āi
年級字:哀(P4)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悼「哀」從「口」,「衣」聲。「口」是意符,有哀嘆、哀號之意。
《說文》:「哀,閔也。從口,衣聲。」
哀傷、悲哀、憐惜。
悲痛: 哀傷、哀痛、悲哀、哀號、哀思、哀歎。
悼念: 哀悼、默哀。
慰問語: 節哀順變。
母親死後在悼文上的自稱: 哀子。
心情: 喜怒哀樂。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呂氏春秋.慎大覽.報更》:「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士其難知,唯博之為可。」
漢.高誘.注:「哀,愛也。」
āi jiào
年級字:哀(P4) 叫(P1)
詞性:動詞
悲慘地呼號。
例:《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指慘叫聲。
方志敏 《可愛的中國》:“每次打下去,接著籐條竹片的著肉聲,就是一陣‘痛喲’,令人酸鼻的哀叫。”
āi yuàn
āi tàn
āi shāng
āi dào
āi qiú
bēi āi
Dì āi
āi lián
āi míng
āi kū
āi gào
āi háo
āi chóu
āi tòng
āi hé
āi yuè
āi āi
年級字:樂(P2) 盡(P3) 哀(P4) 生(P1)
唐·張鷟《遊仙窟》:“有同必異,自昔攸然;樂盡哀生,古來常事。”
年級字:哀(P4) 思(P2) 如(P2) 潮(P3)
京劇《平原作戰》第五場:“趙勇剛(唱)哀思如潮熱淚灑,平川有邊仇無涯。”
年級字:哀(P4) 毀(P3) 骨(P2) 立(P1)
哀:悲哀;毀:損壞身體;骨立:形容極瘦,只剩下骨架。舊時形容在父母喪中因過度悲傷而瘦得只剩一把骨頭。
《後漢書·韋彪傳》:“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年級字:哀(P4) 感(P3) 中(P1) 年(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安)語王右軍(王羲之)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是惡。’”
年級字:於(P2) 呼(P2) 哀(P4) 哉(P0)
於呼:感嘆詞。哉:語氣詞。原意感嘆或悲哀。又用於祭文,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詩·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荀子·樂論》:“亂世惡善,不此聽也。淤乎哀哉,不得成也。”
年級字:哀(P4) 感(P3) 頑(P2) 豔(P3)
原意是指內容悽切,文辭華麗,使愚笨和聰慧的人同樣受感動。後多用來指豔情的小說、戲曲、電影中的感人情節。
三國魏·繁欽《與魏文帝箋》:“詠北狄之遐徵,奏胡馬之長嘶,悽入肝脾,哀感頑豔。”
年級字:哀(P4) 毀(P3) 瘠(P0) 立(P1)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衆親戚已到,商量在本族親房立了一個兒子過來,然後大殮治喪。蘧公子哀毀瘠立,極盡半子之誼。”
年級字:生(P1) 榮(P2) 死(P3) 哀(P4)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讚譽受人崇敬的死者。
《論語·子張》:“其生也榮,其死也哀。”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人誰不沒,達士徇名,生榮死哀,亦孔之榮,嗚呼哀哉。”
年級字:樂(P2) 極(P2) 生(P1) 哀(P4)
歡樂到了極點,將轉而發生悲傷的事。同“樂極則悲”。
年級字:哀(P4) 鴻(P6+) 遍(P2) 地(P1)
哀鴻:哀鳴的鴻雁。比喻啼飢號寒的災民。比喻在天災人禍中到處都是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饑民。
年級字:哀(P4) 聲(P1) 嘆(P3) 氣(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終日價沒心沒想,哀聲嘆氣。”
年級字:哀(P4) 兵(P3) 必(P2) 勝(P2)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驕兵必敗原意是力量相當的兩軍對陣,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後指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
《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年級字:喜(P1) 怒(P2) 哀(P4) 樂(P2)
《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年級字:感(P3) 舊(P2) 之(P2) 哀(P4)
《後漢書·荀彧傳》:“今鑾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懷感舊之哀。”
年級字:樂(P2) 往(P1) 哀(P4) 來(P1)
年級字:哀(P4) 鴻(P6+) 遍(P2) 野(P2)
哀鴻:哀鳴的鴻雁。比喻啼飢號寒的災民。比喻在天災人禍中到處都是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饑民。
年級字:哀(P4) 感(P3) 天(P1) 地(P1)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
年級字:豪(P5) 竹(P1) 哀(P4) 絲(P2)
宋·陸游《東津》詩:“打魚斫膾修故事,豪竹哀絲奉歡樂。”
年級字:哀(P4) 哀(P4) 父(P1) 母(P1)
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時在暴政下的人民終年在外服勞役,對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詩經·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年級字:豪(P5) 管(P2) 哀(P4) 弦(P4)
秦牧《藝海拾貝·變形》:“在紅氍毹上,在豪管哀弦之中,要演出的是許多熱耳酸心、悲歡離合的故事。”
年級字:哀(P4) 告(P1) 賓(P3) 服(P1)
賓服:古指諸侯或邊遠部落按時朝貢,表示依服、服從。後泛指歸順、服從。指哀求饒恕,願意服從。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見他慌悚躊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賓服。”
年級字:哀(P4) 痛(P2) 欲(P5) 絕(P4)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那寶珠按未嫁女之禮在靈前哀哀欲絕。”
年級字:哀(P4) 天(P1) 叫(P1) 地(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平兒豐兒等哭的哀天叫地,賈政心中也着了忙。”
年級字:哀(P4) 絲(P2) 豪(P5) 竹(P1)
絲、竹:絃樂、管樂的通稱;豪竹:粗大的竹管製成的樂器。形容管絃樂聲的悲壯動人。
唐·杜甫《醉爲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
年級字:鴻(P6+) 雁(P3) 哀(P4) 鳴(P4)
年級字:哀(P4) 梨(P2) 蒸(P4) 食(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曰:‘君得哀家梨,當復不蒸食不?’”
年級字:節(P1) 哀(P4) 順(P2) 變(P2)
《禮記·檀弓下》:“喪禮,哀慼之至也;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年級字:哀(P4) 而(P1) 不(P1) 傷(P2)
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年級字:哀(P4) 哀(P4) 欲(P5) 絕(P4)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那寶珠按未嫁女之禮在靈前哀哀欲絕。”
年級字:哀(P4) 感(P3) 頑(P2) 艷(P1)
原意是指內容淒切,文辭華麗,使愚笨和聰慧的人同樣受感動。後多用來指艷情的小說、戲曲、電影中的感人情節。
三國魏·繁欽《與魏文帝箋》:“詠北狄之遐徵,奏胡馬之長嘶,淒入肝脾,哀感頑艷。”
年級字:乞(P1) 哀(P4) 告(P1) 憐(P2)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荒時暴月,向親友乞哀告憐,借得幾鬥幾升,敷衍三日五日,債務叢集,如牛負重。”
年級字:嗚(P3) 呼(P2) 哀(P4) 哉(P0)
嗚呼:嘆詞;哉:語氣助詞。原爲表示哀痛的感嘆語,舊時祭文中常用。現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詩經·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左傳·哀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年級字:樂(P2) 極(P2) 哀(P4) 來(P1)
歡樂到了極點,將轉而發生悲傷的事。同“樂極則悲”。
年級字:哀(P4) 莫(P2) 大(P1) 於(P2) 心(P1) 死(P3)
《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