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字:帷(P6+) 燈(P1) 匣(P0) 劍(P4)
年級字:揮(P3) 劍(P4) 成(P1) 河(P1)
將寶劍一舞,就變出一條河。形容法術高明,神通廣大,實力雄厚。
年級字:齒(P3) 劍(P4) 如(P2) 歸(P3)
《晉書·列女傳論》:“比夫懸樑靡顧,齒劍如歸,異日齊風,可以激揚千載矣。”
年級字:松(P1) 枝(P1) 掛(P2) 劍(P4)
《史記·吳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爲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年級字:尚(P2) 方(P1) 寶(P2) 劍(P4)
尚方署特製的皇帝御用的寶劍。古代天子派大臣處理重大案件時,常賜以尚方寶劍,表示授於全權,可以先斬後奏。現用以比喻來自上級的口頭指示或書面文件。
年級字:牽(P3) 鬼(P2) 上(P1) 劍(P4)
年級字:劍(P4) 戟(P0) 森(P2) 森(P2)
年級字:深(P2) 情(P2) 故(P1) 劍(P4)
故劍:比喻結髮之妻。結髮夫妻情意濃厚。指不喜新厭舊。
《漢書·外戚傳上》:“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爲皇后。”
年級字:賣(P3) 劍(P4) 買(P1) 犢(P0)
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後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同“賣劍買牛”。
年級字:賣(P3) 劍(P4) 買(P1) 琴(P2)
清·龔自珍《能令公少年行》:“賣劍買琴,鬥瓦輸銅。”
年級字:借(P1) 劍(P4) 殺(P4) 人(P1)
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別人的手去害人。同“借刀殺人”。
年級字:劍(P4) 氣(P1) 心(P1)
猶劍膽琴心。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膽識(舊小說多用來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年級字:鑄(P5) 劍(P4) 為(P2)
《孔子家語·致思》:“鑄劍習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
年級字:彈(P4) 劍(P4) 作(P2) 歌(P1)
唐·李白《行路難·其二》:“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年級字:解(P2) 劍(P4) 拜(P2) 仇(P4)
漢許荊兄子世嘗殺人,仇者將殺世,荊乃跪拜仇者曰:“兄早沒,只一子,原殺身代之。”仇者曰:“許掾郡中稱賢,何敢相侵!”因解劍去。事見《漢書·許荊傳》。
年級字:口(P1) 蜜(P2) 腹(P4) 劍(P4)
《資治通鑑·唐紀·玄宗天寶元年》:“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年級字:劍(P4) 及(P2) 及(P2)
《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屨及於窒皇,劍及於寢門之外,車及於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圍宋。”
年級字:劍(P4) 頭(P1) 一(P1)
劍頭:指劍環頭小孔;吷:象聲詞,形容聲音微小。比喻言論無足輕重。
《莊子·則陽》:“夫吹筦也,猶有嗃也;吹劍首者,吷而已矣。堯舜,人之所譽也;道堯舜於戴晉人之前,譬猶一吷也。”
年級字:及(P2) 劍(P4) 及(P2)
《左傳·宣公十四年》:“屨及於窒息,劍及於寢門之外,車及於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圍宋。”
年級字:買(P1) 牛(P1) 賣(P3) 劍(P4)
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後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同“買犁賣劍”。
年級字:飄(P2) 零(P3) 書(P1) 劍(P4)
年級字:批(P2) 鱗(P4) 請(P1) 劍(P4)
漢成帝時,槐裏令朱雲以“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上書請賜尚方斬馬劍斬佞臣安昌侯張禹(成帝師)以厲其餘。成帝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事見《漢書·朱雲傳》。
年級字:馳(P5) 馬(P1) 試(P3) 劍(P4)
馳馬:騎馬飛跑;試:用。跑馬舞劍。形容人騎馬練劍習武。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
年級字:買(P1) 賣(P3) 劍(P4)
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後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同“買犁賣劍”。
年級字:封(P1) 刀(P1) 掛(P2) 劍(P4)
《羊城晚報》1984.8.25:“中國女排完成‘三連冠’偉業之後,隊伍將作小的調整。據悉二十七歲的老大姐周曉蘭和隊長張蓉芳將要封刀掛劍。”
年級字:劍(P4) 膽(P3) 琴(P2) 心(P1)
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膽識(舊小說多用來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元·吳萊《寄董與幾》詩:“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
年級字:刀(P1) 槍(P2) 劍(P4) 戟(P0)
戟:古代一種兵器,合戈、矛爲一體,既能直刺,又能橫擊。古代用於砍、刺的四種常用兵器。亦用於泛指兵器。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卻教帳中排開七重劊子手,刀槍劍戟,燦若霜雪。”
年級字:劍(P4) 首(P1) 一(P1)
吷:象聲詞,形容聲音微小。比喻言論無足輕重。同“劍頭一吷”。
年級字:賣(P3) 劍(P4) 買(P1) 牛(P1)
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後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
《漢書·龔遂傳》:“民有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櫝。”
年級字:刀(P1) 光(P1) 劍(P4) 影(P2)
隱約顯現出刀劍的閃光和影子。形容環境充滿了兇險的氣氛。
南朝·樑·吳筠《戰城南四首》:“劍光揮夜電,馬汗晝夜泥。”
年級字:十(P1) 年(P1) 磨(P3) 劍(P4)
唐·賈島《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似君,誰爲不平事?”
年級字:案(P2) 劍(P4) 瞋(P0) 目(P1)
案:同“按”,握住;瞋:瞪眼。握住寶劍,瞪大雙眼。
年級字:弩(P0) 張(P2) 劍(P4) 拔(P4)
明豐道生《真賞齋賦》:“昔者周穆巡狩,至乎壇山,吉日癸巳,親題材石間,弩張劍拔,虎跳龍盤。”
年級字:刃(P1) 樹(P1) 劍(P4) 山(P1)
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獄酷刑。後比喻極其艱難危險的地方。
年級字:契(P5) 船(P2) 求(P2) 劍(P4)
語本《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年級字:刻(P2) 舟(P2) 求(P2) 劍(P4)
《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年級字:棄(P4) 書(P1) 捐(P4) 劍(P4)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
年級字:劍(P4) 拔(P4) 弩(P0) 張(P2)
劍拔出來了,弓張開了。形容氣勢逼人,或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法如龍威虎振,劍拔駑張。”
年級字:風(P1) 刀(P1) 霜(P3) 劍(P4)
寒風象刀,嚴霜象劍。形容氣候寒冷,刺人肌膚。也比喻惡劣的環境。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辭》:“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年級字:脣(P3) 槍(P2) 舌(P2) 劍(P4)
舌如劍,脣象槍。形容辯論激烈,言詞鋒利,象槍劍交鋒一樣。
元·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着我脣槍舌劍定江山,見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寬安。”
年級字:舌(P2) 劍(P4) 脣(P3) 槍(P2)
舌如劍,脣象槍。形容爭辯激烈,言詞鋒利,針鋒相對,各不相讓。
元·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着我脣槍舌劍定江山,見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寬安。”
年級字:刀(P1) 頭(P1) 劍(P4) 首(P1)
清·錢謙益《苕上吳子德輿作丁丑紀聞詩六首蓋悲餘之逮繫而喜其獄之漸解也感而和之》之五:“刀頭劍首度冬春,欲殺何當有百身。”
年級字:鑄(P5) 劍(P4) 爲(P2)
《孔子家語·致思》:“鑄劍習以爲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
年級字:懸(P5) 劍(P4) 空(P1) 壟(P0)
《史記·吳太伯世家》:“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
年級字:劍(P4) 樹(P1) 刀(P1) 山(P1)
《太平廣記》卷三八二《裴則子》引《冥報拾遺》:“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劍樹。”
年級字:劍(P4) 態(P2) 心(P1)
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膽識(舊小說多用來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同“劍氣簫心”。
年級字:琴(P2) 劍(P4) 飄(P2) 零(P3)
明·錢曄《贈周歧鳳》:“琴劍飄零西復東,舊遊清興幾時同?”
年級字:匣(P0) 劍(P4) 帷(P6+) 燈(P1)
帷:帳幕。匣裏的寶劍,帳裏的明燈,劍氣燈光,若隱若現。比喻事情無法掩藏,或故意露出消息引人注意。
《西京雜記》卷一:“高帝斬白蛇劍,劍上有七採珠,九華玉以爲飾,雜廁五色琉璃爲劍匣,劍在室中,光景猶照於外,與挺劍不殊。”
年級字:上(P1) 方(P1) 寶(P2) 劍(P4)
尚方署特製的皇帝御用的寶劍。古代天子派大臣處理重大案件時,常賜以上方寶劍,表示授於全權,可以先斬後奏。現用以比喻來自上級的口頭指示或書面文件。
年級字:琴(P2) 心(P1) 劍(P4) 膽(P3)
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膽識(舊小說多用來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元·吳萊《寄董與幾》詩:“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
年級字:盤(P2) 水(P1) 加(P1) 劍(P4)
《漢書·賈誼傳》:“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聞譴何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罪耳,上不執縛系引而行也。”
年級字:刀(P1) 山(P1) 劍(P4) 樹(P1)
《太平廣記》卷三八二《裴則子》引《冥報拾遺》:“至第三重門,入見鑊湯及刀山劍樹。”
年級字:唇(P3) 槍(P2) 舌(P2) 劍(P4)
舌如劍,唇象槍。形容辯論激烈,言詞鋒利,象槍劍交鋒一樣。
元·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著我唇槍舌劍定江山,見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寬安。”
年級字:劍(P4) 及(P2) 履(P6) 及(P2)
年級字:項(P3) 莊(P2) 舞(P3) 劍(P4)
詞性:動詞
成語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清·劉坤一《致張香濤書》:“[定興]乃於署督篆任內,奏參銀元局及淮山鹽務,牽涉敝署,不無激射之詞,論者謂爲項莊舞劍,而弟因未嘗稍存芥蒂也。”
年級字:舌(P2) 劍(P4) 唇(P3) 槍(P2)
舌如劍,唇象槍。形容爭辯激烈,言詞鋒利,針鋒相對,各不相讓。
元·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著我唇槍舌劍定江山,見如今河清海晏,黎庶寬安。”
年級字:學(P1) 書(P1) 學(P1) 劍(P4)
年級字:拔(P4) 劍(P4) 論(P2) 功(P1)
語出《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爲簡易。羣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年級字:延(P4) 津(P3) 劍(P4) 合(P1)
指晉時龍泉、太阿兩劍在延津會合的故事。後比喻因緣會合。
年級字:故(P1) 劍(P4) 情(P2) 深(P2)
故劍:比喻結髮之妻。結髮夫妻情意濃厚。指不喜新厭舊。
《漢書·外戚傳上》:“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爲皇后。”
年級字:一(P1) 劍(P4) 之(P2) 任(P3)
指以一人一劍之力。指作戰的士兵,猶言一人之勇。亦指獨力擔任艱鉅的任務。
《尉繚子·武議》:“臨難決疑,揮兵指刃,此將事也;一劍之任,非將事也。”《戰國策·齊策六》:“齊桓公有天下,朝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公於壇位之上。”
xiàng zhuāng wǔ jiàn zhì zài pèi gōng
年級字:項(P3) 莊(P2) 舞(P3) 劍(P4) ,(P1) 志(P2) 在(P1) 沛(P5) 公(P1)
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清·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在康有爲之意,志在成名(餘成名),如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今見成名動也不動,已自愧悔。”
xiàng zhuāng zhī jiàn zhì zài pèi gōng
年級字:項(P3) 莊(P2) 之(P2) 劍(P4) ,(P1) 志(P2) 在(P1) 沛(P5) 公(P1)
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李大釗《國民之薪膽》:“蓋項莊之劍,志在沛公,青島之用兵,不在報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約,殆欲藉端以樹兵威於我大陸,作強暴要索之先聲耳。”
xué shū bù chéng xué jiàn bù chéng
年級字:學(P1) 書(P1) 不(P1) 成(P1) ,(P1) 學(P1) 劍(P4) 不(P1) 成(P1)
學習書法沒學好,學習劍術也沒學到手。指學習一無所成。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羽)少,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xiàng zhuāng wǔ jiàn yì zài pèi gōng
年級字:項(P3) 莊(P2) 舞(P3) 劍(P4) ,(P1) 意(P1) 在(P1) 沛(P5) 公(P1)
詞性:動詞
成語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源於楚漢爭霸年代,西元前207年-西元前202年。
《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