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 」
刷新
繁體:吹
國語:chuī
粵語:ceoi1
簡體:吹
筆畫:7
部首:口
字形結構:左右結構
倉頡:RNO
年級:1
  異體字:  龡、弞

校正
chuī xū

年級字:吹(P1) 噓(P6+)

詞性:動詞形容詞

近義詞:
吹捧吹牛

反義詞:
揄揚

釋義:
    1. 呼氣。
    《隋書·儒林傳·王孝籍》:“咳唾足以活枯鱗,吹噓可用飛窮羽。” 清許秋垞《聞見異辭·返魂奇事》:“眾仙女見朱某在側,趁勢吹噓,如柳絮漾入晴空,飄揚無定。”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有海蛇一條,傍岸游泳,吹噓吐沫,久而始隱。”

    2. 指喘氣急促。
    《水滸傳》第十六回:“那十個廂禁軍,雨汗通流,都嘆氣吹噓,對老都管説道:'我們不幸做了軍健……我們直恁地苦。'” 魯迅《故事新編·補天》:“﹝ 女媧﹞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繼續著伊的事業,呼吸吹噓著,汗混和著。”

    3. 比喻用力極小而成大事。
    南朝陳徐陵《檄周文》:“叱吒而平宿豫,吹噓而定壽陽。” 明張四維《雙烈記·虜驕》:“吹噓定魯齊,談笑平吳楚。” 媧石女氏《吊國民慶祝滿政府之立憲》:“今我國民,不費吹噓之力,汗血之勞,立憲幸福,拱手以得。”

    4. 吹氣使冷,噓氣使暖,吹冷噓熱可使萬物枯榮。
    《後漢書·鄭泰傳》:“ 孔公緒 清談高論,噓枯吹生。” 李賢 注:“枯者噓之使生,生者吹之使枯,言談論有所抑揚也。”

    5. 比喻寒暖變化。
    唐盧照鄰《雙槿樹賦》序:“故知柔條朽榦,吹噓變其死生;落葉凋花,剪拂成其光價。” 清秋瑾《春草》詩:“吹噓須著意,莫使感榮枯。”

    6. 指風吹。
    唐 孟郊 《哭李觀》詩:“清塵無吹噓,委地難飛揚。”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御製千字詔》:“風偃四方,吹噓猛厲,悠然作雲,雨下空際。”

    7. 比喻獎掖,汲引。
    《宋書·沉攸之傳》:“卵翼吹噓,得升官秩。” 唐杜甫《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澄》詩:“ 揚雄更有《河東賦》,唯待吹噓送上天。”宋葉適《哭鄭丈》詩之四:“泉蒙煩濬達,槁質費吹噓。” 師陀《李賀的夢》:“經過韓癒的吹噓, 李賀已經是名滿京城了。”

    8. 吹捧;誇口;說大話。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名實》:“有一士族,讀書不過二三百卷,天才鈍拙……多以酒犢珍玩,交諸名士,甘其餌者,遞共吹噓。朝廷以為文華,亦嘗出境聘。” 老舍《四世同堂》十:“他自己呢也很會吹噓,一提到身家,他便告訴人家他是世襲基督徒。”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他也好吹噓,總愛誇顯過去他如何的闊綽豪放。”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十一章:“ 美國人吹噓,說這個師有一百七十五年建軍的歷史。”

    9. 謂吹竽。
    北周庾信《小園賦》:“昔早濫於吹噓,藉《文言》之慶餘。” 倪璠注引《韓子》:“ 齊宣王使人吹竽。 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粟食與三百人等。 宣王死, 文王即位,一一聽之,處士乃逃……吹噓,謂吹竽也。”參見“ 吹竽”。

    10. 道教語。導引吐納。
    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僕少時授吹噓之術於 鄭先生 ,病嬾不就。”

校正
chuī huī

年級字:吹(P1) 灰(P2)

詞性:動詞形容詞

釋義:
    吹揚灰燼;古代將葭灰置於律管內測定節氣,新節氣至,灰則自行由相應律管內飛出,後遂以吹灰表示節氣變換;喻用力極小。
校正
chuī pěng

年級字:吹(P1) 捧(P4)

詞性:動詞

近義詞:
吹噓抬高

反義詞:
譏誚污衊貶低貶斥

釋義:
    吹噓捧場;奴顏婢膝地頌揚。
校正
chuī zòu

年級字:吹(P1) 奏(P4)

詞性:動詞

釋義:
    1.吹某種樂器,泛指奏各種樂器。
    2.演奏管樂器。
校正
jiù chuī

年級字:就(P1) 吹(P1)

詞性:助詞

釋義:
    吹:
    1.吹噓,說大話。
    2.吹熄:用口吹(蠟燭)令火熄滅。

    1.便吹噓。
    2.便吹熄。

校正
chuī kāi

年級字:吹(P1) 開(P1)

詞性:形容詞

釋義:
    吹散。
校正
chuī dòng

年級字:吹(P1) 動(P1)

詞性:動詞

釋義:
    1.依靠或者好像依靠風的推動而使其移動或輕輕過去
    例:一陣小熱風吹動雲塊朝另一處斜坡飄去
    2.用風的力量使向前運動
    例:貿易風吹動赤道氣流
校正
Chuī dào

年級字:吹(P1) 到(P1)

詞性:副詞

釋義:
    合攏嘴唇用力出氣。
校正
chuī niú

年級字:吹(P1) 牛(P1)

詞性:形容詞

近義詞:
誇口

反義詞:
自謙

釋義:
    1.說大話;誇口。
    2.閒聊天。
校正
gǔ chuī

年級字:鼓(P2) 吹(P1)

詞性:動詞

近義詞:
煽動鼓動

反義詞:
反對禁遏

釋義:
    1.宣揚,使眾人知道

    2.吹噓

校正
chuī chuī

年級字:吹(P1) 吹(P1)

詞性:名詞

釋義:
    方言。嗩吶之類。川劇《拉郎配》第六場:“我是吹鼓手有吹吹為憑。他們要請我吹,我實在幫不到忙,你們看,嘴皮都吹腫囉!”
校正
chuī sàn

年級字:吹(P1) 散(P2)

詞性:動詞

釋義:
    1.吹之使散開。
    例: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 石虎於太極殿前起樓,高四十丈……時亢旱,舂雜寶異香為屑,使數百人於樓上吹散之,名曰'芳塵'。” 宋蘇軾《六月七日》詩:“電眸虎齒霹靂舌,為餘吹散千峰雲。” 茅盾《鍛煉》十二:“東北風吹散了滿天的浮雲。”
    2.猶拆散。
    例:《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你自私受軟口湯,到來吹散我們,我們自有説話處。”《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憶昭樓洪楊奏稿·真如鎮典鋪來信一》:“﹝城內窮民﹞刻下恐破城之後玉石不分,為賊盡力把守,未能速滅。倘得吹散此輩,然後攻城為容易。”
    3.謂消弭事端。
    例:《快心編一集》第一回:“我不是與 郝 家有甚親故替他吹散,實是為你計算。”
校正
chuī dǎ

年級字:吹(P1) 打(P1)

詞性:動詞

近義詞:
奏樂

釋義:
    1.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演奏
    2.用嘴吹掉(灰塵等)
    例:豆腐掉進灰堆裡,吹打不得
    3.〈方〉∶指用言語刺激別人
    例:支錢不支給,說話吹打人
    4.〈方〉∶吹牛
    別吹打,誰不知道你那點兒能耐
    5.風吹雨打
校正
chuī fēng

年級字:吹(P1) 風(P1)

詞性:動詞

釋義:
    迫使空氣通過(或噴出)某些器械(或樂器);讓風吹,受風;洗髮後,用吹風機把熱空氣吹到頭髮上,使幹而伏貼;有意識地透露消息。
校正
Shàng chuī

年級字:上(P1) 吹(P1)

詞性:動詞

釋義:
    合攏嘴唇用力出氣向上吹。
校正
chuī guò

年級字:吹(P1) 過(P1)

詞性:動詞

釋義:
    合攏嘴唇用力出氣。
校正
chuī fú

年級字:吹(P1) 拂(P5)

詞性:動詞

關鍵含義:
風吹的樣子。

引伸義:
讚揚他人的長處。

參考資料:
    《宋書.卷六二.王微傳》:「江不過強吹拂吾,云是巖穴人。巖穴人情所高。吾得當此,則雞鶩變作鳳皇,何為干飾廉隅,秩秩見於面目,所惜者大耳。」
校正
chuī qì

年級字:吹(P1) 氣(P1)

詞性:動詞

釋義:
    一般指用嘴巴吹出氣體
    例:吹氣玩具當中,我比較常玩的有沙灘球和浮床。
校正
fēng chuī

年級字:風(P1) 吹(P1)

詞性:動詞

釋義:
    風吹拂。
校正
chuī shuǐ

年級字:吹(P1) 水(P1)

詞性:形容詞

語法:
常用俗語

近義詞:
閒談傾偈滔滔不絕

關鍵含義:
閒談

釋義:
    【常見廣東地方語】
    「吹」像風吹,沒有方向。也比喻嘴巴不停的把説話吐出、吹出。
    「水」口水,比喻説話像不停的流水,滔滔不絕。
    指幾位好朋友一起,沒有甚麽主題或目的的談話,內容也不一定真實。
校正
chuī hào

年級字:吹(P1) 號(P2)

詞性:動詞

釋義:
    吹響(樂器、號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