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àn
年級字:嘆(P3)
詞性:動詞
從「口」放出拉長的聲音。與「呻」「吟」系列的表達,不滿、病痛等。
因憂悶、悲痛而吐出長聲:嘆氣、嘆息、長籲短嘆、哀聲嘆氣。
《詩經.王風.中谷有蓷》:「有女仳離,嘅其嘆矣!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tàn
年級字:歎(P3)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從「欠」跪拜、感謝。和「歡」、「欣」類同。
歎為觀止、歎茶、歎世界。
《禮記.郊特牲》:「賓入大門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卒爵而樂闋,孔子屢歎之。」
漢.鄭玄.注:「美此禮也。」漢.無名氏〈四坐且莫諠〉詩:「從風入君懷,四坐莫不歎。
tàn
年級字:歎(P3)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從「欠」跪拜、感謝。和「歡」、「欣」類同。
歎為觀止、歎茶、歎世界。
《禮記.郊特牲》:「賓入大門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卒爵而樂闋,孔子屢歎之。」
漢.鄭玄.注:「美此禮也。」漢.無名氏〈四坐且莫諠〉詩:「從風入君懷,四坐莫不歎。
tàn xī
年級字:嘆(P3) 息(P1)
詞性:副詞
因憂悶、悲痛而發出長聲。
嘆: 因憂悶、悲痛而吐出長聲。
息: 呼吸時進出的氣的份量和氣速度:
《樂府詩集·木蘭詩》惟聞女嘆息。
諸葛亮《出師表》未嘗不嘆息。
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聞琵琶已嘆息。
唐· 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倚杖自嘆息。
《資治通鑑》僅嘆息曰。
清· 張廷玉《明史》御史嘆息去。
清· 魏源《聖武紀》府繞階嘆息,知變生肘腋,頃刻間便有作亂之事。
tàn shēng
kǎi tàn
tàn fú
tàn hào
年級字:嘆(P3) 號(P2)
詞性:名詞
標點符號的一種,形式為“!”,一般出現在感歎句中。
tàn qì
gǎn tàn
年級字:感(P3) 嘆(P3)
詞性:錯別字動詞
常見詞組嘆息,
驚嘆,
感喟,
感慨,
感觸,
慨嘆讚歎在古漢語裏有兩個字,分別是「嘆」和「歎」。
「嘆」是哀嘆。
「歎」是讚歎。
《詩經.王風.中谷有蓷》:「有女仳離,嘅其嘆矣!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gǎn tàn
年級字:感(P3) 歎(P3)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讚歎、歎為觀止悲嘆、嘆息心靈感到喜悦而表達出的讚美。
在古漢語裏有兩個字,分別是「嘆」和「歎」。
「嘆」是哀嘆。
「歎」是讚歎。
「感」 心中思潮和情緒受到影響: 感動、感受、好感、情節感人、深感不安。
「歎」喜悦、讚美: 讚歎、歎為觀止。
《禮記.郊特牲》:「賓入大門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卒爵而樂闋,孔子屢歎之。」
zì tàn
年級字:自(P1) 嘆(P3)
詞性:名詞,動詞
1.《自嘆》是明末神童、文學家、抗清志士夏完淳的詩作。此詩當作於作者參加太湖起義失敗後隱居家鄉之時,詩中表明了自己為國犧牲的決心,也流露出一些失敗後的悲觀情緒。
2.自己感嘆
例:他功夫了得,我也自嘆不如。
讚嘆
bēi tàn
jīng tàn
De tàn
xīng tàn
āi tàn
tàn cí
tàn dào
cháng tàn
年級字:長(P1) 噓(P6+) 短(P2) 嘆(P3)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九章:“他[崇禎]將御案上的文書一推,不由地長噓短嘆,喃喃地自語說:‘餉呵,餉呵,沒有餉的日子如何撐持?’”
年級字:付(P2) 之(P2) 一(P1) 嘆(P3)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前日之事,我也不計較長短,付之一嘆罷了。”
年級字:鳳(P4) 嘆(P3) 虎(P1) 視(P1)
《文選·曹植〈與吳季重書〉》:“足下鷹揚其體,鳳嘆虎視,謂蕭曹不足儔,衛霍不足侔也。”李善注:“鳳以喻文也,虎以喻武也。嘆猶歌也。取美壯之意。”
年級字:仰(P4) 屋(P1) 竊(P5) 嘆(P3)
竊:私自。仰望屋頂,私自嘆息。形容處於困境,無可奈何。
《資治通鑑·漢紀明帝永平十四年》:“及其歸舍,口雖不言而仰屋竊嘆,莫不知其多冤,無敢牾陛下言者。”
年級字:長(P1) 吁(P6) 短(P2) 嘆(P3)
籲:嘆息。長一聲、短一聲不住地嘆氣。形容發愁的神情。
《樂府羣珠·無名氏<金字經>》:“短嘆長吁三兩聲。”
年級字:觸(P6) 目(P1) 興(P2) 嘆(P3)
明·李贄《焚書·雜述·雜說》:“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嘆。”
年級字:咳(P5) 聲(P1) 嘆(P3) 氣(P1)
《負曝閒談》第六回:“江裴度無法,只得咳聲嘆氣的出得行門,偏偏包車伕又不知去向,把他恨得跺腳。”
年級字:嘆(P3) 為(P2) 觀(P2) 止(P1)
嘆:讚賞;觀止:看到這裡就夠了。指讚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同感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年級字:嘆(P3) 老(P1) 嗟(P0) 卑(P3)
年級字:一(P1) 唱(P1) 三(P1) 歎(P3)
一個人領頭唱,三個人和著唱。原指音樂和歌唱簡單而質樸。後轉用來形容詩婉轉而含義深刻。
《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歎,有遺音者矣。”《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
年級字:朱(P1) 弦(P4) 三(P1) 嘆(P3)
《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
年級字:亡(P2) 羊(P1) 之(P2) 嘆(P3)
亡:丟失。嘆:嘆息。爲丟失了羊而嘆息。比喻探索學問,徘徊歧路,結果一無所得,空留遺憾。亦作“亡羊歧路”。
年級字:哀(P4) 聲(P1) 嘆(P3) 氣(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終日價沒心沒想,哀聲嘆氣。”
年級字:聲(P1) 嘆(P3) 氣(P1)
刁邁彭一面讓他起,一面故意做出~的樣子,說‘這是怎麼好!這是怎麼好!叫我怎麼對得起死的大哥!’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一回
年級字:向(P1) 若(P3) 而(P1) 嘆(P3)
《莊子·秋水》:“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年級字:望(P2) 洋(P1) 而(P1) 嘆(P3)
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同“望洋而嘆”。
年級字:短(P2) 嘆(P3) 長(P1) 吁(P6)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不見時準備着千言萬語,得相逢都變做短嘆長吁。”
年級字:搖(P2) 頭(P1) 嘆(P3) 息(P1)
年級字:擊(P3) 節(P1) 歎(P3) 賞(P4)
年級字:廢(P4) 書(P1) 而(P1) 嘆(P3)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餘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年級字:嘆(P3) 觀(P2) 止(P1) 矣(P0)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國的季札在魯國看各種樂舞,看到舜時的樂舞,十分讚美,說:“觀止矣。”
年級字:扼(P6) 腕(P4) 長(P1) 嘆(P3)
《晉書·劉琨傳》:“臣所以泣血宵吟,扼腕長嘆者也。”
年級字:一(P1) 倡(P4) 三(P1) 嘆(P3)
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後多用以形容音樂、詩文優美,富有餘味,令人讚賞不己。倡,亦作“唱”。
年級字:扼(P6) 腕(P4) 嘆(P3) 息(P1)
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發出嘆息的聲音。形容十分激動地發出長嘆的情態。
晉·王隱《晉書·劉錕傳》:“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長嘆者也。”
年級字:望(P2) 洋(P1) 興(P2) 嘆(P3)
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年級字:歎(P3) 爲(P2) 觀(P2) 止(P1)
嘆:讚賞;觀止:看到這裏就夠了。指讚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同感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年級字:芝(P2) 焚(P5) 蕙(P0) 嘆(P3)
芝、蕙:同爲香草名;焚:燒。芝草被焚,蕙草傷嘆。比喻因同類遭到不幸而悲傷。
晉·陸機《嘆逝賦》:“信鬆茂而柏悅,嗟芝焚而蕙嘆。”
年級字:白(P1) 頭(P1) 之(P2) 嘆(P3)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此身皆託於足下,勿以他日見棄,使妾有白頭之嘆。”
年級字:壹(P0) 倡(P4) 三(P1) 嘆(P3)
《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
年級字:讚(P3) 歎(P3) 不(P1) 已(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莊紹光看了,讚歎不已。”
年級字:然(P2) 長(P1) 嘆(P3)
《論語·子罕》:“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年級字:一(P1) 唱(P1) 三(P1) 嘆(P3)
一個人領頭唱,三個人和着唱。原指音樂和歌唱簡單而質樸。後轉用來形容詩婉轉而含義深刻。
《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嘆,有遺音者矣。”《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
年級字:司(P1) 馬(P1) 牛(P1) 之(P2) 嘆(P3)
《論語·顏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