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ǎo gào
shànggào
年級字:上(P1) 告(P1)
1.原指向天呼籲,訴之于上帝。現指向上級機關或司法部門告狀。 2.向上級報告 。
gào tuì
gào zhuàng
bù gào
gào cí
You gào
gào xí
年級字:告(P1) 席(P4)
詞性:名詞
男女青年結婚慶典這一天,要在席間和雙方的長輩見面,見面的時候要有男女雙方的人,領著新人給介紹輩分稱呼,然後新郎或新娘要給長輩敬酒點煙,這個儀式稱為告席。 【告席的現況】 在北方[/url],許多人結婚[/url]都有告席這一項儀式[/url],一般人都認為告席是老規矩[/url],其實已經是很普遍的事了,在現代[/url]人的婚禮[/url]中,告席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項。
bào gào
年級字:報(P2) 告(P1)
詞性:名詞,動詞
彙報,
陳述書面或口頭敘述工作的過程或成績。
1.向上級或群衆就調查、觀察的結果提出詳細書面材料或作口頭敘述。
2.向上級或群衆就某人某事、事件、事態的觀察、調查而作的正式陳述。
Shí gào
gào bì
年級字:告(P1) 畀(P0)
詞性:動詞
常用口語告訴、投訴投訴。
口語: 他告畀老師聽小明在老師到達課室前與小王爭吵。
書面語: 他向老師投訴小明在老師到達課室前與小王爭吵。
「告」告狀、控告。
「畀」賜給、賜予。
廣東方言。
向某人投訴。
gào bié
年級字:告(P1) 別(P1)
詞性:動詞,動詞
告辭,
拜別,
握別,
離別,
離去,
辭別,
辭行,
送別相聚,
相逢,
見面,
迎接向朋友或親人說再見。1. 《后漢書·郅惲傳》:「 惲 於是告別而去。」
2. 宋 蘇軾 《東坡志林·僧伽何國人》:「吾妻 沉 素事僧伽謹甚。一夕,夢和尚告別」, 沉 問所往,答曰:「當與 蘇子瞻 同行。」」
3. 明 朱有燉 《義勇辭金》第四折:「將書與 曹公 告別,把府庫封緘密者!」
4. 唐 杜甫 《酬孟云卿》詩:「相逢難袞袞,告別莫匆匆。」
5.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三章:「在 北京 城飄滿槐花濃香的時節,他們告別了祖國,重又踏上 朝鮮 的土地。」
gào mì
年級字:告(P1) 密(P2)
詞性:動詞
告發,
密告向上司或有關部門舉發別人的秘密
例:因同夥告密而被捕
由於叛徒告密,方志敏同志不幸落在敵人的手裡。 --《同志的信任》
Gào pái
fù gào
gào zhī
gào sù
gào shì
年級字:告(P1) 示(P1)
詞性:名詞
公告,
公佈,
宣布,
佈告,
文告,
曉諭,
通告1. 以言語告訴他人,使他明白己意
社長排門告示:但有的差使無推故,這差使不尋俗。 --《哨遍.高祖還鄉》2. 政府公佈的文書,如近代的佈告
安民告示
zì gào
年級字:自(P1) 告(P1)
詞性:動詞
自首猶自白,自首,犯罪人在犯罪被舉發前主動向官府投案。
Xiān gào
gào wén
年級字:告(P1) 文(P1)
詞性:名詞
祭文。
《明史·沉鯉傳》:“﹝帝﹞議分遣大臣禱天下名山大川……﹝ 鯉﹞請齋三日以告文授太常屬致之,罷寺觀勿禱。” 明李贄有《關王告文》。
bèi gào
qīn gào
kòng gào
年級字:控(P6) 告(P1)
詞性:動詞
指控,
控訴申述,告訴
心思無所控告向國家機關、司法機關告發
控告他犯了謀殺罪
dìng gào
zhōng gào
年級字:忠(P2) 告(P1)
詞性:動詞
忠言,
規戒,
規諫慫恿1. 誠懇地勸告
忠告他們避免魯莽行動2. 也指忠告的話
不聽忠告
gào chéng
Qíng gào
Xiāng gào
yāng gào
yuán gào
gào jí
gào ráo
quàn gào
āi gào
jǐng gào
gōng gào
gào bié
gào jiè
xuān gào
guǎng gào
年級字:廣(P2) 告(P1)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1. 廣泛地宣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此時軍電旁午,私電自有擱壓,亦應由電局將此等情由,聲明廣告。”
2. 向公眾介紹商品、報導服務內容或文娛體育節目的一種宣傳方式。一般通過報刊、廣播、電視、招貼、櫥窗佈置等形式進行。
gào zhōng
zhuǎn gào
年級字:不(P1) 敢(P2) 告(P1) 勞(P2)
努力做事,不訴說自己的勞苦。比喻勤勤懇懇,不辭辛勞(多用在自己表示謙虛)。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
年級字:安(P1) 民(P1) 告(P1) 示(P1)
安定人心的佈告。現也指把要商量的或要辦的事情預先通知大家。
清·金念劬《避兵十日記》:“囑兩縣速出安民告示,諭令店鋪照常開張。”
年級字:告(P1) 誡(P0)
諄諄:教誨不倦的樣子;告誡:規勸。懇切耐心地勸告。
年級字:告(P1) 老(P1) 還(P1) 家(P1)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還:回,返;家:故鄉、故里。因年老而辭職迴歸故鄉安度晚年。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十三回:“一位楊鄉宦到了宮保尚書,賜了全俸,告老還家。”
年級字:龜(P3) 厭(P2) 不(P1) 告(P1)
指屢加龜卜,致使龜靈厭惡,不再以吉凶告人。比喻很有效的東西,過度使用也會失靈。
年級字:告(P1) 貸(P5) 無(P2) 門(P1)
告貸:向別人借錢。想借錢但沒有地主借。指生活陷入困境。
明·瞿式耜《表急公紳士疏》:“各勳之索米索餉,刻不可遲,稱貸無門,徵催莫濟。”
年級字:告(P1) 老(P1) 還(P1) 鄉(P2)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西京洛陽縣有一官人,姓劉名弘敬,字符普,曾任過青州刺史,六十歲上告老還鄉。”
年級字:告(P1) 戒(P3)
宋·費袞《樑溪漫志·閒樂異事》:“命諸子子婦皆坐,置酒,諄諄告戒,家人見公無疾而遽若是,愕眙不知所答。”
年級字:乞(P1) 哀(P4) 告(P1) 憐(P2)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荒時暴月,向親友乞哀告憐,借得幾鬥幾升,敷衍三日五日,債務叢集,如牛負重。”
年級字:哀(P4) 告(P1) 賓(P3) 服(P1)
賓服:古指諸侯或邊遠部落按時朝貢,表示依服、服從。後泛指歸順、服從。指哀求饒恕,願意服從。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見他慌悚躊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賓服。”
年級字:告(P1) 朔(P0) 羊(P1)
原指魯國自文公起不親到祖廟告祭,只殺一隻羊應付一下。後比喻照例應付,敷衍了事。
年級字:求(P2) 親(P1) 告(P1) 友(P1)
李納《姑母》:“姑母不愛求親告友,不愛向人訴苦。”
年級字:懸(P5) 車(P1) 告(P1) 老(P1)
漢·蔡邕《陳寔碑》:“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四門備禮,閒心靜居。”
年級字:三(P1) 求(P2) 四(P1) 告(P1)
年級字:奔(P3) 走(P1) 相(P1) 告(P1)
年級字:死(P3) 告(P1) 活(P1) 央(P1)
年級字:大(P1) 工(P1) 告(P1) 成(P1)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賈魯河故道》:“計其功費,用銀不過二三萬,用夫不過三萬餘名,而大工告成矣。 ”
年級字:戶(P1) 告(P1) 人(P1) 曉(P4)
漢·劉向《列女傳·節義》:“樑國豈可戶告人曉也?被不義之名,何面目以見兄弟國人哉?”
年級字:告(P1) 往(P1) 知(P1) 來(P1)
告訴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另一點。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係,據此知彼。
《論語·學而》:“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年級字:無(P2) 頭(P1) 告(P1) 示(P1)
年級字:東(P1) 央(P1) 西(P1) 告(P1)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李甲]口裏雖如此說,心中割捨不下,依舊又往外邊東央西告,只是夜裏不進院門了。”
年級字:買(P1) 上(P1) 告(P1) 下(P1)
年級字:告(P1) 老(P1) 在(P1) 家(P1)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家:故鄉、故里。指因年老而辭職在故鄉安度晚年。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3回:“一位楊鄉宦到了宮保尚書,賜了全俸,告老在家。”
年級字:大(P1) 功(P1) 告(P1) 成(P1)
功:事業;告:宣告。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務宣告完成。
《漢書·王莽傳上》:“十萬衆並集,平作二旬,大功畢成。”
年級字:不(P1) 可(P1) 告(P1) 人(P1)
清·王無生《論小說與改變社會之關係》:“著諸書者,其人皆深極哀苦,有不可告人之隱,乃以委曲譬喻出之。”
年級字:三(P1) 告(P1) 投(P3) 杼(P6+)
《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
年級字:自(P1) 告(P1) 奮(P2) 勇(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三回:「這饒守原本只有這一個獅子國;因爲上頭提倡遊學,所以他自告奮勇,情願自備資斧,叫兒子出洋。」
年級字:無(P2) 可(P1) 奉(P3) 告(P1)
年級字:堪(P6) 以(P1) 告(P1) 慰(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