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託(P4) 物(P1) 陳(P2) 喻(P3)
年級字:罕(P5) 譬(P0) 而(P1) 喻(P3)
《禮記·學記》:“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
年級字:以(P1) 古(P1) 喻(P3) 今(P1)
《北史·長孫嵩傳》:“昔叔孫辭沃壤之地,蕭何就窮僻之鄉,以古方今,無漸曩哲。”
年級字:家(P1) 喻(P3) 戶(P1) 習(P1)
年級字:不(P1) 言(P1) 而(P1) 喻(P3)
喻:瞭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
《孟子·盡心上》:“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年級字:引(P2) 古(P1) 喻(P3) 今(P1)
年級字:家(P1) 喻(P3) 戶(P1) 曉(P4)
喻:明白;曉:知道。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宋·樓鑰《繳鄭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諭(喻)戶曉。”
年級字:不(P1) 可(P1) 言(P1) 喻(P3)
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一》:“其術可以心得,不可言喻。”
年級字:借(P1) 古(P1) 喻(P3) 今(P1)
借:假借。喻:比喻。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現實中的今人今事。
年級字:舟(P2) 水(P1) 之(P2) 喻(P3)
舟:船。對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載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幫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來反抗推翻朝廷。
《三國志·魏志·王基傳》:“願陛下深察東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駟於未盡,節力役於未困。”
年級字:喻(P3) 之(P2) 以(P1) 理(P2)
年級字:不(P1) 可(P1) 理(P2) 喻(P3)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褐蓋》:“此輩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詰也。”
年級字:引(P2) 喻(P3) 失(P2) 義(P3)
引喻:引用類似的例證來說明事理。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說話不恰當,不合道理。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