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ù
年級字:去(P1)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
姓氏來原字「㚎」,從「大」、從「凵」,有像吊起的木棺。也像一間有屋頂的房子及其門口。
從一處離開到另一處的意思: 離去、一去不返。
死亡: 去世。
行動: 出去、前去、過去。
發出: 去信。
距離,差別:相去不遠。
除掉,減掉:去掉、去皮、去蕪存菁。
已經過的時間: 去年。
形勢: 大勢已去。
【助詞】
表示行動已經發生了: 去了 - 他去了上課 或 他去上課去了。
用在動詞後,表示趨向:上去、進去。
用在動詞後,表示進行中:前去。
用在動詞前,表示意向、企圖: 去反思、去計劃。
【姓氏】漢代: 去卑。
【專有名詞】
漢語四聲之一:平聲、上聲、去聲、入聲。
- 古漢語四聲的第三聲;
- 普通話字調中的第四聲。
《說文》:「去,人相違也。从大,
唐.李白〈贈韋祕書子春〉詩二首之二:「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漢書.卷八五.何武傳》:「去後常見思。」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七齣:「杜衙小姐去三年,待與招魂上九天。」
唐.李白〈蜀道難〉:「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三.辯證一》:「不求去礙,而欲見不顛倒,難矣哉!」
《莊子.大宗師》:「離形去知。」
《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上》:「得漢食物皆去之,以視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史記.卷八七.李斯傳》:「胥人者,去其幾也。」
《文選.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唐.李賀〈沙路曲〉:「斷燼遺香褭翠煙,燭騎啼烏上天去。」
宋.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Bì qù
qù zuò
年級字:去(P1) 坐(P1)
詞性:動詞
常用口語常用口語: 去坐在一個地方,或一種交通工具。
書面語: 前往,乘坐。
qù kǎn
qù lán
年級字:去(P1) 攔(P5)
詞性:動詞
1.去擋著
2.去截停
例:先去攔著正揮刀的老頭,再去攔一輛計程車送受傷的小伙子盡快離開
Qù qiāo
shěng qù
fú qù
chū qù
年級字:出(P1) 去(P1)
進入1. 從裡面到外面去。
2. 用在動詞後,表示由里向外,逐漸遠去。
qù chě
bá qù
qù gē
qù diào
Qù tì
qù shǒu
shì qù
shì qù
qù chú
年級字:去(P1) 除(P2)
詞性:動詞
除掉消去、革除。如:這種廠牌的洗衣粉能去除衣物上的各種污垢。
除掉。
cí qù
年級字:辭(P5) 去(P1)
詞性:動詞
1.辭別而去。
例:《戰國策·齊策四》:“願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則再拜而辭去也。”《孔叢子·獨治》:“ 叔孫通遂辭去,以法仕秦。 ” 晉陶潛《桃花源記》:“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2.去世的婉辭。
例:元 關漢卿 《玉鏡台》第一折:“老身姓 溫 ,夫主姓 劉 ,早年辭去,別無兒男。”
3.辭掉,請求解除(自己的工作)。例:她辭去了原來的工作,到 上海 謀職。
Qù diào
年級字:去(P1) 調(P4)
詞性:介詞
1.搭配均勻,配合適當。
2.使搭配均勻,使協調。
3.調理使康復。
4.調停使和解。
qù tǎng
rēng qù
chè qù
qù xiē
lí qù
Qù zhuō
年級字:去(P1) 捉(P2)
詞性:動詞
去抓
例:魚兒紛紛從籮筐裡跳出來,魚販趕快上前去捉牠們回來。
Qù qiǎng
mǒ qù
qù shā
qù wèi
Qù shěng
xū qù
Qù duǒ
Qù dēng
qù bǔ
xiàn qù
Qiǎng qù
年級字:搶(P2) 去(P1)
詞性:動詞
搶奪,奪去
例:老婆婆在路邊緩緩獨行。強盜駕著電單車經過,伸手一把搶去她的錢包,便風馳電掣地開車離去。
xià qù
年級字:下(P1) 去(P1)
1. 由高處到低處
2. 指從較高的部門到較低的部門或基層
Kěn qù
pǎo qù
年級字:跑(P1) 去(P1)
詞性:動詞
常用口語前去、前往常用口語。
「跑去」: 一般是「很快前去」的意思。
書面語: 「很快地前往。
zài qù
guò qù
Qù jiù
tùn qù
huí qù
Qù shāo
niǔ qù
Bèi qù
qù shuǐ
miǎn qù
qù niàn
jìn qù
qù láo
qù liú
Qù wěn
shī qù
Qù tāo
zhāi qù
Qù wā
qùshì
tiào qù
táo qù
qù zhǎo
cuàn qù
qù xún
wán qù
qù wán
年級字:去(P1) 玩(P1)
詞性:動詞
常用口語玩遊戲,進行一個遊戲活動。
口語: 我們明天去玩羽毛球。
書面語: 我們明天玩羽毛球。
廣東地方口語:
「去」前往、進行,離開。
「玩」玩遊戲。
qù zhí
年級字:去(P1) 執(P4)
詞性:介詞
1.拿著: 執筆。
2.掌握:執政,執教。
3.實行:執行。
gù qù
年級字:故(P1) 去(P1)
詞性:動詞
死去。
例:魯迅《朝花夕拾·瑣記》:“父親故去以後,我也還常到她家裡去。” 老舍《二馬》第五段五:“沒法子,只好去睡覺。在夢裡向故去的妻子哭了一場。”
huà qù
qù ba
年級字:走(P1) 去(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移到另一處。
走: 兩腳動作向前急步移動。
去: 從一處離開到另一處的意思。
前向一個地方。
bō qù
年級字:剝(P3) 去(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一個分割、分離、分開、脱落的行為或情境。
例子: 剝去身上的衣服。
剝: 一個分割、分離、分開、脱落的行為或情境。
去: 離開、離去、除去。
jiǎn qù
年級字:剪(P3) 去(P1)
詞性:動詞
用剪刀割斷
例:把太長的頭髮剪去,人看來就精神點兒了
shɑ̀ng•qù
guī qù
dài qù
jiǎn qù
tōu qù
chōng qù
qù sǎo
Qù tǎo
piāo qù
年級字:飄(P2) 去(P1)
詞性:動詞
飄送而去
例:木棉樹開花了,不久,風一來,棉絮就停不住,都隨風飄去了
qù nián
qù xiū
年級字:去(P1) 修(P2)
詞性:介詞
1.裝飾,使完美:修飾,修辭,裝修。
2.興建,建造:修建,修築。
3.學習,鍛煉:修學。
4.信奉宗教的人虔誠地學習教義,並付諸行動:修行。
Huang qù
qù le
Qù fú
年級字:去(P1) 扶(P3)
詞性:介詞
1.攙,用手支持人或物,使不倒。
2.幫助,援助。
3.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duó qù
Qù zhāi
qù wán
年級字:去(P1) 完(P1)
詞性:動詞
常用口語常用口語: 曾經到過、經過,並離開了,之後繼續的事。
書面語:
1. 「去完」⋯⋯「之後」。
2. 到訪了香港之後,我們也前往了澳門。
qù fù
shàng qù
年級字:上(P1) 去(P1)
詞性:動詞,動詞
下來,
下去1. 由低處到高處。【例】電梯壞了,我們只好爬樓梯上去。
2.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趨向。【例】只要將名字簽上去,就完成交易了。
xiān qù
年級字:絲(P2) 來(P1) 線(P2) 去(P1)
《朱子全書·論語》:“但顏子得聖人說一句,直是傾腸倒肚是了,更無許多廉纖纏繞,絲來線去。”
年級字:來(P1) 龍(P2) 去(P1) 脈(P3)
詞性:形容詞
成語事情的細節、前因後果。
明·吾邱瑞《運甓記·牛眠指穴》「此間前岡有塊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處處合格。」
年級字:人(P1) 來(P1) 客(P2) 去(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零回:“媽媽睡罷,一天到晚人來客去的也乏了,歇歇罷。”
年級字:遺(P3) 形(P2) 去(P1) 貌(P2)
明·袁宏道《與陶孝若書》:“然一相識,而遂遺形去貌,又非淺淺者可同年輪也。”
年級字:相(P1) 去(P1) 懸(P5) 殊(P3)
年級字:絕(P4) 裙(P3) 而(P1) 去(P1)
年級字:去(P1) 就(P1) 之(P2) 分(P2)
去就;進退或取捨。分:分寸。引申爲應持的態度。比喻進取、取捨的分寸。亦作“去就之際”。
年級字:南(P1) 去(P1) 北(P1) 來(P1)
唐·杜牧《漢江》:“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
年級字:浮(P3) 來(P1) 暫(P4) 去(P1)
《紅樓夢》第八八回:“姨太太這幾天浮來暫去,不能過來回老太太,今日飯後家去了。”
年級字:暮(P5) 去(P1) 朝(P3) 來(P1)
年級字:翻(P2) 來(P1) 覆(P5) 去(P1)
《朱子全書》:“橫說也如此,豎說也如此,翻來覆去說都如此。”
年級字:去(P1) 暗(P2) 投(P3) 明(P1)
年級字:逝(P5) 將(P3) 去(P1) 汝(P0)
年級字:去(P1) 太(P1) 去(P1) 甚(P4)
唐·劉知幾《史通·世家》:“樑主敕撰《通史》,定爲吳蜀世家,持彼僭君,比諸列國,去太去甚,其得折中之規乎。”
年級字:大(P1) 江(P2) 東(P1) 去(P1)
長江的水往東奔流而去。後借用爲詞牌名。多表示陳跡消逝,歷史向前發展。
宋·蘇軾《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年級字:湯(P2) 去(P1) 三(P1) 面(P1)
《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年級字:麾(P0) 之(P2) 即(P1) 去(P1)
宋·辛棄疾《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詞:“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須來。’”
年級字:一(P1) 來(P1) 二(P1) 去(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八回:“一來二去,兩個人就裝糊塗了,倒象真的一樣兒。”
年級字:去(P1) 粗(P2) 取(P2) 精(P2)
年級字:破(P2) 壁(P2) 飛(P1) 去(P1)
傳說樑代畫家張僧繇在壁上畫龍,點上眼睛後龍即飛雲。比喻人突然有錢有勢或官職地位一下子升得很快。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爲妄誕,因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年級字:去(P1) 天(P1) 尺(P1) 五(P1)
年級字:來(P1) 回(P1) 來(P1) 去(P1)
年級字:去(P1) 本(P2) 就(P1) 末(P3)
年級字:東(P1) 來(P1) 西(P1) 去(P1)
唐·李商隱《關門柳》詩:“永定河邊一行柳,依依長髮故年春。東來西去人情薄,不爲清陰減路塵。”
年級字:番(P2) 來(P1) 覆(P5) 去(P1)
明湯顯祖《紫簫記·勝遊》:“自成了人後,夜裏和李郎絮叨叨到四五更鼓,番來覆去,那裏睡來?”
年級字:去(P1) 泰(P4) 去(P1) 甚(P4)
《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韓非子·揚權》:“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
年級字:顛(P4) 來(P1) 簸(P0) 去(P1)
巴金《發的故事·星七》:“車子雖然走得慢,但是震動得十分厲害,把站立的客人顛來簸去。”
年級字:解(P2) 黏(P5) 去(P1) 縛(P6)
年級字:揚(P2) 長(P1) 而(P1) 去(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二回:“(道士)道:‘……千萬不可照正面,只照背面,要緊,要緊!三日後我來收取,管叫你病好。’說畢,徉長而去。”
年級字:去(P1) 住(P1) 兩(P1) 難(P2)
年級字:養(P2) 鷹(P2) 颺(P0) 去(P1)
比喻懷有野心的人不易控制,當其得意之時就不再爲主人所用。
語出《後漢書·呂布傳》:“譬如養鷹,飢即爲用,飽則颺去。”
年級字:投(P3) 傳(P2) 而(P1) 去(P1)
年級字:龍(P2) 去(P1) 鼎(P5) 湖(P2)
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涘,龍涘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涘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
年級字:賊(P3) 去(P1) 關(P2) 門(P1)
賊偷了東西走後才雲關門。比喻事故發生之後才採取防範措施。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一:“僧問曰:‘若不遇於師,幾成走作。’師曰:‘賊去後關門。’”
年級字:來(P1) 蹤(P5) 去(P1) 跡(P2)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二回:“文武衙門都瞧了,來蹤去跡也看了,屍也驗了。”
年級字:以(P1) 殺(P4) 去(P1) 殺(P4)
年級字:來(P1) 踪(P5) 去(P1) 跡(P2)
年級字:去(P1) 末(P3) 歸(P3) 本(P2)
去:棄;末:非根本的,古時稱工商等業爲末業;本:根本的,古稱農業爲本業。使人民離棄工商業,從事農業,以發展農業生產。
《後漢書·章帝本紀》:“比年陰陽不調,饑饉屢臻。深惟先帝憂人之本,……誠欲元元去末歸本。”
年級字:來(P1) 去(P1) 無(P2) 踪(P5)
踪:腳印。來時去時都看不見踪影。形容出沒極為迅速或隱秘。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十一回:“拿著一條不短不長的金箍棒,來無影,去無踪。”
年級字:大(P1) 勢(P3) 已(P1) 去(P1)
大勢:事情發展的趨勢。有利的形勢已經喪失,前途已經沒有希望。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七回:“紂王看見,不覺大驚,知大勢已去,非人力可挽。”
年級字:人(P1) 去(P1) 樓(P2) 空(P1)
人已離去,樓中空空。比喻故地重遊時睹物思人的感慨。
唐·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年級字:以(P1) 火(P1) 去(P1) 蛾(P0)
娥喜投火,用火驅趕飛蛾,蛾越多。比喻行爲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太平御史》卷九四四引《韓子》:“以火去蛾蛾愈多,以魚毆蠅蠅愈至。”
年級字:言(P1) 來(P1) 語(P1) 去(P1)
元·曾瑞《留鞋記》第一折:“他把嬌胭膩粉頻交易,與我言來語去相調戲。”
年級字:遺(P3) 名(P2) 去(P1) 利(P2)
唐·盧肇《宜州新興寺碑銘》:“但學者不能窒慾攘貪,遺名去利。”
年級字:遷(P5) 善(P2) 去(P1) 惡(P3)
年級字:去(P1) 危(P3) 就(P1) 安(P1)
年級字:把(P1) 臂(P2) 徐(P4) 去(P1)
年級字:說(P1) 來(P1) 說(P1) 去(P1)
年級字:去(P1) 食(P1) 存(P3) 信(P1)
年級字:去(P1) 故(P1) 就(P1) 新(P1)
《史記·律書》:“三月也,律中姑洗。”張守節正義:“《白虎通》雲:‘沽者,故也。洗者,鮮也。’言萬物去故就新,莫不鮮明也。”
年級字:呼(P2) 來(P1) 喝(P1) 去(P1)
呼、喝:大聲喊叫。呼之即來,喝之即去。形容隨意驅使。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二回:“這菩薩賣弄神通,把老孫這等呼來喝去,全不費力也!”
年級字:去(P1) 偽(P4) 存(P3) 真(P1)
年級字:戀(P6) 棧(P1) 不(P1) 去(P1)
棧:養牲畜的棚子或柵欄。戀棧:牲畜留戀自己的圈、棚。形容人貪戀官位,不想離去。
年級字:來(P1) 鴻(P6+) 去(P1) 燕(P2)
清·黃景仁《稚存從新安歸作此寄之》詩:“來鴻去燕江幹路,露宿風飛各朝暮。”
年級字:顛(P4) 來(P1) 倒(P2) 去(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將簡帖兒掂,將妝盒兒按,開拆封皮孜孜看,顛來倒去不害心煩。”
年級字:去(P1) 故(P1) 納(P4) 新(P1)
年級字:雁(P3) 去(P1) 魚(P1) 來(P1)
元·湯式《湘妃引·有所贈》曲:“鶯煎燕聒惹相思,雁去魚來傳恨詞。”
年級字:效(P3) 死(P3) 勿(P1) 去(P1)
《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爲也,效死勿去。”
年級字:登(P1) 高(P1) 去(P1) 梯(P2)
年級字:顛(P4) 來(P1) 播(P2) 去(P1)
許地山《空山靈雨·海》:“我們只能把性命先保住,隨着波浪顛來播去便了。”
年級字:眉(P3) 來(P1) 眼(P1) 去(P1)
宋·辛棄疾《滿江紅·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落日蒼茫,風才定,片帆無力。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
年級字:斬(P2) 頭(P1) 去(P1) 尾(P1)
斬掉頭部,除去尾部。指將整體分割。也指剩下中間部分。
葉劍英《偉大的戰略決戰》:“由於我軍執行了上述方針,華北敵人即被我軍斬頭去尾,一截一截地被各個殲滅。”
年級字:大(P1) 事(P1) 去(P1) 矣(P0)
去:失去。形容事情無法挽回了。多指政權喪失,國家滅亡等大事。
漢·荀悅《漢紀·高祖紀》:“誠用此計,大事去矣。”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大事去矣,人之雲亡。”
年級字:臨(P3) 去(P1) 秋(P1) 波(P1)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臨走時的回眸一盼。形容別情依依。
年級字:來(P1) 情(P2) 去(P1) 意(P1)
年級字:刮(P5) 骨(P2) 去(P1) 毒(P4)
颳去深入至骨的毒性,徹底醫治。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肩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年級字:以(P1) 刑(P3) 去(P1) 刑(P3)
用刑罰遏止刑罰,意指從重量刑,使百姓畏懼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
《商君書·靳令》:“行罰,重其輕者,輕其重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此謂以刑去刑,刑去事成。”高亨注:“‘輕其重者’一句是衍文,《韓非子·飭令篇》無,是其證。”又《去強》:“以刑去刑,國治。”
年級字:歸(P3) 去(P1) 來(P1) 兮(P1)
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年級字:去(P1) 本(P2) 趨(P4) 末(P3)
年級字:相(P1) 去(P1) 無(P2) 幾(P1)
去:距離;無幾:沒有多少。指二者距離不遠或差別不大。
宋·蘇洵《嘉祐集·衡論下·田制》:“是今之稅與周之稅輕重之相去無幾也。”
年級字:掛(P2) 冠(P5) 求(P2) 去(P1)
掛冠:把官帽掛起來。脫下官帽要求離去。比喻辭官歸隱。
《後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工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於遼東。”
年級字:以(P1) 戰(P4) 去(P1) 戰(P4)
年級字:來(P1) 去(P1) 無(P2) 蹤(P5)
蹤:腳印。來時去時都看不見蹤影。形容出沒極爲迅速或隱祕。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十一回:“拿着一條不短不長的金箍棒,來無影,去無蹤。”
年級字:來(P1) 去(P1) 分(P2) 明(P1)
年級字:惡(P3) 不(P1) 去(P1) 善(P2)
《左傳·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衆善,義之經也。”
年級字:去(P1) 邪(P4) 歸(P3) 正(P1)
《三國志·蜀志·後主傳》:“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後主劉禪詔曰:“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年級字:不(P1) 知(P1) 去(P1) 向(P1)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宣王問曰:‘如今紅衣小兒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後,不知去向。’”
年級字:除(P2) 殘(P5) 去(P1) 穢(P4)
殘:殘暴。穢:污穢,比喻惡勢力。清除社會上的殘暴、腐朽勢力。
《後漢書·樑統傳》:“仁者愛人,義者政理,愛人以除殘爲務,政理以去亂爲心。” 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忤諸常待。”
年級字:予(P2) 齒(P3) 去(P1) 角(P2)
《漢書·董仲舒傳》:“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乎!”顏師古注:“謂牛無上齒則有角,其餘無角者則有上齒。”
年級字:而(P1) 去(P1) 之(P2) 走(P1)
詞性:動詞
文言文字詞走避、離去。
「而」然後。
「去」離去。
「之」代詞 - 她。
「走」走避、遠走。
原文是「挈妻子而去之走」,指拉著妻子然後離開「她」遠遠走避。
《莊子·天運·東施效顰》「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年級字:死(P3) 去(P1) 活(P1) 來(P1)
指因極度的疼痛或悲哀,暈過去,又醒過來。多形容被打得很慘,或哭得很厲害。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已經嚇得死去活來。”
年級字:去(P1) 甚(P4) 去(P1) 泰(P4)
語出《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韓非子·揚權》:“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
年級字:覆(P5) 去(P1) 翻(P2) 來(P1)
宋·趙長卿《減字木蘭花》詞:“終宵無寐。覆去翻來真個是。屈指歸期。”
年級字:陳(P2) 言(P1) 務(P3) 去(P1)
陳言:陳舊的言辭;務:務必。陳舊的言詞一定要去掉。指寫作時要排除陳舊的東西,努力創造、革新。
唐·韓愈《與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年級字:捐(P4) 殘(P5) 去(P1) 殺(P4)
年級字:來(P1) 因(P1) 去(P1) 果(P1)
謝覺哉《不惑集·領會》:“領會是‘心領神會’,不僅懂得文件的意義,而且懂得文件的來因去果。”
年級字:春(P1) 去(P1) 秋(P1) 來(P1)
明·劉基《大堤曲》:“春去秋來年復年,生歌死哭長相守。”
年級字:放(P1) 眼(P1) 望(P2) 去(P1)
詞性:動詞
年級字:勝(P2) 殘(P5) 去(P1) 殺(P4)
感化殘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惡,便可廢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論語·子路》:“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漢書·李廣傳》:“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於將軍也。”
年級字:馬(P1) 去(P1) 馬(P1) 歸(P3)
據《淮南子·人間訓》載,邊塞老翁失馬,人以爲禍,結果其馬領胡人駿馬同歸,人皆賀之,而其子卻因騎馬摔傷致殘,鄉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邊塞丁壯戰死者十九,其子卻因腿跛而全。
年級字:來(P1) 蹤(P5) 去(P1) 路(P1)
年級字:來(P1) 迎(P2) 去(P1) 送(P1)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銷魂橋》:“長安東灞陵有橋,來迎去送皆至此橋,爲離別之地,故人呼之‘銷魂橋’。”
年級字:大(P1) 去(P1) 之(P2) 期(P2)
詞性:代詞
常見詞組死期死亡的日期。
大 : 重大。
去 : 離去、死去。
之 : 的。
期 : 期限、日期。
年級字:以(P1) 骨(P2) 去(P1) 蟻(P3)
用肉驅趕螞蟻,螞蟻越多。比喻行爲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同“以肉去蟻”。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下》:“以骨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年級字:以(P1) 肉(P1) 去(P1) 蟻(P3)
用肉驅趕螞蟻,螞蟻越多。比喻行爲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結果。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年級字:不(P1) 如(P2) 歸(P3) 去(P1)
杜鵑鳥的叫聲很象“不如歸去”。舊時常用以作思歸或催人歸去之辭。也表示消極求退。
宋·梅堯臣《杜鵑》詩:“不如歸去語,亦自古來傳。”
年級字:掛(P2) 冠(P5) 歸(P3) 去(P1)
冠:帽子,這裏指官帽。把官帽取下掛起來。比喻辭官回家。
《後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工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於遼東。”
年級字:拔(P4) 葵(P5) 去(P1) 織(P3)
《漢書·董仲舒傳》:“故公儀子相魯,之其見家織帛,怒而出其妻;食子舍而茹葵,慍而拔其葵。”
年級字:相(P1) 去(P1) 幾(P1) 何(P1)
去:距離;幾何:多少。彼此之間相關多遠呢?表示差別不大。
《老子》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
年級字:送(P1) 去(P1) 迎(P2) 來(P1)
年級字:鼎(P5) 成(P1) 龍(P2) 去(P1)
《史記·封禪書》:“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年級字:返(P2) 來(P1) 複(P4) 去(P1)
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二五章:“說醒着吧,他又神志不清,腦子裏總是:黑馬——白佔魁——農業社,農業社——白佔魁——黑馬,返來複去地兜得他禿頂腦袋疼了起來。”
年級字:絕(P4) 而(P1) 去(P1)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溫公初受劉司空使勸進。母崔氏固駐之,嶠絕裾而去。”
年級字:否(P3) 去(P1) 泰(P4) 來(P1)
前蜀·韋莊《湘中作》詩:“否去泰來終可待,寒夜休唱《飯牛歌》。”
年級字:走(P1) 來(P1) 走(P1) 去(P1)
詞性:動詞
年級字:拂(P5) 袖(P2) 而(P1) 去(P1)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氣。形容生了氣,一甩袖子就走了。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王子敬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子敬瞋目曰:‘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遂拂袖而去。”
年級字:去(P1) 存(P3) 真(P1)
人的認識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由淺入深、去僞存真的過程。
年級字:上(P1) 樓(P2) 去(P1) 梯(P2)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琦乃將亮遊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示?’”
年級字:鼎(P5) 湖(P2) 龍(P2) 去(P1)
年級字:何(P1) 去(P1) 何(P1) 從(P1)
去:離開;從:跟隨。離開哪兒,走向哪兒。多指在重大問題上選擇什麼方向。
戰國·楚·屈原《卜居》:“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年級字:心(P1) 去(P1) 難(P2) 留(P2)
南朝梁·王僧孺《爲姬人自傷》詩:“斷絃猶可續,心去最難留。”
年級字:一(P1) 去(P1) 不(P1) 復(P4) 返(P2)
詞性:形容詞
成語永久離別,再見的機會很微。
一去: 前去、離去,一旦離開的意思。
不: 否定詞,不會、不能。
復: 復活,再次的意思。
返: 返回、重返,再次回來的意思。
一旦從軍去戰場之後,回來的機會便很微。
唐.崔顥〈黃鶴樓〉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也作「一去不返」。
《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年級字:湯(P2) 裏(P1) 來(P1) 水(P1) 裏(P1) 去(P1)
dài zhe líng dāng qù zuò zéi
年級字:帶(P1) 着(P2) 鈴(P2) 鐺(P0) 去(P1) 做(P1) 賊(P3)
《晚清文學叢鈔·新中國未來記》第五回:“既是一點兒把握都沒有,卻天天在那裏叫囂狂擲,豈不是俗語說的“帶着鈴鐺去做賊”嗎?”
dài zhe líng dāng qù zuò zéi
年級字:帶(P1) 著(P2) 鈴(P2) 鐺(P0) 去(P1) 做(P1) 賊(P3)
《晚清文學叢鈔·新中國未來記》第五回:“既是一點兒把握都沒有,卻天天在那裏叫囂狂擲,豈不是俗語說的“帶着鈴鐺去做賊”嗎?”
年級字:無(P2) 可(P1) 奈(P4) 何(P1) 花(P1) 落(P2) 去(P1)
對春花的凋落感到沒有辦法。形容留戀春景而又無法挽留的心情。後來泛指懷念已經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悵心情。
宋·晏殊《浣溪沙》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hū zhī jí lái huī zhī jí qù
年級字:呼(P2) 之(P2) 即(P1) 來(P1) ,(P1) 揮(P3) 之(P2) 即(P1) 去(P1)
即:就,立刻;揮:揮手。叫他來就來,叫他走就走。形容統治階級對下屬或奴才的任意使喚。
《史記·汲鄭列傳》:“使黯(汲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
qián mén qù hǔ hòu mén jìn láng
年級字:前(P1) 門(P1) 去(P1) 虎(P1) ,(P1) 後(P1) 門(P1) 進(P1) 狼(P2)
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同“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zhào zhī jí lái huī zhī jí qù
年級字:召(P2) 之(P2) 即(P1) 來(P1) ,(P1) 揮(P3) 之(P2) 即(P1) 去(P1)
召:召喚。揮:擺手。手一召就來,手一擺就去。形容非常聽從指揮。
老舍《老舍自傳》第六章第五節:“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毫不客氣。”
lái shì shì fēi rén qù shì shì fēi zhě
年級字:來(P1) 是(P1) 是(P1) 非(P2) 人(P1) ,(P1) 去(P1) 是(P1) 是(P1) 非(P2) 者(P1)
猶言解鈴還是繫鈴人。指誰惹起的是非,還得由誰來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