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引(P2) 新(P1) 吐(P2) 故(P1)
年級字:吐(P2) 膽(P3) 傾(P4) 心(P1)
宋·劉斧《青瑣高議·別集·越娘記》:“幽幽千端郎不聽,傾心吐膽猶不止。”
年級字:握(P3) 髮(P2) 吐(P2) 哺(P4)
《韓詩外傳》卷三:“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其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史記·魯周公世家》亦記此事。
年級字:吐(P2) 心(P1) 吐(P2) 膽(P3)
年級字:茹(P0) 柔(P3) 吐(P2) 剛(P2)
柔:軟;剛:硬。吃下軟的,吐出硬的。比喻怕強欺軟。
《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
年級字:不(P1) 吐(P2) 不(P1) 茹(P0)
《詩·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維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
年級字:談(P2) 吐(P2) 生(P1) 風(P1)
年級字:吐(P2) 哺(P4) 握(P3) 髮(P2)
哺:口呂咀嚼着的食物。吃飯時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頭時多次把頭髮握在手中。比喻爲了招攬人才而操心忙碌。
《史記·魯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年級字:噴(P3) 雲(P1) 吐(P2) 霧(P3)
安正福《敵後插刀》:“炕上還斜躺着幾個,正在噴雲吐霧抽大煙。”
年級字:一(P1) 吐(P2) 爲(P2) 快(P1)
諶容《真真假假》:“彷彿全是他積鬱在胸中多時的由衷之言,今日終於得以一吐爲快。”
年級字:吐(P2) 絲(P2) 自(P1) 縛(P6)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聞聲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
年級字:吞(P3) 刀(P1) 吐(P2) 火(P1)
年級字:揚(P2) 眉(P3) 吐(P2) 氣(P1)
揚起眉頭,吐出怨氣。形容擺脫了長期受壓狀態後高興痛快的樣子。
唐·李白《與韓荊州書》:“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
年級字:出(P1) 言(P1) 吐(P2) 詞(P1)
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詞采》:“無論生爲衣冠仕宦,旦爲小姐夫人,出言吐詞,當有雋雅雍容之度。”
年級字:吐(P2) 食(P1) 握(P3) 髮(P2)
年級字:咽(P4) 苦(P1) 吐(P2) 甘(P2)
指母親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嬰兒。形容母愛之深。
《舊唐書·禮儀志七》:“子之於母,慈愛特深;非母不育;推燥居溼,咽苦吐甘,生養勞瘁,恩斯極矣。”
年級字:輕(P2) 吞(P3) 慢(P2) 吐(P2)
年級字:吞(P3) 雲(P1) 吐(P2) 霧(P3)
南朝梁·沈約《郊居賦》:“始餐霞而吐霧,終凌虛而倒影。”
年級字:周(P2) 公(P1) 吐(P2) 哺(P4)
《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年級字:揮(P3) 沐(P4) 吐(P2) 餐(P3)
年級字:出(P1) 言(P1) 吐(P2) 語(P1)
《平山冷燕》第六回:“宋信見冷絳雪出言吐語伶牙利齒,先有三分懼怯,不敢多言,只喏喏而已。”
年級字:格(P2) 格(P2) 不(P1) 吐(P2)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元豐類稿》:“《上歐陽舍人書》文弱而碎,其論事又格格不吐,此少作故也。”
年級字:吐(P2) 肝(P4) 露(P2) 膽(P3)
年級字:吐(P2) 哺(P4) 輟(P0) 洗(P2)
據《韓詩外傳》卷三載,周公殷勤待客,甚至於“一飯三吐哺”,唯恐失天下之士。又據《史記·高祖本紀》載,酈食其求見劉邦,劉邦方踞牀洗足。酈生不拜,且斥其不宜踞見長者,於是劉邦起而謝之,延上坐。
年級字:吸(P2) 新(P1) 吐(P2) 故(P1)
漢·王吉《諫昌邑王疏》:“吸新吐故以練臧,專意積精以適神,於以養生,豈不長哉!”
年級字:吞(P3) 吞(P3) 吐(P2) 吐(P2)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㪐㩿說話有顧慮。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年級字:吐(P2) 氣(P1) 揚(P2) 眉(P3)
年級字:出(P1) 詞(P1) 吐(P2) 氣(P1)
宋·蘇軾《送水丘秀才序》:“水丘仙夫,治六經百家說爲歌詩,與揚州豪俊交遊,頭骨磽然,有古丈夫風。其出詞吐氣,亦往往驚世俗。”
年級字:吐(P2) 故(P1) 納(P4) 新(P1)
原指人呼吸時,吐出濁氣,吸進新鮮空氣。現多用來比喻揚棄舊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年級字:半(P1) 吐(P2) 半(P1) 露(P2)
《紅樓夢》第五十回:“因賈母尚未說明,自已也不好擬定,遂半吐半露告訴賈母道:‘可惜了這孩子沒福!前年他父親就沒了。’”
年級字:出(P1) 言(P1) 吐(P2) 氣(P1)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捲上:“[魏公]與國夫人盧氏偶坐於堂,公忽微笑不已,夫人訝而訊之,曰:‘此中有樂人孫子,多出言吐氣,甚令人笑。’”
年級字:吐(P2) 剛(P2) 茹(P0) 柔(P3)
柔:軟;剛:硬。吐出硬的,吃下軟的。比喻怕強欺軟。
《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
年級字:納(P4) 新(P1) 吐(P2) 故(P1)
原指人呼吸時,吐出濁氣,吸進新鮮空氣。現多用來比喻揚棄舊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年級字:柔(P3) 茹(P0) 剛(P2) 吐(P2)
《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
年級字:半(P1) 吞(P3) 半(P1) 吐(P2)
年級字:吐(P2) 哺(P4) 握(P3) 發(P1)
哺:口呂咀嚼著的食物。吃飯時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頭時多次把頭髮握在手中。比喻為了招攬人才而操心忙碌。
《史記·魯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年級字:申(P1) 冤(P5) 吐(P2) 氣(P1)
年級字:三(P1) 吐(P2) 三(P1) 握(P3)
《史記·魯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
年級字:啜(P1) 食(P1) 吐(P2) 哺(P4)
《史記·留侯世家》:“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
年級字:吐(P2) 哺(P4) 捉(P2) 髮(P2)
年級字:析(P4) 肝(P4) 吐(P2) 膽(P3)
明·高以儉《〈太師張文公集〉跋》:“受顧命,輔衝聖,秉國十年,乃舉其生平,析肝吐膽獻之天子。”
年級字:談(P2) 吐(P2) 風(P1) 生(P1)
年級字:傾(P4) 心(P1) 吐(P2) 膽(P3)
元·楊顯之《酷寒亭》第一折:“怕不待傾心吐膽商量嫁,都是些瞞神諕鬼求食話。”
年級字:一(P1) 吐(P2) 為(P2) 快(P1)
年級字:橫(P2) 眉(P3) 吐(P2) 氣(P1)
猶言揚眉吐氣。形容擺脫了長期受壓狀態後高興痛快的樣子。
五代·齊己《輕薄行》:“玉鞭金鐙驊騮蹄,橫眉吐氣如虹霓。”
年級字:口(P1) 吐(P2) 珠(P1)
珠、璣:都是珠寶,圓的叫珠,不圓的叫璣。形容說話有文采。
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一折:“因俺夫人聞知蘇軾胸懷錦繡,口吐珠璣,有貫世之才。”
年級字:握(P3) 髮(P2) 吐(P2) 飧(P0)
年級字:一(P1) 飯(P1) 三(P1) 吐(P2) 哺(P4)
指一頓飯之間,三次停食,以接待賓客。比喻求賢殷切。
《史記·魯周公世家》:“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勿以國驕人。”
gǒu kǒu lǐ tǔ bù chū xiàng yá
年級字:狗(P2) 口(P1) 裏(P1) 吐(P2) ,(P1) 不(P1) 出(P1) 象(P1) 牙(P1)
《元曲選·遇上皇》第一折:“父親和這等東西,有什麼好話,講出什麼公理來,狗口裏吐不出象牙。”
gǒu zuǐ lǐ tǔ bù chū xiàng yá
年級字:狗(P2) 嘴(P2) 裡(P3) 吐(P2) ,(P1) 不(P1) 出(P1) 象(P1) 牙(P1)
巴金《秋》五:“‘還有嘞,我替你說出來:狗嘴裏吐不出象牙。’淑華調皮地笑道。”
gǒu zuǐ lǐ tǔ bù chū xiàng yá
年級字:狗(P2) 嘴(P2) 裏(P1) 吐(P2) ,(P1) 不(P1) 出(P1) 象(P1) 牙(P1)
巴金《秋》五:“‘還有嘞,我替你說出來:狗嘴裏吐不出象牙。’淑華調皮地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