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博(P4) 採(P2) 眾(P3) 長(P1)
漢·劉向《說苑·君道》:“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諫,必開不諱之門,蹲節安靜以藉之,諫者勿振以威,母格其言,博採其辭,乃擇可觀。”
年級字:博(P4) 聞(P2) 強(P2) 識(P2)
《荀子·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年級字:博(P4) 學(P1) 多(P1) 聞(P2)
《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荀子·修身》:“多聞曰博。”
年級字:兼(P3) 收(P1) 博(P4) 採(P2)
年級字:旁(P1) 收(P1) 博(P4) 採(P2)
年級字:仁(P3) 言(P1) 利(P2) 博(P4)
博:多,廣。指有仁德的人說一句話,別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好處。
《左傳·昭公三年》:“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
年級字:博(P4) 而(P1) 寡(P4) 要(P1)
《史記·太史公自序》:“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年級字:博(P4) 聞(P2) 多(P1) 識(P2)
博:廣博;聞:見聞;識:學識。知識豐富,見聞廣博。
《魏書·李業興傳》:“博聞多識,萬門千戶,所宜訪詢。”
年級字:通(P3) 今(P1) 博(P4) 古(P1)
通:通曉;博:廣博,知道得多。現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形容知識淵博。
年級字:博(P4) 採(P2) 衆(P3) 長(P1)
漢·劉向《說苑·君道》:“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諫,必開不諱之門,蹲節安靜以藉之,諫者勿振以威,母格其言,博採其辭,乃擇可觀。”
年級字:博(P4) 聞(P2) 辯(P3) 言(P1)
博:多。聞:傳聞。辯言:巧言。形容道聽途說,似是而非的言論。
年級字:沈(P2) 博(P4) 絕(P4) 麗(P2)
漢·揚雄《答劉歆書》:“少不得學,而心好沈博絕麗之文。”
年級字:博(P4) 洽(P6) 多(P1) 聞(P2)
《後漢書·杜林傳》:“林從竦受學,博洽多聞,時稱通儒。”
年級字:博(P4) 大(P1) 精(P2) 深(P2)
明·姜世昌《〈逸周書〉序》:“迄今讀書,若揭日月而行千載,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學者所及。”
年級字:旁(P1) 求(P2) 博(P4) 考(P3)
年級字:高(P1) 冠(P5) 博(P4) 帶(P1)
冠:帽子;博:大;帶:衣帶。戴着高大的帽子,繫着寬闊的衣帶。形容儒生的裝束。也比喻穿着禮服。
《墨子·公孟》:“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
年級字:博(P4) 施(P2) 濟(P4) 眾(P3)
年級字:博(P4) 覽(P4) 群(P6) 書(P1)
《周書·庾信傳》:“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也。……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博覽群書,尤善《春秋左氏傳》。”
年級字:由(P1) 博(P4) 返(P2) 約(P2)
《孟子·離婁下》:“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
年級字:博(P4) 聞(P2) 強(P2) 記(P1)
《荀子·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年級字:米(P1) 鹽(P4) 博(P4) 辯(P3)
《韓非子·說難》:“米鹽博辯 ,則以爲多而交之。”
年級字:博(P4) 物(P1) 洽(P6) 聞(P2)
《漢書·司馬遷傳》:“以遷之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極刑,幽而發憤,書亦信矣。”
年級字:博(P4) 碩(P5) 肥(P2)
《左傳·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途。’”
年級字:沉(P2) 博(P4) 絕(P4) 麗(P2)
沉:深長;博:淵博。指文章的含義深遠,內容淵博,文辭美妙。
漢·揚雄《答劉歆書》:“少不得學,而心好沉博絕麗之文。”
年級字:博(P4) 學(P1) 多(P1) 才(P1)
《晉書·郤詵傳》:“詵博學多才,環偉倜儻,不拘細行,州郡禮命並不應。”
年級字:博(P4) 弈(P0) 猶(P5) 賢(P4)
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爲之,猶賢乎已。’”
年級字:博(P4) 學(P1) 洽(P6) 聞(P2)
《晉書·荀顗傳》:“性至孝,總角知名,博學洽聞,理思周密。”
年級字:博(P4) 文(P1) 約(P2) 禮(P2)
《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年級字:汪(P2) 洋(P1) 浩(P4) 博(P4)
形容人的氣度寬廣、文辭豪放、學識淵博像水勢浩大無邊。
宋·陸游《答劉主簿書》:“德者前輩之學,積小以成大,以所有易所無,以所能問於不能。故其久也,汪洋浩博,該極百家,而不可涯矣。”
年級字:博(P4) 物(P1) 君(P2) 子(P1)
《史記·吳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後漢書·周榮傳》:“蘊櫝古今,博物多聞,《三墳》之篇,《五集》之策,無所不覽。”
年級字:通(P3) 古(P1) 博(P4) 今(P1)
年級字:博(P4) 而(P1) 不(P1) 精(P2)
《後漢書·馬融傳》:“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年級字:博(P4) 覽(P4) 古(P1) 今(P1)
博:廣博。廣泛閱讀古今書籍,通曉古今學識。形容學問淵博。
年級字:博(P4) 採(P2) 衆(P3) 議(P5)
《三國志·吳志·孫登傳》:“臣聞爲政聽民,律令與時推移,誠宜與將相大臣詳擇時宜,博採衆議,寬刑輕賦,均息力役,以順民望。”
年級字:地(P1) 大(P1) 物(P1) 博(P4)
年級字:博(P4) 識(P2) 多(P1) 通(P3)
博:廣博。識:學識。通:精通事理。指學識廣博,精通事理。
《太平廣記·伎巧一》:“寶鼎元年,張善爲日南太守。郡民有得金鳧,以獻太守張善。善博識多通,考其年月,既是秦始皇墓金鳧也。”
年級字:博(P4) 士(P1) 買(P1)
博士:古時官名。博士買了一頭驢子,寫了三紙契約,沒有一個“驢”字。譏諷寫文章長篇累牘而說不到點子上。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鄴下諺曰: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年級字:博(P4) 聞(P2) 強(P2) 志(P2)
年級字:遠(P1) 溯(P6) 博(P4) 索(P3)
明·宋濂《題〈壽昌胡氏譜〉後》:“司馬遷作《史記》,遠溯博索,於孔子所不敢述者,皆採而實之。”
年級字:瘦(P3) 羊(P1) 博(P4) 士(P1)
《後漢書甄宇傳》:“建武中,[甄宇]爲州從事,徵拜博士。”李賢注引《東觀漢記》:“建武中每臘,詔書賜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時博士祭酒議,欲殺羊分肉,……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復有爭訟。”
年級字:博(P4) 通(P3) 經(P1) 籍(P4)
博:廣博:籍:書籍。廣博而又精通經典文獻。形容人學識淵博。
《後漢書·馬融傳》:“初,京兆摯恂以儒術教授隱於南山,不應徵聘,名重關西。融從其遊學,博通經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年級字:兼(P3) 覽(P4) 博(P4) 照(P2)
《後漢書·胡廣傳》:“君以兼覽博照爲德,臣以獻可替否爲忠。”
年級字:強(P2) 記(P1) 博(P4) 聞(P2)
年級字:旁(P1) 徵(P5) 博(P4) 引(P2)
旁:廣泛;徵:尋求;博:廣博;引:引證。指說話、寫文章引用材料作爲依據或例證。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清之人情小說》:“寶釵妙玉則從徐說,旁徵博引,用罰甚勤。”
年級字:繁(P3) 徵(P5) 博(P4) 引(P2)
說明這樣簡單的問題,不需要小題大作,~,只須簡明扼要地解說一下就夠了。
年級字:博(P4) 施(P2) 濟(P4) 衆(P3)
年級字:褒(P5) 衣(P1) 博(P4) 帶(P1)
褒、博:形容寬大。着寬袍,系闊帶。指古代儒生的裝束。
年級字:峨(P0) 冠(P5) 博(P4) 帶(P1)
峨:高;博:闊。高帽子和闊衣帶。古代士大夫的裝束。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折:“必定是峨冠博帶一個名士大夫。”
年級字:旁(P1) 搜(P3) 博(P4) 採(P2)
年級字:學(P1) 識(P2) 淵(P5) 博(P4)
年級字:洽(P6) 博(P4) 多(P1) 聞(P2)
明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下:“玄敬當時最以洽博多聞稱,不知何所據而云然。”
年級字:博(P4) 古(P1) 通(P3) 今(P1)
通:通曉;博:廣博,知道得多。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並且通曉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豐富。
年級字:博(P4) 物(P1) 多(P1) 聞(P2)
《後漢書·周榮傳》:“蘊櫝古今,博物多聞,《三墳》之篇,《五集》之策,無所不覽。”
年級字:博(P4) 物(P1) 學(P1) 家(P1)
詞性:名詞
專注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對地球上各種生物(動物、植物、菌類、微生物)以及它們周邊生存環境中各種事物的不斷的觀察記錄與分析總結的專家。
年級字:博(P4) 覽(P4) 羣(P6) 書(P1)
《周書·庾信傳》:“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也。……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博覽羣書,尤善《春秋左氏傳》。”
年級字:強(P2) 識(P2) 博(P4) 聞(P2)
年級字:博(P4) 覽(P4) 五(P1) 車(P1)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真個是:才過子建,貌賽潘安。胸中博覽五車,腹內廣羅千古。”
年級字:愛(P1) 博(P4) 而(P1) 情(P2) 不(P1) 專(P2)
唐·韓愈《與陳給事書》:“夫位益尊則賤者日隔,伺候於門牆者日益進,則愛博而情不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