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án
年級字:前(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後【名詞】前面、前方、前邊、面前。
【動詞】向前行進:勇往直前、前進、向前。
【形容詞】
未來: 前程、前途。
時間,過去的,往日的:以前、前人、前總理、前科、前嫌、前言、前車之鑑。
順序在先的:前五名。
qián bēn
mén qián
qián què
年級字:前(P1) 卻(P2)
詞性:名詞
1.見“ 前卻 ”2.亦作“ 前卻 ”。進退
3.引申為操縱,擺佈
qián lù
年級字:前(P1) 路(P1)
詞性:名詞,代詞
1.前面的道路。
2.比喻以往的歲月或未來的歲月。
qián jiē
Qián gōng
Cūn qián
qián tái
qián zòu
年級字:前(P1) 奏(P4)
詞性:名詞
1.在一個主要或更重要的事情之前介紹性的表演、行動、事件或其他事情。比喻事情的先聲。
2.同前奏曲
Míngqián
suì qián
shɑ̀ngqiɑ́n
年級字:上(P1) 前(P1)
詞性:動詞
常見詞組向前。走向目標的意思。
qián rén
Zào qián
mù qián
qián xiōng
年級字:前(P1) 胸(P3)
詞性:名詞
後背1.胸的前部,尤其是四足動物的2.昆蟲胸部第一節或者前節,具有第一對足
3.構成十足類的胸部的胸節或第七體節
rì qián
Qián réng
qián jìn
Chuáng qián
年級字:牀(P1) 前(P1)
詞性:名詞
香港常用正字 「牀」,國內常用簡體字「床」,臺灣常用正字「床」。
睡牀的前面位置,一般也是起牀的位置。
字 唐詩 李白著《静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tí qián
qián piāo
qián xiàn
年級字:前(P1) 線(P2)
詞性:形容詞
常用書面語,
常見詞組前哨後方作戰部隊形成的一條軍事線。
1. 作戰時由最前面的作戰部隊形成的一條軍事線; 亦指與敵方接觸的戰線或區域。
2. 亦泛指第一線或一線。
yǐ qián
Chuāng qián
Qián shēn
qián chōng
wǎng qián
xù qián
年級字:續(P3) 前(P1)
詞性:助詞
繼續向前。可以應用於走路方向,也可以應用於工作,例如閱讀的篇幅。
qián bǎi
Qián pái
qián zhǎn
qián hòu
年級字:前(P1) 後(P1)
1. 早於或遲於某一特定時間的一段時期2. 大約在特定的時間
3. 指時間上從開始到結束
4. 總共
5 某一地點的前面和後面
6. 正面和背面
shù qián
qián kuī
shì qián
Qián yí
qián xiān
qián zhì
年級字:前(P1) 置(P3)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安置在前方的儀器或設備。
「前」在前面的位置。
「置」設置。
安置在前方的儀器或設備。
qián yán
qián jiǎo
年級字:前(P1) 腳(P2)
詞性:名詞
後腳走在前面的一隻腳;表示在別人前面不遠,一般與後腳連用。
gēn qián
qián liè
qián wèi
年級字:前(P1) 衛(P4)
詞性:名詞,形容詞
先鋒,
前鋒,
時尚1.先鋒,時尚。
2.部隊行軍時派在前方擔任警戒的部隊。
2.站在緊靠前鋒線的球員(例如在曲棍球、足球或橄欖球賽中)。
qián qīng
qián liú
qián zhě
táng qián
qián bèi
qián tīng
年級字:前(P1) 廳(P3)
詞性:名詞
位於通往主要房間前面的房間或門廳,可作會客接待室。
jià qián
dāng qián
qián jīn
年級字:前(P1) 襟(P5)
詞性:名詞
後襟上衣等遮蓋前胸的部分,有時指構成上衣前部兩扇衣料中的一塊。
chāo qián
年級字:超(P4) 前(P1)
詞性:動詞
落後超越現時正常條件的;在交流電路中,電流相位對產生它的電動勢的提前。
miàn qián
qián tiān
xiàng qián
qián qīng
年級字:前(P1) 清(P1)
詞性:名詞
辛亥革命建立 民國 以後對 清朝 的稱呼。
郭孝威《福建光復記》:“九月十八日照會閩前清督松壽,要求一切政務悉歸新政府。” 茅盾《子夜》十六:“他喜歡照前清老式的排場,大大的熱鬧一番。” 孫犁《澹定集·與友人論學習古文》:“他求人--一位前清進士撰寫了一篇碑文。”
qián lóu
zhōng qián
qián lì
qián wǎng
kōng qián
qián cháo
qián fēng
zài qián
zhī qián
Qián nuó
qián lái
年級字:前(P1) 來(P1)
1. 到這裡來;向這個方向來。
2. 以前;上次。
qián shāo
qián zhǎo
年級字:前(P1) 爪(P1)
詞性:名詞
有些動物不止有一雙爪子。在前面的就是前爪。
例:螳螂的前爪。豬的前爪。
qián tí
年級字:前(P1) 提(P2)
條件1. 推理中可以推導出一個判斷的判斷
2. 事物的先決因素
Qián pū
qián qī
qián chéng
qián yán
shēng qián
qián zuò
qián shì
qián nián
qián mài
年級字:前(P1) 邁(P3)
詞性:動詞
前行,前進。
例:《宋書·臧質傳》:“況乃宏命爰格,誠係宗社,今奉旨前邁,星言啟行。”《隋書·音樂誌上》:“袞衣前邁,列闢雲從。” 宋岳飛《奏乞催湖州賜米狀》:“伏望聖慈行下本州,依已降指揮裝發,庶幾即得前邁,以修疆埸之職。”
qián qī
bān qián
年級字:班(P2) 前(P1)
詞性:介詞
班: 工作或學習的組織。班組,班級。對著,向班組人員...
qián xī
年級字:前(P1) 夕(P1)
詞性:名詞
前夜1.假日、聖誕節或任何重大節日之前的晚上或白天。
2.某一特殊事件即將發生的時期。
qián tú
年級字:前(P1) 途(P3)
1. 將行經的前方路途2. 喻未來的光景
3. 他們;那一方。舊時居間者與人接洽時,隱去姓名,稱另一方為前途
shān qián
qián lì
tái qián
wǔ qián
qián é
年級字:前(P1) 額(P3)
詞性:名詞
額頭1.眼睛以上的面部。
2.指頭部前端、臉部上面的部分。
dēng qián
Qián fēi
年級字:前(P1) 飛(P1)
詞性:名詞
在排球扣球時,佯扣短平快,突然向前衝跳,“飛”到二傳手前扣半高球。前飛的助跑路線與網夾角很小(有時可順網助跑),擊球時利用向左轉體和收胸動作帶動手臂揮動擊球。單腳起跳進行前飛扣球時,助跑的最後一步跨出左腿,步幅不宜過大,左腳蹬地的同時,右腿和雙臂配合向前上方擺動,使身體向前上方衝跳。擊球時,上體向左轉動帶動手臂揮動擊球。擊球後,雙腳同時落地,以緩衝下落力量。
qián yǎng
年級字:前(P1) 仰(P4)
詞性:動詞
如果加上“後合”,成為四字詞語“前仰後合”,意思就是身體前後晃動。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樣子。
cóng qián
shǐ qián
年級字:史(P2) 前(P1)
詞性:名詞
指沒有書面記錄的遠古。對這一階段的歷史稱史前史,研究史前史的學科稱史前學。
例:呂振羽 《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緒論》:“今日的 中國 史,特別是史前史,即原始公社制度史,還是一塊荒莽的天地。”
wū qián
qián yè
yǎn qián
qián miàn
Qián děng
xiōng qián
lú qián
年級字:爐(P3) 前(P1)
詞性:介詞
爐:
取暖、做飯或冶煉用的設備,種類很多,普通用煤火發熱,有用煤氣、電力的。
爐子。爐子前端,前面。
qián xián
shuì qián
qián tuǐ
qián jǐng
年級字:前(P1) 景(P2)
詞性:名詞
前程,
遠景1.將要出現的景象和情形2.景像中繪得最近並位於看畫人面前的那部分
年級字:馬(P1) 前(P1) 卒(P3)
舊時在馬前吆喝開路的兵卒差役。現在比喻爲人奔走效力的人。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一爲馬前卒,鞭背生蟲蛆。”
年級字:公(P1) 元(P1) 前(P1)
詞性:名詞
専名術言世界公用的曆法。
公元前(Before Christ(意為“基督前/主前”),縮寫B.C.),一個被現今世界公用的曆法。
耶穌基督誕生那一年作為西元元年,從西元6世紀到10世紀,逐漸成為基督教國家通用的紀元,所以稱為「原基督紀元」。後來被世界多數國家所公用,於是就改稱“公元”,常用A.D表示·(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 「主的生年」)。
年級字:不(P1) 顧(P3) 前(P1) 後(P1)
《紅樓夢》一二○回:“不是說句不顧前後的話:當初東府裏太爺,倒是修煉了十幾年,也沒有成仙。這佛是更難成。”
年級字:光(P1) 前(P1) 啓(P0) 後(P1)
明·王九思《繡停針·壽康對山太史》套曲:“名已就,子亦有。鳳毛麟角,光前啓後。”
年級字:大(P1) 敵(P3) 當(P2) 前(P1)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面對着強敵。
清·劉鶚《老殘遊記續集》第一回:「大敵當前,全無準備,取敗之道,不待智者而決矣。」
年級字:前(P1) 瞻(P0) 後(P1) 顧(P3)
看看前再看看後。有時形容顧慮過多,猶豫不決。同“瞻前顧後”。
年級字:前(P1) 俯(P5) 後(P1) 仰(P4)
年級字:超(P4) 前(P1) 絕(P4) 後(P1)
南朝·樑·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絕後光前”李善注引《晉起居注·安帝詔》曰:“元功盛德,超前絕後。”
年級字:踵(P0) 武(P2) 前(P1) 賢(P4)
踵:腳跟。武:足跡。跟隨着前人的腳步走。比喻效法前人。
年級字:攙(P0) 前(P1) 落(P2) 後(P1)
《紅樓夢》第九九回:“賈政便也生氣,說:‘往常還好,怎麼今日不齊集至此?’擡頭看那執事,卻是攙前落後。”
年級字:膝(P3) 行(P1) 而(P1) 前(P1)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
年級字:盛(P2) 況(P3) 空(P1) 前(P1)
年級字:兼(P3) 程(P2) 前(P1) 進(P1)
《三國志·賈逵傳》:“乃兼道進軍,多設旗鼓爲疑兵。”
年級字:前(P1) 無(P2) 古(P1) 人(P1)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年級字:勇(P2) 往(P1) 直(P1) 前(P1)
宋·朱熹《朱子全書·道統一·周子書》:“不顧旁人是非,不計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說出人不敢說的道理。”
年級字:史(P2) 無(P2) 前(P1) 例(P2)
清·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卷十二:“牢落文章第一人,天門垂翅竟何因?百年記注無前例,萬事樞機有要津。”
年級字:前(P1) 度(P2) 劉(P1) 郎(P2)
度:次,回。上次去過的劉郎又到了。泛指去了又來的人。
唐·劉禹錫《再遊玄都觀》詩:“種桃道士今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年級字:後(P1) 擁(P3) 前(P1) 呼(P2)
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一折:“怎如你喜都都,後擁前呼。”
年級字:前(P1) 車(P1) 之(P2) 鑑(P0)
鑑:鏡子,爲教訓。前面車子翻倒的教訓。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爲以後的教訓。
《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漢·劉向《說苑·善說》:“前車覆,後車戒。”
年級字:復(P4) 蹈(P3) 前(P1) 轍(P0)
蹈:踏上;前轍: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踏上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比喻不吸取教訓,重犯錯誤。
《後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年級字:階(P3) 前(P1) 萬(P2) 里(P1)
遠在萬里之外,猶如近在眼前。比喻相隔雖遠,卻象在眼前一樣。
《資治通鑑·唐紀·宣宗大中十二年》:“卿到彼爲政甚善,朕皆知之,勿謂其遠!此階前萬里也。”
年級字:思(P2) 前(P1) 想(P1) 後(P1)
思:考慮;前:前因;後:後果。對事情發生的緣由,發展後果,作再三考慮。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二回:“且聞太師見後無襲兵,領人馬徐徐而行;又見折了餘慶,辛環帶傷,太師十分不樂,一路上思前想後。”
年級字:前(P1) 倨(P0) 後(P1) 恭(P2)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後來恭敬。形容對人的態度改變。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曰:‘嫂何前俾而後卑也。’”《史記·蘇秦列傳》:“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
年級字:風(P1) 前(P1) 月(P1) 下(P1)
唐·劉禹錫《洛中逢白監同話遊樑之樂因寄宣武令孤相公》詩:“借問風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對胡牀。”
年級字:盡(P3) 釋(P4) 前(P1) 嫌(P4)
盡釋:完全放下。嫌:仇怨,怨恨。把以前的怨恨完全丟開。
蔡東藩《宋史演義》第二十九回:“卿與呂相有隙,今呂相亦願用卿,卿當盡釋前嫌,爲國效力。”
年級字:遮(P4) 前(P1) 掩(P4) 後(P1)
宋·朱熹《答葉正則書》之四:“大家講究到底,大開眼看覷,大開口說話,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須得如此遮前掩後,似說不說,做三日新婦子模樣,不亦快哉!”
年級字:前(P1) 功(P1) 盡(P3) 棄(P4)
功:功勞;盡:完全;棄:丟失。以前的功勞全部丟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費。
《戰國策·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週,踐韓,而以攻樑,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
年級字:前(P1) 轍(P0) 可(P1) 鑑(P0)
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爲以後的教訓。同“前車之鑑”。
年級字:前(P1) 古(P1) 未(P1) 有(P1)
宋·徐度《卻掃編》卷下:“而鄧樞密洵武真以少保領院而不兼節鉞,前所未有也。”
年級字:前(P1) 赴(P5) 後(P1) 繼(P3)
前面的衝上去了,後面的緊跟上來。形容不斷投入戰鬥,奮勇衝殺向前。
唐·孫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馬慍僕,前僕後踣。”
年級字:躊(P0) 躇(P0) 不(P1) 前(P1)
東漢·班固《漢書·孝武李夫人傳》:“哀裴回以躊躇。”
年級字:光(P1) 前(P1) 絕(P4) 後(P1)
宋·洪邁《容齋四筆·藍田丞壁記》:“而堤文友拔超峻,光前絕後,以柳視之,殆猶碔砄之美玉也。”
年級字:痛(P2) 悔(P3) 前(P1) 非(P2)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這位青年做了多年的苦工,受了無限的虐待,已經弄得來三分不像人,四分不像鬼了,自己深深的在痛悔前非。”
年級字:跋(P0) 前(P1) 後(P1)
跋:踩;躓:被絆倒。本指狼向前進就踩住了自己的頸肉,向後退又會被自己的尾巴絆倒。比喻進退兩難。
《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唐·韓愈《昌黎集·卷十二·近學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年級字:前(P1) 功(P1) 盡(P3) 滅(P3)
年級字:蹈(P3) 襲(P5) 前(P1) 人(P1)
《宋史·米芾傳》:“芾爲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
年級字:前(P1) 徒(P3) 倒(P2) 戈(P0)
年級字:畏(P4) 縮(P3) 不(P1) 前(P1)
宋·魏泰《東軒筆錄》:“唐介始彈張堯佐,諫官皆上疏,及彈文彥博,則吳奎畏縮不前,當時謂拽動陣腳。”
年級字:前(P1) 合(P1) 後(P1) 仰(P4)
前合:身體向前彎曲。後仰:身體往後仰。指身體前後晃動。形容身體站立不穩。亦作“前仰後合”。
年級字:通(P3) 前(P1) 澈(P4) 後(P1)
年級字:毒(P4) 手(P1) 尊(P3) 前(P1)
《新五代史·唐臣傳·李襲吉》:“至於毒手尊拳,交相於暮夜;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村。”
年級字:褪(P5) 後(P1) 趨(P4) 前(P1)
年級字:一(P1) 往(P1) 無(P2) 前(P1)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
年級字:跋(P0) 前(P1) 後(P1)
宋·陳亮《謝羅尚書啓》:“直情徑行,視譭譽如風而不恤;跋前疐後,方進退惟谷以堪驚。”
年級字:前(P1) 馬(P1) 後(P1)
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今時人例皆如此,只是認驢前馬後,將爲自己,佛法平沈此之是也。”
年級字:月(P1) 下(P1) 花(P1) 前(P1)
唐·白居易《老病》詩:“盡聽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
年級字:停(P1) 滯(P6) 不(P1) 前(P1)
年級字:前(P1) 仰(P4) 後(P1) 合(P1)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四十回:“把李瓶兒笑的前仰後合。”
年級字:前(P1) 思(P2) 後(P1) 想(P1)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六回:“他既得失心重,未有不前思後想。”
年級字:錦(P3) 繡(P4) 前(P1) 程(P2)
元·賈仲名《對玉梳》第四折:“想着咱錦片前程,十分恩愛。”
年級字:朝(P3) 前(P1) 夕(P1) 惕(P5)
年級字:踟(P0) 不(P1) 前(P1)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陌上桑古辭》:“使君從南業,五馬立踟躕。”
年級字:負(P3) 弩(P0) 前(P1) 驅(P4)
西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前驅,蜀人以爲寵。”
年級字:星(P1) 前(P1) 月(P1) 下(P1)
年級字:花(P1) 前(P1) 月(P1) 下(P1)
唐·白居易《老病》詩:“盡聽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
年級字:背(P1) 前(P1) 面(P1) 後(P1)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十五回:“若是一頓鈀打退妖精,你看他得勝而回,爭嚷功果;若戰他不過,被他拿去,卻是我的晦氣,背前面後,不知罵了多少弼馬溫哩!悟淨,你休言語,等我去看看。”
年級字:各(P1) 奔(P3) 前(P1) 程(P2)
奔:投向,奔往;前程:前途。各走各的路。比喻各人按不同的志向,尋找自己的前途。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萬戶升了邊上參將,各奔前程去了。”
年級字:名(P2) 列(P2) 前(P1) 茅(P3)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左傳·宣公十二年》:“蔿敖爲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
年級字:止(P1) 步(P1) 不(P1) 前(P1)
詞性:動詞
卻步不前
年級字:食(P1) 前(P1) 方(P1) 丈(P2)
方丈:一丈見方。吃飯時面前一丈見方的地方擺滿了食物。形容吃的闊氣。
《孟子·盡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爲也。”
年級字:觀(P2) 望(P2) 不(P1) 前(P1)
不前:不敢上前。事情尚難確定時,懷着猶豫不定的心情,觀察事物的發展,暫不前進。
《史記·信陵君列傳》:“名爲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
年級字:斂(P0) 後(P1) 疏(P3) 前(P1)
指列陣周密則牢固,前鋒隊形疏朗則利於戰鬥。後世將我國古代這一陸戰列陣原則概括成“斂後疏前”四字。
語出《司馬法·定爵》:“凡陳,行惟疏,戰則密。”《尉繚子·兵令上》:“陳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
年級字:跋(P0) 前(P1) 後(P1)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羅鄴》:“而跋前踕後,絕域無聊,獨奈其命薄何?”一本作“跋前疐後”。
年級字:复(P4) 蹈(P3) 前(P1) 轍(P0)
蹈:踏上;前轍: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踏上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比喻不吸取教訓,重犯錯誤。
《後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車之軌。”
年級字:前(P1) 程(P2) 萬(P2) 里(P1)
年級字:狼(P2) 前(P1) 虎(P1) 後(P1)
年級字:承(P4) 前(P1) 啟(P4) 後(P1)
承:承接;啟:開創。承接前面的,開創後來的。指繼承前人事業,為後人開闢道路。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曾有庵贈文》:“公承前草創,啟後規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年級字:痛(P2) 改(P2) 前(P1) 非(P2)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癡公子很使噪脾錢》:“你痛改前非,我把這所房子與你夫妻兩個住下。”
年級字:畏(P4) 不(P1) 前(P1)
宋·魏泰《東軒筆錄》:“唐介始彈張堯佐,諫官皆上疏,及彈文彥博,則吳奎畏葸不前,當時謂拽動陣前。”
年級字:前(P1) 車(P1) 可(P1) 鑑(P0)
《清史稿·劉韻珂傳》:“洋人在粵,曾經就撫,迨給銀後,滋擾不休,反覆性成,前車可鑑。”
年級字:食(P1) 方(P1) 於(P2) 前(P1)
年級字:前(P1) 呼(P2) 後(P1) 擁(P3)
前面有人吆喝開路,後面有人圍着保護。舊時形容官員出行,隨從的人很多。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二折:“想爲官的前呼後擁,衣輕乘肥,有多少榮耀!”
年級字:前(P1) 挽(P4) 後(P1) 推(P2)
《左傳·襄公十四年》:“衛君必入,夫二子者,或挽之,或推之,欲無入得乎?”
年級字:穩(P4) 步(P1) 前(P1) 進(P1)
年級字:前(P1) 歌(P1) 後(P1) 舞(P3)
原指武王伐紂,軍中士氣旺盛,後用作對正義而戰的軍隊的頌辭。
年級字:前(P1) 危(P3) 後(P1) 則(P3)
前人的危亡,後人應引以爲戒。猶言前車之覆,後車之鑑。
年級字:前(P1) 庭(P2) 懸(P5) 魚(P1)
《後漢書·羊續傳》:“續敝衣薄食,車馬蠃敗,府丞嘗獻其生魚,續乃出前所縣者,以杜其意。”
年級字:所(P2) 向(P1) 無(P2) 前(P1)
所向:指軍隊所指向的地方。軍隊所指向的地方,沒有阻擋。
《三國志·魏志·鮮卑傳》裴松之注引《魏書》:“年十四五,異部大人卜賁邑鈔取其外家牛羊,檀石槐策騎追擊,所向無前,悉還得所亡。”
年級字:車(P1) 前(P1) 上(P1) 萬(P2)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他看著那烏克齋、鄧九公這班人,一幫動輒就是成千上萬,未免就把這世路人情看得容易了。”
年級字:瞻(P0) 前(P1) 顧(P3) 後(P1)
瞻:向前看;顧:回頭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後面。形容做事之前考慮周密慎重。也形容顧慮太多,猶豫不決。
戰國楚·屈原《離騷》:“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年級字:捐(P4) 棄(P4) 前(P1) 嫌(P4)
捐棄:捨棄;嫌:仇怨,疑忌。拋棄以前的疑忌或仇怨。指重歸於好。
漢·王褒《九懷·株昭》:“瓦礫進寶兮,捐棄隨和。”
年級字:冬(P1) 前(P1) 臘(P4) 鴨(P1)
年級字:前(P1) 歌(P1) 后(P1) 舞(P3)
原指武王伐紂,軍中士氣旺盛,後用作對正義而戰的軍隊的頌辭。
年級字:快(P1) 意(P1) 當(P2) 前(P1)
年級字:通(P3) 前(P1) 徹(P4) 後(P1)
年級字:鞍(P4) 前(P1) 馬(P1) 後(P1)
王樹元《杜鵑山》第五場:“鞍前馬後跟你跑,出生入死爲你幹。”
年級字:前(P1) 目(P1) 後(P1) 凡(P3)
目:細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種筆法,一件事在文中重複出現,對前者詳加說明,後者概略敘述。
《公羊傳·僖公五年》:“秋八月,諸侯盟於首戴。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後凡也。”
年級字:前(P1) 倨(P0) 後(P1) 卑(P3)
倨:傲慢。卑:謙卑,恭順。先傲慢後恭順。亦作“前倨後恭”、“後恭前倨”。
年級字:前(P1) 古(P1) 未(P1) 聞(P2)
年級字:王(P1) 后(P1) 盧(P0) 前(P1)
《舊唐書·文苑傳上·楊炯》:“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爲王、楊、盧、駱,亦號爲‘四傑’。烱聞之,謂人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爲然。”
年級字:前(P1) 程(P2) 似(P3) 錦(P3)
詞性:形容詞
常見詞組
年級字:風(P1) 前(P1) 殘(P5) 燭(P4)
詞性:形容詞
文言文字詞風燭殘年,
風中殘燭時間無多。
「風前」有風在吹的環境。
「殘燭」接近燒完的火燭。
比喻時間無多,隨時可能死亡的老人。
郭戈《金瓶梅傳奇》第十七回:「常言道,小不忍則亂大謀。我兒不可逞強。況我已是病弱之體,如那風前殘燭,再也經不得事了。」
年級字:前(P1) 塵(P2) 影(P2) 事(P1)
年級字:前(P1) 街(P2) 後(P1) 巷(P2)
《三國志平話》捲上:“[董卓]方欲興兵,忽聽得城內大喊聲,閉了城門,急點軍數千餘人,前街後巷,羅紋結角,軍兵都把了。”
年級字:負(P3) 駑(P0) 前(P1) 驅(P4)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駑矢先驅。”
年級字:前(P1) 因(P1) 後(P1) 果(P1)
年級字:爭(P2) 前(P1) 恐(P2) 後(P1)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五十五回:“歡乃麾兵直進,大衆爭前恐後,一涌而上,無復行列。”
年級字:前(P1) 仆(P4) 後(P1) 繼(P3)
僕:倒下;繼: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後面的緊跟上去。形容鬥爭的英勇壯烈。
唐·孫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馬慍僕,前僕後踣。”
年級字:通(P3) 前(P1) 至(P1) 後(P1)
《平妖傳》第十一回:“先從左壁上起,將手捻定,通前至後,凡有字處,次等拂過,共一十三張。”
年級字:裹(P5) 足(P1) 不(P1) 前(P1)
秦·李斯《諫逐客書》:“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年級字:懲(P6) 前(P1) 後(P1)
懲:警戒;毖:謹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錯誤,吸取教訓,使以後謹慎些,不致再犯。
年級字:頓(P2) 足(P1) 不(P1) 前(P1)
年級字:不(P1) 記(P1) 前(P1) 仇(P4)
年級字:前(P1) 所(P2) 未(P1) 有(P1)
詞性:形容詞
成語前無古人、史無前例、前所未聞司空見慣首次出現或產生的改變。
從來沒有過的。
宋.徐度《卻掃編.卷下》:「國朝不歷真相而為相者凡七人……而鄧樞密洵武真以少保領院而不兼節鉞,前所未有也。」
年級字:前(P1) 所(P2) 未(P1) 聞(P2)
宋·周密《齊東野語·黃婆》:“此事前所未聞,是知窮荒絕檄,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未可以見聞所未及,遂以爲誕也。”
年級字:前(P1) 功(P1) 皆(P3) 棄(P4)
功:功績。皆:全部。棄:丟掉。以前取得的功勞全部丟掉了。亦作“前功盡棄”、“前功盡滅”。
年級字:意(P1) 前(P1) 筆(P1) 後(P1)
年級字:巴(P1) 前(P1) 算(P2) 後(P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勞生憂憂,巴前算後,每懷不足之心,空白了頭,沒用處,不如隨便度日的好。”
年級字:劉(P1) 郎(P2) 前(P1) 度(P2)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載:東漢劉晨阮肇在天台山遇仙,歸來已是晉代。後劉等重訪天台山,舊蹤渺然。
年級字:前(P1) 覆(P5) 後(P1) 戒(P3)
年級字:參(P3) 前(P1) 倚(P5) 衡(P4)
意指言行要講究忠信篤敬,站着就彷彿看見“忠信篤敬”四字展現於眼前,乘車就好象看見這幾個字在車轅的橫木上。泛指一舉一動,一。
《論語·衛靈公》:“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年級字:不(P1) 前(P1)
《周易·夬》:“臀無膚,其行次且。”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
年級字:一(P1) 往(P1) 直(P1) 前(P1)
陶成章《浙案紀略》第四章第二節:“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氣,而不慮其他。”
年級字:空(P1) 前(P1) 絕(P4) 後(P1)
從前沒有過,今後也不會再有。誇張性地形容獨一無二。
《宣和畫譜》:“顧(顧愷之,晉代畫家)冠於前,張(張僧繇,南朝梁代畫家)絕於後,而道子(吳道子,唐代畫家)乃兼有之。”
年級字:光(P1) 前(P1) 裕(P6) 後(P1)
光前:光大前業;裕後:遺惠後代。爲祖先增光,爲後代造福。形容人功業偉大。
南朝·陳·徐陵《歐陽頠德政碑》:“方其盛也,綽有光前。”《尚書·仲虺之誥》:“垂裕後昆。”宋·王應麟《三字經》:“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年級字:馬(P1) 前(P1) 潑(P2) 水(P1)
錢鍾書《圍城》:“雖然‘馬前潑水’,居然‘破鏡重圓’。”
年級字:車(P1) 在(P1) 馬(P1) 前(P1)
大馬拖車在前,馬駒系在車後,這樣,可使小馬慢慢地學拉車。比喻學習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導,就容易學會。
年級字:承(P4) 前(P1) 啓(P0) 後(P1)
承:承接;啓:開創。承接前面的,開創後來的。指繼承前人事業,爲後人開闢道路。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曾有菴贈文》:“公承前草創,啓後規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年級字:卻(P2) 行(P1) 求(P2) 前(P1)
指以倒退求前進,比喻方法不對,因而不可能達到目的。
語出《韓詩外傳》卷五:“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襲蹈其所以安存者,則無異乎卻行而求逮於前人也。”
年級字:前(P1) 功(P1) 盡(P3) 廢(P4)
年級字:錦(P3) 片(P1) 前(P1) 程(P2)
年級字:顧(P3) 後(P1) 瞻(P0) 前(P1)
《封神演義》第五三回:“你往我來,遭着兵刃命隨傾;顧後瞻前,錯了心神身不保。”
年級字:前(P1) 言(P1) 往(P1) 行(P1)
年級字:意(P1) 在(P1) 筆(P1) 前(P1)
①指寫字構思在落筆以前。②作詩文先作思想上的醞釀,然後着筆。亦作“意在筆先”。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年級字:前(P1) 跋(P0) 後(P1)
《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毛傳:“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疐其尾,進退有難。”
年級字:絕(P4) 後(P1) 光(P1) 前(P1)
絕:斷絕;光:光大,擴充。擴充了前人所不及的事,做出了後人難以做到的事。形容功業偉大或成就卓著。
宋·洪邁《容齋四筆·藍田丞壁記》:“而堤文友拔超峻,光前絕後,以柳視之,殆猶碔砄之美玉也。”
年級字:顧(P3) 前(P1) 不(P1) 顧(P3) 後(P1)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八回:“一聽見有人告訴了,把我嚇昏了,才這麼着急的顧前不顧後了。”
年級字:後(P1) 浪(P1) 催(P3) 前(P1) 浪(P1)
宋·文珦《過苕溪》詩:“只看後浪催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
年級字:後(P1) 浪(P1) 推(P2) 前(P1) 浪(P1)
江水奔流,前後相繼。比喻後面的事物推動前面的事物,象後浪推動前浪一樣,不斷前進。
宋·文珦《過苕溪》詩:“祗看後浪催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
年級字:前(P1) 怕(P1) 狼(P2) 後(P1) 怕(P1) 虎(P1)
明·馮惟敏《朝天子·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後怕虎。設謀,使毒,只待把忠良妒。”
年級字:前(P1) 言(P1) 不(P1) 搭(P3) 後(P1) 語(P1)
說得話前後連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亂,不能自圓其說。
年級字:前(P1) 怕(P1) 龍(P2) 後(P1) 怕(P1) 虎(P1)
明·馮惟敏《朝天子·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後怕虎。設謀,使毒,只待把忠良妒。”
gè rén zì sǎo mén qián xuě
年級字:各(P1) 人(P1) 自(P1) 掃(P1) 門(P1) 前(P1) 雪(P1)
明·張鳳翼《灌園記·後識法章》:“進去罷,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chē dào shān qián bì yǒu lù
年級字:車(P1) 到(P1) 山(P1) 前(P1) 必(P2) 有(P1) 路(P1)
比喻雖然有困難,但是到一定的時候總會有解決的辦法。
周立波《暴風驟雨》一部一:“真是常言說得好:車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爺餓不死沒眼的家雀。”
cháng jiāng hòu làng tuī qián làng
年級字:長(P1) 江(P2) 後(P1) 浪(P1) 推(P2) 前(P1) 浪(P1)
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二折:“水呵抵多少長江後浪推前浪,花呵早則一片西飛一片東,歲月匆匆。”
hǎo hàn bù chī yǎn qián kuī
年級字:好(P1) 漢(P4) 不(P1) 吃(P1) 眼(P1) 前(P1) 虧(P4)
俗語。指聰明人能識時務,暫時躲開不利的處境,免得吃虧受辱。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好漢不吃眼前虧,且讓他一步,再作道理。”
qián mén jù hǔ hòu mén jìn láng
年級字:前(P1) 門(P1) 拒(P5) 虎(P1) ,(P1) 後(P1) 門(P1) 進(P1) 狼(P2)
明·李贄《史綱評要·周紀》:“‘秦敗三晉之師於石門。賜以黼黻之服。’前門拒虎,後門進狼。未知是禍是福。”
qián rén shī jiǎo hòu rén bǎ huá
年級字:前(P1) 人(P1) 失(P2) 腳(P2) ,(P1) 後(P1) 人(P1) 把(P1) 滑(P2)
明·葉盛《水東日記》卷七:“仁廟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猶或時失足。漢顧趙曰:‘前人失腳,後人把滑。’”
qián bù bā cūn hòu bù zháo diàn
年級字:前(P1) 不(P1) 巴(P1) 村(P1) ,(P1) 後(P1) 不(P1) 着(P2) 店(P3)
巴:靠近。着:挨着。前面沒有村子,後面沒有旅店。形容走遠路走到野外荒郊,找不到歇腳住宿的地方。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七回:“三個商量道:‘沒來由看使槍棒,惡了這廝!如今閃得前不巴村,後不着店,卻是投那裏去宿是好?’”
yuǎn zài tiān biān jìn zài yǎn qián
年級字:遠(P1) 在(P1) 天(P1) 邊(P1) ,(P1) 近(P2) 在(P1) 眼(P1) 前(P1)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九回:“原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無論如何,你總要代我拉了來的。”
qián rén zhòng shù hòu rén chéng liáng
年級字:前(P1) 人(P1) 種(P1) 樹(P1) ,(P1) 後(P1) 人(P1) 乘(P2) 涼(P2)
qián rén zāi shù hòu rén chéng liáng
年級字:前(P1) 人(P1) 栽(P4) 樹(P1) ,(P1) 後(P1) 人(P1) 乘(P2) 涼(P2)
清·頤瑣《黃繡球》第一回:“俗語說得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守着祖宗的遺產,過了一生,後來兒孫,自有兒孫之福。”
qián mén qù hǔ hòu mén jìn láng
年級字:前(P1) 門(P1) 去(P1) 虎(P1) ,(P1) 後(P1) 門(P1) 進(P1) 狼(P2)
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同“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qián bù bā cūn hòu bù bā diàn
年級字:前(P1) 不(P1) 巴(P1) 村(P1) ,(P1) 後(P1) 不(P1) 巴(P1) 店(P3)
指走遠道處在無處落腳的境地。也比喻處境尷尬或生活無依靠。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小人子母二人貪行了些路程,錯過了宿店。來到這裏,前不巴村,後不巴店,欲投貴莊借宿一宵,明日早行。”
qián shì bù wàng hòu shì zhī shī
年級字:前(P1) 事(P1) 不(P1) 忘(P2) ,(P1) 後(P1) 事(P1) 之(P2) 師(P1)
師:借鑑。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爲以後工作的借鑑。
qián wú gǔ rén hòu wú lái zhě
年級字:前(P1) 無(P2) 古(P1) 人(P1) ,(P1) 後(P1) 無(P2) 來(P1) 者(P1)
指空前絕後。亦用作諷刺。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三回:“但今日我們所行之令,並非我要自負,實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竟可算得千古獨步。”
qián bù jiàn gǔ rén hòu bù jiàn lái zhě
年級字:前(P1) 不(P1) 見(P1) 古(P1) 人(P1) ,(P1) 後(P1) 不(P1) 見(P1) 來(P1) 者(P1)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gè rén zì sǎo mén qián xuě mò guǎn tā jiā wǎ shàng shuāng
年級字:各(P1) 人(P1) 自(P1) 掃(P1) 門(P1) 前(P1) 雪(P1) ,(P1) 莫(P2) 管(P2) 他(P1) 家(P1) 瓦(P2) 上(P1) 霜(P3)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王定拜別三官而去。正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gè rén zì sǎo mén qián xuě mò guǎn tā rén wǎ shàng shuāng
年級字:各(P1) 人(P1) 自(P1) 掃(P1) 門(P1) 前(P1) 雪(P1) ,(P1) 莫(P2) 管(P2) 他(P1) 人(P1) 瓦(P2) 上(P1) 霜(P3)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自家掃取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