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挑(P3) 三(P1) 檢(P3) 四(P1)
年級字:四(P1) 方(P1) 之(P2) 志(P2)
年級字:推(P2) 三(P1) 阻(P4) 四(P1)
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一折:“我如今並不推三阻四,任哥哥自主之。”
年級字:文(P1) 房(P1) 四(P1) 物(P1)
宋·陳師道《〈寇參軍集〉序》:“張、李氏之墨,吳、唐、蜀、閩、兩越之紙,端溪、歙穴之硯,鼠須栗尾狸毫兔穎之筆,所謂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極天下之選。”
年級字:四(P1) 面(P1) 受(P2) 敵(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年級字:四(P1) 至(P1) 八(P1) 道(P1)
舊時標誌土地界域的用語。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處及通往的道路。
年級字:四(P1) 海(P1) 九(P1) 州(P3)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強人所難。”
年級字:半(P1) 三(P1) 不(P1) 四(P1)
《西湖二集·李鳳娘酷妒遭天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邊,也是半三不四。”
年級字:街(P2) 坊(P5) 四(P1) 鄰(P3)
《春阿氏謀夫案》第六回:“街坊四鄰,你們都聽聽。如今這年月,顛倒兒顛拉,媳婦是祖宗,婆婆是家奴,你們給評評,是我昏瞶了,是她欺辱我。”
年級字:文(P1) 房(P1) 四(P1) 侯(P5)
指筆、硯、紙、墨。古人戲稱筆爲管城侯毛元銳,硯爲即墨侯石虛中,紙爲好畤侯楮知白,墨爲鬆滋侯易玄光,故稱。
年級字:丟(P1) 三(P1) 落(P2) 四(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七回:“咱們家沒人,俗語說的‘夯雀兒先飛’,省的臨時丟三落四的不齊全,令人笑話。”
年級字:四(P1) 肢(P5) 百(P1) 骸(P0)
年級字:拿(P2) 三(P1) 搬(P3) 四(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襲人笑道:‘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燒了窟窿,你去了,誰能以補呢?你倒別和我拿三搬四的。’”
年級字:狼(P2) 煙(P2) 四(P1) 起(P1)
狼煙: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騰起的煙。四處都是報警的煙火,指邊疆不平靜。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毛篇》:“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
年級字:四(P1) 分(P2) 五(P1) 落(P2)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驀聞人道,森森地唬得魂離殼。全家眷愛,多應是四分五落。”
年級字:張(P2) 三(P1) 李(P2) 四(P1)
宋·王安石《擬寒山拾得》詩:“張三褲口窄,李四帽檐長。”
年級字:楚(P2) 歌(P1) 四(P1) 合(P1)
唐·李白《擬恨賦》:“若乃項王虎鬥,白日爭輝。拔山力盡,蓋世心違。聞楚歌之四合,知漢卒之重圍。”
年級字:四(P1) 清(P1) 六(P1) 活(P1)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九回:“何濤道:‘這幾個都是久慣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卻怎地也不曉事,如何不着一隻船轉來回報?不想這些帶來的官兵,人人亦不知顛倒’”
年級字:丟(P1) 三(P1) 拉(P1) 四(P1)
形容做事馬虎粗心,不是丟了這個,就是忘了那個。同“丟三落四”。
劉白羽《一個溫暖的雪夜》:“老是這樣死活不顧,老是這樣丟三拉四,這毛病什麼時候能改改!”
年級字:四(P1) 郊(P2) 多(P1) 壘(P5)
壘:營壘。敵軍四面逼近,形勢危急。也比喻競爭的對手多。
年級字:囊(P5) 括(P3) 四(P1) 海(P1)
漢·賈誼《過秦論》:“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年級字:八(P1) 萬(P2) 四(P1) 千(P1)
詞性:量詞
常見詞組數字。
本為佛教表示事物衆多的數字,後用以形容極多。
《法華經·寶塔品》「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爲人演說。」
年級字:臂(P2) 有(P1) 四(P1)
《幼學瓊林·卷二·身體類》:“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湯之異體。”
年級字:四(P1) 衢(P0) 八(P1) 街(P2)
年級字:三(P1) 三(P1) 四(P1) 四(P1)
漢·王延壽《夢賦》:“爾乃三三四四,相隨踉■(足旁)而歷僻。”
年級字:四(P1) 處(P2) 流(P1) 浪(P1)
詞性:形容詞
居無定所「四處」 - 到處的意思,形容沒有固定的家居,「流浪」是常常到處搬遷。
年級字:倒(P2) 三(P1) 顛(P4) 四(P1)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場,瞞上不瞞下,你老人家拿出箱子來,揀上色的與他兩套。”
年級字:四(P1) 肢(P5) 百(P1) 體(P2)
年級字:調(P4) 三(P1) 惑(P5) 四(P1)
《紅樓夢》第十回:“惱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調三惑四。”
年級字:眼(P1) 空(P1) 四(P1) 海(P1)
明·李贄《答耿司寇書》:“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隨人腳跟走乎?”
年級字:四(P1) 方(P1) 八(P1) 面(P1)
詞性:形容詞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懷嶽禪師》:“忽遇四方八面來怎麼生?”宋·楊萬里《過百家渡四絕句》之二:“莫問早行奇絕處,四方八面野香來。”
年級字:四(P1) 大(P1) 皆(P3) 空(P1)
四大:古印度稱地、水、火風爲“四大”。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一種消極思想。
《四十二章經》二十:“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年級字:四(P1) 不(P1) 拗(P0) 六(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一:“衆人聽得,盡拍手道:‘黃先生說得有理。’一齊就去辨悟身邊,討取來看。辨悟四不拗六,抵當衆人不住,只得解開包袱,攤在艙板上。”
年級字:家(P1) 徒(P3) 四(P1) 壁(P2)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徒四壁立。”
年級字:四(P1) 衝(P2) 六(P1) 達(P1)
年級字:推(P2) 三(P1) 推(P2) 四(P1)
年級字:文(P1) 房(P1) 四(P1) 士(P1)
宋·陸游《閒居無客所與度日筆硯紙墨而已戲作長句》詩:“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
年級字:三(P1) 翻(P2) 四(P1) 覆(P5)
明·張岱《石匱書後集·烈帝本紀》:“先帝焦於治,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
年級字:三(P1) 反(P1) 四(P1) 覆(P5)
年級字:連(P1) 三(P1) 併(P6) 四(P1)
老舍《趙子曰》第十九:“趙子曰一聲不發,只連三併四的磕瓜子。”又《二馬》第四段三:“李子榮拉住馬威的手不放,連三併四的說:‘謝謝你!’”
年級字:調(P4) 三(P1) 窩(P2) 四(P1)
《紅樓夢》第六三回:“晴雯笑道:‘你如今也學壞了,專會調三窩四。’”
年級字:志(P2) 在(P1) 四(P1) 海(P1)
北周·庾信《燕射歌辭·角調曲一》:“志在四海而尚恭儉,心包宇宙而無驕盈。”
年級字:三(P1) 翻(P2) 四(P1) 復(P4)
魯迅《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因此革命的文學者,就不但應該留心迎面的敵人,還必須防備自己一面的三翻四復的暗探了。”
年級字:挑(P3) 三(P1) 嫌(P4) 四(P1)
年級字:四(P1) 海(P1) 承(P4) 風(P1)
《孔子家語·好生》:“舜之爲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是以四海承風。”
年級字:三(P1) 從(P1) 四(P1) 德(P4)
《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周禮·天官》:“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年級字:四(P1) 停(P1) 八(P1) 當(P2)
年級字:遮(P4) 三(P1) 瞞(P5) 四(P1)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三回:“昨夜怎麼他兩個一同出來,你且告訴了我,我自有主意,可不要遮三瞞四的。”
年級字:四(P1) 體(P2) 不(P1) 勤(P2)
先秦·孔子《論語·微子》:“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
年級字:四(P1) 面(P1) 楚(P2) 歌(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年級字:四(P1) 方(P1)
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貨物像車輪上的輻條聚集在轂上那樣彙集到一處。後引申爲從各方聚集的意思。
年級字:接(P2) 三(P1) 連(P1) 四(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九回:“我又沒逃了,這麼接三連四的叫人來找。”
年級字:三(P1) 長(P1) 四(P1) 短(P2)
年級字:危(P3) 機(P2) 四(P1) 伏(P4)
茅盾《子夜》九:“不要太樂觀。上海此時也是危機四伏。”
年級字:投(P3) 諸(P4) 四(P1) 裔(P5)
《左傳·文公十八年》:“流四凶族,渾敦、窮奇、壽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
年級字:文(P1) 房(P1) 四(P1) 藝(P5)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自古書、畫、琴、棋,謂之文房四藝。”
年級字:條(P1) 三(P1) 窩(P2) 四(P1)
年級字:四(P1) 海(P1) 昇(P3) 平(P1)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折:“寡人御極以來,幸喜四海昇平,八方寧靖。”
年級字:四(P1) 海(P1) 飄(P2) 零(P3)
四海:代指全國各地。飄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處飄泊,生活無着。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雲幾番欲來相投,只恐袁紹見怪。四海飄零,無容身之地。前偶過此處,適遇裴元紹下山來欲奪吾馬,雲因殺之,藉此安身。”
年級字:駢(P0) 四(P1) 儷(P0) 六(P1)
駢:並列,對偶;儷:成雙,成對。指多用四字、六字句對偶排比的駢體文。
年級字:語(P1) 四(P1) 言(P1) 三(P1)
《羣音類選·〈分釵記·計誘皮氏〉》:“爲何的語四言三,平白地將人譏誚。”
年級字:四(P1) 分(P2) 五(P1) 裂(P3)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爲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是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年級字:三(P1) 老(P1) 四(P1) 少(P1)
①老少衆人。②方言。稱參加青幫的人。猶言老少爺們或兄弟爺們。
年級字:不(P1) 三(P1) 不(P1) 四(P1)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回:“這夥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灑家。”
年級字:四(P1) 角(P2) 俱(P6) 全(P2)
年級字:三(P1) 鄰(P3) 四(P1) 舍(P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九卷:“王三老聞知此事,率了三鄰四舍,提壺摯盒,都來慶賀,吃了好幾日喜酒。”
年級字:四(P1) 紛(P2) 五(P1) 落(P2)
年級字:巴(P1) 三(P1) 覽(P4) 四(P1)
元·蕭德祥《殺狗勸夫》:“我說的丁一確二,你說的巴三覽四。”
年級字:四(P1) 時(P1) 八(P1) 節(P1)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八節: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節氣。
唐·馬總《意林》卷一引《隋巢子》:“鬼神爲四時八節以紀育人。”唐·杜甫《短歌行贈四兄》詩:“四時八節還拘禮,女拜弟妻男拜弟。”
年級字:四(P1) 大(P1) 名(P2) 醫(P2)
詞性:名詞
年級字:四(P1) 面(P1) 出(P1) 擊(P3)
毛澤東《不要四面出擊》:“總之不要四面出擊。四面出擊,全國緊張,很不好。”
年級字:四(P1) 海(P1) 一(P1) 家(P1)
年級字:丟(P1) 三(P1) 忘(P2) 四(P1)
形容做事馬虎粗心,不是丟了這個,就是忘了那個。同“丟三落四”。
《紅樓夢》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塗了!丟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年級字:大(P1) 年(P1) 初(P2) 四(P1)
詞性:名詞
年初四、羊日人類傳統文化,中國農曆新年的節日。
中國農曆正月第四天,又稱為大年初四。
中國傳統習俗,春節從初一至十分別定為雞日、犬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穀日、天日、地日,年初四寓意羊的生日。
年級字:顛(P4) 三(P1) 倒(P2) 四(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四回:“連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顛三倒四,坐臥不安。”
年級字:五(P1) 零(P3) 四(P1) 散(P2)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九回:“衆公子帶領人馬一擁齊上,把各兵殺的五零四散,各自逃生。”
年級字:一(P1) 謙(P4) 四(P1) 益(P2)
《周易·謙》:“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漢書·藝文志》:“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
年級字:六(P1) 通(P3) 四(P1) 辟(P4)
年級字:四(P1) 海(P1) 爲(P2) 家(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原指帝王佔有全國。後指什麼地方都可以當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戀家鄉或個人小天地。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漢書·高帝記》:“且夫天子以四海爲家。”
年級字:四(P1) 海(P1) 波(P1) 靜(P2)
年級字:四(P1) 通(P3) 五(P1) 達(P1)
年級字:志(P2) 在(P1) 四(P1) 方(P1)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五回:“妾聞‘男子志在四方’。君壯年不出圖仕,乃區區守妻子坐困乎?”
年級字:言(P1) 三(P1) 語(P1) 四(P1)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小生欲待要不去,懸心掛意,怎生撇得?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語四,使人惶恐,好兩難也呵!”
年級字:三(P1) 朋(P1) 四(P1) 友(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五:“常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有一班無賴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擎鷹放鷂,駕犬馳馬,射獵打生爲樂。”
年級字:三(P1) 清(P1) 四(P1) 白(P1)
年級字:四(P1) 百(P1) 四(P1) 病(P2)
年級字:四(P1) 荒(P2) 八(P1) 極(P2)
年級字:重(P1) 三(P1) 疊(P4) 四(P1)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二:“本朝建官重三疊四,多少勞擾!此須大有爲後痛更革之。”又卷一百一十八:“經書中所言只是一個道理,都重三疊四說在理,只是許多頭面出來。”
年級字:九(P1) 州(P3) 四(P1) 海(P1)
年級字:重(P1) 三(P1) 迭(P0) 四(P1)
年級字:偏(P4) 三(P1) 向(P1) 四(P1)
年級字:說(P1) 三(P1) 道(P1) 四(P1)
清·崔灝《通俗編·言笑》:“莫學他人不知朝暮,走啓蒙鄉村,說三道四。”
年級字:室(P1) 徒(P3) 四(P1) 壁(P2)
年級字:四(P1) 腳(P2) 朝(P3) 天(P1)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一回:“叫聲未絕,早被大鵬一嘴啄得四腳朝天,嗚呼哀哉。”
年級字:六(P1) 通(P3) 四(P1) 達(P1)
年級字:名(P2) 揚(P2) 四(P1) 海(P1)
元·關漢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糾糾名揚四海,喜孜孜笑滿腮。”
年級字:四(P1) 亭(P1) 八(P1) 當(P2)
亭、當:即停當,妥貼。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貼。
宋·朱熹《答呂伯恭書》:“不知如何整頓得此身心四亭八當,無許多凹凸也。”
年級字:五(P1) 湖(P2) 四(P1) 海(P1)
詞性:名詞,形容詞
常見詞組指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現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
《周禮·夏官·職方氏》:“其浸五湖。”《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唐·呂岩《絕句》:“斗笠爲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遊。”
年級字:巴(P1) 三(P1) 攬(P6) 四(P1)
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四折:“我說的丁一確二,你說的巴三攬四。”
年級字:差(P2) 三(P1) 錯(P1) 四(P1)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這小廝本說的丁一確二,這婆子生扭做差三錯四。”
年級字:四(P1) 海(P1) 為(P2) 家(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原指帝王占有全國。後指什麼地方都可以當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戀家鄉或個人小天地。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漢書·高帝記》:“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
年級字:欺(P6) 三(P1) 瞞(P5) 四(P1)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七:“一聞之時,心頭火起,大罵尤辰無理,做這等欺三瞞四的媒人,說騙人家女兒。”
年級字:暮(P5) 四(P1) 朝(P3) 三(P1)
①原指說法、做法有所變換而實質不變。②比喻反覆無常。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衆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爲用,亦因是也”。
年級字:楚(P2) 歌(P1) 四(P1) 起(P1)
元·馬致遠《慶東原·嘆世》曲之二:“帳前滴盡英雄淚,楚歌四起,烏騅漫嘶。”
年級字:挑(P3) 三(P1) 豁(P0) 四(P1)
年級字:四(P1) 戰(P4) 之(P2) 國(P1)
《商君書·兵守》:“四戰之國貴守戰,負海之國貴攻戰。”《史記·樂毅列傳》:“趙,四戰之國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
年級字:挑(P3) 三(P1) 撥(P4) 四(P1)
年級字:四(P1) 體(P2) 百(P1) 骸(P0)
年級字:捱(P1) 三(P1) 頂(P2) 四(P1)
《平妖傳》第四回:“半仙到柵欄門首下馬,也不進宅,徑在堂中站着,衆人捱三頂四,簇擁將來,一個個伸出手來,求太醫看脈。”
年級字:四(P1) 馬(P1) 攢(P0) 蹄(P4)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十五回:“叫:‘小的們,拿繩來!’衆頭目即取繩索。三怪把行者扳翻倒,四馬攢蹄捆住,揭起衣裳看時,足足是個弼馬溫。”
年級字:四(P1) 通(P3) 八(P1) 達(P1)
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極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子華子·晏子問黨》:“其途之所出,四通而八達,遊士之所湊也。”
年級字:三(P1) 求(P2) 四(P1) 告(P1)
年級字:朝(P3) 三(P1) 暮(P5) 四(P1)
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後用來比喻常常變卦,反覆無常。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衆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爲用,亦因是也。”
年級字:四(P1) 山(P1) 五(P1) 嶽(P0)
年級字:拉(P1) 三(P1) 扯(P4) 四(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6回:“願意不願意,你也好說,犯不着拉三扯四的。”
年級字:低(P2) 三(P1) 下(P1) 四(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麼低三下四的人家。”
年級字:狂(P3) 三(P1) 詐(P3) 四(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九回:“我們老太太最是惜老憐貧的,比不得那個狂三詐四的那些人。”
年級字:楚(P2) 歌(P1) 四(P1) 面(P1)
清·陳維崧《河傳·虞美人花》詞:“楚歌四面,戰旗一片,歲歲江東。”
年級字:橫(P2) 三(P1) 豎(P4) 四(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一罈酒我們都鼓搗光了,一個個吃的把臊都丟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來。四更多天才橫三豎四的打了一個盹兒。”
年級字:四(P1) 平(P1) 八(P1) 穩(P4)
原形容身體各部位勻稱、結實。後常形容說話做事穩當。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錯,缺乏積極創新精神。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看裴宣時,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穩,心中暗喜。”
年級字:四(P1) 時(P1) 之(P2) 氣(P1)
本指一年四季的氣象,後以“備四時之氣”喻指人的氣度弘遠。
年級字:三(P1) 病(P2) 四(P1) 痛(P2)
年級字:四(P1) 姻(P5) 九(P1) 戚(P5)
年級字:三(P1) 妻(P3) 四(P1)
在今天,男人三妻四妾是可恥的事,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年級字:五(P1) 洲(P3) 四(P1) 海(P1)
年級字:四(P1) 書(P1) 五(P1) 經(P1)
四書:亦稱四子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指儒家經典。
漢·班固《白虎通·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宋·朱熹著有《四書集註》。
年級字:四(P1) 海(P1) 鼎(P5) 沸(P4)
四海:古人以爲中國四境有海環繞,用以指全國各地;鼎沸:比喻局勢不安定,如同鼎水沸騰。形容天下大亂。
《三國志·蜀志·譙周傳》:“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並據之勢。”《晉書·祖逖傳》:“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耳。”
年級字:調(P4) 三(P1) 斡(P0) 四(P1)
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三折:“你休那裏便伶牙俐齒,調三斡四,說人好歹,訐人曖昧。”
年級字:連(P1) 三(P1) 接(P2) 四(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原來平兒出去,有賴林諸家送了禮來,連三接四,上中下三等家人來拜壽送禮的不少。”
年級字:橫(P2) 三(P1) 順(P2) 四(P1)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一章:“辦公室的牀上、桌子上、地上,橫三順四地睡着人。”
年級字:四(P1) 戰(P4) 之(P2) 地(P1)
《史記·樂毅列傳》:“趙,四戰之地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後漢書·荀彧傳》:“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爲兵衝。”
年級字:三(P1) 翻(P2) 四(P1) 复(P4)
年級字:四(P1) 面(P1) 八(P1) 方(P1)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忽遇四面八方怎麼生?”
年級字:再(P1) 三(P1) 再(P1) 四(P1)
《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再三再四拉他叢,他又跪下告了坐,方敢在底下一個凳子上坐了。”
年級字:文(P1) 房(P1) 四(P1) 寶(P2)
宋·梅堯臣《再和潘歙州紙硯》詩:“文房四寶出二郡,邇來賞玩君與予。”
年級字:牽(P3) 五(P1) 掛(P2) 四(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於是接二連三,牽五掛四,將一條街燒得如‘火焰山’一般。”
年級字:烽(P5) 火(P1) 四(P1) 起(P1)
戰爭的火焰從四面八方燃燒起來。形容邊防不安寧,四處有敵人進犯。
年級字:揚(P2) 名(P2) 四(P1) 海(P1)
揚名:傳播名聲。四海:古人認爲中國四境有海環繞,故以“四海”代指全國各處;也指世界各地。指名聲傳遍各地。
年級字:四(P1) 海(P1) 他(P1) 人(P1)
年級字:九(P1) 洲(P3) 四(P1) 海(P1)
九洲:指中國;四海:古人認爲,中國九州之久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此指中國以外的地方。指中國及四周以外的地方。
唐·盧照鄰《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無事,萬歲千秋樂未央。”
年級字:三(P1) 親(P1) 四(P1) 眷(P6)
年級字:四(P1) 衝(P2) 八(P1) 達(P1)
年級字:挑(P3) 三(P1) 揀(P4) 四(P1)
徐特立《讓革命的紅旗世代相傳》:“他們一旦了解了過去的痛苦,就會懂得今天我們對工作挑三揀四是多幺不對!”
年級字:微(P2) 機(P2) 四(P1) 伏(P4)
年級字:四(P1) 分(P2) 五(P1) 剖(P4)
年級字:版(P4) 版(P4) 六(P1) 十(P1) 四(P1)
清·範寅《越諺·數目之諺》:“版版六十四,鑄錢定例也,喻不活。”
年級字:顧(P3) 三(P1) 不(P1) 顧(P3) 四(P1)
《紅樓夢》第六八回:“以後可還再顧三不顧四的不了?以後還單聽叔叔的話、不聽嬸娘的話不了?嬸娘是怎麼樣待你?你這麼沒天理,沒良心的!”
年級字:四(P1) 海(P1) 皆(P3) 兄(P1) 弟(P1)
世界各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樣。同“四海之內皆兄弟”。
年級字:板(P2) 板(P2) 六(P1) 十(P1) 四(P1)
宋時官鑄銅錢,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減。比喻刻板不知變通。板:即“版”,鑄錢的模子。
清·範寅《越諺·數目之諺》:“板板六十四,鑄錢定例也,喻不活。”
年級字:三(P1) 拳(P4) 不(P1) 敵(P3) 四(P1) 手(P1)
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年級字:放(P1) 諸(P4) 四(P1) 海(P1) 而(P1) 皆(P3) 準(P2)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同“放之四海而皆準”。
《禮記·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
年級字:四(P1) 海(P1) 之(P2) 內(P1) 皆(P3) 兄(P1) 弟(P1)
《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年級字:小(P1) 四(P1) 文(P1) 章(P3) 中(P1)
在泰國, 除了有妙趣橫生的大象和張牙舞爪的鱷魚外, 在陽光下金光閃閃的建築物同樣 引人注目, 你知道是甚麼嗎? 那就是佛教寺廟。據統計,泰國共有寺廟三萬多座, 光在首都 曼谷, 就有大大小小的寺廟四百多座, 宗教色彩極之濃厚。因此有 「佛廟之都」 之稱 。在 泰國約六千八百萬的人口當中, 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佛教徒。佛教與每個泰國人息息相關。
泰國人終生離不開佛教。在生兒育女、婚嫁喪娶等人生的重要階段以至新居落成、 商店 開業等場合, 泰國人都會邀請法師誦經祈福。他們更認為剃度出家可積累無上功德, 所以泰 國男子一生中必須出家至少一次。出家沒有年齡限制, 通常為期三個月. 至少須滿三天, 多 則幾年, 甚至一輩子。他們多數會選擇滿二十歲時落髮出家, 作為標誌成年的儀式。出家期 間, 他們須每天五時起牀,拿著一個缽外出化緣, 連國王也不例外呢!
佛教文化除了影響個人外, 也滲透社會的各個層面。在政治方面, 紅、 白, 藍三色國旗 中的白色就代表着佛教, 繼位的國王必須為佛教徒。在教育方面, 泰國約有九千所教授佛學 的佛學院, 另有兩所佛教大學, 宣揚佛學。在日常生活方面, 上至國王, 下至百姓, 家家戶 戶都設有供奉佛像的佛龕, 男女老少都 15 佩戴佛像項鏈。路經佛寺,他們必定脫鞋除帽, 恭敬禮拜;每日晨間, 必備潔淨的齋飯, 放入化緣僧侶的缽中布施, 以示虔誠; 每逢佛教節 日, 必帶備鮮花及香燭前往佛寺拜佛打坐, 聽僧人誦講佛經。
任何初到泰國的人, 都會強烈感受到泰國人的友善-- 迷人的「泰式微笑」。但為了捍衞 佛教尊嚴, 泰國人也會毫不客氣的呢! 曾有一家美國公司因銷售印有佛像的游泳衣, 而遭到 泰國大使館的強烈抗議, 該公司唯有急急刪除網站上的泳衣照。 此外, 紐西蘭的一家泰國餐 館把舉著「歡迎」字樣的佛像, 作為招牌放置店門, 又用佛教繪畫裝飾店面, 經泰國大使館 交涉後,餐館老闆須即時改裝。
由此看來, 泰國「黃袍佛國」 之稱並非浪得虛名呢!
选自 最新版《90 日中文精讀練習》4 上 P22 培生教育出版亞洲有限公司 2011 年初版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年級字:放(P1) 之(P2) 四(P1) 海(P1) 而(P1) 皆(P3) 準(P2)
四海:古人認爲中國四境有海環繞,故稱全國爲“四海”;準:準確。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
《禮記·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年級字: (P1) 小(P1) 四(P1) 文(P1) 章(P3)
上週的學期測驗好不容易才過去, 星期一又回復正常的上課時間了。放學後我以為可以立 刻回家看動畫片, 沒想到體育科林老師要我和志成、俊輝、 阿華練習接力跑步, 為十二月初的 學校運動會備戰。
由於週一晚上我只顧看漫畫書, 忘了做中文作業, 週二早上, 陳老師在我的手冊寫上「 欠 交中文作業」 ,還要我回家給家長簽名。晚上, 媽媽給我簽手冊, 罵了我一頓。
週三天氣開始轉涼, 出門時, 我不聽媽媽的話, 沒有多穿一件外套, 結果著涼了。那天放學 後, 我如常地去運動場練習跑步。我跑著跑著, 突然暈倒在地上。不久, 救護車來到了運動場, 把我送到醫院去。醫生給我做了身體檢查, 說我患了感冒, 還吩咐我生病時不要做劇烈運動。
週四我向學校請了一天病假, 留在家裏休息。我本以為媽媽會罵我不注意身體, 沒想到她 沒有責怪我半句, 還整天悉心地照顧我。媽媽對我真好, 我太幸福了!
週五我一直發熱。一大早, 媽媽就帶我去看病, 並替我向學校多請一天病假。媽媽為了我 的病奔波勞碌, 晚上又睡不好, 最後也感冒了, 我真的很內疚!
週六我本來約了同學阿德去他家玩飛機模型, 可是想起媽媽為了照顧我而病倒了, 而我的 病還未痊癒, 就取消了約會。
週日媽媽的感冒好多了, 而我的精神也比前兩天好, 爸爸煮了我最喜歡吃的牛肉麪。由於 之前連續四天我只能吃粥, 當我吃著牛肉麪時, 覺得它特別美味呢! 一邊吃著, 一邊想到這個星 期發生的事, 都怪我沒有好好聽爸爸媽媽的話, 沒有把學習和休息的時間安排好, 更沒有好好照 顧自己的身體害得爸爸媽媽為我擔心操勞, 我真是不應該呀!
yǎn guān sì chù ěr tīng bā fāng
年級字:眼(P1) 觀(P2) 四(P1) 處(P2) ,(P1) 耳(P1) 聽(P1) 八(P1) 方(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爲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yǎn guān sì lù ěr tīng bā fāng
年級字:眼(P1) 觀(P2) 四(P1) 路(P1) ,(P1) 耳(P1) 聽(P1) 八(P1) 方(P1)
清·文康《新兒女英雄傳》:“強盜的本領,講的是觀六路,耳聽八方。”
sì tǐ bù qín wǔ gǔ bù fēn
年級字:四(P1) 體(P2) 不(P1) 勤(P2) ,(P1) 五(P1) 穀(P6) 不(P1) 分(P2)
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
Zhàng fū zhì sì hǎi, wàn lǐ yóu bì lín
年級字:丈(P2) 夫(P2) 志(P2) 四(P1) 海(P1) ,(P1) 萬(P2) 里(P1) 猶(P5) 比(P1) 鄰(P3)
文言文字詞志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