P3)
年級字:席(P4) 地(P1) 幕(P3) 天(P1)
年級字:天(P1) 長(P1) 地(P1) 老(P1)
明·高濂《玉簪記·詞媾》:“兩情濃同下藍橋,戰兢兢歡娛較少,成就了鳳友鸞交,休忘卻天長地老!”
年級字:昧(P6) 地(P1) 瞞(P5) 天(P1)
明·無名氏《活拿蕭天佑》頭折:“你這般昧地瞞天,諂佞奸僻。”
年級字:搶(P2) 地(P1) 呼(P2) 天(P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老闆奶奶見媳婦已死,搶地呼天,哭個不了。”
年級字:高(P1) 天(P1) 厚(P2) 地(P1)
明·吳承恩《賀金恥齊翁媼齊壽障詞》引:“高天厚地,共啓長年。”
年級字:哀(P4) 鴻(P6+) 遍(P2) 地(P1)
哀鴻:哀鳴的鴻雁。比喻啼飢號寒的災民。比喻在天災人禍中到處都是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饑民。
年級字:呼(P2) 天(P1) 叫(P1) 地(P1)
清·唐訓方《里語徵實》卷下引《暗室燈》:“[韓魏公曰]百姓多愚,或爲枉斷,抱憾終身,早夜呼天叫地,我豈安乎?”
年級字:因(P1) 地(P1) 制(P2) 宜(P3)
因:依據;制:制定;宜:適當的措施。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
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夫築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豈有天氣之數以威鄰國者乎?”
年級字:一(P1) 天(P1) 一(P1) 地(P1)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三十四回:“又兼狄家的覓漢夥伴不曾分得銀錢的,心裏氣他不過,到處去彰揚,不止他本村揚說的一天一地,就是鄰莊外縣,都當了一件異事傳說。”
年級字:地(P1) 天(P1)
《詩經·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
年級字:地(P1) 網(P2) 天(P1) 羅(P3)
天羅:張在空中捕鳥的網。天空地面,遍張羅網。指上下四方設置的包圍圈。比喻對敵人、逃犯等的嚴密包圍。
《大宋宣和遣事》亨集:“才離陰府恓惶難,又值天羅地風災。”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三折:“天兵下了天羅地網者,休要走了兩洞妖魔。”
年級字:不(P1) 牧(P2) 之(P2) 地(P1)
漢·桓寬《鹽鐵論·論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
年級字:隨(P3) 時(P1) 隨(P3) 地(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清·週中孚《鄭堂札記》卷一:「遊山詩有時地之異宜,隨時隨地,設色佈景,否者皆陳言也。」
年級字:地(P1) 負(P3) 海(P1) 涵(P4)
指大地負載萬物,海洋容納百川。形容包羅萬象,含蘊豐富。
語出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紀。”
年級字:地(P1) 老(P1) 天(P1) 昏(P3)
明·湯顯祖《牡丹亭·憶女》:“地老天昏,沒處把老孃安頓,思量起舉目無親,招魂有盡。”
年級字:五(P1) 經(P1) 掃(P1) 地(P1)
五經: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臉都丟盡了。舊時也指聖人之道泯滅。
《新唐書·祝欽明傳》:“帝與羣臣宴,欽明自言能《八風舞》,帝許之。欽明體肥醜,據地搖頭睆目,左右顧眄,帝大笑。吏部侍郎盧藏用嘆曰:‘是舉《五經》掃地矣。’”
年級字:洞(P2) 天(P1) 福(P1) 地(P1)
原爲道家語,指神道居住的名山勝地。後多比喻風景優美的地方。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記》:“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稱。”
年級字:死(P3) 心(P1) 搭(P3) 地(P1)
年級字:地(P1) 主(P1) 之(P2) 誼(P3)
地主:當地的主人;誼:義務。住在本地的人對外地客人的招待義務。
《左傳·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謂子財曰:‘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
年級字:無(P2) 地(P1) 自(P1) 處(P2)
年級字:用(P1) 武(P2) 之(P2) 地(P1)
形容地形險要,利於作戰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機會。
《晉書·姚襄載記》:“洛陽雖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
年級字:昏(P3) 天(P1) 暗(P2) 地(P1)
形容天色昏暗。也比喻社會黑暗混亂。同“昏天黑地”。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三卷:“鬼帥再變五色雲霧,昏天暗地。”
年級字:九(P1) 天(P1) 九(P1) 地(P1)
原指天上的最高層和地的最深處。後比喻兩者相差極遠。
《孫子·形篇》:“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乎九天之上。”
年級字:焚(P5) 香(P1) 掃(P1) 地(P1)
宋·王讜《唐語林·文學》:“韋應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慾,所居焚香掃地而坐。”
年級字:落(P2) 地(P1) 生(P1) 根(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指決定在一個地方長期安家生活。
比喻長期安家落戶或切切實實、一心一意地做好所從事的工作。
年級字:就(P1) 地(P1) 取(P2) 材(P2)
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發揮本單位的潛力。
清·李漁《笠翁偶集·三·手足》:“噫,豈其娶妻必齊之姜,就地取材,但不失立言之大意而已矣。”
年級字:一(P1) 牛(P1) 鳴(P4) 地(P1)
清·錢謙益《山莊八景詩·錦峯晴曉》序:“其旁有錦峯書院,去山莊一牛鳴地。”
年級字:地(P1) 靈(P4) 人(P1) 傑(P3)
靈:好;傑:傑出。指有傑出的人降生或到過,其地也就成了名勝之區。
唐·王勃《滕王閣序》:“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年級字:天(P1) 授(P4) 地(P1) 設(P3)
年級字:斯(P2) 文(P1) 掃(P1) 地(P1)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掃地:比喻名譽、信用、地位等完全喪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墮落。
《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清·徐坷《清稗類鈔·三十四》:“巡檢作巡撫,一步登天;監生作監臨,斯文掃地。”
年級字:知(P1) 地(P1) 知(P1) 天(P1)
年級字:死(P3) 心(P1) 踏(P2) 地(P1)
年級字:不(P1) 留(P2) 餘(P4) 地(P1)
不留一點空餘的地方。多形容言語、行動沒有留下可迴旋的餘地。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一:“此狐眼光如鏡,然詞鋒太利,未免不留餘地矣。”
年級字:天(P1) 地(P1) 長(P1) 久(P1)
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同“天長地久”。
年級字:天(P1) 崩(P2) 地(P1) 塌(P4)
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災難、重大的事變或強烈的聲響。
《三國演義》第七一回:“鼓角齊鳴,喊聲大震,黃忠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
年級字:擲(P4) 地(P1) 賦(P6) 聲(P1)
明·鄭若庸《玉玦記·赴試》:“腰印能如季士稀,恐擲地賦聲難比。”
年級字:局(P2) 地(P1) 鑰(P0) 天(P1)
年級字:如(P2) 拾(P2) 地(P1)
象從地下拾起一根芥菜。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多指官職、名位)。
南朝梁任彥升《天監三年策秀才文》:“輜青紫,如拾地芥,而惰遊廢業,十室而九。”
年級字:呱(P0) 呱(P0) 墮(P5) 地(P1)
詞性:形容詞
疊詞,
成語呱呱墜地 。嬰兒的哭聲: 呱呱。
墮地 : 出生的時候。
母愛的偉大。
《書經.益稷》:「啟呱呱而泣。」
清.張爾歧〈辨志〉:「今夫人生而呱呱以啼,啞啞以笑,蠕蠕以動,惕惕以息,無以異也。」
年級字:置(P3) 之(P2) 死(P3) 地(P1)
《孫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年級字:舊(P2) 地(P1) 重(P1) 遊(P2)
年級字:埋(P2) 天(P1) 怨(P3) 地(P1)
元·鄭廷玉《看錢奴》第一折:“每日在吾廟裏,埋天怨地。”
年級字:掃(P1) 地(P1) 俱(P6) 盡(P3)
《漢書·魏豹田儋等傳贊》:“用於貶義。秦滅六國,而上古遺烈掃地俱盡矣。”《晉書·儒林傳序》:“惟懷逮愍,喪亂弘多,衣冠禮樂,掃地俱盡。”
年級字:設(P3) 身(P1) 處(P2) 地(P1)
設:設想。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那種境地。指替別人的處境着想。
《禮記·中庸》:“體羣臣也。”朱熹注:“體,謂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
年級字:一(P1) 牛(P1) 吼(P4) 地(P1)
《翻譯名義集·數量》:“拘盧舍,此雲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謂大牛鳴聲所極聞。或雲一鼓聲。《俱舍》雲二里,《雜寶藏》雲五里。”
年級字:胸(P3) 地(P1)
清·金人瑞《青溪行》:“驀逢老嫗猶相識,槌胸蹋地說青溪。”
年級字:呼(P2) 天(P1) 叩(P4) 地(P1)
大聲叫天,用頭撞地。形容極度悲傷。同“呼天搶地”。
《警世通言·宿香亭張浩遇鶯鶯》:“今張浩忽背前約,使妾呼天叩地,無所告投。”
年級字:天(P1) 高(P1) 地(P1) 下(P1)
年級字:天(P1) 災(P3) 地(P1) 變(P2)
年級字:漫(P3) 地(P1) 漫(P3) 天(P1)
漫:滿。充滿天地之間。形容數量極多,到處皆是。亦作“漫天漫地”。
年級字:負(P3) 地(P1) 矜(P6+) 才(P1)
《南史·蔡凝傳》:“他日,後主謂吏部尚書蔡徵曰:‘蔡凝負地矜才,無所用也。’”
年級字:畫(P1) 地(P1) 為(P2) 牢(P3)
在地上畫一個圈當做監獄。比喻只許在指定的範圍內活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
年級字:天(P1) 熾(P5) 地(P1)
《西遊記》第三五回:“那怪物着實無情,一連搧了七八扇子,熯天熾地,烈火飛騰。”又第四一回:“只見那紅焰焰大火燒空,把一座火雲洞,被那煙火迷漫,真是個熯天熾地。”
年級字:花(P1) 天(P1) 酒(P4) 地(P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七回:“到京之後,又復花天酒地,任意招搖。”
年級字:昧(P6) 地(P1) 天(P1)
比喻昧着良心隱瞞真實情況,用謊言欺騙他人。亦作“昧地瞞天”。
金侯善淵《酹江月》詞:“昧地謾天,多能已會,以巧翻爲拙。”
年級字:窮(P3) 天(P1) 極(P2) 地(P1)
年級字:出(P1) 人(P1) 頭(P1) 地(P1)
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年級字:天(P1) 荒(P2) 地(P1) 老(P1)
唐·李賀《致酒行》:“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年級字:參(P3) 天(P1) 兩(P1) 地(P1)
①爲《易》卦立數之義。②引申爲人之德可與天地相比。
年級字:天(P1) 崩(P2) 地(P1) 陷(P3)
比喻重大的事變。也形容巨大的聲響。同“天崩地坼”。
年級字:立(P1) 地(P1) 書(P1) 廚(P3)
《宋史·吳時傳》:“時敏於爲文,未嘗屬稿,落筆已就,兩學目之曰‘立地書廚’。”
年級字:胡(P1) 天(P1) 胡(P1) 地(P1)
用於貶義,形容言語荒唐、行爲放肆。同“胡天胡帝②”。
阿英《西門買書記》:“也有一兩家兼售古書了,但他們不識貨,開價往往是胡天胡地。”
年級字:以(P1) 錐(P0) 刺(P3) 地(P1)
用錐子刺地來測量地的深淺。比喻見識淺陋,所知甚少。
《莊子·秋水》:“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
年級字:一(P1) 射(P2) 之(P2) 地(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將軍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
年級字:天(P1) 經(P1) 地(P1) 緯(P0)
①指天地間理所當然、無可非議的道理。②引申爲以天地爲法度治理天下。
語出《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
年級字:人(P1) 地(P1) 生(P1) 疏(P3)
人事不熟,地方陌生。指初到一地,對當地的人事和地理都不熟悉。
魯迅《僞自由書·前記》:“《自由談》的編輯新換了黎烈文先生了,但他才從法國回來,人地生疏,怕一時搞不起稿子,要我去投幾回稿。”
年級字:地(P1) 醜(P3) 力(P1) 敵(P3)
章炳麟《封建考》:“故文武可以王,而桓文終於伯;由周兵革繕完,欲兼併之固難也。地醜力敵,不日尋干戈不已。”
年級字:地(P1) 動(P1) 山(P1) 摧(P4)
地震發生時大地顫動,山河搖擺。亦形容聲勢浩大或鬥爭激烈。同“地動山搖”。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子胥祭了,發聲大哭,感得日月無光,江河混沸。忽即雲昏霧暗,地動山摧。兵行唅啼,人倫悽愴。”
年級字:刁(P0) 天(P1) 決(P2) 地(P1)
《元曲選·誤入桃園》:“言不諳典,話不投機。看不得喬所爲,歹見識,刁天決地。”
年級字:一(P1) 亂(P2) 塗(P5) 地(P1)
宋·蘇洵《管仲論》:“桓公之薨也,一亂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年級字:桂(P1) 玉(P1) 之(P2) 地(P1)
宋·戴埴《鼠璞·桂玉》:“馬存字長遊,謂子游京師,薪如束桂,米如裹玉,世以桂玉之地爲京師。”
年級字:罵(P3) 天(P1) 咒(P5) 地(P1)
賈平凹《妊娠》第二章:“後村裏紛紛傳說誰家老祖宗的墓被盜了,罵天咒地,紮了紙人在村口槐樹上吊着,滿頭滿身插了針刺。”
年級字:首(P1) 善(P2) 之(P2) 地(P1)
《漢書·儒林傳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
年級字:用(P1) 天(P1) 因(P1) 地(P1)
《東觀漢記·公孫術傳》:“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所謂用天因地,成功之資也。”
年級字:地(P1) 角(P2) 天(P1) 涯(P6)
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天涯藐藐,地角悠悠,言面無由,但似情企。”
年級字:漫(P3) 天(P1) 遍(P2) 地(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8回:“我上高阜處觀望遼兵,其勢浩大,漫天遍地而來。”
年級字:全(P2) 國(P1) 各(P1) 地(P1)
詞性:代詞
常用書面語,
常見詞組全國各省某個國家的分區統稱。
「各」眾多。
「地」地方,地區。
某個國家的分區統稱。
年級字:天(P1) 昧(P6) 地(P1)
金·馬鈺《滿庭芳·嘆世》詞:“鎮日謾天昧地,不顧神明。”
年級字:局(P2) 天(P1) 促(P4) 地(P1)
年級字:幕(P3) 天(P1) 席(P4) 地(P1)
把天作幕,把地當席。原形容心胸開闊。現形容在野外作業的艱苦生活。
年級字:談(P2) 天(P1) 説(P1) 地(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元·鄭德輝《王粲登樓》第二折:「說地談天口若開,伏虎降龍志不改。」
年級字:觸(P6) 地(P1) 號(P2) 天(P1)
明·張敬修等《文忠公行實》:“既出,遂觸地號天,幾不可生。”
年級字:上(P1) 天(P1) 入(P1) 地(P1)
升上天空,鑽入地下。形容神通廣大。也比喻為實現某種目的而四處奔走。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盧僕射從史》:“吾已得煉形之術也,其術自無形成而煉成三尺之形,則上天入地,乘雲駕鶴,千變萬化,無不可也。”
年級字:撐(P5) 天(P1) 地(P1)
《朱子全書》卷九:“聖人只是常欲扶持這個道理,教他撐天拄地。”
年級字:死(P3) 敗(P2) 塗(P5) 地(P1)
年級字:崛(P0) 地(P1) 而(P1) 起(P1)
崛:高起,突起。從平地上突起。形容某種新興事物出現極爲迅速。
年級字:金(P1) 聲(P1) 擲(P4) 地(P1)
年級字:就(P1) 地(P1) 正(P1) 法(P1)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五回:“因爲案情重大,並且是積案累累的,就辦了個就地正法。”
年級字:是(P1) 非(P2) 之(P2) 地(P1)
年級字:擲(P4) 地(P1) 有(P1) 聲(P1)
金石:鐘磬之類的樂器,聲音清脆優美。比喻文章文辭優美,語言鏗鏘有力。
年級字:拔(P4) 地(P1) 參(P3) 天(P1)
拔地:從地面上陡然聳立。參天:高聳到空中。形容高大和氣勢雄偉。同“拔地倚天”。
郭沫若《春天的信號》:“雖然只是一根嫩苗,只要它不遭遇斧斤,我們可以預言,它一定會拔地參天。”
年級字:腳(P2) 踏(P2) 實(P1) 地(P1)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前錄》卷十八:“公嘗問康節曰:‘某何如人?’曰:‘君實腳踏實地人也。’”
年級字:號(P2) 天(P1) 扣(P5) 地(P1)
扣:同“叩”,敲擊,撞擊。向着天大聲哭叫,將自己的頭撞向地面。形容十分悲痛。
年級字:擲(P4) 地(P1) 金(P1) 聲(P1)
年級字:拖(P3) 天(P1) 掃(P1) 地(P1)
年級字:壹(P0) 敗(P2) 塗(P5) 地(P1)
《史記·高祖本紀》:“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壹敗塗地。”
年級字:極(P2) 天(P1) 地(P1)
語出《禮記·樂記》:“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
年級字:天(P1) 地(P1) 經(P1) 緯(P0)
指天地間理所應當、無可非議的道理。引申爲以天地爲法度治理天下。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
年級字:天(P1) 摧(P4) 地(P1) 塌(P4)
摧:毀壞,猶如天塌地陷。比喻重大事變。亦形容巨大聲響。
元·關漢卿《拜月亭》楔子:“你直待白骨中原如臥麻。雖是這戰伐,負着個天摧地塌,是必想着俺子母每早來家。”
年級字:山(P1) 崩(P2) 地(P1)
《宋書·五行志》:“六月,壽春大雷震,山崩地坼,家人陷死,上庸郡亦如是。”
年級字:天(P1) 翻(P2) 地(P1) 覆(P5)
唐·劉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年級字:昏(P3) 天(P1) 黑(P1) 地(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真乃是慌不擇路,趕了幾日旱路,又搭船走,昏天黑地,一直走到浙江烏鎮地方。”
年級字:遍(P2) 地(P1) 開(P1) 花(P1)
董必武《祝賀建國十週年》:“遍地開花鬧,沖天幹勁傳。糧棉大增產,煤鐵倍加權。”
年級字:天(P1) 造(P1) 地(P1) 設(P3)
造:製作;設:安排。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
宋·趙佶(徽宗)《艮嶽記》:“真天造地設,神謀化力,非人力所能爲者。”
年級字:不(P1) 敗(P2) 之(P2) 地(P1)
原意是指善於打仗的就有取勝的把握,不會落到挫敗的境地。後泛指辦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孫子·軍形》:“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年級字:易(P2) 地(P1) 而(P1) 處(P2)
唐·劉知幾《通史·雜說上》:“若使(司)馬遷易地而處 ,撰成《漢書》,將恐多言費辭,有逾班氏。”
年級字:天(P1) 凝(P4) 地(P1) 閉(P2)
年級字:平(P1) 地(P1) 起(P1) 雷(P3)
猶言平地一聲雷。比喻突然發生的重大變動。也比喻名聲或地位突然升高。
年級字:籲(P6) 天(P1) 呼(P2) 地(P1)
南朝陳徐陵《檄周文》:“翊從瀟湘,空竭關隴,荊樑左右,漢沔東西。籲天呼地,望佇哀救。”
年級字:不(P1) 食(P1) 之(P2) 地(P1)
年級字:掠(P5) 地(P1) 攻(P3) 城(P2)
明·無名氏《精忠記·應詔》:“勤王報國應無憚,掠地攻城也畏難。”
年級字:四(P1) 戰(P4) 之(P2) 地(P1)
《史記·樂毅列傳》:“趙,四戰之地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後漢書·荀彧傳》:“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爲兵衝。”
年級字:遮(P4) 地(P1) 漫(P3) 天(P1)
《清平山堂話本·羊角哀死戰荊軻》:“團空攪陣,不分南北西東;遮地迷天,變盡青黃赤黑。”
年級字:拔(P4) 地(P1) 倚(P5) 天(P1)
拔:突出,聳出。倚:倚傍,貼近。從地面突兀而起,貼近天際。比喻高大突出,氣勢雄偉。
唐·孫樵《與王霖秀才書》:“譬玉川子《月蝕詩》、楊司城《華山賦》、韓吏部《進學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
年級字:地(P1) 曠(P5) 人(P1) 稀(P3)
年級字:柱(P2) 天(P1) 踏(P2) 地(P1)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30卷:“若盡得這道理,方成個人,方可以柱天踏地,方不負此生。”
年級字:地(P1) 老(P1) 天(P1) 荒(P2)
唐·李賀《致酒行》:“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年級字:進(P1) 壤(P5) 廣(P2) 地(P1)
年級字:縮(P3) 地(P1) 補(P2) 天(P1)
《舊唐書·音樂志一》:“高祖縮地補天,重張區宇;反魂肉骨,再造生靈。”
年級字:撲(P2) 天(P1) 蓋(P2) 地(P1)
年級字:留(P2) 有(P1) 餘(P4) 地(P1)
宋·王令《寄介甫》:“終見乘桴去滄海,好留餘地許相依。”
年級字:地(P1) 局(P2) 天(P1)
語出《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
年級字:山(P1) 崩(P2) 地(P1) 塌(P4)
年級字:平(P1) 地(P1) 風(P1) 雷(P3)
年級字:攻(P3) 城(P2) 略(P3) 地(P1)
年級字:平(P1) 地(P1) 青(P1) 雲(P1)
平:平穩;青雲:高空。比喻境遇突然變好,順利無阻地一下子達到很高的地位。
金·元好問《送端甫西行》:“渭城朝雨三年別,平地青雲萬里程。”
年級字:翻(P2) 天(P1) 作(P2) 地(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十七卷:“李雄見打得這般光景,暴躁如雷,翻天作地,鬧將起來。”
年級字:咒(P5) 天(P1) 罵(P3) 地(P1)
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回:“他脾氣越發壞了,不是捶牀拍枕,就是咒天罵地。”
年級字:老(P1) 天(P1) 拔(P4) 地(P1)
年級字:感(P3) 天(P1) 動(P1) 地(P1)
使蒼天和大地爲之感動。形容誠意感人至深。亦比喻使無情天地受感動。形容冤屈極大。
《列子·黃帝篇》:“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動天地,感鬼神,橫六合,而無逆者,豈但履危險,入水火而已哉?”
年級字:指(P2) 天(P1) 畫(P1) 地(P1)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招聚天下豪傑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而俯畫地,闢倪兩宮間,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後漢書·侯霸傳》:“歆指天畫地,言甚剛切,坐免,歸田裏。”
年級字:地(P1) 無(P2) 類(P3)
《後漢書·隗囂傳》:“[王莽]使四境之外,併入爲害,緣邊之郡,江海之瀕,滌地無類。”
年級字:漫(P3) 天(P1) 掩(P4) 地(P1)
年級字:哀(P4) 天(P1) 叫(P1) 地(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平兒豐兒等哭的哀天叫地,賈政心中也着了忙。”
年級字:極(P2) 天(P1) 罔(P0) 地(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一回:“聽哀告,聽哀告!賤軀流落誰知道,誰知道!極天罔地,罪惡難分顛倒。”
年級字:極(P2) 天(P1) 際(P3) 地(P1)
《禮記·樂記》:“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
年級字:酒(P4) 地(P1) 花(P1) 天(P1)
年級字:肝(P4) 腦(P2) 塗(P5) 地(P1)
塗地:塗抹在地上。形容慘死。也形容竭盡忠誠,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
《史記·劉敬書孫通列傳》:“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
年級字:入(P1) 地(P1) 無(P2) 門(P1)
年級字:畫(P1) 地(P1) 成(P1) 圖(P2)
在地上畫出地圖,來說明山川河嶽等地理形勢。形容信手拈來,才能出衆。
年級字:大(P1) 有(P1) 見(P1) 地(P1)
趙先生對民俗學研究多年,他的發言~,且具縝密的邏輯,很有說服力。
年級字:戰(P4) 天(P1) 鬥(P2) 地(P1)
戰、鬥:泛指鬥爭。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氣慨。
災區人民以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慨,克服洪水帶來的困難,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年級字:天(P1) 羅(P3) 地(P1) 網(P2)
天羅:張在空中捕鳥的網。天空地面,遍張羅網。指上下四方設置的包圍圈。比喻對敵人、逃犯等的嚴密包圍。
《大宋宣和遣事》亨集:“才離陰府恓惶難,又值天羅地風災。”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三折:“天兵下了天羅地網者,休要走了兩洞妖魔。”
年級字:推(P2) 天(P1) 搶(P2) 地(P1)
年級字:天(P1) 崩(P2) 地(P1) 解(P2)
比喻重大的事變。也形容巨大的聲響。同“天崩地坼”。
年級字:天(P1) 荊(P5) 地(P1) 棘(P6)
年級字:地(P1) 廣(P2) 人(P1) 希(P2)
年級字:地(P1) 崩(P2) 山(P1) 摧(P4)
唐·李白《蜀道難》:“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年級字:無(P2) 置(P3) 錐(P0) 地(P1)
沒有立錐子的地方。比喻連極小的地方也沒有。後常形容貧窮。同“無立錐之地”。
年級字:撼(P5) 地(P1) 搖(P2) 天(P1)
撼:搖動。使天地都抖動起來。形容力氣、本領和氣魄極大。
年級字:頂(P2) 天(P1) 踵(P0) 地(P1)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沒用處》:“夫人頂天踵地,惟呼最靈。”
年級字:身(P1) 首(P1) 異(P3) 地(P1)
年級字:哭(P1) 天(P1) 喊(P2) 地(P1)
年級字:呼(P2) 天(P1) 號(P2) 地(P1)
哭叫天地。形容極爲冤屈、怨恨或痛苦。亦作“呼天叫地”。
宋·周密《齊東野語·嘉定寶璽》:“我祖我父,一心王寶……不死於虜,則死於盜賊;若子若孫,呼天號地,此恨難磨。”
年級字:怨(P3) 天(P1) 怨(P3) 地(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埋怨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到今日,悔,悔,悔。也是我前世前緣,自作自受,怨天怨地。”
年級字:彈(P4) 丸(P3) 之(P2) 地(P1)
彈丸:彈弓所用的鐵丸或泥丸。彈丸那麼大的地方。形容地方非常狹小。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此彈丸之地弗予,令秦來年復攻王,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
年級字:撅(P0) 天(P1) 撲(P2) 地(P1)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四折:“見倈子撅天撲地,不弱如打家劫舍殺人賊。”
年級字:壺(P3) 中(P1) 天(P1) 地(P1)
元·劉秉忠《永遇樂》詞:“壺中天地,目前今古,今日還明日。”
年級字:掀(P4) 天(P1) 揭(P3) 地(P1)
可以撼動天地。形容聲勢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徹底的變化。
宋·辛學《〈寇忠愍詩集〉後序》:“萊公兩朝大臣,勳業之盛,掀天揭地。”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八回:“掀天揭地英雄手,拔石應宜似弄丸。”
年級字:肝(P4) 膽(P3) 塗(P5) 地(P1)
形容慘死。也形容竭盡忠誠,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同“肝腦塗地”。
漢·劉向《說苑·善說》:“使食肉者一旦失計於廟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寧得無肝膽塗地於中原之野?”
年級字:驚(P2) 天(P1) 動(P1) 地(P1)
唐·白居易《李白墓》詩:“可憐荒冢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年級字:聊(P4) 天(P1) 說(P1) 地(P1)
詞性:動詞
談天説地1. 指隨便談論,漫無邊際。
2. 天上地下,無所不談。形容話題廣泛或巧於言辭。
年級字:立(P1) 足(P1) 之(P2) 地(P1)
清·湘靈子《軒亭冤》捲上:“你們這班狂妄之徒,還有立足之地麼?”
年級字:愴(P0) 地(P1) 呼(P2) 天(P1)
愴:悲傷,悽楚。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極其悲痛絕望的神態。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十卷:“又延兩日,夫妻相繼而亡,二子嗆地呼天,號啕痛哭。”
年級字:酒(P4) 食(P1) 地(P1) 獄(P4)
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三:“東坡倅杭,不勝杯酌……疲於應接,乃號杭倅爲酒食地獄。”
年級字:濕(P4) 地(P1) 公(P1) 園(P1)
詞性:名詞
香港濕地公園(英語:Hong Kong Wetland Park)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天水圍北部。佔地61公頃,包括60公頃的戶外保護區及10,000平方米(110,000平方呎)的室內展館。濕地公園原本只是一片普通的濕地。香港政府在發展天水圍新市鎮的同時,打算用這片土地來從新改造發展時所失去的具生態價值土地。集推廣濕地護理、教育及旅遊用途於一身。
年級字:畫(P1) 地(P1) 爲(P2) 牢(P3)
在地上畫一個圈當做監獄。比喻只許在指定的範圍內活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士有畫地爲牢,勢不可入,削木爲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
年級字:黑(P1) 天(P1) 摸(P2) 地(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十四:“那王小二聽言,一轂轆爬起來,黑天摸地,又是着忙的人,撈着褲子當衫子,左穿也穿不上,右套也套不上。”
年級字:負(P3) 材(P2) 矜(P6+) 地(P1)
《文選·劉孝標〈辯命論〉》作者“劉孝標”唐·李善注:“[孝標]負材矜地,自謂坐致雲霄,豈圖逡巡十稔而榮慚一命。”
年級字:尺(P1) 寸(P1) 之(P2) 地(P1)
《史記·範睢蔡澤列傳》:“而齊尺寸之地無得,豈不欲得地哉?形勢不能有也。”
年級字:威(P3) 風(P1) 掃(P1) 地(P1)
年級字:黑(P1) 地(P1) 昏(P3) 天(P1)
清·孫雨林《皖江血·獄會》:“然野蠻政府,黑地昏天,如此收場,弟來恐亦難免也。”
年級字:德(P4) 配(P3) 天(P1) 地(P1)
《莊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
年級字:倚(P5) 天(P1) 拔(P4) 地(P1)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七:“至杜陵,負其倚天拔地之材,更欲駕《風》、《騷》而上之,則有所不能。”
年級字:天(P1) 冠(P5) 地(P1)
《史記·日者列傳》:“夫卜而有不審,不見奪糈;爲人主計而不審,身無所處。此相去遠矣,猶天冠地屨也。”
年級字:立(P1) 地(P1) 書(P1) 櫥(P6)
《宋史·吳時傳》:“每於爲文,未嘗屬稿,落筆已成,兩學目之曰立地書櫥。”
年級字:天(P1) 長(P1) 地(P1) 久(P1)
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年級字:立(P1) 地(P1) 成(P1) 佛(P3)
佛家語,禪宗認爲人皆有佛性,棄惡從善,即可成佛。此爲勸善之語。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昭覺勤禪師法嗣》:“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颺下屠刀,立地成佛。”
年級字:天(P1) 崩(P2) 地(P1)
比喻重大的事變。也形容巨大的聲響。同“天崩地坼”。
年級字:雲(P1) 天(P1) 霧(P3) 地(P1)
周立波《山鄉鉅變》上三:“田裏功夫,他比你爸爸還強一色。就是有點面胡,吃了酒,尤其是有點雲天霧地。”
年級字:赤(P3) 地(P1) 千(P1) 里(P1)
年級字:天(P1) 崩(P2) 地(P1) 裂(P3)
年級字:熏(P4) 天(P1) 赫(P0) 地(P1)
熏天:氣勢極盛的樣子;赫:顯明,盛大。形容氣焰熾盛。
唐·張九齡《南陽道中》詩:“茲邦稱貴近,與世嘗熏赫。”
年級字:旦(P1) 暮(P5) 入(P1) 地(P1)
旦:早晨。暮:晚上。地:地府。早晚就要進入地府。表示年齡已高,隨時都可能死去。
年級字:一(P1) 席(P4) 之(P2) 地(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舊唐書·后妃傳上》:“婦人智識不遠,有忤盛情,然貴妃久承恩顧,何惜宮中一席之地,使其京戮,安忍取辱於外哉!”
年級字:迴(P3) 天(P1) 轉(P2) 地(P1)
唐·劉肅《大唐新語·剛正》:“挾山超海之力,望此猶輕;迴天轉地之威,方斯更烈。”
年級字:天(P1) 平(P1) 地(P1) 成(P1)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夏書》曰‘地平天成’,稱也。”
年級字:鑽(P3) 天(P1) 入(P1) 地(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三十二回:“他是個鑽天入地,斧砍火燒,下油鍋都不怕的好漢。”
年級字:天(P1) 誅(P5) 地(P1) 滅(P3)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五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誅滅,神明鑑查。”
年級字:天(P1) 大(P1) 地(P1) 大(P1)
年級字:足(P1) 踏(P2) 實(P1) 地(P1)
徐鑄成《報海舊聞》五一:“所有有靈魂的人,都應足踏實地,奮發自雄。”
年級字:鋪(P3) 天(P1) 蓋(P2) 地(P1)
年級字:梭(P4) 天(P1) 摸(P2) 地(P1)
《醒世姻緣傳》第七六回:“素姐忘記了是猴,只道當真成了自己的老公,朝鞭暮撲,打得個猴精梭天摸地的着極。”
年級字:動(P1) 地(P1) 驚(P2) 天(P1)
驚:驚動;動:震撼。使天地驚動。形容某個事件的聲勢或意義極大。
唐·白居易《李白墓》詩:“可憐荒冢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年級字:畫(P1) 地(P1) 刻(P2) 木(P1)
《梁書·王僧儒傳》:“蓋畫地刻木,昔人所惡。叢棘既累,於何可聞?”
年級字:天(P1) 高(P1) 地(P1) 厚(P2)
原形容天地的廣大,後形容恩德極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艱鉅、嚴重,關係的重大。
《詩經·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脊。”《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年級字:十(P1) 二(P1) 地(P1) 支(P1)
詞性:名詞
天干傳統用作表示次序的符號。與天干相配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也用來記時。
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年級字:割(P3) 地(P1) 稱(P2) 臣(P2)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遊酆都胡母迪吟詩》:“若放我南歸,願爲金邦細作,饒幸一朝得志,必當主持和議,使南朝割地稱臣。”
年級字:魚(P1) 米(P1) 之(P2) 地(P1)
年級字:山(P1) 崩(P2) 地(P1) 裂(P3)
年級字:天(P1) 公(P1) 地(P1) 道(P1)
清·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傑》第三回:“如今人人的腦袋裏頭既都有了一個社會平等,政治自由,是個天公地道的思想。”
年級字:斷(P3) 木(P1) 掘(P5) 地(P1)
語出《易·繫辭下》。宋·黃庭堅《題王黃州墨跡後》詩:“掘地與斷木,智不如機春。”
年級字:天(P1) 差(P2) 地(P1) 遠(P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七回:“餘小琴一想他是制臺的少爺,有財有勢,我的老人家雖說也是個監司職分,然而比起來,已天差地遠了。”
年級字:天(P1) 動(P1) 地(P1)
《紅樓夢》第六八回:“鳳姐兒滾到尤氏懷裏,嚎天動地,大放悲聲。”
年級字:天(P1) 涯(P6) 地(P1) 角(P2)
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天涯藐藐,地角悠悠了,陰謀詭計 面無由,但以情企。”
年級字:掃(P1) 地(P1) 出(P1) 門(P1)
比喻將壞東西徹底清除出去。也沒收全部財產,趕出家門。
馮德英《迎春花》第二章:“這次掃地出門的政策很明確,除了個別實在開明、對抗戰有功的地主分子外,其他一律不放過。”
年級字:五(P1) 體(P2) 投(P3) 地(P1)
兩手、兩膝和頭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三國》:“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
年級字:翻(P2) 天(P1) 覆(P5) 地(P1)
唐·劉商《胡茄十八拍》詩:“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年級字:掀(P4) 天(P1) 斡(P0) 地(P1)
形容聲勢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徹底的變化。同“掀天揭地”。
年級字:生(P1) 靈(P4) 塗(P5) 地(P1)
生靈:百姓;塗:泥沼。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裏。形容人民處於極端困苦的境地。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靈塗地。”
年級字:天(P1) 震(P2) 地(P1) 駭(P0)
震:震動。震動了天地。形容聲音或聲勢極大。有時形容事件、場面令人驚駭。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松之注:“惟黃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嗚呼哀哉!於時天震地駭。”
年級字:局(P2) 天(P1) 地(P1)
局:彎腰;蹐:前腳接後腳地小步走。天雖高,卻不得不彎著腰;地雖厚,卻不得不小步走。形容處境困窘,戒慎、恐懼之至。
《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
年級字:擇(P5) 地(P1) 而(P1) 蹈(P3)
《史記·伯夷列傳》:“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
年級字:黑(P1) 天(P1) 墨(P2) 地(P1)
《西湖二集·天台匠誤招樂趣》:“張漆匠黑天墨地,心下慌張道:‘不知是恁緣故,叫我到此?’”
年級字:寸(P1) 地(P1) 尺(P1) 天(P1)
唐·杜甫《洗兵馬》:“寸地盡天皆入貢,奇祥異端爭來送。”
年級字:遮(P4) 地(P1) 蓋(P2) 天(P1)
李季《五月端陽·打橫山》:“大小據點一掃光,紅軍和赤衛軍遮地蓋天。”
年級字:地(P1) 上(P1) 天(P1) 官(P2)
年級字:譚(P0) 天(P1) 說(P1) 地(P1)
《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錢青見那先生學問平常,故意譚天說地,講論古今,驚得先生一字俱無。”
年級字:撼(P5) 天(P1) 震(P2) 地(P1)
撼:搖動;震:震動。震動了天地。形容聲音或聲勢極大。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松之注:“惟黃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嗚呼哀哉!於時天震地駭。”《水經注·河水》:“濤涌波襄,雷奔電泄,震天動地。”
年級字:天(P1) 懸(P5) 地(P1) 隔(P3)
《南齊書·陸厥傳》: “一人之思,遲速天懸;一家之文,工拙壤隔。”
年級字:呱(P0) 呱(P0) 墜(P5) 地(P1)
詞性:形容詞
疊詞,
成語呱呱墮地母愛的偉大。
嬰兒的哭聲: 呱呱。
墜地 : 嬰兒出生的時候。
母愛的偉大。
《書經.益稷》:「啟呱呱而泣。」
清.張爾歧〈辨志〉:「今夫人生而呱呱以啼,啞啞以笑,蠕蠕以動,惕惕以息,無以異也。」
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三章:「爾呱呱墜地,無幾月,即生父見背。」
年級字:瞞(P5) 天(P1) 昧(P6) 地(P1)
瞞、昧:隱瞞,欺騙。昧着良心隱瞞真實情況,以謊言騙人。
金·侯善淵《酹江月》詞:“昧地謾天,多能已會,以巧翻爲拙。”
年級字:畫(P1) 地(P1) 作(P2) 獄(P4)
漢·劉向《說苑·貴德》:“俗語云:‘畫地作獄,議不可入;刻木爲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漢書·路溫舒傳》引作“畫地爲獄”。
年級字:無(P2) 人(P1) 之(P2) 地(P1)
年級字:局(P2) 地(P1) 扣(P5) 天(P1)
年級字:開(P1) 天(P1) 闢(P4) 地(P1)
古代神話傳說:盤古氏開闢天地,開始有人類歷史。後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來沒有過的。
三國吳·徐整《三五曆紀》:“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爲天,陰濁爲地,盤古在其中。”
年級字:攻(P3) 城(P2) 掠(P5) 地(P1)
年級字:啼(P4) 天(P1) 哭(P1) 地(P1)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闌路駕上書》:“奉使來時,驚天動地,奉使去時,烏天黑地,官吏都歡天喜地,百姓卻啼天哭地。”
年級字:如(P2) 履(P6) 平(P1) 地(P1)
履:踩。像走在平地上一樣。比喻從事某項活動十分順利。
唐·裴鉶《周邯》:“因夷人賣奴,年十四五,視其貌甚慧黠。言善入水,如履平地。”
年級字:呼(P2) 天(P1) 鑰(P0) 地(P1)
年級字:地(P1) 大(P1) 物(P1) 博(P4)
年級字:覆(P5) 地(P1) 翻(P2) 天(P1)
唐·劉商《胡茄十八拍》詩:“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年級字:地(P1) 上(P1) 天(P1) 宮(P2)
宋·袁褧《楓窗小牘》上:“汴中呼餘杭百事繁庶,地上天宮。”
年級字:天(P1) 倒(P2) 地(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5卷:“江老夫妻女兒殺豬也似的叫喊,擂天倒地價哭。”
年級字:死(P3) 心(P1) 落(P2) 地(P1)
年級字:天(P1) 成(P1) 地(P1) 平(P1)
成:成功;平:治平。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後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尚書·大禹謨》:“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工。’”《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
年級字:補(P2) 天(P1) 柱(P2) 地(P1)
年級字:掃(P1) 地(P1) 以(P1) 盡(P3)
《漢書·魏豹田儋韓信傳贊》:“秦滅六國,而上古遺烈掃地盡矣。”
年級字:罵(P3) 天(P1) 扯(P4) 地(P1)
年級字:隨(P3) 地(P1) 隨(P3) 時(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年級字:不(P1) 毛(P1) 之(P2) 地(P1)
年級字:月(P1) 地(P1) 雲(P1) 階(P3)
唐·牛僧儒《周秦行紀》詩:“香風引到大羅天,月地雲階拜洞仙。”
年級字:流(P1) 天(P1) 澈(P4) 地(P1)
年級字:天(P1) 崩(P2) 地(P1)
崩:倒塌;坼:裂開。象天塌下、地裂開那樣。比喻重大的事變。也形容巨大的聲響。
年級字:漫(P3) 天(P1) 蓋(P2) 地(P1)
年級字:天(P1) 塌(P4) 地(P1) 陷(P3)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我有了這件東西,說到得了天塌地陷也是瞎話,橫豎咱們大清國萬萬年,我鄧振彪也萬萬年了。”
年級字:天(P1) 覆(P5) 地(P1) 載(P3)
覆:蓋;載:承受。象天覆蓋萬物,地承受一切一樣。比喻範圍極廣大。也比喻恩澤深厚。
《禮記·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管子·心術下》:“是故聖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
年級字:含(P4) 笑(P1) 入(P1) 地(P1)
《後漢書·韓韶傳》:“韶曰:‘長活溝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
年級字:天(P1) 旋(P3) 地(P1) 轉(P2)
天地轉動。比喻重大的變化。也形容眩暈時的感覺或鬧得極兇。
唐·白居易《長恨歌》:“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年級字:欺(P6) 天(P1) 罔(P0) 地(P1)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這等窮兒乍富,瞞心昧己,欺天誑地,只要損別人,安自己。”
年級字:天(P1) 南(P1) 地(P1) 北(P1)
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形容地區各不相同。也形容距離極遠。
金·元好問《邁陂塘》詞:“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年級字:立(P1) 錐(P0) 之(P2) 地(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插錐尖的一點地方。形容極小的一塊地方。也指極小的安身之處。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莊子·盜跖》:“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史記·留侯世家》:“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
年級字:轟(P5) 天(P1) 裂(P3) 地(P1)
梁啓超《新英國巨人克林威爾傳》:“此十一年間,表面上之克林威爾,其聲希味淡也若此,而後此轟天裂地之克林威爾又何以稱焉。”
年級字:平(P1) 地(P1) 樓(P2) 台(P2)
年級字:轟(P5) 天(P1) 烈(P2) 地(P1)
清·謳歌變俗人《經國美談·奉使宴賓》:“好似千斤炮藥,等着導火線,就要發作,是轟天烈地了。”
年級字:地(P1) 覆(P5) 天(P1) 翻(P2)
唐·劉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年級字:天(P1) 知(P1) 地(P1) 知(P1)
天知道,地知道。指人人都知道。亦指只有天知道,地知道,沒有別人知道。
年級字:呼(P2) 天(P1) 搶(P2) 地(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肖雲仙呼天搶地,盡哀盡禮,治辦喪事,十分盡心。”
年級字:人(P1) 傑(P3) 地(P1) 靈(P4)
傑:傑出;靈:好。指有傑出的人降生或到過,其地也就成了名勝之區。
唐·王勃《滕王閣序》:“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年級字:呼(P2) 天(P1) 喚(P4) 地(P1)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回來說,湯富海在屋子裏呼天喚地叫痛。”
年級字:膏(P3) 之(P2) 地(P1)
漢·賈誼《過秦論》:“東割膏腴之地,以爲桂林、象郡。”
年級字:天(P1) 寒(P2) 地(P1) 凍(P3)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六十五回:“目今天寒地凍,軍馬難以久住,權且回山。”
年級字:規(P4) 天(P1) 矩(P4) 地(P1)
①規,爲圓,象徵天;矩,爲方,象徵地。②泛指效法天地。
《文選·張衡〈東京賦〉》:“乃營三宮,佈教頒常。復廟重屋,八達九房。規天矩地,授時順鄉。”薛綜注:“謂宮室之飾,賀者像天,方者則地也。”
年級字:江(P2) 河(P1) 行(P1) 地(P1)
清·鄭燮《焦山別峯庵雨中無事書寄舍弟墨》:“豈得爲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哉?”
年級字:別(P1) 有(P1) 天(P1) 地(P1)
天地: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風景或藝術創作的境界引人入勝。
唐·李白詩《山中問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年級字:通(P3) 天(P1) 達(P1) 地(P1)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三六回:“俺是通天達地,有一無二,帶管本山山寨頭名寨主女將軍。”
年級字:寸(P1) 土(P1) 尺(P1) 地(P1)
郭沫若《羽書集·抗戰與覺悟》:“我們是不能把寸土尺地輕易地送給敵人的。”
年級字:琅(P6+) 福(P1) 地(P1)
元·伊世珍《琅嬛記》捲上:“其人笑曰:‘君癡矣。此豈可賃地耶?’即命小童送出。華問地名。曰:‘琅嬛福地也。’”
年級字:雲(P1) 階(P3) 月(P1) 地(P1)
唐·杜牧《七夕》詩:“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年級字:戴(P3) 天(P1) 地(P1)
猶戴天履地。頭頂着天,腳踩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間。比喻恩德深廣,如天高地厚。
明·方孝孺《曹處士墓碣銘》:“吾先祖考,繼世爲宋民,戴天蹐地,受德澤者三百餘年。”
年級字:閭(P0) 閻(P0) 撲(P2) 地(P1)
年級字:歡(P1) 天(P1) 喜(P1) 地(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我現將著夫人誥欶,縣君名稱,怎生待歡天喜地,兩隻手兒親付與他。”
年級字:地(P1) 利(P2) 人(P1) 和(P1)
地利:地理的優勢;人和:得人心。表示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羣衆基礎。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年級字:掃(P1) 地(P1) 無(P2) 餘(P4)
年級字:畫(P1) 地(P1) 成(P1) 牢(P3)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二:“詩之有皎然、虞伯生,經義之有茅鹿門、湯賓尹、袁了凡,皆畫地成牢以陷人者,有死法也。”
年級字:平(P1) 地(P1) 風(P1) 波(P1)
唐·劉禹錫《竹枝詞》:“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年級字:天(P1) 愁(P3) 地(P1) 慘(P3)
天地都感到愁苦、悽慘。形容極其悲慘(多用作渲染氣氛)。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四回:“是夜,天愁地慘,月色無光,孔明奄然歸天。”
年級字:地(P1) 獄(P4) 變(P2) 相(P1)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吳道子畫地獄變相,都人鹹觀,懼罪修善。”
年級字:冰(P1) 天(P1) 雪(P1) 地(P1)
清·蔣士銓《雞毛房》:“冰天雪地風如虎,裸而泣者無棲所。”
年級字:地(P1) 平(P1) 天(P1) 成(P1)
平:治平;成:成功。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後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尚書·大禹謨》:“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工。’”《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
年級字:通(P3) 天(P1) 徹(P4) 地(P1)
年級字:平(P1) 地(P1) 起(P1) 家(P1)
他~,卻能在數年間建立如此龐大的基業,人們莫不嘖嘖稱奇。
年級字:達(P1) 地(P1) 知(P1) 根(P1)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俺破黃巢血戰到三千陣,經了些十生九死,萬苦千辛,俺出身入仕,蔭子封妻,大人家達地知根,前後軍捺絝摩褌。”
年級字:置(P3) 錐(P0) 之(P2) 地(P1)
插錐尖的一點地方。形容極小的一塊地方。也指極小的安身之處。
年級字:經(P1) 天(P1) 緯(P0) 地(P1)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經緯天地曰文。”《國語·周語》:“天六地五,數之常也。經之以天,緯之以地。”
年級字:容(P2) 膝(P3) 之(P2) 地(P1)
年級字:說(P1) 地(P1) 談(P2) 天(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三回:“指揮說地談天口,來誘翻江攪海人。”
年級字:劃(P4) 地(P1) 爲(P2) 牢(P3)
相傳上古時,於地上畫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懲罰。後用以指限制在一定範圍內。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回:“古人劃地爲牢,他將棍子劃了圈兒,強似劃地爲牢,假如有虎狼妖獸來時,如何擋得他住?”
年級字:死(P3) 心(P1) 塌(P4) 地(P1)
原指死了心,不作別的打算。後常形容打定了主意,決不改變。
元·無名氏《鴛鴦被》第四折:“這洛陽城劉員外,他是個有錢賊,只要你還了時方纔死心塌地。”
年級字:畫(P1) 地(P1) 爲(P2) 獄(P4)
《漢書·路溫舒傳》:“故俗語曰:‘畫地爲獄,議不入;刻木爲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
年級字:天(P1) 經(P1) 地(P1) 義(P3)
經:規範,原則;義:正理。天地間歷久不變的常道。指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也指理所當然的事。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年級字:地(P1) 久(P1) 天(P1) 長(P1)
《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年級字:瞞(P5) 天(P1) 瞞(P5) 地(P1)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便休得要瞞天瞞地,你則會帳房裏閒坐的,咱可便委其實。”
年級字:充(P2) 天(P1) 塞(P3) 地(P1)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你看這個天地中間,甚麼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甚麼教做心?’對曰:‘只是一個靈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
年級字:無(P2) 地(P1) 自(P1) 厝(P6+)
年級字:地(P1) 廣(P2) 人(P1) 稀(P3)
年級字:地(P1) 棘(P6) 天(P1) 荊(P5)
朱謙良《感懷和病俠》:“地棘天荊誰管得,此身權寄水雲邨。”
年級字:地(P1) 醜(P3) 德(P4) 齊(P2)
《孟子·公孫丑下》:“今天下地醜德齊,莫能相尚。”
年級字:地(P1) 天(P1) 崩(P2)
坼:開裂;崩:倒塌。地裂開,天崩塌。原指地震,後多比喻重大變故。
《戰國策·趙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後漢書·翟酺傳》:“自去年以來,災遣頻數,地坼天崩,高岸爲谷。”
年級字:割(P3) 地(P1) 求(P2) 和(P1)
《史記·平原君列傳》:“故不如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年級字:天(P1) 災(P3) 地(P1) 妖(P3)
年級字:畫(P1) 地(P1) 而(P1) 趨(P4)
年級字:遮(P4) 天(P1) 迷(P2) 地(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六回:“風起處遮天迷地,火來時煙飛焰裹。”
年級字:刮(P5) 野(P2) 掃(P1) 地(P1)
《文選·揚雄〈羽獵賦〉》:“鳥不及飛,獸不得過。軍驚師駭,刮野掃地。”李善注:“言殺獲皆盡,野地似乎掃刮也。”
年級字:大(P1) 地(P1) 回(P1) 春(P1)
指冬去春來,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現一片生機景象。有時亦用比喻形勢好轉。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十二回夾註:“陰歷正月初三日立春,當時有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之義,故諏吉於初四日。”
年級字:金(P1) 光(P1) 蓋(P2) 地(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席方平》:“金光蓋地,因使閻摩殿上盡是陰霾;銅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無日月。”何垠注:“金光蓋地,出梵書。此借喻錢神之道術也。”
年級字:鋪(P3) 胸(P3) 納(P4) 地(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六回:“三藏展背舒身,鋪胸納地,望金像叩頭。”
年級字:掃(P1) 地(P1) 無(P2) 遺(P3)
年級字:荊(P5) 天(P1) 棘(P6) 地(P1)
清·壯者《掃迷帚》第一回:“一事不能做,寸步不能行,荊天棘地,生氣索然。”
年級字:大(P1) 地(P1) 春(P1) 回(P1)
指冬去春來,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現一片生機景象。有時亦用比喻形勢好轉。
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第十六章:“樓三室的對聯,引用了古人的詩句:‘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頭。’橫額是:‘大地春回’。”
年級字:坐(P1) 地(P1) 分(P2) 贓(P0)
原指盜賊就地瓜分偷盜來的贓物。現多指匪首窩主自己不動手而坐在家裏分取同夥偷盜來的財物。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十六:“還有獨自無力,四五個合做夥計,一人出名做官,其餘坐地分贓。”
年級字:局(P2) 天(P1) 扣(P5) 地(P1)
年級字:春(P1) 回(P1) 大(P1) 地(P1)
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歲杪雨雪連日悶題二首》:“樹頭雪過梅猶在,地上春回柳未知。”
年級字:俯(P5) 拾(P2) 地(P1)
《漢書·夏侯勝傳》:“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猶俯拾地芥耳。”
年級字:福(P1) 地(P1) 洞(P2) 天(P1)
原爲道家語,指神道居住的名山勝地。後多比喻風景優美的地方。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記》:“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稱。”
年級字:拔(P4) 地(P1) 搖(P2) 山(P1)
《英烈傳》第四十九回:“烏龍鎮上駐不赤龍舟,攪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搖山。”
年級字:天(P1) 地(P1) 剖(P4) 判(P3)
年級字:天(P1) 堂(P2) 地(P1) 獄(P4)
原爲佛家語。指善人死後升入天堂,惡人死後墮入地獄。佛家用以勸善懲惡。後常用以比喻幸福和悽苦兩種截然相反的生活境遇。
《宋書·天竺迦毘黎國傳》:“且要天堂以就善,曷若服義而蹈道;懼地獄以敕身,孰與從理以端心。”
年級字:要(P1) 害(P1) 之(P2) 地(P1)
要害:人體上能致命的部位,比喻軍事上處於至關重要位置的地方。多比喻軍事戰略要地。亦作“要害之處”。
年級字:謝(P2) 天(P1) 謝(P2) 地(P1)
明·馮惟敏《正官端正好·徐我亭歸田》:“祖孫空切陳情表,母子遙懸陟屺懷,到如今謝天謝地全恩愛。”
年級字:席(P4) 地(P1) 而(P1) 坐(P1)
《舊五代史·李茂貞傳》:“但御軍整衆,都無紀律,當食造庖廚,往往席地而坐。”
年級字:方(P1) 寸(P1) 之(P2) 地(P1)
《列子·仲尼篇》:“文摯乃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自後嚮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
年級字:烏(P3) 天(P1) 黑(P1) 地(P1)
年級字:平(P1) 地(P1) 登(P1) 雲(P1)
比喻境遇突然變好,順利無阻地一下子達到很高的地位。同“平地青雲”。
年級字:天(P1) 高(P1) 地(P1) 迥(P6+)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年級字:談(P2) 天(P1) 論(P2) 地(P1)
年級字:錦(P3) 天(P1) 繡(P4) 地(P1)
宋·范成大《清明日試新火作牡丹會》:“那得青煙穿御柳,且將銀燭照京花……錦天繡地春不散,任教檐雨卷泥沙。”
年級字:伏(P4) 地(P1) 聖(P4) 人(P1)
年級字:震(P2) 天(P1) 動(P1) 地(P1)
震:震動;撼:搖動。震動了天地。形容聲音或聲勢極大。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松之注:“惟黃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嗚呼哀哉!於時天震地駭。”《水經注·河水》:“濤涌波襄,雷奔電泄,震天動地。”
年級字:人(P1) 間(P1) 地(P1) 獄(P4)
葉元《林則徐》:“許多煙鬼橫在地上,象蛆蟲似地在那裏蠕動,吞雲吐霧,活象人間地獄。”
年級字:改(P2) 天(P1) 換(P2) 地(P1)
丁玲《杜晚香》:“外邊的驚天動地,改天換地,並沒有震動過這偏僻的山溝。”
年級字:不(P1) 習(P1) 地(P1) 土(P1)
年級字:天(P1) 昏(P3) 地(P1) 暗(P2)
昏:天黑。天地昏黑無光。形容颳大風時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腐敗,社會黑暗。
唐·韓愈《龍移》詩:“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隨。”
年級字:撲(P2) 地(P1) 掀(P4) 天(P1)
年級字:陰(P2) 曹(P5) 地(P1) 府(P2)
清·李綠園《歧路燈》:“我到咱家,不能發送爺爺入土,不能伺候奶奶,倒叫我奶奶伺候我,且了自己爹孃。這個不孝,就是陰曹地府下,也自心不安。”
年級字:冤(P5) 天(P1) 屈(P4) 地(P1)
年級字:呼(P2) 天(P1) 籲(P6) 地(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異史氏曰]惡乎哉!呼天籲地,忽爾披發向銀牀。”
年級字:薰(P2) 天(P1) 赫(P0) 地(P1)
薰天:氣勢極盛的樣子;赫:顯明,盛大。形容氣焰熾盛。
唐·張九齡《南陽道中》詩:“茲邦稱貴近,與世嘗薰赫。”
年級字:花(P1) 天(P1) 錦(P3) 地(P1)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五卷:“行至長安,果然是花天錦地,比新豐市又不相同。”
年級字:肝(P4) 心(P1) 塗(P5) 地(P1)
唐·陳子昂《謝衣表》:“臣萬死骷骨,垂配蒙榮,載戰載殞,肝心塗地。”
年級字:欺(P6) 天(P1) 誑(P0) 地(P1)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這等窮兒乍富,瞞心昧己,欺天誑地,只要損別人,安自己。”
年級字:地(P1) 主(P1) 之(P2) 儀(P4)
住在本地的人對外地客人的招待義務。同“地主之誼”。
年級字:腳(P2) 不(P1) 點(P1) 地(P1)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二十七:“七八個老嫗丫環,扯耳朵、拽胳膊,好似六賊戲彌陀一般,腳不點地,擁到新人面前。”
年級字:天(P1) 地(P1) 誅(P5) 戮(P6+)
年級字:山(P1) 崩(P2) 地(P1) 陷(P3)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四回:“忽然一聲響,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於坑塹之中。”
年級字:唾(P6) 地(P1) 成(P1) 文(P1)
唐·馮贄《雲仙雜記》有“唾地成文”一目,贊李賀雲:“有人謁李賀,見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年級字:顏(P2) 面(P1) 掃(P1) 地(P1)
年級字:無(P2) 地(P1) 可(P1) 容(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4回:“李紈正要勸解,丫頭來說,太太來了。襲人等此時無地可容,寶玉等趕忙出來迎接。”
年級字:天(P1) 開(P1) 地(P1) 闢(P4)
宋·歐陽修《晉祠》詩:“天開地闢真主出,猶須再駕方凱旋。”宋·洪适《奉禮歌》:“斗轉參橫將旦,天開地闢如春。”元·劉致《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天開地闢由盤古,人物才分下土。”
年級字:戰(P4) 天(P1) 斗(P1) 地(P1)
戰、鬥:泛指鬥爭。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氣慨。
年級字:一(P1) 敗(P2) 塗(P5) 地(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一舉成名形容失敗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敗」一當失敗的發生。
「塗地」比喻在地上的泥土一樣。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高祖本紀》:「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壹敗塗地。」
年級字:棘(P6) 地(P1) 荊(P5) 天(P1)
到處都是荊棘。形容變亂後的殘破景象或困難重重的處境。
梁啓超《中國積弱溯源論》:“千年遼鶴,望人民城郭以愴神;何處銅駝,向棘地荊天而長涕。”
年級字:威(P3) 信(P1) 掃(P1) 地(P1)
威信:威望和信譽。威望、信譽全部喪失。比喻威望和信譽完全喪失。
楊朔《“世界之王”》:“有心勾銷這次旅行吧,那就會威信掃地,還是得硬着頭皮去碰一碰。”
年級字:汗(P1) 顏(P2) 無(P2) 地(P1)
唐·韓愈《朝歸》詩:“服章豈不好,不與德相對,顧影聽其聲,赬顏汁漸背。”
年級字:釣(P3) 遊(P2) 之(P2) 地(P1)
唐·韓愈《送楊少尹序》:“今之歸,指其樹曰:‘某樹,吾先人之所種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時所釣遊也。’”
年級字:天(P1) 老(P1) 地(P1) 荒(P2)
年級字:地(P1) 下(P1) 修(P2) 文(P1)
《太平御覽》卷八八引王隱《晉書》:“韶言天上及地下事,亦不能悉知也。顏淵、卜商今見在爲修文郎。”
年級字:參(P3) 天(P1) 貳(P0) 地(P1)
爲《易》卦立數之義。後引申爲人之德可與天地相比。同“參天兩地”。
《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拘文牽俗,循誦習傳,當世取說云爾哉!必將崇論閎議,創業垂統,爲萬世規。故馳騖乎兼容幷包,而勤思乎參天貳地。”
年級字:地(P1) 北(P1) 天(P1) 南(P1)
清·孔尚任《桃花扇·題畫》:“地北天南蓬轉,巫雲楚雨絲牽。”
年級字:掀(P4) 天(P1) 動(P1) 地(P1)
形容聲勢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徹底的變化。同“掀天揭地”。
年級字:天(P1) 地(P1)
跼:彎腰;蹐:前腳接後腳地小步走。天雖高,卻不得不彎着腰;地雖厚,卻不得不小步走。形容處境困窘,戒慎、恐懼之至。
《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
年級字:一(P1) 隅(P6+) 之(P2) 地(P1)
《南史·王弘傳論》:“晉自中原沸騰,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國。”
年級字:出(P1) 一(P1) 頭(P1) 地(P1)
指當避開此人讓其高出衆人一頭之地。後以之比喻高人一着。
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讀軾(蘇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年級字:天(P1) 生(P1) 地(P1) 設(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看他二人恰是一對天生地設的夫妻。”
年級字:一(P1) 箭(P2) 之(P2) 地(P1)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九十回:“宋江上得馬來,前行的衆頭領,已去了一箭之地,見宋江和貫忠說話,都勒馬伺候。”
年級字:揭(P3) 地(P1) 掀(P4) 天(P1)
清·蔣漣《<於忠肅公集>序》:“公乃以一身支柱其間,扶危定傾,使揭地掀天之日,爲苞桑磐石之安。”
年級字:愴(P0) 天(P1) 呼(P2) 地(P1)
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極其悲痛絕望的神態。同“愴地呼天”。
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九十回:“生逼他出兵進城,以致墮敵人之計中,喪師敗績,害他不得爲忠臣義士,真可嘆真痛恨,愴天呼地而不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