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反(P1) 眼(P1) 不(P1) 識(P2)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
年級字:反(P1) 勞(P2) 爲(P2) 逸(P6)
明·揭喧《兵經百篇·更字》:“我一戰而人數應,誤逸爲勞;人數戰而人數休,反勞爲逸;逸則可作,勞則可敗。”
年級字:築(P2) 室(P1) 反(P1) 耕(P2)
築:建造;反:通“返”,歸返。指部隊做長久駐紮的打算。
年級字:歸(P3) 真(P1) 反(P1) 樸(P5)
朱自清《魯迅先生的中國語文觀》:“他(魯迅)贊成語言的歐化而反對劉半農先生‘歸真反樸’的主張。”
年級字:反(P1) 客(P2) 爲(P2) 主(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拔寨前進,步步爲營,誘淵來戰而擒之,此乃反客爲主之法。”
年級字:反(P1) 唇(P3) 相(P1) 稽(P4)
反唇:回嘴、頂嘴;稽:計較。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責問對方。
《漢書·賈誼傳》:“婦姑不相說(悅),則反唇而相稽。”
年級字:反(P1) 經(P1) 合(P1) 義(P3)
《北史·爾朱榮傳》:“榮女先爲明帝嬪,欲上立爲後,帝疑未決。給事黃門侍郎祖瑩曰:‘昔文公在秦,懷嬴入侍。事有反經合義,陛下獨何疑焉?”
年級字:官(P2) 逼(P4) 民(P1) 反(P1)
在反動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人民無法生活,被迫奮起反抗。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八回:“廣西事情一半是官逼民反。正經說起來,三天亦說不完。”
年級字:出(P1) 乎(P2) 反(P1) 乎(P2)
《白雪遺音·起字呀呀喲·悶坐牙牀》:“怕只怕你,出乎反乎,一旦之間,把奴就撇。我的天哪,叫我依靠何人?”
年級字:反(P1) 覆(P5) 思(P2) 考(P3)
詞性:形容詞
三思而後行、深思熟慮一種警惕的行為, 表示對工作或問題謹慎處理,希望想出真正的答案或更好的方法。
年級字:反(P1) 手(P1) 可(P1) 得(P1)
年級字:積(P3) 重(P1) 難(P2) 反(P1)
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同“積重難返”。
明·張居正《陳六事疏》:“近來風俗人情,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反之幾。若不稍加改易,恐無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
年級字:反(P1) 璞(P0) 歸(P3) 真(P1)
璞:蘊藏有玉的石頭,也指未雕琢的玉;歸: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
年級字:反(P1) 勞(P2) 為(P2) 逸(P6)
明·揭喧《兵經百篇·更字》:“我一戰而人數應,誤逸為勞;人數戰而人數休,反勞為逸;逸則可作,勞則可敗。”
年級字:觀(P2) 隅(P6+) 反(P1) 三(P1)
猶言舉一反三。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序》:“進無方一知二之機,退無觀隅反三之慧。”
年級字:反(P1) 治(P2) 其(P2) 身(P1)
治:整治;身:身體;其身:自身。反而整治自身。指自己反被自己整治的別人的方法所治服。
年級字:反(P1) 驕(P4) 破(P2) 滿(P2)
《人民日報》1983.11.15:“市有關領導要求各企業反驕破滿,把主要精力從增加產品數量轉移到主要抓提高產品質量、搞好產品更新換代和新產品開發上來,增產國內外市場暢銷產品。”
年級字:反(P1) 戈(P0) 一(P1) 擊(P3)
《尚書·武成》:“前徙倒戈,攻於後以北。”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吾與楊將軍反戈擊之。但看火起爲號,溫侯以兵相應可也。”
年級字:反(P1) 躬(P3) 自(P1) 問(P1)
《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年級字:反(P1) 唇(P3) 相(P1) 譏(P4)
反唇:回嘴、頂嘴。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譏諷對方。
《漢書·賈誼傳》:“婦姑不相說(悅),則反唇而相稽。”
年級字:反(P1) 脣(P3) 相(P1) 稽(P4)
反脣:回嘴、頂嘴;稽:計較。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責問對方。
《漢書·賈誼傳》:“婦姑不相說(悅),則反脣而相稽。”
年級字:易(P2) 同(P1) 反(P1) 掌(P3)
比喻事情及容易辦成,不必費很大力氣。同“易如反掌”。
《北史·王軌傳》:“此州控帶淮南,鄰接強寇,欲爲身計,易同反掌。”
年級字:負(P3) 類(P3) 反(P1) 倫(P5)
《列子·仲尼》:“龍誑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盡,有影不移,髮引千鈞,白馬非馬,孤犢未嘗有母。’其負類反倫,不可勝言也。”張湛注:“負,猶背也。類,同也。”
年級字:撥(P4) 亂(P2) 反(P1) 正(P1)
亂:指亂世;反:通“返”,回覆。消除混亂局面,恢復正常秩序。
《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年級字:流(P1) 溺(P3) 忘(P2) 反(P1)
年級字:內(P1) 視(P1) 反(P1) 聽(P1)
內視:向內看;反聽:聽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
《史記·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後漢書·王允傳》:“夫內視反聽,則忠臣竭誠;寬賢務能,則義士厲節。”
年級字:一(P1) 隅(P6+) 三(P1) 反(P1)
從一件事物的情況、道理類推而知道許多事物的情況、道理。
年級字:夫(P2) 妻(P3) 反(P1) 目(P1)
年級字:流(P1) 連(P1) 忘(P2) 反(P1)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5回:“人君之宴樂有常,未聞流連忘反。”
年級字:欲(P5) 速(P3) 反(P1) 遲(P2)
速:快;遲:慢。指過於性急圖快,反而不能很快達到目的。
《論語·子路》:“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宋·劉克莊《答陳璘司戶》:“老來怯酬唱,欲速反成遲。”
年級字:反(P1) 躬(P3) 自(P1) 責(P3)
魯迅《華蓋集續編·無花的薔薇之二》:“假如當局者稍有良心,應如何反躬自責,激發一點天良?”
年級字:轉(P2) 輾(P5) 反(P1) 側(P3)
清·王韜《淞賓瑣話·田荔裳》:“聞女轉輾反側,久而不眠。”
年級字:反(P1) 躬(P3) 自(P1) 省(P2)
《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年級字:一(P1) 反(P1) 常(P1) 態(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完全改變了態度。
一反: 跟原來的相反了。
常態: 平常、日常的態度。
完全改變了平日的態度。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六章:「可是而今,他卻一反常態,神采飛揚地高談闊論起來。」
年級字:易(P2) 如(P2) 反(P1) 掌(P3)
《孟子·公孫丑上》:“以齊王,由反手也。”又,“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漢·枚乘《上書諫吳王》:“必若所欲爲,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爲,易如反掌,安於泰山。”
年級字:原(P1) 始(P2) 反(P1) 終(P2)
《易·繫辭上》:“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高亨注:“此言‘聖人’考察萬物之始,故知其所以生,究求萬物之終,故知其所以死。”
年級字:反(P1) 面(P1) 無(P2) 情(P2)
清·洪昇《長生殿》第三十四出:“唉,安祿山,安祿山,你受了唐天子那樣大恩,尚且興兵反叛,休怪俺李豬兒今日反面無情也。”
年級字:回(P1) 光(P1) 反(P1) 照(P2)
指日落時由於反射作用而天空中短時發亮。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興奮。也比喻事物滅亡前夕的短暫興旺。
元·楊暹《劉行首》第三折:“陽臺霧鎖,楚岫雲遮,棄死歸生,迴光返照。”
年級字:反(P1) 敗(P2) 爲(P2) 勝(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將軍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堅壘,任謗任勞,使反敗爲勝,雖古之名將,何以加茲!”
年級字:揮(P3) 戈(P0) 反(P1) 日(P1)
《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僞(揮)之,日爲之反三舍。”
年級字:反(P1) 樸(P5) 歸(P3) 真(P1)
反:通“返”,回;樸:質樸;歸: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
魯迅《花邊文學·玩笑只當它玩笑(下)》:“連劉先生似的想白話‘返樸歸真’的意思也全沒有。”
年級字:三(P1) 反(P1) 四(P1) 覆(P5)
年級字:物(P1) 至(P1) 則(P3) 反(P1)
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同“物極則反”。
年級字:迷(P2) 而(P1) 不(P1) 反(P1)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鍾會傳》:“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
年級字:自(P1) 崖(P5) 而(P1) 反(P1)
《莊子·山木》:“君其涉於江而浮於,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遠矣”
年級字:適(P3) 得(P1) 其(P2) 反(P1)
清·魏源《籌海篇·議守上》:“今議防堵者,莫不曰:‘御諸內河不若御諸海口,御諸海口不若御諸外洋。’不知此適得其反也。”
年級字:弄(P2) 巧(P2) 反(P1) 拙(P5)
詞性:副詞
常見詞組,
成語
年級字:隻(P1) 輪(P2) 不(P1) 反(P1)
晉·潘岳《西征賦》:“曾只輪之不反,紲三帥而濟河。”南朝梁·沈約《宋書·袁淑傳》:“必剪元雄,懸首麾下,乃將隻輪不反,戰轊無旋矣。”
年級字:反(P1) 身(P1) 自(P1) 問(P1)
清·戴名世《程孝子傳》:“嗚呼!人孰不有母,讀孝子之事,反身自問,竟何如哉!”
年級字:秀(P2) 才(P1) 造(P1) 反(P1)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有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實有其事,且派個人去查一查,看他們爲何作此舉動,再作道理。”
年級字:反(P1) 攻(P3) 倒(P2) 算(P2)
指被打倒的階級敵人或反動勢力糾集起來向革命人民進行反撲報復。
年級字:相(P1) 反(P1) 相(P1) 成(P1)
兩個看起來是相反的事物,實際上是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指相反的東西有同一性。
《漢書·藝文志》:“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年級字:反(P1) 樸(P5) 還(P1) 淳(P6+)
明·王守仁《傳習錄》捲上:“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樸還淳,而見諸行事之實乎;抑將美其言辭,而徒以譊譊於世也?”
年級字:只(P1) 騎(P2) 不(P1) 反(P1)
南朝·樑·江淹《齊太祖高皇帝誄》:“只騎不反,踦輪無匹。”
年級字:迷(P2) 途(P3) 知(P1) 反(P1)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
年級字:易(P2) 於(P2) 反(P1) 掌(P3)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必若所欲爲,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爲,易於反掌,安於泰山。”唐·馮用之《機論上》:“一得一失,易於反掌,一興一亡,疾如旋踵,爲國家者可不務乎?”
年級字:一(P1) 舉(P2) 三(P1) 反(P1)
年級字:反(P1) 敗(P2) 為(P2) 勝(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將軍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堅壘,任謗任勞,使反敗為勝,雖古之名將,何以加茲!”
年級字:報(P2) 本(P2) 反(P1) 始(P2)
報:報答;本:根源;反:回到;始:開始。指受恩思報,不忘所自。
《禮記·效特牲》:“唯社丘乘粢盛,所以報本反始也。”
年級字:反(P1) 面(P1) 文(P1) 章(P3)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七回:“紫芝道:‘我仿《毛詩》:巨屨揚矣,於彼高岡;大足光矣,於彼馨香。’春輝道:‘“馨香”二字是褒中帶貶,反面文章,含蓄無窮,頗有風人之旨。’”
年級字:反(P1) 复(P4) 無(P2) 常(P1)
無常:變化不定。形容常常變化,一會兒是這樣,一會兒又是那樣,變動不定。
年級字:極(P2) 重(P1) 不(P1) 反(P1)
指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弊端或某種局面難以改變。用於消極方面。同“極重難返”。
清·陳確《答張考夫書》:“今《大學》之爲聖經,已成極重不反之勢。”
年級字:反(P1) 戈(P0) 相(P1) 向(P1)
戈:古代的兵器;向:對着。掉轉兵器,相與對立。比喻幫助敵人反對自己。
年級字:積(P3) 重(P1) 不(P1) 反(P1)
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同“積重難返”。
清·戴名世《〈三山存業〉序》:“當明之初,以科目網羅天下之士,已而諸科皆罷,獨以時文相尚,而進士一途遂成積重不反之勢。”
年級字:官(P2) 民(P1) 反(P1)
在反動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人民無法生活,被迫奮起反抗。同“官逼民反”。
年級字:歸(P3) 真(P1) 反(P1) 璞(P0)
歸:返回;真:天然,自然;璞:蘊藏有玉的石頭,也指未雕琢的玉。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復原來的自然狀態。
年級字:還(P1) 淳(P6+) 反(P1) 素(P4)
回覆到人本來的淳厚、樸實的狀態或本性。同“還淳返樸”。
年級字:沸(P4) 反(P1) 盈(P4) 天(P1)
沸:滾翻;盈:充滿。聲音象水開鍋一樣沸騰翻滾,充滿了空間。形容人聲喧鬧,亂成一片
清·李寶嘉《中國現在記》:“剛剛到門,聽見裏面哭的沸反盈天。”
年級字:反(P1) 求(P2) 諸(P4) 己(P1)
求:追究,尋求;諸:“之於”的合成詞。反過來追究自己。指從自己方面找原因。
《孟子·公孫丑上》:“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年級字:棄(P4) 末(P3) 反(P1) 本(P2)
年級字:適(P3) 居(P2) 其(P2) 反(P1)
李大釗《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這都是大錯特錯,唯物史觀及於人生的影響乃適居其反。”
年級字:革(P2) 命(P3) 反(P1) 正(P1)
《周易·革》“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年級字:出(P1) 爾(P6) 反(P1) 爾(P6)
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覆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年級字:易(P2) 於(P2) 反(P1) 手(P1)
晉·楊泉《物理論》:“夫清忠之士,乃千人之表,萬人之英。得其人則事易於反手;不得其人,則難於拔筋。”
年級字:匡(P0) 亂(P2) 反(P1) 正(P1)
《史記·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於正。”
年級字:一(P1) 反(P1) 既(P2) 往(P1)
年級字:遺(P3) 華(P2) 反(P1) 質(P4)
《文選·陸雲〈大將軍宴會被命做詩〉》:“頹綱既振,品物鹹秩。神道見素,遺華反質。”李善注:“華謂採章,質謂淳樸也。遺,棄也。”
年級字:欲(P5) 益(P2) 反(P1) 損(P5)
益:得益;損:損害。原想有所得益,結果反受損害。形容事與願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動而見尤,欲益反損。”
年級字:反(P1) 正(P1) 撥(P4) 亂(P2)
語出《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年級字:沸(P4) 反(P1) 連(P1) 天(P1)
《說岳全傳》第六七回:“那黑虎帶來的兩員偏將,給散了衆軍羊酒,仍回到殿上,聽得裏面沸反連天,拔出腰刀搶進來。”
年級字:慈(P2) 烏(P3) 反(P1) 哺(P4)
慈:奉養;慈烏:烏鴉的一種,相傳能反哺其母;返哺:烏雛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元·無名氏《薛苞認母》第二折:“常言道馬有垂繮,犬有那展草,踹踏街心,慈烏反哺。”
年級字:還(P1) 淳(P6+) 反(P1) 樸(P5)
回覆到人本來的淳厚、樸實的狀態或本性。同“還淳返樸”。
年級字:反(P1) 裘(P0) 傷(P2) 皮(P1)
古人穿皮衣毛朝外,反穿則毛在裏,皮必受損。比喻愚昧不知本末。
《晉書·張軌傳》:“今詳欲因人之飢,以要三倍,反裘傷皮,未足喻之。”
年級字:連(P1) 鎖(P3) 反(P1) 應(P2)
連鎖:像鎖鏈似的一環扣一環。比喻相關的事物發生相應的變化。
年級字:反(P1) 脣(P3) 相(P1) 譏(P4)
反脣:回嘴、頂嘴。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譏諷對方。
《漢書·賈誼傳》:“婦姑不相說(悅),則反脣而相稽。”
年級字:愛(P1) 毛(P1) 反(P1) 裘(P0)
古時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視根本,輕重倒置。
漢·劉向《新序·雜事》:“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爲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裏盡而毛無所恃邪?’”
年級字:求(P2) 益(P2) 反(P1) 損(P5)
年級字:鵲(P0) 反(P1) 鸞(P0) 驚(P2)
形容字寫得神采飛動,如盤旋往復的鵲鳥和鸞鳥。同“鵲返鸞回”。
年級字:反(P1) 面(P1) 教(P1) 員(P1)
詞性:代詞
常見詞組可以從反面教育人員。
反面:壞的,消極的一面,指與人民爲敵的人的言行。
可以從反面教育人員。
李嫻娟等《血染的愛》:出了最大的反面教員,我們的黨可以從這場血淋淋的慘痛的教訓中汲取教益。
年級字:反(P1) 水(P1) 不(P1) 收(P1)
年級字:義(P3) 無(P2) 反(P1) 顧(P3)
義:道義;反顧:向後看。從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
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
年級字:還(P1) 樸(P5) 反(P1) 古(P1)
回覆到人本來的淳厚、樸實的狀態或本性。同“還淳反古”。
年級字:反(P1) 正(P1) 還(P1) 淳(P6+)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張羅峯》:“今乃人人侈用,一變至此,誠不可不反正還淳。”
年級字:反(P1) 哺(P4) 之(P2) 情(P2)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慈鳥: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
年級字:反(P1) 臉(P2) 無(P2) 情(P2)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但自日俄戰爭結束後,它就反臉無情,和清朝反動政府勾結起來。”
年級字:物(P1) 極(P2) 則(P3) 反(P1)
年級字:反(P1) 義(P3) 複(P4) 詞(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由兩個意義相反的詞組合成一個複詞。
例如: 冷暖、人情冷暖、上下、上下不一、多少。
由兩個意義相反的詞組合成一個複詞,兩字意義,必須同時應用,不可只其一。
年級字:歸(P3) 全(P2) 反(P1) 真(P1)
唐·白居易《故僥州刺史吳府君神道碑銘序》:“無室家累,無子孫憂,屈伸寵辱,委順而已,未嘗一日慼慼其心顏,以至於歸全反真,故予所謂達人之徒歟?信矣!”
年級字:計(P2) 不(P1) 反(P1) 顧(P3)
年級字:反(P1) 聽(P1) 內(P1) 視(P1)
內視:向內看;反聽:聽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
《史記·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後漢書·王允傳》:“夫內視反聽,則忠臣竭誠;寬賢務能,則義士厲節。”
年級字:反(P1) 經(P1) 行(P1) 權(P5)
經:常道;權:權宜的辦法。指違反常規,採取權宜之計。
《史記·太史公自序》:“諸呂爲從,謀弱京師,而勃反經合於權。”
年級字:反(P1) 聽(P1) 收(P1) 視(P1)
宋˙范仲淹《蒙以養正賦》:“務實去華,育德之方斯在;反聽收視,養恬之義相應。”
年級字:反(P1) 覆(P5) 無(P2) 常(P1)
無常:變化不定。形容常常變化,一會兒是這樣,一會兒又是那樣,變動不定。
年級字:革(P2) 邪(P4) 反(P1) 正(P1)
晉·葛洪《抱朴子·勖學》:“蕩汰積埃,革邪反正。”
年級字:義(P3) 不(P1) 反(P1) 顧(P3)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
年級字:遂(P0) 迷(P2) 忘(P2) 反(P1)
年級字:從(P1) 流(P1) 忘(P2) 反(P1)
《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一記得了,久而久之,不論尊卑長幼,遠近親疏,一股腦子,把稱謂擱起來,都叫別號,尤其怪。照這樣從流忘反,流到我大清二百年後,只怕就會有‘甲齋父親’‘乙亭兒子’的通稱了。”
年級字:反(P1) 覆(P5) 推(P2) 敲(P2)
年級字:物(P1) 極(P2) 必(P2) 反(P1)
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鶡冠子·環流》:“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年級字:迷(P2) 塗(P5) 知(P1) 反(P1)
年級字:撥(P4) 亂(P2) 反(P1) 治(P2)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一折:“區區見五代之亂,天下塗炭極矣,常有撥亂反治之志。”
年級字:還(P1) 原(P1) 反(P1) 本(P2)
年級字:一(P1) 反(P1) 其(P2) 道(P1)
一:整個,完全;反:相反;其:他的;道:軌道。完全與以前的軌道相反。
年級字:還(P1) 淳(P6+) 反(P1) 古(P1)
年級字:執(P4) 迷(P2) 不(P1) 反(P1)
唐·姚思廉《梁書·元帝紀》:“若執迷不反,拒逆王師,大軍一臨,刑茲罔赦。”
年級字:舉(P2) 一(P1) 反(P1) 三(P1)
年級字:反(P1) 經(P1) 合(P1) 道(P1)
明·徐渭《女狀元》第一齣:“此正教做以叔援嫂,因急行權;矯詔誅羌,反經合道。”
年級字:反(P1) 客(P2) 為(P2) 主(P1)
年級字:反(P1) 間(P1) 之(P2) 計(P2)
間:離間。原意爲利用敵人的間諜把假情況告知敵人使之失誤的計策。後來指離間敵人內部,使之不團結的計策。
年級字:蒼(P2) 黃(P1) 反(P1) 覆(P5)
蒼:青色。反覆:顛過來倒過去。青的一會兒變成黃的,黃的一會變成青的。比喻變化不定,反覆無常。亦作“蒼黃翻覆”。
年級字:反(P1) 裘(P0) 負(P3)
反裘:反穿皮衣;負:背;芻:柴草。反穿皮襖背柴。形容貧窮勞苦。也比喻爲人愚昧,不知本末。
《晏子春秋·雜上》:“晏子之晉,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負芻,息於塗側者,以爲君子也。”
年級字:極(P2) 則(P3) 必(P2) 反(P1)
《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污。”
年級字:反(P1) 風(P1) 滅(P3) 火(P1)
《後漢書·儒林傳上·劉昆》:“詔問昆曰:‘前在江陵,反風滅火,後守弘農,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對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質訥。帝嘆曰:‘此乃長者之言也。’”
年級字:反(P1) 老(P1) 還(P1) 童(P1)
《文苑英華》卷三五二載無名氏《七召》:“既變醜以成妍,亦反老而爲少。”
年級字:反(P1) 裘(P0) 負(P3) 薪(P6)
反穿皮襖背柴。形容貧窮勞苦。也比喻爲人愚昧,不知本末。同“反裘負芻”。
漢·桓寬《鹽鐵論·非鞅》:“無異於愚人,反裘而負薪,愛其毛。不知其皮盡也。”
年級字:迷(P2) 而(P1) 知(P1) 反(P1)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袁術傳》:“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年級字:輾(P5) 轉(P2) 反(P1) 側(P3)
輾轉:翻來覆去;反側:反覆。翻來覆去,睡不着覺。形容心裏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年級字:收(P1) 視(P1) 反(P1) 聽(P1)
晉·陸機《文賦》:“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
年級字:反(P1) 哺(P4) 之(P2) 私(P3)
反哺:幼鳥長大後,銜食喂其母。比喻子女長大奉養父母,報答養育之恩。
晉·成公綏《烏賦》:“雛既壯而能飛兮,乃銜食而反哺。”
年級字:反(P1) 目(P1) 成(P1) 仇(P4)
反目:翻臉了。翻臉而變成仇敵。一般指夫妻不和,矛盾激化,互相對立。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娶一個天仙來,也不過三夜五夜,也就撂在脖子後頭了,甚於憐新棄舊,反目成仇的多着呢。”
年級字:只(P1) 輪(P2) 無(P2) 反(P1)
《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殽而擊之,匹馬隻輪無反者。”
年級字:家(P1) 反(P1) 宅(P5) 亂(P2)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五回:“月娘道:‘他見你家反宅亂要去,你管他腿事?’”
年級字:欲(P5) 益(P2) 反(P1) 弊(P5)
金·王若虛《五經辨惑上》:“元凱於此,不獨誣經,而其於《左傳》,亦所謂欲益而反弊也。”
年級字:議(P5) 不(P1) 反(P1) 顧(P3)
《文選·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觸白刃,冒流矢,議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作“義不反顧”。
年級字:廢(P4) 然(P2) 而(P1) 反(P1)
廢然:沮喪失望的樣子。反:返回。懷着失望的心情而歸來。形容因消極失望而中途退縮。同“廢然思返”、“廢然而返”。
年級字:反(P1) 其(P2) 道(P1) 而(P1) 行(P1) 之(P2)
其:他的;道:方法,辦法。採取同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
《史記·淮陰侯列傳》:“名雖爲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
cōng míng fǎn bèi cōng míng wù
年級字:聰(P3) 明(P1) 反(P1) 被(P2) 聰(P3) 明(P1) 誤(P5)
宋·蘇軾《東坡續集·洗兒》:“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quǎn
年級字:畫(P1) 虎(P1) 不(P1) 成(P1) 反(P1) 類(P3) 犬(P1)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同“畫虎不成反類狗”。
唐·劉知幾《史通·六家》:“如君懋《隋書》,雖欲祖述商周,憲章虞夏,觀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語》、臨川《世說》,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也。”
huà lóng bù chéng fǎn wéi gǒu
年級字:畫(P1) 龍(P2) 不(P1) 成(P1) 反(P1) 爲(P2) 狗(P2)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同“畫虎不成反類狗”。
《後漢書·儒林傳上·孔僖》:“[僖與崔駰]同遊太學,習《春秋》。因讀吳王夫差時事,僖廢書嘆曰:‘若是,所謂畫龍不成反爲狗者。’”
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gǒu
年級字:畫(P1) 虎(P1) 不(P1) 成(P1) 反(P1) 類(P3) 狗(P2)
類:象。畫老虎不成,卻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後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爲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