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做(P1) 張(P2) 做(P1) 勢(P3)
年級字:角(P2) 之(P2) 勢(P3)
原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牽制敵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勢。
《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掊之。”
年級字:勢(P3) 如(P2) 劈(P3) 竹(P1)
年級字:勢(P3) 傾(P4) 朝(P3) 野(P2)
《魏書·盧玄傳》:“時靈太后臨朝,黃門侍郎李神軌勢傾朝野,求結婚姻。”
年級字:大(P1) 勢(P3) 所(P2) 趨(P4)
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年級字:倚(P5) 財(P3) 仗(P3) 勢(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表兄薛蟠,倚財仗勢,打死人命,現在應天府案下審理。”
年級字:衆(P3) 寡(P4) 勢(P3) 殊(P3)
晉·桓衝《上言吉挹忠節》:“襄陽失守,邊情沮喪,加衆寡勢殊,以至陷沒。”
年級字:人(P1) 單(P2) 勢(P3) 孤(P3)
京劇《獵虎記》第十場:“劫牢之後,倘若登州兵馬殺來,我等人單勢孤,只怕寡不敵眾。”
年級字:勢(P3) 焰(P6) 熏(P4) 天(P1)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十八回:“只是人在勢在,人亡勢亡,當多爾袞在日,勢焰熏天,免不得有飲恨的王大臣,此次正思乘間報復,適值順治帝親政,下詔求言。”
年級字:並(P2) 威(P3) 偶(P3) 勢(P3)
《三國志·魏志·袁紹傳》:“謂爲將軍心合意同,混齊一體,必當並威偶勢,禦寇寧家。”
年級字:挾(P4) 勢(P3) 弄(P2) 權(P5)
年級字:失(P2) 張(P2) 冒(P1) 勢(P3)
《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春梅道:‘怪因,失張冒勢,恁唬我一跳。有要沒緊,兩頭回來遊魂哩。’”
年級字:勢(P3) 不(P1) 兩(P1) 立(P1)
兩立:雙方並立。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
《戰國策·楚策一》:“秦之所害於天下莫如楚,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
年級字:乘(P2) 時(P1) 乘(P2) 勢(P3)
《孟子·公孫丑上》:“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年級字:拿(P2) 班(P2) 做(P1) 勢(P3)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75回:“左右是那幾句東溝籬、西溝灞,油嘴狗舌,不上紙筆的那胡歌野詞,就拿班做勢起來。”
年級字:形(P2) 劫(P5) 勢(P3) 禁(P4)
指受形勢的阻礙或限制,事情難於進行。同“形格勢禁”。
年級字:勢(P3) 不(P1) 可(P1) 當(P2)
《晉書·郗鑑傳》:“羣逆縱逸,其勢不可當,可以算屈,難以力競。”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九回:“山上數處精兵殺下,勢不可當,前軍大敗。”
年級字:拿(P2) 腔(P5) 做(P1) 勢(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那賈環便來到王夫人炕上坐着,令人點了蠟燭,拿腔做勢的抄寫。”
年級字:逐(P4) 名(P2) 趨(P4) 勢(P3)
晉·葛洪《抱朴子·交際》:“世俗之人,交不論志,逐名趨勢,熱來冷去,見過不改,視迷不救。”
年級字:乘(P2) 勢(P3) 使(P2) 氣(P1)
《魏書·閹官傳序》:“其間竊官爵,盜財賄,乘勢使氣爲朝野之患者,何可勝舉。”
年級字:勢(P3) 窮(P3) 力(P1) 屈(P4)
年級字:勢(P3) 不(P1) 可(P1) 擋(P3)
《晉書·郗鑑傳》:“羣逆縱逸,其勢不可當,可以算屈,難以力競。”
年級字:鶴(P2) 勢(P3) 螂(P4) 形(P2)
《紅樓夢》第四九回:“[湘雲]腰裏緊緊束着一條蝴蝶結子長穗五色宮絛,腳下也穿着鹿皮小靴:越顯得蜂腰猿背,鶴勢螂形。”
年級字:趨(P4) 時(P1) 附(P2) 勢(P3)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如此人趨時附勢以得富貴而自爲樂者也。”元·劉壎《隱居通議·經史二》:“蓋趨時附勢人情則然,古今所同也。何責於薄俗哉?”
年級字:時(P1) 移(P2) 勢(P3) 易(P2)
清·杭世駿《質疑·諸史》:“時移勢易,踵事增華,亦不得獨罪商君矣。”
年級字:審(P3) 曲(P2) 面(P1) 勢(P3)
原指工匠做器物時審度材料的曲直。後指區別情況,適當安排營造。同“審曲面埶”。
年級字:情(P2) 見(P1) 勢(P3) 屈(P4)
詞性:形容詞
成語情:真情;見:通“現”,暴露;勢:形勢;屈:屈曲。指軍情已被敵方瞭解,又處在劣勢的地位。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今將軍欲舉倦罷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恐久,力不能拔,情見勢屈,曠日糧竭,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也。”
年級字:倚(P5) 官(P2) 挾(P4) 勢(P3)
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三折:“你說領着省事,掌着軍權,居着高位,又道會親處倚官挾勢。”元·武漢臣《玉壺春》第四折:“從公道,依正理,怎做得倚官挾勢。”
年級字:力(P1) 均(P3) 勢(P3) 敵(P3)
年級字:拿(P2) 班(P2) 作(P2) 勢(P3)
清·曹雪琴《紅樓夢》第二十三回:“鳳姐因見他素日不大拿班作勢的,便依允了。”
年級字:形(P2) 禁(P4) 勢(P3) 格(P2)
指受形勢的阻礙或限制,事情難於進行。同“形格勢禁”。
年級字:兵(P3) 無(P2) 常(P1) 勢(P3)
常:不變;勢:形勢。用兵無一成不變的形勢。用以說明辦事要因時、因地制宜,具體問題要用具體辦法去解決。
《孫子·虛實》:“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年級字:失(P2) 時(P1) 落(P2) 勢(P3)
元·無名氏《硃砂擔》第四折;“若不是我失時落勢,怎生的便攬禍招危。”
年級字:聲(P1) 勢(P3) 浩(P4) 大(P1)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六回:“其實他們空着沒有一點事,也不見得怎麼爲患地方,不過聲勢浩大罷了。”
年級字:有(P1) 財(P3) 有(P1) 勢(P3)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比如一邊有財有勢,那趨財慕勢的多隻向一邊去。”
年級字:大(P1) 張(P2) 聲(P1) 勢(P3)
《宋史·李師中傳》:“今修築必廣發兵,大張聲勢。”
年級字:趨(P4) 權(P5) 附(P2) 勢(P3)
宋·李覯《名公手書·蕭注》:“注鄙人,然而有志於聖賢之術,心銘足下之道,故發此書以聞,非今之趨炎附勢輩,聞足下有大名而沽相知之幸,足下其以爲是非。”
年級字:有(P1) 錢(P2) 有(P1) 勢(P3)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九回:“毛太公那廝,有錢有勢。”
年級字:人(P1) 多(P1) 勢(P3) 眾(P3)
年級字:社(P2) 威(P3) 擅(P4) 勢(P3)
《淮南子·汜論訓》:“將相攝威擅勢,私門成黨,而公道不行。”
年級字:倚(P5) 官(P2) 仗(P3) 勢(P3)
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三折:“你說領着省事,掌着軍權,居着高位,又道會親處倚官挾勢。”
年級字:破(P2) 竹(P1) 之(P2) 勢(P3)
《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年級字:攝(P4) 威(P3) 擅(P4) 勢(P3)
年級字:狗(P2) 仗(P3) 人(P1) 勢(P3)
明·李開元《寶劍記》第五齣:“(醜白)他怕怎的?(淨白)他怕我狗仗人勢。”
年級字:拿(P2) 腔(P5) 作(P2) 勢(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二五回:“那賈環便來到王夫人炕上坐着,命人點了蠟燭,拿腔作勢的抄寫。”
年級字:來(P1) 勢(P3) 洶(P5) 洶(P5)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常見詞組來勢洶湧危急,難以抵擋。
「來」前來。
「勢」形勢、氣勢、勢力。
「洶」洶湧、大浪。動作或事物前來的氣勢巨大。比喻危急,難以抵擋。
年級字:趨(P4) 時(P1) 奉(P3) 勢(P3)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六卷:“若是他得了官時去看他,教人道我趨時奉勢。”
年級字:勢(P3) 鈞(P6+) 力(P1) 敵(P3)
年級字:趨(P4) 炎(P2) 附(P2) 勢(P3)
趨:奔走;炎:熱,比喻權勢。奉承和依附有權有勢的人。
《宋史·李垂傳》:“今已老大,見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趨炎附熱,看人眉睫,以冀推輓乎?”
年級字:計(P2) 窮(P3) 勢(P3) 迫(P4)
明·蹇義《上言十事疏》:“計窮勢迫,願投充軍,原其本情,豈所得已。”
年級字:勢(P3) 如(P2) 水(P1) 火(P1)
《三國志·蜀志·魏延傳》:“惟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爲至忿,有如水火。”
年級字:力(P1) 敵(P3) 勢(P3) 均(P3)
年級字:形(P2) 格(P2) 勢(P3) 禁(P4)
格:阻礙;禁:制止。指受形勢的阻礙或限制,事情難於進行。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救鬥者不搏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爲解耳。”
年級字:狗(P2) 傍(P3) 人(P1) 勢(P3)
清·蔣士銓《一片石·訪墓》:“我把你這狗傍人勢的奴才,我是服張天師管的,你那個老頭兒,又不是道紀司,我怕他怎的。”
年級字:氣(P1) 勢(P3) 磅(P4)
秦牧《古戰場春曉》:“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氣勢磅礴的一頁。”
年級字:勢(P3) 若(P3) 脫(P2) 兔(P1)
勢:攻勢。脫:脫逃。對敵人攻擊的速度極快,就像脫逃的兔子奔跑那樣。
年級字:氣(P1) 勢(P3) 洶(P5) 洶(P5)
年級字:抱(P1) 法(P1) 處(P2) 勢(P3)
《韓非子·難勢》:“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年級字:虛(P4) 張(P2) 聲(P1) 勢(P3)
張:鋪張,誇大。假裝出強大的氣勢。指假造聲勢,藉以嚇人。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淄青、恆冀兩道,與蔡州氣類略同,今聞討伐元濟,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闇弱,自保無暇,虛張聲勢,則必有之。”
年級字:揆(P0) 時(P1) 度(P2) 勢(P3)
年級字:黨(P6) 堅(P3) 勢(P3) 盛(P2)
年級字:勢(P3) 均(P3) 力(P1) 敵(P3)
年級字:勢(P3) 窮(P3) 力(P1) 蹙(P0)
年級字:形(P2) 勢(P3) 逼(P4) 人(P1)
可以逼得喜冷的人也熱起來,~,不熱不可。(謝覺哉《冷和熱》)
年級字:時(P1) 移(P2) 勢(P3) 遷(P5)
《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下》:“然則君臣無常位,陵谷有變遷,或棰塞長河,泥封函谷,時移世改,理有萬珠。”
年級字:因(P1) 勢(P3) 利(P2) 導(P2)
因:順着;勢:趨勢;利導:引導。順着事情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年級字:附(P2) 勢(P3) 趨(P4) 炎(P2)
明·無名氏《贈書記·奚媽辨本》:“朝庭一時無公道,我難道附勢趨炎,把是非顛倒。”
年級字:審(P3) 幾(P1) 度(P2) 勢(P3)
年級字:審(P3) 時(P1) 度(P2) 勢(P3)
審:仔細研究;時:時局;度:估計;勢:發展趨勢。觀察分析時勢,估計情況的變化。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鄉試遇水火災》:“劉欲畢試以完大典,俱審時度勢,切中事理。”
年級字:勢(P3) 傾(P4) 天(P1) 下(P1)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高祖父安,爲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
年級字:裝(P1) 腔(P5) 作(P2) 勢(P3)
這種裝腔作勢,沒有真情實感的作品,根本不值得一讀。
年級字:勢(P3) 在(P1) 必(P2) 行(P1)
年級字:其(P2) 勢(P3) 洶(P5) 洶(P5)
年級字:力(P1) 鈞(P6+) 勢(P3) 敵(P3)
年級字:人(P1) 多(P1) 勢(P3) 衆(P3)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回:“話說金榮困人多勢衆,又兼賈瑞勒令賠了不是,給秦鍾磕了頭,寶玉方纔不吵鬧了。”
年級字:狗(P2) 仗(P3) 官(P2) 勢(P3)
茅盾《子夜》七:“哼!他媽的實力!不過狗仗官勢!”
年級字:鼎(P5) 足(P1) 之(P2) 勢(P3)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年級字:趁(P4) 勢(P3) 落(P2) 篷(P4)
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一回:“如今果然半途解纜,這明明是預定的佈置,她也落得趁勢落篷,省了許多周折。”
年級字:勢(P3) 成(P1) 騎(P2) 虎(P1)
騎在老虎背上,要下來不能下來。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難,但迫於形勢,想停止也停止不了。
唐·李白《留別廣陵諸公》詩:“騎虎不敢下,攀龍忽墮天。”
年級字:勢(P3) 合(P1) 形(P2) 離(P2)
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桁梧復迭,勢合形離。”
年級字:見(P1) 勢(P3) 不(P1) 妙(P2)
年級字:勢(P3) 孤(P3) 力(P1) 薄(P4)
年級字:勢(P3) 窮(P3) 力(P1) 竭(P6)
年級字:時(P1) 異(P3) 勢(P3) 殊(P3)
年級字:權(P5) 豪(P5) 勢(P3) 要(P1)
年級字:勢(P3) 不(P1) 可(P1) 遏(P0)
年級字:官(P2) 輕(P2) 勢(P3) 微(P2)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二回:“孫權雖有雄才,乃殘漢驃騎將軍、南昌侯之職,官輕則勢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正位,則陛下一階耳。”
年級字:計(P2) 窮(P3) 勢(P3) 蹙(P0)
《元史·陳天祥傳》:“深既不能制亂,反爲亂衆所制,軍中乏糧,人自相食,計窮勢蹙,倉黃退走,土兵隨擊,以致大敗。”
年級字:揆(P0) 情(P2) 審(P3) 勢(P3)
年級字:捉(P2) 班(P2) 做(P1) 勢(P3)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三:“萬一不肯時,做妹子自會勸他,只是尋得主顧來,你卻莫要捉班做勢。”
年級字:簡(P2) 賢(P4) 附(P2) 勢(P3)
《書·仲虺之誥》:“簡賢附勢,實繁有徒。”孔傳:“簡,略也。賢而無勢則略之,不賢有勢則附之。”
年級字:勢(P3) 不(P1) 兩(P1) 存(P3)
《韓非子·孤憤》:“故資必不勝而勢不兩存,法術之士焉得不危?”
年級字:揆(P0) 理(P2) 度(P2) 勢(P3)
年級字:大(P1) 勢(P3) 已(P1) 去(P1)
大勢:事情發展的趨勢。有利的形勢已經喪失,前途已經沒有希望。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七回:“紂王看見,不覺大驚,知大勢已去,非人力可挽。”
年級字:勢(P3) 如(P2) 破(P2) 竹(P1)
詞性:形容詞,副詞
常見詞組勢不可當一切順利。
勢: 氣勢,威勢。
如: 有如、如同。
破: 破裂,破開。
竹: 竹枝、竹竿。
形勢就如劈竹子,破開頂部幾節以後,下面各竹節可以順着刀勢完全分開了。
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
《舊五代史.卷二八.唐書.莊宗本紀二》:「況賊帥奔亡,眾心方恐,今乘高擊下,勢如破竹矣。」
《幼學瓊林.卷四.花木類》:「王者之兵,勢如破竹。」
南朝陳.何之元〈梁典總論〉:「遂使侯景被吾甲而寇王城,驅我入而圍天闕,勢如破竹,易若轉圜。」
《舊五代史.卷二八.唐書.莊宗本紀二》:「況賊帥奔亡,眾心方恐,今乘高擊下,勢如破竹矣。」
宋.王楙《野客叢書.卷一○.韓信之幸》:「其後以之取燕,以之拔齊,勢如破竹,皆迎刃而解者,又悉資於降虜廣武君之策。」
《元史.卷一五○.何實列傳》:「使實帥師四千,取燕南、齊西之地,首擊邢州,徇趙郡,取魏鄴,下博關,……勢如破竹。」
《明史.卷二六三.馮師孔列傳》:「我師敗績於南陽,賊遂乘勝破潼關,大隊長驅,勢如破竹。」
《封神演義》第四二回:「若得勝之時,乘機劫營,先挫其鋒,後面勢如破竹,聞仲可擒矣。」
《喻世明言.卷三七.梁武帝累修歸極樂》:「今被王先鋒襲取了嘉湖,……這建康就如沒了門戶的一般,無人敢敵,勢如破竹,進克建康。」
《醒世恆言.卷一九.白玉孃忍苦成夫》:「未到漢口,傳說元將兀良哈歹統領精兵,長驅而入,勢如破竹。」
明.沈鯨《雙珠記》第一七齣:「吾自起兵以來,攻城掠地,勢如破竹,河北州縣,已望風披靡。」
《飛龍全傳》第三一回:「到了這日,在教場發砲祭旗,大兵出了禪州,浩浩蕩蕩,一路前進,攻打府州,無人敢擋,勢如破竹。」
《隋唐演義》第四回:「將軍好不見機!周兵之來,勢如破竹,并州、鄴下多少堅城,不能持久,況此一壁?」
《蕩寇志》第六一回:「近聞雲陳兩處攻復梁山外郡,勢如破竹,呼延灼倒也心驚,便教眾兄弟們加緊防備。」
《鏡花緣》第九六回:「若據文芸哥哥之意,先破易的為佳;蓋四關破他兩關,先挫動他的銳氣,那兩關就勢如破竹了。」
《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年級字:虎(P1) 狼(P2) 之(P2) 勢(P3)
年級字:倚(P5) 勢(P3) 凌(P5) 人(P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
年級字:仗(P3) 勢(P3) 欺(P6) 人(P1)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他學師友,君子務本;你倚父兄,仗勢欺人。”
年級字:時(P1) 勢(P3) 造(P1) 英(P1) 雄(P1)
時勢:一段時期內的客觀形勢。特定的歷史條件,如社會動盪,使人的聰明才智顯露出來,並相互作用,使之成爲英雄人物。
冰心《去國》:“以我這樣的少年,回到少年時代大有作爲的中國,正合了‘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那兩句話。”
dào gāo yì ān shì gāo yì wēi
年級字:道(P1) 高(P1) 益(P2) 安(P1) ,(P1) 勢(P3) 高(P1) 益(P2) 危(P3)
益:更加;勢:權勢。道德越高尚,爲人處事好,就越安全;權勢越大,更容易濫用權力,剛愎自用,就越危險。
《史記·日者列傳》:“道高易安,勢高益危。居赫赫之勢,失身且有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