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即(P1) 小(P1) 見(P1) 大(P1)
年級字:俯(P5) 拾(P2) 即(P1) 是(P1)
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唐·司空圖《詩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年級字:棄(P4) 同(P1) 即(P1) 異(P3)
①指拋棄同姓同族而親近異姓異族。②丟掉共同之說而接近新奇之說。
年級字:捨(P3) 近(P2) 即(P1) 遠(P1)
年級字:麾(P0) 之(P2) 即(P1) 去(P1)
宋·辛棄疾《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詞:“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須來。’”
年級字:一(P1) 觸(P6) 即(P1) 發(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比喻事情已經發展到了十分緊張的階段,稍一觸動便立即產生強烈的後果。
一觸: 接觸、觸碰。
即發: 即時、即將,發動、發射、爆發。
指箭桿扣在已經被拉開的弦上,稍一觸動便立即會發射出去。
宋·張詠《乖崖集》:「鯸鮧憤悱;迎流獨逝;偶物一觸;厥怒四起。」
年級字:稍(P5) 縱(P5) 即(P1) 逝(P5)
縱:放;逝:消失。稍微一放鬆就消失了。形容時間或機會等很容易過去。
宋·蘇軾《文與可畫畫雲當谷偃竹記》:“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年級字:少(P1) 縱(P5) 即(P1) 逝(P5)
縱:放;逝:消失。稍微一放鬆就消失了。形容時間或機會等很容易過去。
宋·蘇軾《文與可畫畫雲當谷偃竹記》:“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年級字:不(P1) 即(P1) 不(P1) 離(P2)
即:接近,靠近;離:疏遠,離開。指對人既不接近,也不疏遠。多指對人似親非親、似疏非疏的關係。
年級字:即(P1) 事(P1) 窮(P3) 理(P2)
年級字:一(P1) 拍(P1) 即(P1) 合(P1)
拍:樂曲的段落,也稱打拍子。一打拍子就合於樂曲的節奏。比喻困情意相投或有利害關係,一下子就說到一起或結合在一起。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十八回:“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後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
年級字:一(P1) 觸(P6) 即(P1) 潰(P5)
詞性:形容詞
成語形容指軍隊或團隊薄弱,信心不足,完全沒有戰勝的能力。
一觸: 接觸、觸碰。
即潰: 即時、即將,潰散、潰爛、崩潰、潰不成軍。
指軍力薄弱,信心不足,跟敵人一接觸便很容易崩潰。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一章:「奕山與奕經同樣;經過輕舉妄動;一觸即潰、喪膽、乞降三個程序;結束了浙江軍事。」
年級字:即(P1) 物(P1) 窮(P3) 理(P2)
程朱理學的主要範疇之一。指“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理”的表現,要依據具體事物窮究其“理”。
年級字:非(P2) 此(P2) 即(P1) 彼(P5)
非:不是;此:這個;即:便是;彼:那個。不是這一個,就是那一個。
年級字:若(P3) 離(P2) 若(P3) 即(P1)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大抵總憲戇直凌人,嶽嶽觥觥,朝士必多未滿,而與和相若離若即,又未嘗不稍斂其鋒棱,一時衆口詆諆,遂有師相門生之謗。”
年級字:即(P1) 興(P2) 之(P2) 作(P2)
即興:根據當時的興致和感覺;作:作品。根據當時的感受而寫成的作品。
年級字:即(P1) 景(P2) 生(P1) 情(P2)
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部·詞采第二》:“善詠物者,妙在即景生情。”
年級字:即(P1) 溫(P2) 聽(P1) 厲(P3)
《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年級字:即(P1) 鹿(P2) 無(P2) 虞(P0)
原意是進山打鹿,沒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幫助,那是白費氣力。後比喻做事如條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勞而無功。
《周易·屯》:“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年級字:事(P1) 寬(P2) 即(P1) 圓(P1)
謂遇事只要從容對待,就能圓滿解決。款,寬緩。同“事款則圓”。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四十四回:“只怕事大難回,所以躊躇延捱……事寬即圓,支得他去,再可商量。”
年級字:搖(P2) 筆(P1) 即(P1) 來(P1)
年級字:若(P3) 即(P1) 若(P3) 離(P2)
若:好象;即:接近。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對人保持一定距離。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後生在後邊跟隨,若即若離,並不言語。”
年級字:可(P1) 望(P2) 不(P1) 可(P1) 即(P1)
即:接近。能望見,但達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還不能實現的事物。
唐·宋之問《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明·劉基《登臥龍山寫懷二十八韻》:“白雲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年級字:可(P1) 望(P2) 而(P1) 不(P1) 可(P1) 即(P1)
能望見,但達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還不能實現的事物。
唐·宋之問《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明·劉基《登臥龍山寫懷二十八韻》:“白雲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hū zhī jí lái huī zhī jí qù
年級字:呼(P2) 之(P2) 即(P1) 來(P1) ,(P1) 揮(P3) 之(P2) 即(P1) 去(P1)
即:就,立刻;揮:揮手。叫他來就來,叫他走就走。形容統治階級對下屬或奴才的任意使喚。
《史記·汲鄭列傳》:“使黯(汲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
zhào zhī jí lái huī zhī jí qù
年級字:召(P2) 之(P2) 即(P1) 來(P1) ,(P1) 揮(P3) 之(P2) 即(P1) 去(P1)
召:召喚。揮:擺手。手一召就來,手一擺就去。形容非常聽從指揮。
老舍《老舍自傳》第六章第五節:“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毫不客氣。”
jí yǐ qí rén zhī dào 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
年級字:即(P1) 以(P1) 其(P2) 人(P1) 之(P2) 道(P1) ,(P1) 還(P1) 治(P2) 其(P2) 人(P1) 之(P2) 身(P1)
詞性:形容詞
諺語報復。
「以」使用。
「其人」那一人。
「之道」方法。
「還治」反用於。
「之身」他的身上。
指用那人對付別人的方法,反用在他自己身上。
比喻報復,或害人的結果。
宋·朱熹《中庸集註》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