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味(P2)
詞性:名詞,動詞,量詞
文言文字詞(1) (形聲。從口,未聲。本義:滋味)
(2) 同本義 [taste]
味,滋味也。 ——《說文》
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 ——《周禮·疾醫》
味者,氣之父母也。 ——《鶡冠子·泰錄》
五味六和十二食。 ——《禮記·禮運》
一鑊之味。 ——《呂氏春秋·察今》
其味皆苦。 ——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味亦苦。
味苦而微辛。
(3) 又如:味如嚼蠟(比喻詩文枯燥,讀後令人心情不舒);入味(有滋味);味口(猶胃口。指食慾);味欲(對美味的嗜好);口味(飲食品的滋味)
(4) 食物 [food]
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韓非子》
(5) 體味;體會 [savor]。如:味精(體味精深)
(6) 佛教語。六塵之一 [one of sensual pleasure]。如:味塵(佛教謂六塵之一。謂飲食之五味能使人起貪欲而污真性,故謂味塵)
(7) 旨趣;意義 [tone]。如:情味(情調意味);韻味(含蓄的意味);味況(情味和情狀);味外味(文字言辭之外的意境、情味)
(8) 氣味 [smell;odor]。如:茉莉花的香味
詞性變化
◎ 味 wèi
〈動〉
(1) 辨別滋味;品嚐 [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如:品味(品嚐);味賞(玩味欣賞)
(2) 用心通過閱讀和思考、觀察和實驗求得知識 [study]。如:味覽(用心細覽)
◎ 味 wèi
〈量〉
——用於中藥配方藥物的一種為一味
加入幾味祛風的藥。 ——《儒林外史》
年級字:食(P1) 不(P1) 累(P3) 味(P2)
年級字:別(P1) 有(P1) 滋(P3) 味(P2)
原意是另有一種別人無法體會的離愁別恨的滋味,指亡國之痛。後泛指文學藝術的情調、意蘊另有種動人的美感和趣味。
南唐·李煜《烏夜啼》詞:“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盡頭。”
年級字:其(P2) 味(P2) 無(P2) 窮(P3)
宋·朱熹《四書集註·中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
年級字:五(P1) 味(P2) 俱(P6) 全(P2)
《禮記·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
年級字:枯(P2) 燥(P4) 無(P2) 味(P2)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因此,羣衆就不歡迎他們枯燥無味的宣傳,我們也不需要這樣憋腳的不中用的宣傳家。”
年級字:味(P2) 同(P1) 嚼(P5) 蠟(P4)
象吃醋一樣,沒有一點兒味。形容語言或文章枯燥無味。
年級字:不(P1) 知(P1) 肉(P1) 味(P2)
原指被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後形容專心學習,吃東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難,無肉可吃。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
年級字:食(P1) 不(P1) 終(P2) 味(P2)
年級字:語(P1) 言(P1) 無(P2) 味(P2)
唐·韓愈《送窮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窮。”
年級字:耐(P3) 人(P1) 尋(P3) 味(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指某事,或某種行為發生之後對未來產生一些影響,值得人仔細體會和琢磨。
耐:耐性、耐力,禁得起;
尋:尋找,探索。
味:體驗、觸感,意味深長。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三:「其所作如《少府畫障歌》、《崔少府高齊觀三川水漲》諸詩,句句字字追琢入妙,耐人尋味。」
年級字:索(P3) 然(P2) 寡(P4) 味(P2)
劉師培《論近世文學之變遷》:“然以空疏者爲之,則枯木朽荄,索然寡味,僅得其轉折波瀾。”
年級字:食(P1) 不(P1) 遑(P0) 味(P2)
年級字:食(P1) 味(P2) 方(P1) 丈(P2)
年級字:別(P1) 有(P1) 風(P1) 味(P2)
風味:原指美好的口味,引伸爲事物的特色。另有一種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所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回:“此時只覺四處焦香撲鼻,倒也別有風味。”
年級字:山(P1) 珍(P2) 海(P1) 味(P2)
海錯:指各種海味。山野和海里出產的各種珍貴食品。泛指豐富的菜餚。
唐·韋應物《長安道詩》:“山珍海錯棄藩籬,烹犢羊羔如折葵。”
年級字:意(P1) 味(P2) 深(P2) 長(P1)
宋·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年級字:食(P1) 不(P1) 兼(P3) 味(P2)
年級字:淡(P2) 而(P1) 無(P2) 味(P2)
淡:薄,與“濃”相對。菜餚因鹽少而沒有味道。亦泛指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庶民因其淡而無味,不及米穀之香,吃者甚少。”
年級字:美(P1) 味(P2) 可(P1) 口(P1)
詞性:形容詞
年級字:食(P1) 不(P1) 二(P1) 味(P2)
《左傳·哀公元年》:“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財用,擇不取費。”《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年級字:氣(P1) 味(P2) 相(P1) 投(P3)
氣味:比喻性格和志趣;投:投合。指人思想作風相同,彼此很合得來。
明·馮惟敏《天香引·送陳震南》:“氣味相投,風情迥別,議論通玄。”
年級字:鐵(P3) 窗(P2) 風(P1) 味(P2)
年級字:餘(P4) 味(P2) 無(P2) 窮(P3)
年級字:味(P2) 如(P2) 嚼(P5) 蠟(P4)
象吃蠟一樣,沒有一點兒味。形容語言或文章枯燥無味。見“味同嚼蠟”。
年級字:興(P2) 味(P2) 索(P3) 然(P2)
興味:興趣、趣味;索然:毫無興致的樣子。一點兒興趣都沒有。
清·王韜《瀛壖雜誌》:“卓午來遊者,絡繹不絕。溽暑蒸鬱,看花之興味索然矣。”
年級字:聲(P1) 希(P2) 味(P2) 淡(P2)
指平淡無奇,沒有什麼名聲。有曲高和寡,不爲人知之意。
清·蔣士銓《空谷香·哄箋》:“人間聲希味淡半世間,分明喚我返白雪。”
年級字:津(P3) 津(P3) 有(P1) 味(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漢·王褒《洞簫賦》:「哀悁悁之可懷兮,良醰醰而有味。」
年級字:個(P1) 中(P1) 滋(P3) 味(P2)
個中:其中;滋味:味道,情味。其中的味道。指切身體會的甘苦。
宋·向子諺《西江月·紹興丁巳,遍走浙東諸郡……》:“居士何如學士,翰林休笑薌林。個中真味少知音,不是清狂太甚。”
年級字:言(P1) 外(P1) 之(P2) 味(P2)
王國維《人間詞話》二二:“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落第二手。”
年級字:食(P1) 不(P1) 重(P1) 味(P2)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史記·吳太伯世家》:“越王勾踐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弔死問疾,且欲有所用其衆。”
年級字:箇(P1) 中(P1) 滋(P3) 味(P2)
箇中:其中;滋味:味道,情味。其中的味道。指切身體會的甘苦。
宋·向子諺《西江月·紹興丁巳,遍走浙東諸郡……》:“居士何如學士,翰林休笑薌林。箇中真味少知音,不是清狂太甚。”
年級字:回(P1) 味(P2) 無(P2) 窮(P3)
回味:指吃過東西以後的餘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覺得有意思。
宋·王禹偁《橄欖》詩:“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飴。”
年級字:食(P1) 不(P1) 知(P1) 味(P2)
年級字:臭(P3) 味(P2) 相(P1) 投(P3)
臭味:氣味;相投:互相投合。彼此的思想作風、興趣等相同,很合得來(常指壞的)。
《左傳·襄公八年》:“今譬於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漢·蔡邕《玄文先生李休碑》:“凡其親昭朋徒、臭味相與,大會而葬之。”
年級字:食(P1) 不(P1) 甘(P2) 味(P2)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東西都覺得沒有味道。形容心裏有事,吃東西也不香。
《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年級字:不(P1) 是(P1) 味(P2) 兒(P1)
1.味道不正 。2.不對頭,不正常 。3.心裏感到不好受。
年級字:索(P3) 然(P2) 無(P2) 味(P2)
索然:沒有意味、沒有興趣的樣子。形容事物枯燥無味(多指文章)。
魯迅《且介亭雜文附集·“立此存照”(三)》:“我情願做一回‘文剪公’,因爲事情和文章都有意思,太刪節了怕會索然無味。”
年級字:厚(P2) 味(P2) 臘(P4) 毒(P4)
《國語·周語下》:“高位寔疾顛,厚味寔臘毒。”韋昭注:“厚味,喻重祿也。臘,亟也,讀若‘廣’。昔酒焉,味厚者,其毒亟也。”
年級字:味(P2) 如(P2) 雞(P1)
雞肋:雞的肋骨,沒有肉,比喻無多大意味而又不忍捨棄的東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來沒有多大好處。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年級字:三(P1) 月(P1) 不(P1) 知(P1) 肉(P1) 味(P2)
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於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年級字:我(P1) 的(P1) 京(P1) 味(P2) 兒(P1) 回(P1) 憶(P4) 錄(P2)
詞性:名詞
林海音作品。
róng xī zhī ān yī ròu zhī wèi
年級字:容(P2) 膝(P3) 之(P2) 安(P1) ,(P1) 一(P1) 肉(P1) 之(P2) 味(P2)
《列女傳·賢明》:“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懷楚國之憂,其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