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ǔ
tǔ shān
wā tǔ
lǐng tǔ
年級字:領(P2) 土(P1)
詞性:名詞
國土,
國界,
河山,
版圖,
疆域,
疆域包括一國的陸地、河流、湖泊、內海、領海以及它們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領空)。
dāng tǔ
tǔ qì
hēi tǔ
年級字:黑(P1) 土(P1)
詞性:名詞
黑色的土壤,這種土壤腐殖質含量很高,礦物質養料也很豐富,是肥沃的土壤之一,在我國主要分佈在東北地區,也叫黑鈣土。
tǔ mù
chén tǔ
tǔ chǎn
tǔ lù
tǔ kēng
bèi tǔ
tǔ pō
Piàn tǔ
tǔ huáng
年級字:土(P1) 黃(P1)
詞性:名詞
1.指土。古以五行配五色,土色黃,故稱。
例:《數術記遺》“五行算” 北周 甄鸞 注:“五行之法……金白生數四,土黃生數五。”
2.黃土的顏色。
例: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下:“鰐魚,其身土黃色,有四足脩尾。”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一:“ 蕭隊長連忙抬起頭,看見一片煙雲似的遠山的附近,有一長列土黃色的房子,夾雜著綠得發黑的樹木,這就是他們要去工作的屯落。”
3.一種黃色顏料。
例:明沉榜《宛署雜記·宮禁》:“ 隆慶六年, 穆宗敬皇帝大行禮。巾帽局成造梁冠等件,合用麻布等料……榜紙三百八十九張,每百張銀一兩;土黃一斤,銀三分。”
4.中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四·土黃》。
huáng tǔ
年級字:黃(P1) 土(P1)
詞性:名詞
不成層的壚坶沉積物,其顆粒大小介於粘土與細砂之間,呈淺黃色或黃褐色,廣泛分佈於北美、歐洲和亞洲,現在一般認為主要是由風沉積的,常為鈣質並往往含貝殼、骨骼和哺乳動物的牙齒以及碳酸鈣結核,有時也含氧化鐵結核而形成可大量貯水的優質土壤。
zhōngtǔ
rù tǔ
shuǐ tǔ
年級字:水(P1) 土(P1)
詞性:名詞
1. 指地面上的水和土。2. 泛指環境和氣候,即指某一地域的自然條件。
tǔ gǎng
年級字:土(P1) 崗(P0)
詞性:名詞
1.天然的高於地面的小山
例:村北有一道三里長的土崗
2.也叫土崗子
huī tǔ
tǔ sè
tǔ sī
tǔ gǎi
pò tǔ
年級字:破(P2) 土(P1)
詞性:動詞
開始掘地;翻松泥土,開始耕種;指種子出芽,鑽出地面。
yān tǔ
guó tǔ
tǔ qiáng
年級字:土(P1) 牆(P2)
詞性:名詞
1.把粘土和稻草或稻草、石灰和泥土的混合料夯實而成的簡陋牆
2.塹壕前突出的防護土堤
tǔ féi
tǔ zhǎng
年級字:土(P1) 長(P1)
詞性:名詞,動詞
1.謂土地形成。
例:南朝 梁 江淹 《遂古篇》:“山崩邑淪,寧幾千兮;石生土長,必積年兮。”
2.指地面上升。
例:《詩·小雅·甫田》“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 漢鄭玄箋:“至孟春土長冒橛,陳根可拔而事之。”《舊唐書·五行志》:“ 建中初, 魏州魏縣西四十里,忽然土長四五尺數畝,里人駭異之。明年, 魏博田悅反…… 悅時壘正當土長之所,及僭署告天,乃因其長土為壇以祭。”
3.在本地生長。
例:宋 曾鞏 《道山亭記》:“雖其土長川居之人非生而習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4.一方之長。
例:《宋史·外國傳五·占城》:“然臣自為土長,聲勢尚卑,常時外國頗相侵撓。”
tǔ wū
Tǔ jī
年級字:土(P1) 機(P2)
詞性:名詞
土機”又名“土炮機”,是不帶電腦的捲簧機。它的生產速度是人工的100倍之多,所以在十幾年前非常之多。由於生產的產品較單一,而被電腦彈簧機慢慢取代。
tǔ kuài
tǔ kě
běn tǔ
年級字:本(P2) 土(P1)
詞性:名詞
外鄉,
客土本鄉, 本來的生長地, 是殖民國家本國領土(對殖民地而言), 國家領土中最大最主要的一塊。
fēng tǔ
年級字:風(P1) 土(P1)
詞性:名詞
1.本指一方的氣候和土地2.泛指風俗習慣和地理環境
xiāng tǔ
tǔ bāo
shā tǔ
gòng tǔ
年級字:貢(P3) 土(P1)
詞性:名詞
1.謂古代帝王分封諸侯時,按封地方位取一色土授之,供其立社設壇2.進貢泥土
tǔ zhōng
年級字:土(P1) 中(P1)
詞性:名詞
1.四方的中心地區。
例:《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 孔傳:“言王今來居洛邑,繼天為治,躬自服行教化於地勢正中。” 孫星衍疏:“土中謂王城於天下為中也。”《漢書·禮樂志》:“ 世祖受命中興,撥亂反正,改定京師於土中。” 顏師古注:“謂都洛陽。” 晉潘岳《西征賦》: “考土中於斯邑,成建都而營築。”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夫九州之地, 洛陽為土中,風雨之所交也。” 清錢謙益《河南河南府知府郭中寧授中憲大夫制》:“ 河南故稱土中,乃作雒。”
2.地下。
例:《晉書·庾亮傳》:“ 亮 將葬, 何充 會之,歎曰:‘埋玉樹於土中,使人情何能已。’”
lǎo tǔ
tǔ píng
tǔ dì
年級字:土(P1) 地(P1)
地皮,
地盤1. 田地;土壤。
2. 領土;疆域。
3. 泛指地區,地方。
4. 測量地形。
5. 神名。指掌管、守護某個地方的神。
tǔ xīng
年級字:土(P1) 星(P1)
詞性:名詞
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距離太陽第六近的行星,目前已知有六十餘顆衛星,有明顯行星環。屬於類木行星。外觀呈黃棕色,大氣成分主要為氫和氦。
tǔ chǎng
tǔ rǎng
tǔ huà
tǔ yáo
xīn tǔ
年級字:新(P1) 土(P1)
詞性:名詞
《新土》是連載於縱橫中文網的玄幻類型的小說,作者是魚兒的夢想。
tǔ qiū
ní tǔ
tǔ kǎn
jìng tǔ
cùn tǔ
tǔ lóng
年級字:土(P1) 龍(P2)
詞性:名詞
1.用土製成的龍。古代用以乞雨2.蚯蚓的別稱
3.鼉的別稱
tǔ kàng
tǔ bù
tǔ dòu
tǔ háo
年級字:土(P1) 豪(P5)
詞性:形容詞
1.原指鄉下財大氣粗、沒什麼品味的有錢人,現多指有錢、不理性消費、喜歡炫耀的人。
2.舊社會農村中有錢有勢的地主或地方上的惡霸豪紳。
tǔ fěi
niántǔ
fèn tǔ
年級字:糞(P3) 土(P1)
詞性:名詞
瑰寶糞便和泥土。古時指髒土。比喻令人鄙視厭惡或不值錢的東西(物品),把當作糞土一樣。
例:糞土當年萬戶侯。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tǔ pī
年級字:土(P1)
詞性:名詞
把粘土放在模型裡製成的土塊,可以用來盤灶、盤炕、砌牆
gù tǔ
tǔ zhù
年級字:土(P1) 著(P2)
詞性:名詞
移民世代居住本地的人。本地人,尤用來與入侵者或殖民者對比。
年級字:普(P3) 天(P1) 率(P3) 土(P1)
普天:整個天下;率土:指四海之內。指全中國或全世界。
《詩·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年級字:率(P3) 土(P1) 宅(P5) 心(P1)
《晉書·后妃傳下》:“領司徒蔡謨等上奏曰:‘嗣皇誕哲岐嶷, 繼承天統,率土宅心,兆庶蒙賴。’”南朝·梁武帝《立晉安王綱爲皇太子詔》:“威惠外宣,德行內敏,羣后歸美,率土宅心,可立綱爲皇太子。”
年級字:安(P1) 土(P1) 重(P1) 居(P2)
《後漢書·楊終傳》:“傳曰:‘安土重居,謂之衆庶。’”
年級字:不(P1) 習(P1) 水(P1) 土(P1)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年級字:廣(P2) 土(P1) 衆(P3) 民(P1)
《孟子·盡心上》:“廣土衆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
年級字:西(P1) 方(P1) 淨(P2) 土(P1)
年級字:列(P2) 土(P1) 封(P1) 疆(P5)
列:同“裂”;封疆:劃定疆界。帝王將土地分封給大臣。
《漢書·谷永傳》:“方制海內非爲王子,列土封疆非爲諸候,皆以爲民也。”
年級字:土(P1) 生(P1) 土(P1) 長(P1)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比喻對本土的人情、風俗和體制熟識,辦事能力可能有一定的優勢。
年級字:桑(P4) 土(P1) 綢(P4) 繆(P0)
《詩·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朱熹集傳:“土,音杜。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陰雨之時,而往取桑根以纏綿巢之隙穴,使之堅固,以備陰雨之患。”
年級字:土(P1) 壤(P5) 細(P1) 流(P1)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年級字:瘴(P0) 鄉(P2) 惡(P3) 土(P1)
年級字:衣(P1) 冠(P5) 土(P1) 梟(P0)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七:“蘇楷、高貽休、蕭聞禮,皆人才寢陋……河朔人士,目蘇楷爲衣冠土梟。”
年級字:人(P1) 非(P2) 土(P1) 木(P1)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十二出:“謝荷公公!張協人非土木,必有報謝之期。”
年級字:累(P3) 土(P1) 至(P1) 山(P1)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第九十卷:“累絲至疋,累土至山,累業至聖,累靈至真,故萬里之涉累足乃達。”
年級字:寸(P1) 土(P1) 尺(P1) 地(P1)
郭沫若《羽書集·抗戰與覺悟》:“我們是不能把寸土尺地輕易地送給敵人的。”
年級字:根(P1) 生(P1) 土(P1) 長(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四回:“他又不是咱們家根生土長的奴才,沒受過咱們什麼大恩典。”
年級字:瓦(P2) 解(P2) 土(P1) 崩(P2)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
年級字:率(P3) 土(P1) 歸(P3) 心(P1)
《北齊書·文宣帝紀》:“故百僚師師,朝無秕政,網疏澤洽,率土歸心。”
年級字:不(P1) 便(P2) 水(P1) 土(P1)
不能適應移居地方的氣候和飲食習慣。同“不服水土”。
年級字:軟(P2) 紅(P1) 香(P1) 土(P1)
宋·蘇軾《次韻蔣穎叔錢穆父從駕景陵宮》詩:“半白不羞垂領發,軟紅猶戀性車塵。”自注:“前輩戲語:‘西湖風月,不如京華軟紅香土。’”
年級字:灰(P2) 頭(P1) 土(P1) 臉(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灰頭土面、灰頭草面。滿面風塵。
指面容污穢。
《醒世姻緣傳》第一四回:「晁大舍送了珍哥到監,自己討了保,灰頭土臉,瘸狼渴疾,走到家中。」
年級字:捲(P4) 土(P1) 重(P1) 來(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重新恢復勢力。
比喻失敗之後,重組兵力,再次來過。
唐·杜牧《題烏江亭》詩:「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年級字:糞(P3) 土(P1) 不(P1) 如(P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十七卷:“單可恨的,偏生要把前妻男女,百般凌虐,糞土不如。”
年級字:一(P1) 黃(P1) 土(P1)
一抔:一捧。一捧黃土。借指墳墓。現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沒落、渺小的反動勢力。
《史記·張釋之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年級字:視(P1) 如(P2) 土(P1)
芥:小草。看作象泥土,小草一般輕賤。比喻不放在眼裏。
《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年級字:土(P1) 豪(P5) 劣(P5) 紳(P5)
土豪:鄉里的豪強,即仗勢欺人的地主。劣紳:地方上的惡霸或退職官僚中的惡劣者。舊社會有錢有勢、橫行鄉里的人。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紳,不法地主階級,是幾千年專制政治的基礎,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污吏的牆腳。”
年級字:安(P1) 土(P1) 樂(P2) 業(P2)
漢揚雄《連珠》:“吏不苟暴,役賦不重,財力不傷,安土樂業,民之樂也。”
年級字:土(P1) 洋(P1) 結(P1) 合(P1)
年級字:溥(P0) 天(P1) 率(P3) 土(P1)
語出《詩·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年級字:守(P2) 土(P1) 有(P1) 責(P3)
年級字:土(P1) 龍(P2) 狗(P2)
《三國志·蜀書·杜微傳》:“曹丕篡弒,自立爲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
年級字:本(P2) 鄉(P2) 本(P2) 土(P1)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蔣興歌重會珍珠衫》:“你老人家女兒多,不把來當事了。本鄉本土少什麼一夫一婦的,怎捨得與異鄉人做小?”
年級字:面(P1) 如(P2) 土(P1) 色(P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關聯主:“孫婆只道被俞良所告,驚得面如土色。”
年級字:土(P1) 崩(P2) 瓦(P2) 解(P2)
瓦解:制瓦時先把陶土製成圓筒形,分解爲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樣,不可收拾。比喻徹底垮臺。
《鬼谷子·抵山戲》:“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
年級字:分(P2) 茅(P3) 賜(P5) 土(P1)
清·李漁《奪錦樓》:“不止分茅賜土,允宜並位於中宮。”
年級字:視(P1) 如(P2) 糞(P3) 土(P1)
年級字:飛(P1) 土(P1) 逐(P4) 害(P1)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孝子不忍見其父母爲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絕鳥獸之害。故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害’之謂也。”
年級字:土(P1) 雞(P1) 瓦(P2) 犬(P1)
用泥捏的雞,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用的東西。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曹操指山下顏良排的陣勢,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乃謂關公曰:‘河北人馬,如此雄壯!’關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
年級字:安(P1) 土(P1) 重(P1) 遷(P5)
土:鄉土;重:看得重,不輕易。安於本鄉本土,不願輕易遷移。
《漢書·元帝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
年級字:桑(P4) 土(P1) 之(P2) 防(P3)
年級字:風(P1) 土(P1) 人(P1) 情(P2)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又問了問褚一官走了幾省,說了些那省的風土人情,論了些那省的山川形勝。”
年級字:土(P1) 偶(P3) 蒙(P3) 金(P1)
年級字:畫(P1) 土(P1) 分(P2) 疆(P5)
清·魯一同《正統論》:“高光崛起,李趙彷徨,魏晉盜竊,秦隋強梁,偏安割據,畫土分疆,無所拘滯,安所紛擾哉。”
年級字:列(P2) 土(P1) 分(P2) 茅(P3)
指受封爲諸侯。古代天子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着社壇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徵土地和權力,稱爲“列土分茅”。
年級字:率(P3) 土(P1) 之(P2) 濱(P4)
《詩經·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宋·王禹偁《謝歷日表》:“臣聞天道無私,所以運行寒暑,聖人有作,所以恭授民時,聿令率土之濱,共樂同文之化。”
年級字:賜(P5) 茅(P3) 授(P4) 土(P1)
封建社會帝王分封諸侯的一種禮儀。帝王以五色土爲太社,分封諸侯時,各授以他們相應的某方某色土,如東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幷包以白茅,使歸以立社。
年級字:開(P1) 疆(P5) 展(P2) 土(P1)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俺則待盡良忠開疆展土,輔助着萬萬年鞏固皇圖。”
年級字:廣(P2) 土(P1) 眾(P3) 民(P1)
《孟子·盡心上》:“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
年級字:析(P4) 土(P1)
清鈕琇《觚剩·圓圓》:“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里,諧鳳侯門。”
年級字:土(P1) 牛(P1) 木(P1) 馬(P1)
《關尹子·八籌》:“知物之僞者,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
年級字:負(P3) 土(P1) 成(P1) 墳(P3)
《後漢書·醒榮傳》:“會朱普卒,榮奔喪九江,負土成墳。”
年級字:灰(P2) 容(P2) 土(P1) 貌(P2)
年級字:桑(P4) 土(P1) 之(P2) 謀(P4)
年級字:故(P1) 土(P1) 難(P2) 離(P2)
故土:出生地,或過去住過的地方,這裏指故鄉、祖國。難於離開故鄉的土地。形容對家鄉或祖國有無限的眷戀之情。
年級字:水(P1) 土(P1) 不(P1) 服(P1)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宋書·索虜傳》:“道理來遠,或不服水土,藥自可療。”
年級字:土(P1) 階(P3) 茅(P3) 茨(P0)
年級字:踐(P4) 土(P1) 食(P1) 毛(P1)
指蒙受君恩;亦泛指起居生活。毛,泛指土地上生長的糧食蔬菜等植物。
語出《左傳昭公七年》:“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年級字:土(P1) 地(P1) 燈(P1) 籠(P3)
年級字:寸(P1) 土(P1) 必(P2) 爭(P2)
即使是一點點土地,也要和敵人爭奪。形容對敵鬥爭毫不退讓。
元·金好問《鴻溝同欽叔賦》:“雌雄自決已無策,尺寸必爭唯上流。”
年級字:寢(P5) 枕(P5) 土(P1)
睡在草荐上,頭枕着土塊。古時宗法所規定的居父母喪的禮節。同“寢苫枕塊”。
年級字:土(P1) 龍(P2) 沐(P4) 猴(P2)
年級字:茅(P3) 茨(P0) 土(P1) 階(P3)
茅草蓋的屋頂,泥土砌的臺階。形容房屋簡陋,或生活儉樸。
漢·張衡《東京賦》:“慕唐虞之茅茨。思夏後之卑室。”《後漢書·班固傳》:“扶風掾李育經明行著,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室土階。”
年級字:分(P2) 茅(P3) 裂(P3) 土(P1)
年級字:離(P2) 鄉(P2) 別(P1) 土(P1)
唐·元稹《花栽》詩:“買得山花一兩栽,離鄉別土易摧頹。”
年級字:魚(P1) 爛(P3) 土(P1) 崩(P2)
漢·荀悅《漢紀無侯傳》:“百姓一亂,則魚爛土崩,莫之匡救。”
年級字:土(P1) 扶(P3) 成(P1) 牆(P2)
年級字:皇(P3) 天(P1) 后(P1) 土(P1)
皇天:古代稱天;后土:古代稱地。指天地。舊時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
《尚書·武成》:“予小子其承厥志,底商之罪,告於皇天后土。”《左傳·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年級字:分(P2) 茅(P3) 土(P1)
明·劉若愚《酌中志·憂危議後紀》:“數公皆人傑,無不望分茅胙土如姚廣孝,豈止富貴終其身而已乎!”
年級字:積(P3) 土(P1) 成(P1) 山(P1)
荀況《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年級字:累(P3) 土(P1) 聚(P3) 沙(P2)
《魏書·釋老志》:“苟能精緻,累土聚沙,福鐘不朽。”
年級字:撮(P5) 土(P1) 焚(P5) 香(P1)
撮土:用手把土聚攏成堆。指舊時迷信的人在野外撮土代替香爐,燒香敬神。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四回:“三藏……急忙撮土焚香,望東懇懇禮拜。”
年級字:入(P1) 土(P1) 爲(P2) 安(P1)
舊時土葬,人死後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屬方覺心安。
明·馮惟敏《耍孩兒·骷髏訴冤》曲:“自古道蓋棺事定,入土爲安。”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親戚多道:‘從來說入土爲安,爲何要拘定三年?’”
年級字:朽(P4) 木(P1) 糞(P3) 土(P1)
朽木:爛木頭;糞土:髒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
《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年級字:水(P1) 來(P1) 土(P1) 掩(P4)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豈不聞“水來土掩,將至兵迎”?”
年級字:簸(P0) 土(P1) 揚(P2) 沙(P2)
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三折:“你這般搖旗吶喊,簸土揚沙。”
年級字:土(P1) 穰(P0) 細(P1) 流(P1)
土壤:泥土;細流:小河。比喻細小的事物。也指事物雖甚細微,但不斷積累,即能發揮巨大作用。
《史記·李斯列傳》:“是以太山不讓土穰,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年級字:灰(P2) 頭(P1) 土(P1) 面(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灰頭土面,帶水拖泥,唱九作十,指鹿爲馬,非唯孤負先聖,亦乃埋沒己靈。”
年級字:懷(P3) 土(P1) 之(P2) 情(P2)
漢·班彪《王命論》:“悟戍卒之言,斷懷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膚之愛。”
年級字:半(P1) 截(P3) 入(P1) 土(P1)
宋·蘇軾《東坡志林》卷十二:“汝已半截入土,猶爭高下呼?”
年級字:鍋(P3) 巴(P1) 土(P1) 豆(P1)
詞性:名詞
年級字:土(P1) 崩(P2) 魚(P1) 爛(P3)
漢·陳琳《爲曹洪與魏文帝書》:“若乃距陽平,據石門,攄八陳之列,騁奔牛之權,焉有土崩魚爛哉。”
年級字:開(P1) 疆(P5) 拓(P5) 土(P1)
年級字:面(P1) 色(P1) 如(P2) 土(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回:“驚得洪太尉目睜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奔到廊下,只見真人向前叫苦不迭。”《西湖二集·吳越王再世索江山》:“董昌面色如土。衆兵都面面廝覷,不敢則聲。”
年級字:土(P1) 階(P3) 茅(P3) 屋(P1)
年級字:一(P1) 片(P1) 焦(P2) 土(P1)
年級字:飛(P1) 土(P1) 逐(P4) 肉(P1)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五》:“夫飛土逐肉,兒戲之常。”
年級字:土(P1) 木(P1) 形(P2) 骸(P0)
形骸:指人的形體。形體象土木一樣。比喻人的本來面目,不加修飾。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劉伶身長六尺,貌甚醜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年級字:裂(P3) 土(P1) 分(P2) 茅(P3)
古代分封諸侯時,用白茅裹着的泥土授予被封的人,象徵授予土地和權力。
《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孔穎達疏:“王者封五色土以爲社,若封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歸國立社……四方各依其方色皆以黃土覆之,其割土與之時。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與之。”
年級字:寸(P1) 土(P1) 尺(P1) 金(P1)
清·楊懋建《帝城花樣·紉薌傳》:“當萬葩競秀時,培植妙卉,寸土尺金,顧令此無足重輕之小草,蔓延庭階,大是恨事。”
年級字:開(P1) 疆(P5) 闢(P4) 土(P1)
開:開拓;疆:邊疆;闢:開闢;土:國土。開拓疆域,擴展領土。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第十卷:“高宗皇帝開疆闢土,仁育義徵,決不以平定一隅遽形誇大。”
年級字:分(P2) 茅(P3) 錫(P0) 土(P1)
清·李漁《玉搔頭飛舸》:“只要你忙上緊趕得那人近至尊,便是分茅錫土也非吾吝。”
年級字:率(P3) 土(P1) 同(P1) 慶(P2)
唐·白居易《賀上尊號後大赦天下表》:“臣某言:伏奉七月十三日制書,大赦天下,跪捧宣佈,蹈舞歡呼,自天降休,率土同慶。”
年級字:離(P2) 鄉(P2) 背(P1) 土(P1)
元·張浩養《一枝花·詠喜雨》套曲:“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棄業拋家,當不得也離鄉背土。”
年級字:大(P1) 興(P2) 土(P1) 木(P1)
宋·洪邁《容齋三筆》卷十一:“奸佞之臣,罔真宗以符端,大興土木之役,以爲通宮玉清昭應之建。”
年級字:揮(P3) 金(P1) 如(P2) 土(P1)
揮:散。把錢財當成泥土一樣揮霍。形容極端揮霍浪費。
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二:“揮金如土,視官爵如等閒。”
年級字:不(P1) 習(P1) 地(P1) 土(P1)
年級字:安(P1) 土(P1) 重(P1) 舊(P2)
《後漢書·南蠻傳》:“[蠻夷]外癡內黠,安土重舊。”
年級字:分(P2) 茅(P3) 列(P2) 土(P1)
唐·張說《延州豆盧使君萬泉縣主薛氏神道碑》:“大聖大後,煉石補天,有王母之神器;分茅列土,啓弄孫之美色。”
年級字:不(P1) 服(P1) 水(P1) 土(P1)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宋書·索虜傳》:“道理來遠,或不服水土,藥自可療。”
年級字:寸(P1) 土(P1) 不(P1) 讓(P2)
張震《英明的預見,正確的戰役方針——回憶淮海戰役》:“寸土必守,寸土不讓,堅決守住陣地。”
年級字:食(P1) 毛(P1) 踐(P4) 土(P1)
毛:指地面所生之穀物;賤: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國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左傳·昭公七年》:“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年級字:面(P1) 如(P2) 灰(P2) 土(P1)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西湖主》:“既而斜日西轉,眺望方殷,女子坌息急奔而入,曰:‘殆矣!多言者泄其事於王妃,妃展巾抵地,大罵狂傖,禍不遠矣!’生大驚,面如灰土,長跽請教。”
年級字:土(P1) 雞(P1) 瓦(P2) 狗(P2)
年級字:猴(P2) 騎(P2) 土(P1) 牛(P1)
《三國志·魏書·鄧艾傳》引《世語》:“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職;獼猴騎土牛,又何遲也。”
年級字:三(P1) 元(P1) 宮(P2) 土(P1) 地(P1)
年級字:泰(P4) 山(P1) 不(P1) 讓(P2) 土(P1) 壤(P5)
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麼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史記·李斯無傳》:“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tài suì tóu shàng dòng tǔ
年級字:太(P1) 歲(P2) 頭(P1) 上(P1) 動(P1) 土(P1)
漢·王充《論衡·難歲篇》:“移徒法日:‘徒抵太歲凶,伏太歲亦兇’。”
bīng lái jiàng dǎng shuǐ lái tǔ yǎn
年級字:兵(P3) 來(P1) 將(P3) 擋(P3) ,(P1) 水(P1) 來(P1) 土(P1) 掩(P4)
元·無名氏《大戰邳彤》:“主公,便好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bīng lái jiàng dí shuǐ lái tǔ yàn
年級字:兵(P3) 來(P1) 將(P3) 敵(P3) ,(P1) 水(P1) 來(P1) 土(P1)
元·無名氏《雲臺門》第一折:“兵來將敵,水來土堰,兄弟也,你領兵就隨着我來,不可延遲也。”
jī shuǐ wéi shān jī shuǐ wéi hǎi
年級字:積(P3) 土(P1) 爲(P2) 山(P1) ,(P1) 積(P3) 水(P1) 爲(P2) 海(P1)
把土堆起來可以成山,把水蓄起來可以成海。比喻積少成多。
bīng lái jiàng yíng shuǐ lái tǔ yàn
年級字:兵(P3) 來(P1) 將(P3) 迎(P2) ,(P1) 水(P1) 來(P1) 土(P1)
元·高文秀《澠池會》楔子:“自古道兵來將迎,水來土堰,他若領兵前來,俺這裏領兵與他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