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九(P1) 合(P1) 一(P1) 匡(P0)
合:聚集。匡:救助,幫助,拯救。“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省略語。原指春秋時代齊桓公多次會合各國諸侯,稱霸華夏,使混亂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後用以形容有卓
年級字:一(P1) 匡(P0) 九(P1) 合(P1)
春秋時管仲輔助齊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諸侯”,建立霸業。後亦指立國大事。
《舊唐書·鄭畋傳》:“臣始仕從戎,爰承指顧,稟三令五申之戒,預一匡九合之謀。”
年級字:濟(P4) 世(P1) 匡(P0) 時(P1)
清·黃宗羲《黎眉郭公傳》:“錯綜今古,嘗懷濟世匡時之略,運會不偶。”
年級字:順(P2) 美(P1) 匡(P0) 惡(P3)
《孝經·事君》:“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年級字:匡(P0) 俗(P2) 濟(P4) 時(P1)
匡:糾正;濟:救助。拯救社會時局和風氣,使之歸於正道。
《宋書·明帝紀》:“王公卿尹,羣僚庶官,其有嘉謀直獻,匡俗濟時,鹹切事陳奏,無或依隱。”
年級字:楊(P2) 虎(P1) 圍(P3) 匡(P0)
《史記·孔子世家》:“扞孔子呴將適陳,過匡……匡人聞之,以爲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
年級字:匡(P0) 國(P1) 濟(P4) 時(P1)
《隋書·帝紀第一·高祖上》:“匡國濟時,除兇撥亂。”唐·李翱《卓異記·三十二年居相位》:“玄齡初與杜如晦爲友,屬隋室喪亂,未嘗不慨然相顧,有匡國濟時之心。”
年級字:匡(P0) 亂(P2) 反(P1) 正(P1)
《史記·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於正。”
年級字:析(P4) 疑(P3) 匡(P0) 謬(P6)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序》:“惜李集無有斐然繼起者,爰合三家之注訂之,芟柞繁蕪,補增闕略,析疑匡謬,頻有更定。”
年級字:匡(P0) 鼎(P5) 解(P2) 頤(P0)
《漢書·匡衡傳》:“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顏師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
年級字:蠶(P0) 績(P3) 蟹(P3) 匡(P0)
《禮記·檀公下》:“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爲衰者,聞子皋將爲成宰,遂爲衰。成人曰:‘蠶則績而蟹有匡,範則冠而蟬有緌;兄則死而子皋爲之衰。’”
年級字:匡(P0) 時(P1) 濟(P4) 俗(P2)
匡:糾正;濟:救助。拯救社會時局和風氣,使之歸於正道。
唐·元稹《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策一道》:“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漢徵極諫而文學稍進,匡時濟俗,罔不率繇。”
年級字:匡(P0) 謬(P6) 正(P1) 俗(P2)
唐·顏師古有《匡謬正俗》八卷。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嗟呼!後人之於古人,人譽亦譽,人毀亦毀,因其一節之長,遺其全體之短,習非勝是,好惡不公,有起而匡謬正俗者,輒謂傷忠厚焉。”
年級字:匡(P0) 時(P1) 濟(P4) 世(P1)
匡:糾正。濟:救助。挽救動盪的局勢。使其轉危爲安。
《後漢書·荀淑傳》:“平運則弘道以求志,陵夷則濡跡以匡時。”
年級字:匡(P0) 其(P2) 不(P1) 逮(P5)
匡:糾正。逮:及,達到。不逮:達不到的地方。對於達不到的地方給予糾正或幫助。亦作“匡所不逮”。
年級字:蟹(P3) 匡(P0) 蟬(P4)
《禮記·檀公下》:“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爲衰者,聞子皋將爲成宰,遂爲衰。成人曰:‘蠶則績而蟹有匡,範則冠而蟬有緌;兄則死而子皋爲之衰。’”
年級字:匡(P0) 衡(P4) 鑿(P6) 壁(P2)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年級字:一(P1) 匡(P0) 天(P1) 下(P1)
匡:糾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統治所及的地方,即整箇中國。糾正混亂局勢,使天下安定下來。
《論語·憲問》:“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祍矣。”
年級字:匡(P0) 救(P3) 彌(P6) 縫(P4)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