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取(P2)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甲、金文從耳從又, 形似手執左耳。
古代戰爭, 以割下敵人屍體或獵取野獸的頭顱或左耳作為立功的證據。
持取、獵取、捕取。
拿到:取款。
接受:收取、吸取、聽取、錄取、分文不取。
尋求: 取暖、取笑、自取滅亡、探囊取物、飲酒取樂。
積極求進、獲得: 進取、取信於人。
選擇所需: 選取、取名、取道、取景、就地取材、各取所需。
古代通「娶」: 娶妻 。
【姓】宋代有取希作。
取,捕取也。 ——《說文》
大獸公之,小禽私之,獲者取左耳。 ——《周禮》
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者,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取吳元濟。 ——《資治通鑑·唐紀》
(3) 斬獲敵人的首級為取 [behead]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歸故鄉。 —— 宋· 蘇軾《陽關詞》
(4) 拿 [take;fetch;get]
取數鬥歸。 ——三國魏· 邯鄲淳《笑林》
對面取人物。
取一葫蘆。 ——宋· 歐陽修《歸田錄》
取器械。 ——明· 崔銑《洹詞·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5) 又如:從架上取書;從巢裡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取則(取作準則,規範或榜樣);取將(拿取)
(6) 通“娶”。娶妻 [marry]
取妻如之何?——《詩·齊風·南山》
君取於吳,為同姓。 ——《論語·述而》
勿用取女。 ——《易·蒙》
可以冠子取妻。 ——《禮記·雜記》
昭公取於 吳。 ——《左傳·哀公十二年》
終老不復取。 ——《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還必相迎取。
我近來取得一個老小,清河縣人。 ——《水滸傳》
(7) 又如:取女(娶妻);取親(娶妻);取室(娶妻)
(8) 選取;選拔 [adopt;choose;select]
深思而慎取。 ——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人取之。 ——明· 劉基《賣柑者言》
舍體而取面。 ——蔡元培《圖畫》
(9) 又如:取路(上路);取戲(採取遊戲態度);取義(選擇正義,就義而死);取人(選擇人);取友(選取朋友);取途(選取經由的道路);取像(取某種事物之徵象)
(10) 招致 [incur]
讒毀竟自取。 ——唐· 杜甫《上水遣懷》
(11) 又如:取罪(自我罪責);取譏(招致譏諷);取斃(招致喪身);取醉(喝酒致醉)
(12) 得到;取得 [seek;get]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魏風·伐檀》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
鑽燧取火。 ——《韓非子·五蠹》
文能取勝。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於人也奚取焉。 ——唐· 韓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召鬧取怒。 ——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13) 又如:取事(取得成就事功的機會;行事);取討(討取;索取);取和兒(取了和氣。和睦相處);取真氣(攝取天地間元氣);取覓(收入;獲得);取供(討取口供)
(14) 博取 [curry]。如:取選(求取功名;應試);取應(應舉;參加科舉考試);取譽(博取稱讚或好名聲);取寵(博取別人的喜愛,稱讚)
(15) 攻取,奪取 [attack and seize]
必取宋。 ——《墨子·公輸》
取陽晉。 ——《史記·廉頗藺相列傳》
(16) 通“聚”。
(17) 會合,集合 [assemble;flock together]
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澤。 ——《左傳·昭公二十年》
(18) 積畜 [accumulate]
而利取分寡。 ——《晏子春秋·外篇重而異者》
(19) 通“趨”。
(20) 跑,疾走 [run]
王良御之,則日取乎千里。 ——《韓非子·難勢》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兒淚下如雨。 ——《古樂府》
(21) 趨向 [tend to;incline to;hurry off]
兩者合而天下取。 ——《荀子·王霸》
誇主以為高,異取以為高。 ——《史記·秦始皇本紀》
詞性變化
◎ 取 qǔ
〈副〉
表示範圍,相當於“才”、“僅” [only]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孟子·盡心上》
◎ 取 qǔ
〈助〉
表示動態,相當於“得”、“著”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
《說文》:「捕取也。從又從耳。」
唐.常建〈宿五度溪仙人得道處〉詩:「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彈。」
《孟子.離婁下》:「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
《文選.張衡.西京賦》:「列爵十四,競媚取榮。」
年級字:各(P1) 取(P2) 所(P2) 長(P1)
年級字:俯(P5) 拾(P2) 仰(P4) 取(P2)
低頭拾地上的東西,擡頭拿上面的東西。形容一舉一動都有收穫。
《史記·貨殖列傳》:“家自父兄子孫約,俯有拾,仰有取。”
年級字:以(P1) 言(P1) 取(P2) 人(P1)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年級字:自(P1) 取(P2) 其(P2) 咎(P6)
年級字:取(P2) 義(P3) 成(P1) 仁(P3)
語出《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年級字:就(P1) 地(P1) 取(P2) 材(P2)
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發揮本單位的潛力。
清·李漁《笠翁偶集·三·手足》:“噫,豈其娶妻必齊之姜,就地取材,但不失立言之大意而已矣。”
年級字:淘(P2) 沙(P2) 取(P2) 金(P1)
年級字:以(P1) 貌(P2) 取(P2) 人(P1)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年級字:捨(P3) 短(P2) 取(P2) 長(P1)
短:短處,缺點;長:長處,優點。不計較別人缺點,取其長處,予以錄用。
《漢書·藝文志》:“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捨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年級字:仰(P4) 取(P2) 俯(P5) 拾(P2)
低頭拾地上的東西,擡頭拿上面的東西。形容一舉一動都有收穫。
《史記·貨殖列傳》:“家自父兄子孫約,俯有拾,仰有取。”
年級字:自(P1) 取(P2) 滅(P3) 亡(P2)
年級字:取(P2) 長(P1) 棄(P4) 短(P2)
年級字:諂(P0) 取(P2) 容(P2)
諂諛:諂媚,阿諛;容:臉色。諂諛巴結有權勢的人,以求得他們的歡喜。
《史記·平準書八》:“自是之後,有腹誹之法,公卿大夫多諂諛取容矣。”
年級字:予(P2) 取(P2) 予(P2) 求(P2)
予:我。原指從我這裏取,從我這裏求(財物)。後指任意索取。
《左傳·僖公七年》:“唯我知女(汝),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年級字:猿(P4) 猴(P2) 取(P2) 月(P1)
宋·黃庭堅《沁園春》詞:“鏡裏拈花,水中捉月,覷着無由得近伊。”
年級字:無(P2) 理(P2) 取(P2) 鬧(P2)
唐·韓愈《答柳州食蝦蟆》詩:“鳴聲相呼和,無理只取鬧。周公所不堪,灑灰垂典教。”
年級字:取(P2) 長(P1) 補(P2) 短(P2)
詞性:副詞
互補不足以長處來彌補短處。
取: 吸取、取用。
長: 長處、優點。
補: 彌補、填補。
短: 短處、缺點。
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
也可以指在同類事物中吸取其中的長處來彌補別的短處。
《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爲善國。」
年級字:取(P2) 予(P2) 有(P1) 節(P1)
年級字:因(P1) 敵(P3) 取(P2) 資(P2)
因:依,靠;資:財物,資用。從敵人方面取得資用、給養。
《魏書·燕風傳》:“輕行速行,因敵取資。此南方所以疲敝,北方所以常勝也。”
年級字:人(P1) 棄(P4) 我(P1) 取(P2)
別人拋棄的東西我拾起來。原指商人廉價收買滯銷物品,待漲價賣出以獲取厚利,後用來表示不跟別人爭,仍然有好處。
《史記·貨殖列傳》:“當魏文侯時,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年級字:取(P2) 青(P1) 媲(P0) 白(P1)
年級字:探(P3) 囊(P5) 取(P2) 物(P1)
囊:口袋;探囊:向袋裏摸取。伸手到口袋裏拿東西。比喻能夠輕而易舉地辦成某件事情。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中國用吾爲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爾。”
年級字:取(P2) 亂(P2) 侮(P5) 亡(P2)
古代國家的一種自視正義的對外策略。指奪取政治荒亂的國家,侵侮將亡的國家。
年級字:取(P2) 亂(P2) 存(P3) 亡(P2)
古代國家的一種自視正義的對外策略。指奪取政治荒亂的國家,保全將亡的國家。
年級字:捨(P3) 生(P1) 取(P2) 義(P3)
舍:捨棄;生:生命;取:求取;義:正義。捨棄生命以正義。指爲正義而犧牲生命。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年級字:予(P2) 取(P2) 予(P2) 攜(P6)
梁啓超《克林威爾傳》第五章:“今且凍餓委溝壑,所餘更何長物之與有?予取予攜,公等自爲之!”
年級字:彼(P5) 棄(P4) 我(P1) 取(P2)
年級字:義(P3) 不(P1) 取(P2) 容(P2)
取容:討好。爲追求正義而不取悅於人。指人剛直不阿。
年級字:阿(P2) 意(P1) 取(P2) 容(P2)
《南史·孝義傳下·陶季直》:“季直不能阿意取容,明帝頗忌之,出爲輔國長史、北海太守。”
年級字:強(P2) 自(P1) 取(P2) 折(P2)
年級字:能(P1) 近(P2) 取(P2) 譬(P0)
年級字:追(P1) 歡(P1) 取(P2) 樂(P2)
《宣和逸事》前集:“何況徽宗是個風流快活的官家,目見帝都景緻,怎不追歡取樂。”
年級字:尺(P1) 寸(P1) 可(P1) 取(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託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
年級字:指(P2) 掌(P3) 可(P1) 取(P2)
掌:手掌。手掌裏的東西隨時可以取得。形容非常容易。
《舊唐書·張濬傳》:“若能此際排難解紛,陳師鞠旅,共誅寇盜,迎奉鑾輿,則富貴功名,指掌可取。”
年級字:取(P2) 精(P2) 用(P1) 宏(P4)
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七年》:“蕞爾國,而三世執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
年級字:分(P2) 文(P1) 未(P1) 取(P2)
年級字:拾(P2) 仰(P4) 取(P2)
俛,同“俯”。指低頭則必拾地上之物,仰首則必取樹上之物。形容極其勤勞節儉。
語出《史記·貨殖列傳》:“然家自父兄子孫約,俛有拾,仰有取,貰貸行賈徧郡國。”
年級字:譁(P0) 世(P1) 取(P2) 名(P2)
宋·陸游《除寶謨閣待制謝表》:“竊慕隱居求志之風,尤恥譁世取名之事。”
年級字:舍(P2) 短(P2) 取(P2) 長(P1)
短:短處,缺點;長:長處,優點。不計較別人缺點,取其長處,予以錄用。
《漢書·藝文志》:“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年級字:搴(P6+) 旗(P3) 取(P2) 將(P3)
《吳子·料敵》:“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抗鼎,足輕戎馬,搴旗取將,必有能者。”
年級字:依(P2) 阿(P2) 取(P2) 容(P2)
宋·歐陽修《〈歸田錄〉序》:“又不依阿取容以循世俗,使怨嫉謗怒叢於一身,以受侮於羣小。”
年級字:偷(P2) 媚(P4) 取(P2) 容(P2)
年級字:取(P2) 之(P2) 不(P1) 盡(P3)
年級字:譁(P0) 世(P1) 取(P2) 寵(P3)
猶言譁衆取寵。以浮誇的言論迎合羣衆,騙取羣衆的信賴和支持。
年級字:豪(P5) 奪(P3) 巧(P2) 取(P2)
豪奪:強搶;巧取:軟騙。舊時形容達官富豪謀取他人財物的手段。現指用各種方法謀取財物。
宋·蘇軾《次韻米芾二王書跋尾》:“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癡虎頭。”
年級字:以(P1) 辭(P5) 取(P2) 人(P1)
《孔子家語·子路初見》:“宰我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孔子曰:‘ ……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
年級字:一(P1) 無(P2) 可(P1) 取(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心中大怒道:‘原來這俗物,一無可取,都只管來纏帳,幾乎錯認了。”
年級字:人(P1) 取(P2) 我(P1) 與(P2)
取:拿;與:給。指商人囤積物資,待時出售以獲厚利。
《史記·貨殖列傳》:“當魏文侯時,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年級字:斷(P3) 章(P3) 取(P2) 意(P1)
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爲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同“斷章取義”。
年級字:強(P2) 自(P1) 取(P2) 柱(P2)
年級字:偷(P2) 合(P1) 取(P2) 容(P2)
奉承迎合別人,使自己能苟且地生活下去。同“偷合苟容”。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論》:“偷合取容,以至圽身。”
年級字:舍(P2) 生(P1) 取(P2) 義(P3)
舍:捨棄;生:生命;取:求取;義:正義。捨棄生命以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年級字:敲(P2) 骨(P2) 取(P2) 髓(P4)
敲碎骨頭,取出骨髓。①禪宗用語,意指爲了求道而不惜自殘身體。②比喻殘酷地剝削。亦作“敲骨吸髓”、“刮骨吸髓”、“敲脂吸髓”、“槌骨瀝髓”、“吸髓吮脂”
年級字:魚(P1) 爛(P3) 取(P2) 亡(P2)
梁啓超《中國國債史》:“即微外國債主之干涉,而魚爛取亡之氣象,猶岌岌不可終日也。”
年級字:取(P2) 精(P2) 用(P1) 弘(P6)
精:精華;用:享受,佔有;弘:大。從豐富的材料裏提取精華。
《左傳·昭公七年》:“蕞爾國,而三世執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
年級字:鑽(P3) 冰(P1) 取(P2) 火(P1)
《全元散曲·普天樂·嘲風情》:“姐姐每鑽冰取火,婆婆每指山賣磨。”
年級字:取(P2) 諸(P4) 宮(P2) 中(P1)
宮,古代對房屋的通稱。後指取用於自己家中,極言其便利。
《孟子·滕文公上》:“且許子何不爲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
年級字:自(P1) 取(P2) 罪(P4) 戾(P0)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二回:“豈不知元帥虎威,馬到成功?焉敢復生貳心,自取罪戾。”
年級字:予(P2) 取(P2) 予(P2) 奪(P3)
秦牧《拳頭海岸》:“許多被目爲可以予取予奪地得到財富的海岸,一處處都伸出了拳頭來,變成了‘拳頭海岸’。”
年級字:逆(P6) 取(P2) 順(P2) 守(P2)
逆:背叛;順:合理。背叛國君奪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國家。
《漢書·陸賈傳》:“且湯武逆而以取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
年級字:取(P2) 信(P1) 於(P2) 人(P1)
年級字:金(P1) 取(P2) 酒(P4)
取下金冠換美酒。形容不拘禮法,恣情縱酒。同“金貂換酒”。
宋·毛滂《感皇恩·鎮江待閘》詞:“銀字吹笙,金貂取酒。”
年級字:出(P1) 奇(P2) 取(P2) 勝(P2)
出奇兵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
《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元年》:“今用兵歲久,生民疲弊,苟非出奇取勝,大功何由可成!”
年級字:釋(P4) 生(P1) 取(P2) 義(P3)
《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達室》:“[郭修]於廣坐之中手刃擊褘,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
年級字:投(P3) 機(P2) 取(P2) 巧(P2)
學習要勤奮刻苦,踏踏實實,不能靠投機取巧取得成功。
年級字:取(P2) 而(P1) 代(P2) 之(P2)
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現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樑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年級字:豪(P5) 幹(P2) 暴(P4) 取(P2)
明·何景明《內篇》:“治儲之事,散有聚無,士需將徵,豪幹暴取,兇不改斂,貧不減費,權利而府怨是難之也。”
年級字:短(P2) 中(P1) 取(P2) 長(P1)
明·于謙《備邊保民疏》:“臣愚不足以計邊務,伏乞聖斷。於短中取長而行之。”
年級字:取(P2) 青(P1) 妃(P0) 白(P1)
年級字:棄(P4) 瑕(P0) 取(P2) 用(P1)
漢·陳琳《爲袁紹討檄豫州》:“於是提劍揮鼓,發命東夏,收羅英雄,棄暇取用。”
年級字:阿(P2) 世(P1) 取(P2) 容(P2)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六篇:“至叔孫通,則正以曲學容,非重其能定朝儀,知典禮也。”
年級字:殺(P4) 雞(P1) 取(P2) 蛋(P1)
比喻貪圖眼前微小的好處而損害長久的利益。亦作“殺雞取卵”。
年級字:去(P1) 粗(P2) 取(P2) 精(P2)
年級字:導(P2) 以(P1) 取(P2) 保(P2)
年級字:豪(P5) 取(P2) 智(P3) 籠(P3)
宋·陳亮《金元卿墓誌銘》:“及其爲家也,以儉勤自將,銖積寸累,迄用有成,而豪取智籠之術一切置不用,故無怨惡於人。”
年級字:取(P2) 轄(P0) 投(P3) 井(P2)
《漢書·陳遵傳》:“遵嗜酒,每大飲,賓客滿堂,輒關門,取客車轄投井中。雖有急,終不得去。”
年級字:豐(P3) 取(P2) 刻(P2) 與(P2)
豐:多;刻:刻薄;與:給予。取之於民的多,用之於民的少。多形容殘酷地剝削。
《荀子·君道》:“上好貪利,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豐取刻與,以無度取千民。”
年級字:一(P1) 無(P2) 所(P2) 取(P2)
《三國志·魏志·鍾會傳》裴松之注:“會前後賜錢帛數百萬計,悉送供公家之用,一無所取。”
年級字:殺(P4) 雞(P1) 取(P2) 卵(P2)
卵:蛋。爲了要得到雞蛋,不惜把雞殺了。比喻貪圖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利益。
年級字:成(P1) 仁(P3) 取(P2) 義(P3)
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捨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爲正義而犧牲生命。
《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年級字:苟(P0) 合(P1) 取(P2) 容(P2)
苟合:苟且附合;取容:取悅,討好。苟且迎合,取悅於人。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四者無一遂,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於此矣。”
年級字:仰(P4) 拾(P2) 俯(P5) 取(P2)
年級字:鑿(P6) 柱(P2) 取(P2) 書(P1)
王闓運《常公神道碑》:“公體山川之醇氣,稟玉石之上靈,鑿柱取書,安弦習禮。”
年級字:將(P3) 取(P2) 固(P1) 予(P2)
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給予。同“將奪固與”。
年級字:巧(P2) 取(P2) 豪(P5) 奪(P3)
巧取:軟騙;豪奪:強搶。舊時形容達官富豪謀取他人財物的手段。現指用各種方法謀取財物。
宋·蘇軾《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癡虎頭。”
年級字:自(P1) 取(P2) 其(P2) 禍(P4)
宋·無名氏《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下:“故門高之弒,樂器之焚,亦是自取其禍也。”
年級字:滅(P3) 取(P2) 虞(P0)
虢、虞:周朝國名。魯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假道虞國,出師伐虢國。滅虢後,又回師滅掉虞。
年級字:自(P1) 取(P2) 咎(P6) 戾(P0)
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六章:“目下大敵當前,萬不可再事疏忽,自取咎戾!”
年級字:咎(P6) 由(P1) 自(P1) 取(P2)
《三國志·劉封等傳評》:“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年級字:暴(P4) 取(P2) 豪(P5) 奪(P3)
宋·蘇軾《策斷上》:“國用不足,則加賦於民,加賦而不已,則凡暴取豪奪之法,不得不施於今世矣。”
年級字:斷(P3) 章(P3) 取(P2) 義(P3)
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爲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
年級字:火(P1) 中(P1) 取(P2) 栗(P6)
十七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與貓》載:猴子騙貓取火中栗子,栗子讓猴子吃了,貓卻把腳上的毛燒掉了。
年級字:唾(P6) 手(P1) 可(P1) 取(P2)
年級字:取(P2) 信(P1) 於(P2) 民(P1)
年級字:分(P2) 文(P1) 不(P1) 取(P2)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一文錢小隙造奇冤》:“又且一清如水,分文不取。”
年級字:取(P2) 巧(P2) 圖(P2) 便(P2)
年級字:阿(P2) 取(P2) 容(P2)
阿諛:曲意逢迎;取容:取悅於人。諂媚他人,以取得其喜悅。
《漢書·匡衡傳》:“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漢書·張釋之傳》:“以不能取容當世,故終身不仕。”
年級字:開(P1) 科(P1) 取(P2) 士(P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你只想朝廷開科取士,爲國求賢,這是何等大典。”
年級字:以(P1) 容(P2) 取(P2) 人(P1)
《韓非子·顯學》:“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孔子家語·子路初見》:“以容取人,則失之子羽; 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
年級字:分(P2) 毫(P4) 不(P1) 取(P2)
年級字:直(P1) 言(P1) 取(P2) 禍(P4)
直:坦率、直爽;取:取得,引申爲招致。指說話直率的人會惹禍。
年級字:譁(P0) 眾(P3) 取(P2) 寵(P3)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騙取群眾的信賴和支持的行為。
《漢書.卷三○.藝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也作「譁世取寵」。
年級字:欲(P5) 取(P2) 姑(P2) 予(P2)
姑:暫且;與:給與。要想奪取他些什麼,得暫且先給他些什麼。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鬆警惕,然後找機會奪取。
年級字:鑽(P3) 木(P1) 取(P2) 火(P1)
詞性:動詞
上古時代以尖石鑽木,藉磨擦生熱以點燃木材生火的方法。
年級字:鑿(P6) 空(P1) 取(P2) 辦(P2)
宋·俞文豹《吹劍錄》:“薛寺正季宣謂州縣鑿空取辦,雖有奉法吏,欲寬弛而不得騁。”宋·丘珂《愧郯錄·作邑之制》:“間有賦人實窄,鑿空取辦,郡縣不相通融,鮮不受督趣。”
年級字:一(P1) 介(P2) 不(P1) 取(P2)
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點兒小東西也不拿。形容廉潔、守法,不是自己應該得到的一點都不要。
《孟子·萬章上》:“其非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年級字:各(P1) 取(P2) 所(P2) 需(P3)
巴金《在尼斯》:“讀者們不是一塊鐵板,他們有各人的看法,他們是‘各取所需’。”
zhàn wú bù shèng gōng wú bù qǔ
年級字:戰(P4) 無(P2) 不(P1) 勝(P2) ,(P1) 攻(P3) 無(P2) 不(P1) 取(P2)
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語本《戰國策·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jiàn zhī bù qǔ sī zhī qiān lǐ
年級字:見(P1) 之(P2) 不(P1) 取(P2) ,(P1) 思(P2) 之(P2) 千(P1) 里(P1)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二八:“見之不取,思之千里。只道張協狀元,不知榜眼探花是那里人,買本看。”
qǔ zhī bù jìn yòng zhī bù jié
年級字:取(P2) 之(P2) 不(P1) 盡(P3) ,(P1) 用(P1) 之(P2) 不(P1) 竭(P6)
宋·蘇軾《前赤壁賦》:“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jiāng yù qǔ zhī bì xiān yǔ zhī
年級字:將(P3) 欲(P5) 取(P2) 之(P2) ,(P1) 必(P2) 先(P2) 與(P2) 之(P2)
要想奪取些什麼,得暫且先給些什麼。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忪警惕,然後找機會奪取。
jǔ rú hóng máo qǔ rú shí yí
年級字:舉(P2) 如(P2) 鴻(P6+) 毛(P1) ,(P1) 取(P2) 如(P2) 拾(P2) 遺(P3)
舉一根羽毛,拾一件東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費氣力。
qǔ fǎ hū shàng jìn dé hū zhōng
年級字:取(P2) 法(P1) 乎(P2) 上(P1) ,(P1) 僅(P4) 得(P1) 乎(P2) 中(P1)
取上等的爲準則,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
語出唐太宗《帝範》卷四:“取法於上,僅得爲中,取法於中,故爲其下。”
gōng wú bù qǔ zhàn wú bù shèng
年級字:攻(P3) 無(P2) 不(P1) 取(P2) ,(P1) 戰(P4) 無(P2) 不(P1) 勝(P2)
《戰國策·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