āi
年級字:哀(P4)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悼「哀」從「口」,「衣」聲。「口」是意符,有哀嘆、哀號之意。
《說文》:「哀,閔也。從口,衣聲。」
哀傷、悲哀、憐惜。
悲痛: 哀傷、哀痛、悲哀、哀號、哀思、哀歎。
悼念: 哀悼、默哀。
慰問語: 節哀順變。
母親死後在悼文上的自稱: 哀子。
心情: 喜怒哀樂。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呂氏春秋.慎大覽.報更》:「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士其難知,唯博之為可。」
漢.高誘.注:「哀,愛也。」
āi hé
āi míng
āi tàn
āi gào
āi yuàn
āi dào
āi kū
āi yuè
āi tòng
āi āi
āi jiào
年級字:哀(P4) 叫(P1)
詞性:動詞
悲慘地呼號。
例:《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指慘叫聲。
方志敏 《可愛的中國》:“每次打下去,接著籐條竹片的著肉聲,就是一陣‘痛喲’,令人酸鼻的哀叫。”
āi chóu
āi qiú
āi lián
bēi āi
āi shāng
āi háo
Dì āi
年級字:哀(P4) 天(P1) 叫(P1) 地(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平兒豐兒等哭的哀天叫地,賈政心中也着了忙。”
年級字:生(P1) 榮(P2) 死(P3) 哀(P4)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讚譽受人崇敬的死者。
《論語·子張》:“其生也榮,其死也哀。”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人誰不沒,達士徇名,生榮死哀,亦孔之榮,嗚呼哀哉。”
年級字:哀(P4) 思(P2) 如(P2) 潮(P3)
京劇《平原作戰》第五場:“趙勇剛(唱)哀思如潮熱淚灑,平川有邊仇無涯。”
年級字:節(P1) 哀(P4) 順(P2) 變(P2)
《禮記·檀弓下》:“喪禮,哀慼之至也;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年級字:樂(P2) 往(P1) 哀(P4) 來(P1)
年級字:於(P2) 呼(P2) 哀(P4) 哉(P0)
於呼:感嘆詞。哉:語氣詞。原意感嘆或悲哀。又用於祭文,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詩·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荀子·樂論》:“亂世惡善,不此聽也。淤乎哀哉,不得成也。”
年級字:哀(P4) 毀(P3) 骨(P2) 立(P1)
哀:悲哀;毀:損壞身體;骨立:形容極瘦,只剩下骨架。舊時形容在父母喪中因過度悲傷而瘦得只剩一把骨頭。
《後漢書·韋彪傳》:“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年級字:哀(P4) 哀(P4) 欲(P5) 絕(P4)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那寶珠按未嫁女之禮在靈前哀哀欲絕。”
年級字:感(P3) 舊(P2) 之(P2) 哀(P4)
《後漢書·荀彧傳》:“今鑾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懷感舊之哀。”
年級字:哀(P4) 鴻(P6+) 遍(P2) 地(P1)
哀鴻:哀鳴的鴻雁。比喻啼飢號寒的災民。比喻在天災人禍中到處都是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饑民。
年級字:豪(P5) 竹(P1) 哀(P4) 絲(P2)
宋·陸游《東津》詩:“打魚斫膾修故事,豪竹哀絲奉歡樂。”
年級字:哀(P4) 感(P3) 頑(P2) 艷(P1)
原意是指內容淒切,文辭華麗,使愚笨和聰慧的人同樣受感動。後多用來指艷情的小說、戲曲、電影中的感人情節。
三國魏·繁欽《與魏文帝箋》:“詠北狄之遐徵,奏胡馬之長嘶,淒入肝脾,哀感頑艷。”
年級字:樂(P2) 極(P2) 生(P1) 哀(P4)
歡樂到了極點,將轉而發生悲傷的事。同“樂極則悲”。
年級字:樂(P2) 盡(P3) 哀(P4) 生(P1)
唐·張鷟《遊仙窟》:“有同必異,自昔攸然;樂盡哀生,古來常事。”
年級字:哀(P4) 哀(P4) 父(P1) 母(P1)
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時在暴政下的人民終年在外服勞役,對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詩經·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年級字:哀(P4) 感(P3) 中(P1) 年(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安)語王右軍(王羲之)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是惡。’”
年級字:喜(P1) 怒(P2) 哀(P4) 樂(P2)
《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年級字:鴻(P6+) 雁(P3) 哀(P4) 鳴(P4)
年級字:哀(P4) 鴻(P6+) 遍(P2) 野(P2)
哀鴻:哀鳴的鴻雁。比喻啼飢號寒的災民。比喻在天災人禍中到處都是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饑民。
年級字:哀(P4) 告(P1) 賓(P3) 服(P1)
賓服:古指諸侯或邊遠部落按時朝貢,表示依服、服從。後泛指歸順、服從。指哀求饒恕,願意服從。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見他慌悚躊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賓服。”
年級字:哀(P4) 感(P3) 頑(P2) 豔(P3)
原意是指內容悽切,文辭華麗,使愚笨和聰慧的人同樣受感動。後多用來指豔情的小說、戲曲、電影中的感人情節。
三國魏·繁欽《與魏文帝箋》:“詠北狄之遐徵,奏胡馬之長嘶,悽入肝脾,哀感頑豔。”
年級字:哀(P4) 而(P1) 不(P1) 傷(P2)
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年級字:哀(P4) 毀(P3) 瘠(P0) 立(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衆親戚已到,商量在本族親房立了一個兒子過來,然後大殮治喪。蘧公子哀毀瘠立,極盡半子之誼。”
年級字:嗚(P3) 呼(P2) 哀(P4) 哉(P0)
嗚呼:嘆詞;哉:語氣助詞。原爲表示哀痛的感嘆語,舊時祭文中常用。現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詩經·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左傳·哀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年級字:哀(P4) 聲(P1) 嘆(P3) 氣(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終日價沒心沒想,哀聲嘆氣。”
年級字:哀(P4) 絲(P2) 豪(P5) 竹(P1)
絲、竹:絃樂、管樂的通稱;豪竹:粗大的竹管製成的樂器。形容管絃樂聲的悲壯動人。
唐·杜甫《醉爲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
年級字:哀(P4) 兵(P3) 必(P2) 勝(P2)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驕兵必敗原意是力量相當的兩軍對陣,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後指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
《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年級字:哀(P4) 痛(P2) 欲(P5) 絕(P4)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那寶珠按未嫁女之禮在靈前哀哀欲絕。”
年級字:乞(P1) 哀(P4) 告(P1) 憐(P2)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荒時暴月,向親友乞哀告憐,借得幾鬥幾升,敷衍三日五日,債務叢集,如牛負重。”
年級字:樂(P2) 極(P2) 哀(P4) 來(P1)
歡樂到了極點,將轉而發生悲傷的事。同“樂極則悲”。
年級字:哀(P4) 感(P3) 天(P1) 地(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
年級字:豪(P5) 管(P2) 哀(P4) 弦(P4)
秦牧《藝海拾貝·變形》:“在紅氍毹上,在豪管哀弦之中,要演出的是許多熱耳酸心、悲歡離合的故事。”
年級字:哀(P4) 梨(P2) 蒸(P4) 食(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曰:‘君得哀家梨,當復不蒸食不?’”
年級字:哀(P4) 莫(P2) 大(P1) 於(P2) 心(P1) 死(P3)
《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