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排(P2) 比(P1) 句(P2)
詞性:名詞
常見詞組屬辭比事、比物屬事、排比修飾文句和結構的方式。
我們到達晚宴的會場時已經有許多賓客,有些在交談,有些在歡笑,有些在互相拍照。
「排」排列,有次序地將同一類的行為、或動作、或事件、或物品排列出來。
「比」比較,有方法地顯示同一類的行為、或動作、或事件、或物品之間的明細分別。運用風格和結構相同的句子排列、描述在同一情景下發生的行為、或動作、或事件、或物品。
是修飾文句和結構,使文章內容更豐富、更生動、更有趣,並且精準地把作者的創作意念和主旨傳達,讓讀者正確地欣賞和產生共鳴的一種藝術。
唐.元稹〈奉和滎陽公離筵作〉詩:「鈞天排比簫韶待,猶顧人間有別情。」
年級字:逐(P4) 句(P2) 逐(P4) 字(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一回:“自上橫行退一字成句,逐句逐字逆讀,俱成迴文。”
年級字:沉(P2) 吟(P5) 章(P3) 句(P2)
沉吟:沉思吟味。章句:章節和句子,亦指詩文。默默地琢磨構思詩文。
唐·無稹《鶯鶯傳》:“然而善屬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
年級字:月(P1) 章(P3) 星(P1) 句(P2)
元·馬熙《摸魚子八首》之六:“集詞敬爲先生壽,博得月章星句。”
年級字:轉(P2) 折(P2) 複(P4) 句(P2)
詞性:名詞
【複句】
由兩個有轉折關係的分句組成,前後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對,多用「 卻 」、「不過 」、「 然 …… 但 是 …… 」、「 儘 管 …… 還 是 …… 」等來聯結 。例句:他雖然家境一般,但常常樂於助人。
年級字:逐(P4) 字(P1) 逐(P4) 句(P2)
程樹榛《大學時代》:“她一下又翻到了今年寒假的第一天日記,並饒有興趣地逐字逐句看了下去。”
年級字:承(P4) 接(P2) 複(P4) 句(P2)
詞性:名詞
【複句】
幾個分句一個接一個地敘述連續發生的動作或事情,分句之間有先後的順 序,一般用「 就 」 、 「 接 著 」、「首先 …… 然後 …… 」等關聯詞語來聯結。例 句 : 小明放學回家做完功課,就洗澡。
年級字:千(P1) 章(P3) 萬(P2) 句(P2)
年級字:清(P1) 詞(P1) 麗(P2) 句(P2)
唐·杜甫《戲爲六絕句》之五:“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爲鄰。”
年級字:分(P2) 章(P3) 析(P4) 句(P2)
宋·陸游《謝參政啓》:“至拙無能,下愚不肖,分章析句於蓬樞甕牖之下。”
年級字:因(P1) 果(P1) 複(P4) 句(P2)
詞性:名詞
年級字:躁(P4) 言(P1) 醜(P3) 句(P2)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啓》:“若能闢禮門以懸規,標義路以植矩,然後逾垣者折肱,捷徑者滅趾,何必躁言醜句,詬病爲切哉!”
年級字:並(P2) 列(P2) 複(P4) 句(P2)
詞性:名詞
【複句】
指兩個或以上的分句並列組合而成,分句之間的關係是平行或相對的,沒有主次之分。 這類複句常應用「 也 」、「 又 」、「 既 …… 又 …… 」、「 一 方 面 …… 另 一 方 面 …… 」等關聯詞語來聯結。例句:我喜歡聽音樂,也喜歡看舞臺劇。
年級字:孤(P3) 文(P1) 斷(P3) 句(P2)
魯迅《〈古小說鉤沉〉序》:“《莊子》舉宋鈃之言,孤文斷句,更不能推見其旨。”
年級字:清(P1) 辭(P5) 麗(P2) 句(P2)
年級字:佳(P4) 詞(P1) 好(P1) 句(P2)
詞性:名詞,形容詞
年級字:掇(P0) 拾(P2) 章(P3) 句(P2)
掇:拾取。摘取別人文章的句子。指東摘西抄地拼湊文章。
年級字:斷(P3) 章(P3) 摘(P2) 句(P2)
唐·李商隱《唐容州經略使〈元結文集〉後序》:“其疾怒急擊,快利勁果,出行萬里,不見其敵;高歌酣顏,入飲於朝,斷章摘句,如振如生。”
年級字:遺(P3) 文(P1) 逸(P6) 句(P2)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五》:“雖千古茫昧,理世玄遠,遺文逸句,容或可尋,沿途隱顯,方土可驗。”
年級字:僻(P5) 字(P1) 澀(P5) 句(P2)
年級字:一(P1) 字(P1) 一(P1) 句(P2)
林蘭《紅棉襖》:“三嬸子一點一點撕着那發了黑的棉花,一字一句地說:‘老三那孩子言不出語不進的,寫不上,算不上,工作團咋派上他這個老實疙瘩。’”
年級字:麗(P2) 句(P2) 清(P1) 詞(P1)
年級字:雕(P3) 章(P3) 繪(P4) 句(P2)
宋·蔡夢弼《草堂詩話》卷二:“陳無己雲:學詩如學道,此豈尋常雕章繪句者之可擬哉。”
年級字:章(P3) 句(P2) 之(P2) 徒(P3)
年級字:條(P1) 件(P2) 複(P4) 句(P2)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由兩個有條件關係的分句組成。
例句:除非你先做完功課, 否則媽媽不會容許你到外面打球 。
由兩個有條件關係的分句組成,前面的分句提出條件,後面的分句說明在這種條件下所產生的結果。 這類分句多用「只要 」、「才」、「便」、「 除非 …… 否則 …… 」、「 無論 …… 都 …… 」等關聯詞語 。
年級字:刻(P2) 章(P3) 琢(P5) 句(P2)
宋·王安石《憶昨詩示諸外弟》:“刻章琢句獻天子,釣取薄祿歡庭闈。”
年級字:麗(P2) 句(P2) 清(P1) 辭(P5)
年級字:雕(P3) 章(P3) 鏤(P0) 句(P2)
唐·白居易《議文章》:“今褒貶之文無覈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雖雕章鏤句,將焉用之。”
年級字:斷(P3) 章(P3) 截(P3) 句(P2)
不顧上下文義,截取文章的一段或一句,而彎曲原意。斷、截:割裂。
年級字:閉(P2) 門(P1) 覓(P5) 句(P2)
宋·徐度《卻掃編》卷中:“與諸生徜徉林下,或愀然而歸,徑登榻,引被自覆,呻吟久之,矍然而興,取筆疾書,則一詩成矣。”
年級字:章(P3) 棘(P6) 句(P2)
鉤:彎曲;章:章節;棘:刺;句:文句。形容文辭艱澀拗口。
唐·韓愈《貞曜先生墓誌銘》:“鉤章棘句,掐擢胃腎。”
年級字:章(P3) 決(P2) 句(P2) 斷(P3)
年級字:搜(P3) 章(P3) 摘(P2) 句(P2)
《三國志·吳書·孫權傳》:“遣都尉趙諮使魏。”裴松之注引《吳書》:“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年級字:假(P1) 設(P3) 複(P4) 句(P2)
詞性:名詞
年級字:金(P1) 章(P3) 玉(P1) 句(P2)
年級字:字(P1) 斟(P0) 句(P2) 酌(P0)
斟、酌:反覆考慮。指寫文章或說話時慎重細緻,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宋儒積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斷非漢儒所及。”
年級字:雕(P3) 章(P3) 琢(P5) 句(P2)
清·趙翼《毆兆詩話》:“詩之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不屑於雕章琢句。”
年級字:奇(P2) 文(P1) 瑰(P3) 句(P2)
年級字:騎(P2) 索(P3) 句(P2)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載:“唐相國鄭綮雖有詩名,本無廊廟之望……或曰:‘相國近有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蓋言平生苦心也。”
年級字:章(P3) 句(P2) 小(P1) 儒(P6)
《漢書·夏侯勝傳》:“建所謂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年級字:尋(P3) 章(P3) 摘(P2) 句(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
三國成語指寫作時堆砌現成詞句,缺乏創造性。
尋:找;章:篇章;摘:摘錄。
古時讀書人從書本中搜尋摘抄片斷語句,在寫作時套用。
《三國志·吳書·孫權傳》:“遣都尉趙諮使魏。”裴松之注引《吳書》:“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年級字:選(P3) 擇(P5) 複(P4) 句(P2)
詞性:名詞
【複句】
由兩句或以上的分句組成,分別說出幾件事情或幾種情況,表示從中選擇一項,用「 還是 」、「 或者 …… 或者 …… 」、「 不是 …… 就是 …… 」等詞語來聯結。例句:你希望行山,還是游水?
年級字:摘(P2) 句(P2) 尋(P3) 章(P3)
摘取、搜尋文章的片斷詞句。指讀書侷限於文字的推求。
元·湯式《一枝花·贈人》套曲:“論文時芸窗下摘句尋章,論武時柳營內調絲弄竹。”
年級字:一(P1) 言(P1) 半(P1) 句(P2)
《朱子語類》卷十一:“近來學者有一種則捨去冊子,卻欲於一言半句上便要見道理。”
年級字:句(P2) 斟(P0) 字(P1) 酌(P0)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宋儒積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斷非漢儒所及。”
年級字:錦(P3) 囊(P5) 佳(P4) 句(P2)
唐·李商隱《李長吉小傳》:“恆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
年級字:遞(P4) 進(P1) 複(P4) 句(P2)
詞性:名詞
年級字:三(P1) 言(P1) 兩(P1) 句(P2)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我到那裏,三言兩句,肯寫休書,萬事俱休。”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二折:“哥哥你放心者,老身到那裏,不消三言兩句,管教他隨順哥哥便了。”
年級字:片(P1) 詞(P1) 只(P1) 句(P2)
唐·司空圖《題〈柳柳州集〉序》:“噫,後之學者褊淺,片詞只句,未能自辨,已側目相詆訾矣。”
年級字:七(P1) 言(P1) 絕(P4) 句(P2)
詞性:形容詞
七絕,
每句有七個字、押韻、黏對的詩句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絕,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黏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於唐代。
年級字:三(P1) 句(P2) 不(P1) 離(P2) 本(P2) 行(P1)
本行:個人從事的行業。形容一說話總要講到自己從事的行業。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裏掏出捐冊來送給人看。”清·頤瑣《黃繡球》第十回:“我是業醫的,你們不要笑我三句不離本行。”
sān jù huà bù lí běn háng
年級字:三(P1) 句(P2) 話(P1) 不(P1) 離(P2) 本(P2) 行(P1)
行:行當,職業。指人的言語離不開他所從事的職業範圍。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裏掏出捐冊送給人看。”
sānyán-liǎngyǔ,sānyán-liǎngjù
年級字:三(P1) 言(P1) 兩(P1) 語(P1) ,(P1) 三(P1) 言(P1) 兩(P1) 句(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