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移(P2) 山(P1) 回(P1) 海(P1)
《南宮詞紀·題情·琥珀貓兒墜》:“移山回海,招贅相公宅。多就了除名煙月牌。”
年級字:回(P1) 春(P1) 之(P2) 術(P2)
回春:本指冬去春來,比喻醫道高明,能治癒難治之病,挽救垂危的病人。術:醫術。指起死回生的醫術。同“妙手回春”。
年級字:迴(P3) 路(P1) 轉(P2)
峯巒重疊環繞,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複雜。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三九·醉翁亭記》:“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讓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年級字:千(P1) 回(P1) 萬(P2) 轉(P2)
元·範居中《秋思》:“我這裏千回右轉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數樁。”
年級字:轉(P2) 海(P1) 迴(P3) 天(P1)
形容力量大,能扭轉很難挽回的局面。同“轉日回天”。
宋·秦觀《代參寥與鍾山實啓》:“扣角負鼎,無羨昔人;轉海迴天,復聞今日。”
年級字:回(P1) 生(P1) 起(P1) 死(P3)
起死回生。形容醫道高明,能把垂死的人求活。也用以形容挽回了看來沒有希望的事物。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回:“回生起死妙難言,拯憊扶危更多益。”
年級字:九(P1) 迴(P3) 腸(P5) 斷(P3)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忘。”
年級字:三(P1) 回(P1) 九(P1) 轉(P2)
年級字:九(P1) 曲(P2) 迴(P3) 腸(P5)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忘。”
年級字:六(P1) 道(P1) 輪(P2) 迴(P3)
佛教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指衆生輪迴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回生死。
唐·張說《唐陳州龍興寺碑》:“聖人有以見六趣輪迴,是無明網,故決之以定力。”
年級字:千(P1) 迴(P3) 百(P1) 折(P2)
形容文藝作品或歌聲、樂曲跌宕婉轉。也形容事態的發展、前進的歷程彎彎曲曲,很不順利。
清·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書·五》:“百川時文,精粹湛深,抽心苗,發奧旨,繪物態,狀人情,千迴百折,而卒造乎淺近。”
年級字:回(P1) 船(P2) 轉(P2) 舵(P3)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七:“那尤辰領借顏俊家本錢,平日奉承他的,見他有咈然不悅之意,即忙回船轉舵道:‘大官人莫要性急,且請坐下,細細商議。’”
年級字:臘(P4) 盡(P3) 春(P1) 回(P1)
唐·孫道絢《菩薩蠻·梅》:“闌干六曲天圍碧,松風亭下梅初白。臘盡見春回,寒梢花又開。”
年級字:不(P1) 堪(P6) 回(P1) 首(P1)
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顧,回憶。指對過去的事情想起來就會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憶。
唐·戴叔倫《哭朱放》:“最是不堪回首處,九泉煙冷樹蒼蒼。”
年級字:迴(P3) 光(P1) 返(P2) 照(P2)
指太陽剛落山時,由於光線反射而發生的天空中短時發亮的現象。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興奮。也比喻事物滅亡前夕的表面興旺。
元·楊景賢《劉行首》第三折:“棄死歸生,迴光返照。”
年級字:否(P3) 極(P2) 泰(P4) 回(P1)
明·沈採《千金記·漏賊》:“想何年甚時,否極泰回,夫榮子貴。”
年級字:大(P1) 地(P1) 春(P1) 回(P1)
指冬去春來,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現一片生機景象。有時亦用比喻形勢好轉。
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第十六章:“樓三室的對聯,引用了古人的詩句:‘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頭。’橫額是:‘大地春回’。”
年級字:妙(P2) 手(P1) 回(P1) 春(P1)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但是藥鋪門裏門外,足足掛着二三十塊匾額:什麼‘功同良相’,什麼‘扁鵲復生’,什麼‘妙手回春’……”
年級字:回(P1) 一(P1) 笑(P1)
眸:眼珠。轉動眼珠,嫣然一笑。常用以形容女子嫵媚的表情。
唐·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年級字:回(P1) 天(P1) 之(P2) 力(P1)
原比喻言論正確,極有力量,影響深遠。現多比喻能挽回嚴重局勢的力量。
年級字:迴(P3) 天(P1) 倒(P2) 日(P1)
晉·陸機《吊魏武帝文》:“夫以迴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內。”
年級字:峰(P3) 迴(P3) 路(P1) 轉(P2)
峰巒重迭環繞,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複雜。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三九·醉翁亭記》:“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讓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年級字:流(P1) 風(P1) 迴(P3) 雪(P1)
年級字:魯(P4) 人(P1) 回(P1) 日(P1)
年級字:班(P2) 師(P1) 回(P1) 俯(P5)
年級字:迴(P3) 腸(P5) 九(P1) 轉(P2)
年級字:洗(P2) 心(P1) 回(P1) 面(P1)
年級字:得(P1) 勝(P2) 頭(P1) 回(P1)
頭回:前回。宋、元說書人的術語。在開講前,先說一段小故事做引子,謂之“得勝頭回”,取其吉利之意。
宋·無名氏《錯斬崔寧》:“且先引下一個故事來,權做個得勝頭回。”
年級字:心(P1) 回(P1) 意(P1) 轉(P2)
心、意:心思;回、轉:掉轉。改變想法,不再堅持過去的意見。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待他有個回心轉意,再作區處。”
年級字:回(P1) 黃(P1) 轉(P2) 綠(P1)
樹葉由綠變黃,由黃變綠。原指時令的變遷,後比喻世事的反覆。
《古詩源·休洗紅》:“回黃轉綠無定期,世事反覆君所知。”
年級字:回(P1) 光(P1) 反(P1) 照(P2)
指日落時由於反射作用而天空中短時發亮。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興奮。也比喻事物滅亡前夕的短暫興旺。
元·楊暹《劉行首》第三折:“陽臺霧鎖,楚岫雲遮,棄死歸生,迴光返照。”
年級字:千(P1) 迴(P3) 百(P1) 轉(P2)
元·範居中《秋思》:“我這裏千回右轉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數樁。”
年級字:三(P1) 回(P1) 五(P1) 次(P1)
年級字:否(P3) 極(P2) 陽(P1) 回(P1)
猶言否極泰來。《泰》卦內陽而外陰,故稱陽。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
清·陳夢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禍盈業滿,否極陽回。”
年級字:回(P1) 邪(P4) 入(P1) 正(P1)
隋·吉藏《三論玄義》卷下:“《百論》爲回邪入正。”
年級字:迴(P3) 天(P1) 無(P2) 力(P1)
迴天:比喻力量大,能移轉極難挽回的時勢;無力:沒有力量。比喻局勢或病情嚴重,已無法挽救。
清·馮起鳳《昔柳摭談·秋風自悼》:“後探得的耗,萬箭攢心,臟腑欲裂。但木已成舟,回天乏術。”
年級字:大(P1) 地(P1) 回(P1) 春(P1)
指冬去春來,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現一片生機景象。有時亦用比喻形勢好轉。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六十二回夾註:“陰歷正月初三日立春,當時有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之義,故諏吉於初四日。”
年級字:來(P1) 回(P1) 來(P1) 去(P1)
年級字:迴(P3) 天(P1) 運(P3) 鬥(P2)
唐·張鼎《鄴城引》:“蕩海吞江制中國,迴天運鬥應南面。”
年級字:德(P4) 勝(P2) 頭(P1) 迴(P3)
德,通“得”。回,同“回”。宋明話本、通俗小說的引首。
年級字:回(P1) 春(P1) 妙(P2) 手(P1)
年級字:片(P1) 甲(P1) 不(P1) 回(P1)
元·無名氏《黃鶴樓》第一折:“貧道祭風,周瑜舉火,黃蓋詐降,燒曹兵八十三萬,片甲不回。”
年級字:釋(P4) 回(P1) 增(P2) 美(P1)
章炳麟《代議然否論》:“承五十葉平等之緒風,雖東胡入主,猶不能恣情滑亂,而反除江左世奴之制,爲之釋回增美,是震旦所以卓絕矣。”
年級字:有(P1) 來(P1) 無(P2) 回(P1)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三:“有這玩藝兒,慢說他‘種殃軍’,他洋爸爸鬼子來,也給他有來無回。”
年級字:蕩(P3) 氣(P1) 迴(P3) 腸(P5)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感心動耳,迴腸傷氣。”三國·魏·曹丕《大牆上蒿行》:“女娥長歌,聲協宮商,感心動耳,蕩氣迴腸。”
年級字:返(P2) 照(P2) 回(P1) 光(P1)
元·李壽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來時,擊響雲板,唱兩句道《雨霖鈴》:‘今宵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那其間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年級字:迴(P3) 腸(P5) 百(P1) 轉(P2)
年級字:迴(P3) 腸(P5) 傷(P2) 氣(P1)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纖條悲鳴,聲似竽籟,清濁相和,五變四會,感心動耳,迴腸傷氣。孤子寡婦,寒心酸鼻。”李善注:“言上諸聲,能迴轉入腸,傷斷人氣。”
年級字:浪(P1) 子(P1) 回(P1) 頭(P1)
年級字:春(P1) 回(P1) 大(P1) 地(P1)
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歲杪雨雪連日悶題二首》:“樹頭雪過梅猶在,地上春回柳未知。”
年級字:起(P1) 死(P3) 回(P1) 生(P1)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醫術高明。也比喻把已經沒有希望的事物挽救過來。
明·張岱《魯雲谷傳》:“醫不經師,方不襲古,每以劫劑肊見起死回生。”
年級字:鳳(P4) 鸞(P0) 回(P1)
晉·陸機《浮雲賦》:“鸞翔鳳翥,鴻驚鶴飛,鯨鯢溯波,鮫鱷衝道。”
年級字:百(P1) 折(P2) 千(P1) 回(P1)
趙樸初《與日本佛教友人談時事爲拈一偈》:“百折千迴心不退,無畏方能施無畏。”
年級字:收(P1) 回(P1) 成(P1) 命(P3)
《詩經·周頌·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清·黃宗羲《辭張郡候請修郡志書》:“伏望明府,哀其弗及,收回成命。”
年級字:迴(P3) 腸(P5) 蕩(P3) 氣(P1)
回:迴轉;蕩:動搖。使肝腸迴旋,使心氣激盪。形容文章、樂曲十分婉轉動人。
戰國·楚·宋玉《高唐賦》:“感心動耳,迴腸傷氣。”三國·魏·曹丕《大牆上蒿行》:“女娥長歌,聲協宮商,感心動耳,蕩氣迴腸。”
年級字:參(P3) 回(P1) 鬥(P2) 轉(P2)
宋·張孝祥《望江南》詞:“天近月明黃道冷,參回鬥轉碧霄空。”
年級字:守(P2) 正(P1) 不(P1) 回(P1)
年級字:班(P2) 師(P1) 回(P1) 朝(P3)
班:調回。調動出征的軍隊返回首都,指出征的軍隊勝利返回朝廷。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回:“後主(劉禪)下詔,宣孔明班師回朝,”
年級字:靖(P0) 庸(P5) 回(P1)
《左傳·文公十八年》:“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杜預注:“靖,安也;庸,用也;回,邪也。”
年級字:靖(P0) 言(P1) 庸(P5) 回(P1)
語言善巧而行動乖違。猶言口是行非。同“靖言庸違”。
年級字:回(P1) 味(P2) 無(P2) 窮(P3)
回味:指吃過東西以後的餘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覺得有意思。
宋·王禹偁《橄欖》詩:“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飴。”
年級字:寶(P2) 山(P1) 空(P1) 回(P1)
走進到處是寶物的山裏,卻空手出來。比喻根據條件,本來應該有豐富的收穫,卻一無所得(多指求知)。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離世間品》:“如人無手,雖至寶山,終無所得。”
年級字:千(P1) 迴(P3) 萬(P2) 轉(P2)
年級字:無(P2) 所(P2) 迴(P3) 避(P4)
年級字:低(P2) 迴(P3) 不(P1) 已(P1)
低迴:徘徊留戀;不已:不停止。不停地徘徊,留戀忘返。形容傷感難忘的心情。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低迴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
年級字:鵲(P0) 返(P2) 鸞(P0) 回(P1)
年級字:回(P1) 頭(P1) 是(P1) 岸(P2)
佛家語,指有罪的人只要回心轉意,痛改前非,就能登上“彼岸”,獲得超度。後比喻做壞事的人,只要決心悔改,就有出路。
元·無名氏《度翠柳》第一折:“世俗人沒來由,爭長競短,你死我活。有呵吃些個,有呵穿些個。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年級字:連(P1) 綿(P4) 回(P1) 蕩(P3)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延綿回蕩連續在耳邊的迴聲和迴聲引起的震響。
年級字:回(P1) 心(P1) 轉(P2) 意(P1)
心、意:心思;回、轉:掉轉。重新考慮,改變原來的想法和態度。
宋·朱熹《朱子語類·訓門人·五》:“且人一日間,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計較,都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
年級字:迴(P3) 文(P1) 織(P3) 錦(P3)
典出《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爲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爲迴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悽惋,凡八百四十字。”
年級字:回(P1) 天(P1) 乏(P3) 術(P2)
迴天:比喻力量大,能移轉極難挽回的時勢;乏術:缺少方法。比喻局勢或病情嚴重,已無法挽救。
清·馮起鳳《昔柳摭談·秋風自悼》:“後探得的耗,萬箭攢心,臟腑欲裂。但木已成舟,回天乏術。”
年級字:迴(P3) 腸(P5) 寸(P1) 斷(P3)
明·湯顯祖《還魂記·詰病》:“我發短迴腸寸斷,眼昏眵淚雙淹。”
年級字:下(P1) 回(P1) 分(P2) 解(P2)
章回小說於每回之末所用的套語。現多用以喻事件發展的結果。
年級字:魯(P4) 陽(P1) 回(P1) 日(P1)
年級字:回(P1) 作(P2) 喜(P1)
元·李致遠《還牢末》第一折:“這兩個孩兒,要在他手裏過日子,只得回嗔作喜。”
年級字:遲(P2) 回(P1) 觀(P2) 望(P2)
《清史稿·李森先傳》:“上孜孜圖治,求言詔屢下,而諸臣遲回觀望者,皆以從前言事諸葛亮臣,一經懲創,則流徙永錮,相率以言爲戒耳。”
年級字:迴(P3) 天(P1) 轉(P2) 地(P1)
唐·劉肅《大唐新語·剛正》:“挾山超海之力,望此猶輕;迴天轉地之威,方斯更烈。”
年級字:魯(P4) 戈(P0) 回(P1) 日(P1)
年級字:迴(P3) 天(P1) 挽(P4) 日(P1)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稟貼贅說》:“則迴天挽日之功,皆出憲臺起死噓枯之賜矣。”
年級字:意(P1) 轉(P2) 心(P1) 回(P1)
心、意:心思;回、轉:掉轉。改變想法,不再堅持過去的意見。
宋·朱熹《朱子語類·訓門人·五》:“且人一日間,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計較,都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
年級字:迂(P0) 迴(P3) 曲(P2) 折(P2)
迂迴:迴旋,環繞。彎彎曲曲,繞來繞去。常比喻事物發展的曲折性。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打破‘圍剿’的過程往往是迂迴曲折的,不是徑情直遂的。”
年級字:回(P1) 山(P1) 倒(P2) 海(P1)
《魏書·高閭傳》:“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騎數十萬南臨瓜步,諸郡盡降而盱眙小城,攻而弗克。”
年級字:揮(P3) 戈(P0) 回(P1) 日(P1)
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揮之,日爲之反三舍。”
年級字:得(P1) 勝(P2) 回(P1) 朝(P3)
朝:朝廷。舊指打了勝仗回到朝廷去報功。現泛指勝利歸來。
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二折:“老將軍,你這一去,小心在意者,若得勝還朝,聖人自有加官賜賞哩。”
年級字:六(P1) 趣(P3) 輪(P2) 迴(P3)
佛教語。指衆生輪迴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回生死。同“六道輪迴”。
年級字:遷(P5) 思(P2) 迴(P3) 慮(P4)
漢·司馬相如《封禪文》:“乃遷思迴慮,總公卿之議,詢封禪之事。”
年級字:回(P1) 籌(P5) 轉(P2) 策(P4)
《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恪之才捷,皆此類也。”裴松之注引三國·魏·管辰《諸葛恪別傳》:“[孫權]又問:‘卿何如滕胤?’恪答曰:‘登階躡履,臣不如胤,回籌轉策,胤不如臣。’”
年級字:風(P1) 回(P1) 電(P2) 激(P2)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打球》:“玄宗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
年級字:愁(P3) 腸(P5) 九(P1) 回(P1)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 唐·崔櫓《春日長安即事》:“玉樓春暖笙歌夜,肯信愁腸日九回。”
年級字:游(P1) 回(P1) 磨(P3) 轉(P2)
年級字:百(P1) 折(P2) 不(P1) 回(P1)
折:挫折。比喻意志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漢·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年級字:回(P1) 幹(P2) 就(P1) 溼(P3)
《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慈母德,實堪哀,十月三年受苦災;冒熱衝寒勞氣力,回幹就溼費心懷。”
年級字:轉(P2) 日(P1) 回(P1) 天(P1)
唐·盧照鄰《長安古意》詩:“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年級字:回(P1) 山(P1) 轉(P2) 海(P1)
唐·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回山轉海不作難,傾情倒意無所惜。”
年級字:延(P4) 綿(P4) 回(P1) 蕩(P3)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連綿回蕩連續在耳邊的迴聲和迴聲引起的震響。
年級字:遷(P5) 思(P2) 回(P1) 慮(P4)
漢·司馬相如《封禪文》:“乃遷思回慮,總公卿之議,詢封禪之事。”
年級字:入(P1) 寶(P2) 山(P1) 而(P1) 空(P1) 回(P1)
寶山:聚藏寶物的山。進入滿藏寶物的山間卻空着手而回來。比喻雖遇到了很好的機會,卻一無所得。
《先撥志始》卷下:“在婿固不敢厚望,入寶山而空回,想嶽亦不能忘情也。”
yī huíshēng, liǎng huí shú
年級字:一(P1) 回(P1) 生(P1) ,(P1) 兩(P1) 回(P1) 熟(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諺語,
多字熟語一次生,
兩次熟比喻不用害羞,勇於結交朋友。
一回生: 指初見面時會感到陌生。
兩回熟: 指再次見面就熟悉了。
làng zǐ huí tóu jīn bù huàn
年級字:浪(P1) 子(P1) 回(P1) 頭(P1) 金(P1) 不(P1) 換(P2)
年級字:我(P1) 的(P1) 京(P1) 味(P2) 兒(P1) 回(P1) 憶(P4) 錄(P2)
詞性:名詞
林海音作品。
kǔ hǎi wú biān huí tóu shì àn
年級字:苦(P1) 海(P1) 無(P2) 邊(P1) ,(P1) 回(P1) 頭(P1) 是(P1) 岸(P2)
佛教語。意指塵世如同苦海,無邊無際,只有悟道,才能獲得超脫。亦以比喻罪惡雖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這裏,更何用求?適見道人題壁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說得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